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 雜 學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自幼如何讀書上學以及後來如何考取科名、當差作事的詳細情況,都已無從考見。
我們最多隻能作出一些揣測,聊為想象之資而已。
後金的滿洲統治主因為形勢發展上的客觀需要,從很早就開始重視人材的教育和選拔了。
天聰五年(1631)就有過凡貴族大臣的子弟自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俱令讀書的明令。
而在前此兩年,并已舉行過選取生員的考試。
--在最初,努爾哈赤攻占明朝的遼東的時候,最厭惡念書的,凡是俘虜到的書生秀才人等一概加以殺戮;稍後殺戮之風漸減,得有殘餘;到這時,便從各貝勒以及滿蒙等各家家奴中考選提拔,并賞緞布、免差徭:這說明滿洲貴族為了統治工作,對文化和知識分子的需要日益迫切了。
入關以後,便完全承襲了明朝科舉取士的制度,這是封建朝廷所必然要采取的手段,不待細講;但是對滿洲八旗人參不參加和如何參加科舉的問題遂成為他們所面臨的一個很大的難題。
他們對此始終舉棋不定、朝令夕改、變易頻繁。
這難題的實質不外乎是他們無法解決這樣一個矛盾:一方面,由于客觀形勢需要,八旗集團、特别是滿洲内部,不能不急起直追,竭力向優秀先進的漢族文化學習;一方面,由于對漢族文化接受學習的結果勢必會引起滿漢彙流、滿人嚴重漢化的局面,而滿洲封建主,恐對其統治不利,是最害怕他們喪失了自己原來的騎射的技能和"淳樸"的風氣的。
因此,他們始終找不到一個雙全兩美的政策,--而曆史的發展卻在他們的躊躇不定中而快速邁進。
在康熙前期,他們的"淳樸"的痕迹尚有可尋,而在乾嘉時代的滿人看來,那些痕迹卻已經成為話柄談資了。
康熙皇帝可以說是入關後第一個特别注意培養人材的,他本人就非常好學,所以他身邊和周圍的人大都是挑選很有文化造詣的,連包衣家奴、侍衛驅走之人也不例外。
他在康熙二十四年就曾慨歎"看來内府竟無能書射之人",因此下令在他"常見"的近處設立書房,專門培養内府佐領、管領下的子弟(注:内府佐領和管領本是兩種不同的身份;前者本為兵弁家丁,後者本為管事家奴。
曹家在内務府隸屬前一類。
),分習清書〔滿文〕、漢書,一次就選了三百六十六名官學生(後來又疊有增額);次年遂設景山官學--這是在順治元年設立八旗官學之後的第一個專門為内府三旗子弟所設的專學。
雍正繼康熙之後,對八旗人材也很注意,增設了很多培養旗人的學校。
雍正六年,命令于景山官學之外再設鹹安宮官學,在内府佐領、管領下的幼童以及已在官學的學生之中挑選俊秀者,委派翰林、烏拉、滿洲人等為教習和"谙達",分授漢、滿功課和弓馬武藝。
結果選定十三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的學童九十名,于雍正七年正式成立。
我們了解了上述的制度,可以有助于想象、推測曹雪芹自幼接受封建教育的各種可能性和大概的情況。
曹雪芹是雍正六年才到北京來的,那時曹頫已被扣押拿辦,家産已經抄沒,京中僅留餘房及少數奴口,而雪芹本人此時才不過是五歲的幼童,還不到就傅的年齡。
這就說明,他在江南時期,即使聰穎早慧,也還來不及受到什麼較為正式的教育,而到京以後的家庭情況,也不會還有自請專師的能力。
他很可能是就讀于族中其他支派下的家塾之中的。
就他的放浪性格而看,大約聰明俊秀有餘,卻不肯勤學苦讀,因為具有這種性格的人,絕不會"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地去念死書,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對封建教育中所刻闆灌輸的那一套東西,根本不發生興趣。
從封建觀點來下考語,曹雪芹是個"壞學生",書并沒有"念好",--在《紅樓夢》的最前面不是還留下了"雖我未學"的自供嗎?就透露了這個意義。
在此有必要說明一下,那時代的所謂"學",究竟
我們最多隻能作出一些揣測,聊為想象之資而已。
後金的滿洲統治主因為形勢發展上的客觀需要,從很早就開始重視人材的教育和選拔了。
天聰五年(1631)就有過凡貴族大臣的子弟自八歲以上十五歲以下俱令讀書的明令。
而在前此兩年,并已舉行過選取生員的考試。
--在最初,努爾哈赤攻占明朝的遼東的時候,最厭惡念書的,凡是俘虜到的書生秀才人等一概加以殺戮;稍後殺戮之風漸減,得有殘餘;到這時,便從各貝勒以及滿蒙等各家家奴中考選提拔,并賞緞布、免差徭:這說明滿洲貴族為了統治工作,對文化和知識分子的需要日益迫切了。
入關以後,便完全承襲了明朝科舉取士的制度,這是封建朝廷所必然要采取的手段,不待細講;但是對滿洲八旗人參不參加和如何參加科舉的問題遂成為他們所面臨的一個很大的難題。
他們對此始終舉棋不定、朝令夕改、變易頻繁。
這難題的實質不外乎是他們無法解決這樣一個矛盾:一方面,由于客觀形勢需要,八旗集團、特别是滿洲内部,不能不急起直追,竭力向優秀先進的漢族文化學習;一方面,由于對漢族文化接受學習的結果勢必會引起滿漢彙流、滿人嚴重漢化的局面,而滿洲封建主,恐對其統治不利,是最害怕他們喪失了自己原來的騎射的技能和"淳樸"的風氣的。
因此,他們始終找不到一個雙全兩美的政策,--而曆史的發展卻在他們的躊躇不定中而快速邁進。
在康熙前期,他們的"淳樸"的痕迹尚有可尋,而在乾嘉時代的滿人看來,那些痕迹卻已經成為話柄談資了。
康熙皇帝可以說是入關後第一個特别注意培養人材的,他本人就非常好學,所以他身邊和周圍的人大都是挑選很有文化造詣的,連包衣家奴、侍衛驅走之人也不例外。
他在康熙二十四年就曾慨歎"看來内府竟無能書射之人",因此下令在他"常見"的近處設立書房,專門培養内府佐領、管領下的子弟(注:内府佐領和管領本是兩種不同的身份;前者本為兵弁家丁,後者本為管事家奴。
曹家在内務府隸屬前一類。
),分習清書〔滿文〕、漢書,一次就選了三百六十六名官學生(後來又疊有增額);次年遂設景山官學--這是在順治元年設立八旗官學之後的第一個專門為内府三旗子弟所設的專學。
雍正繼康熙之後,對八旗人材也很注意,增設了很多培養旗人的學校。
雍正六年,命令于景山官學之外再設鹹安宮官學,在内府佐領、管領下的幼童以及已在官學的學生之中挑選俊秀者,委派翰林、烏拉、滿洲人等為教習和"谙達",分授漢、滿功課和弓馬武藝。
結果選定十三歲以上、二十三歲以下的學童九十名,于雍正七年正式成立。
我們了解了上述的制度,可以有助于想象、推測曹雪芹自幼接受封建教育的各種可能性和大概的情況。
曹雪芹是雍正六年才到北京來的,那時曹頫已被扣押拿辦,家産已經抄沒,京中僅留餘房及少數奴口,而雪芹本人此時才不過是五歲的幼童,還不到就傅的年齡。
這就說明,他在江南時期,即使聰穎早慧,也還來不及受到什麼較為正式的教育,而到京以後的家庭情況,也不會還有自請專師的能力。
他很可能是就讀于族中其他支派下的家塾之中的。
就他的放浪性格而看,大約聰明俊秀有餘,卻不肯勤學苦讀,因為具有這種性格的人,絕不會"按部就班""循規蹈矩"地去念死書,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對封建教育中所刻闆灌輸的那一套東西,根本不發生興趣。
從封建觀點來下考語,曹雪芹是個"壞學生",書并沒有"念好",--在《紅樓夢》的最前面不是還留下了"雖我未學"的自供嗎?就透露了這個意義。
在此有必要說明一下,那時代的所謂"學",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