十六 當 差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是内務府旗人,所以他長大之後,一定要在宮廷當差作事,這是沒有多大疑問的。
但他到底擔任過什麼差事,卻也是我們還弄不清楚的一個題目。
在傳說中,有的說他作過内務府堂主事,有的說他作過侍衛(注:前說見英浩《長白藝文志初稿》;後說僅出香山張永海口傳。
)。
這種可能,自然是有的,然而想要再作進一步的考查,那就别無參證可求,因此我們對此不能作出什麼叙述或推測。
内務府中各部門唯堂上和上驷院所屬有堂主事,尚與雪芹身份切合,其品位在主事之下、筆帖式之上;和六部的堂主事皆系職掌文案章奏之例相類,也是管理檔案性質的職務。
至于侍衛,乃是武職,其品級、類别也繁,就更無從确指了(注:傳說中說曹雪芹所任為"前三門(指正陽、崇文、宣武三門)侍衛"。
按前三門隻有守兵,并無侍衛之制;疑系"乾清門侍衛"的音訛。
乾清門侍衛,僅次于禦前侍衛,地位很高。
未知确否,疑不足信。
)。
在這些傳說之外還有一說,則是他曾在宗學裡作過事。
我個人認為,此一可能,值得探讨(注:此說根據系由敦誠贈雪芹詩中"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等語推得。
按"虎門"一詞何指,向不為人注意;我曾在《紅樓夢新證》三版本640頁"補遺"引《李卓吾先生讀升庵集》"虎門"條及《周禮·地官·師氏》推測敦氏所謂虎門有兩解,可能指國學國子監或指侍衛值班的宮門處所,而以為"但清代八旗各有官學,不當指國學,且敦誠宗室,雪芹包衣,亦不能同在一官學,所以不合"(按當雲八旗官學屬國子監,而宗學屬宗人府,固與國學非一),因此傾向侍衛一解。
吳恩裕先生始進而指出,清宗室有以"虎門"指宗學之例,敦氏亦曾用指宗學,向來之疑遂解。
吳說見其《有關曹雪芹八種》38-44頁。
當然,僅據敦誠詩,實不能斷言雪芹必為宗學人員,蓋"數晨夕"出陶詩,本移居喜得佳鄰,日夕過從,交遊甚密的意思,雪芹也可能當時居住西城,離右翼宗學很近,故而能和敦誠在學中晤談。
這些,還無法即作結論。
)。
宗學的情況,還可以粗知梗概。
宗學,就是專為宗室(清顯祖塔克世的本支子孫皇族)所設的官學。
清初時期,本來在順治九年就設立過宗學,到康熙十二年因下令"宗室子弟各就本府讀書",即等于将宗學撤銷。
雍正二年,複行設立。
這時的制度是:八旗宗室按左右翼(清代制度分八旗為左右兩翼:左翼是廂黃、正白、廂白、正藍四旗,居京城的東半邊;右翼是正黃、正紅、廂紅、廂藍四旗,居京城的西半邊)分設宗學,凡王、貝勒、貝子、公、将軍等級和閑散宗室的子弟十八歲以下的入學讀書(十九歲以上的亦接受),有願在家讀書的,聽之。
每學以王公一人總其事,下設正教長(後名總管)二人、副教長(後名副管)八人,皆由宗室擔任;清書教習二人,以罷閑滿官及進士、舉、貢、生員之善翻譯者充補;騎射教習二人,以罷閑官及護軍校、護軍之善射者充補;漢書教習無定額,每學生十人設教習一人,由舉、貢考補(例如,在《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裡,就寫到優貢考教習的事)。
每月考試一次,每春秋二季宗人府考試,又每五年大考試一次。
僅教長有官俸,教習隻給銀米衣服,學生月給文具及冬夏冰炭等物。
還有兩點必須加以說明。
因為這對了解曹雪芹可能有些間接關系。
第一點,宗學之設,雖然名義上隻是為了造就皇室本族的人材,而内裡還有更深一層的目的,那就是"教化"和控制這些子弟,要他們"安分守法"。
清代皇室内部矛盾争鬥的複雜與劇烈是出乎一般情況之外的,順治時期的宗學最首要的一條規矩就是:"有不循禮法者,學師具報宗人府,小則訓責,大則奏聞。
"康熙前期放松了這一點,不但令各就本府讀書,而且還特别鼓勵他們"延文學優贍之士","專精學習"。
這到後來就引起了很大的"麻煩",康熙的諸位皇子,為了"奪嫡",分朋樹黨,各在本府延攬名士材人
但他到底擔任過什麼差事,卻也是我們還弄不清楚的一個題目。
在傳說中,有的說他作過内務府堂主事,有的說他作過侍衛(注:前說見英浩《長白藝文志初稿》;後說僅出香山張永海口傳。
)。
這種可能,自然是有的,然而想要再作進一步的考查,那就别無參證可求,因此我們對此不能作出什麼叙述或推測。
内務府中各部門唯堂上和上驷院所屬有堂主事,尚與雪芹身份切合,其品位在主事之下、筆帖式之上;和六部的堂主事皆系職掌文案章奏之例相類,也是管理檔案性質的職務。
至于侍衛,乃是武職,其品級、類别也繁,就更無從确指了(注:傳說中說曹雪芹所任為"前三門(指正陽、崇文、宣武三門)侍衛"。
按前三門隻有守兵,并無侍衛之制;疑系"乾清門侍衛"的音訛。
乾清門侍衛,僅次于禦前侍衛,地位很高。
未知确否,疑不足信。
)。
在這些傳說之外還有一說,則是他曾在宗學裡作過事。
我個人認為,此一可能,值得探讨(注:此說根據系由敦誠贈雪芹詩中"當時虎門數晨夕,西窗剪燭風雨昏"等語推得。
按"虎門"一詞何指,向不為人注意;我曾在《紅樓夢新證》三版本640頁"補遺"引《李卓吾先生讀升庵集》"虎門"條及《周禮·地官·師氏》推測敦氏所謂虎門有兩解,可能指國學國子監或指侍衛值班的宮門處所,而以為"但清代八旗各有官學,不當指國學,且敦誠宗室,雪芹包衣,亦不能同在一官學,所以不合"(按當雲八旗官學屬國子監,而宗學屬宗人府,固與國學非一),因此傾向侍衛一解。
吳恩裕先生始進而指出,清宗室有以"虎門"指宗學之例,敦氏亦曾用指宗學,向來之疑遂解。
吳說見其《有關曹雪芹八種》38-44頁。
當然,僅據敦誠詩,實不能斷言雪芹必為宗學人員,蓋"數晨夕"出陶詩,本移居喜得佳鄰,日夕過從,交遊甚密的意思,雪芹也可能當時居住西城,離右翼宗學很近,故而能和敦誠在學中晤談。
這些,還無法即作結論。
)。
宗學的情況,還可以粗知梗概。
宗學,就是專為宗室(清顯祖塔克世的本支子孫皇族)所設的官學。
清初時期,本來在順治九年就設立過宗學,到康熙十二年因下令"宗室子弟各就本府讀書",即等于将宗學撤銷。
雍正二年,複行設立。
這時的制度是:八旗宗室按左右翼(清代制度分八旗為左右兩翼:左翼是廂黃、正白、廂白、正藍四旗,居京城的東半邊;右翼是正黃、正紅、廂紅、廂藍四旗,居京城的西半邊)分設宗學,凡王、貝勒、貝子、公、将軍等級和閑散宗室的子弟十八歲以下的入學讀書(十九歲以上的亦接受),有願在家讀書的,聽之。
每學以王公一人總其事,下設正教長(後名總管)二人、副教長(後名副管)八人,皆由宗室擔任;清書教習二人,以罷閑滿官及進士、舉、貢、生員之善翻譯者充補;騎射教習二人,以罷閑官及護軍校、護軍之善射者充補;漢書教習無定額,每學生十人設教習一人,由舉、貢考補(例如,在《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裡,就寫到優貢考教習的事)。
每月考試一次,每春秋二季宗人府考試,又每五年大考試一次。
僅教長有官俸,教習隻給銀米衣服,學生月給文具及冬夏冰炭等物。
還有兩點必須加以說明。
因為這對了解曹雪芹可能有些間接關系。
第一點,宗學之設,雖然名義上隻是為了造就皇室本族的人材,而内裡還有更深一層的目的,那就是"教化"和控制這些子弟,要他們"安分守法"。
清代皇室内部矛盾争鬥的複雜與劇烈是出乎一般情況之外的,順治時期的宗學最首要的一條規矩就是:"有不循禮法者,學師具報宗人府,小則訓責,大則奏聞。
"康熙前期放松了這一點,不但令各就本府讀書,而且還特别鼓勵他們"延文學優贍之士","專精學習"。
這到後來就引起了很大的"麻煩",康熙的諸位皇子,為了"奪嫡",分朋樹黨,各在本府延攬名士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