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當 差
關燈
小
中
大
,造成勢力集團,争鬥極其激烈,正是這種政策的直接後果之一。
雍正本人是當事者、主角之一,最理解這種事态的嚴重意義,所以他"初登大寶"不久,一面窮治骨肉同枝,一面就要注意"後起之秀"--這就是他複立宗學的更實際的目的。
在宗學裡,教長、教習等人便負上了沉重的責任。
雍正向這些教師們交代得明白:"朕惟睦族敦宗,務先教化;若非立學設教,安能使之改過遷善?……今特立義學,揀選爾等教習宗室,……導以禮義。
或有不遵,小則爾等自行懲戒,大則揭報宗人府,會同奏聞(這和順治早年的話簡直完全一樣)。
……爾等既膺簡任,務期勤慎黾勉,恪供厥職,以副騰笃厚宗親、殷勤教育之至意!"這就是說:"爾等"要幫我來管理控制這些宗室子弟,要好好地為此效勞,--否則可要小心!(注:有意思的是到後來八旗官學的教習中也出現了不循"禮義"的人物,如乾嘉人梅成棟《吟齋筆存》卷一所載:"金果亭先生勇,亡妻之伯父也,乾隆丙子(二十一年)副榜,通脫不羁,充鑲黃旗教習在京,忽月餘不赴館,長班遍迹之,有人言先生在櫻桃斜街勾欄中,往偵之,見抱琵琶坐巨案上唱《可憐曲》,群妓環繞,奉為師,酣嬉于粉香花影,不複更知有人世也。
"這事極有參考意義。
)和宗學關系切近而很有參證價值的,還有雍正七年的設立覺羅官學(覺羅其實也是宗室,不過清代以"宗室"特指塔克世本支後裔,"覺羅"特指旁支後裔;俗稱以"黃帶子""紅帶子"來分别)。
覺羅學的制度規例大體俱如宗學,隻是那"上谕"這次就不如上次的堂皇蘊藉了:"所派出之管轄人員,不時訓誨稽察,如内有行止不端、不知守法安分者,即回明宗人府王等,令在該旗衙門居住學習,禁止出門!"--不但覺羅的子弟學生,連學生的家長覺羅等本人也在這裡入了"學規"(這真是奇聞!)--:"八旗覺羅内,自八歲以上、十八歲以下子弟,俱令入學;覺羅内有行為妄亂者,亦行拘訓,不準外出。
"不用說,這種"精神"絕不限于覺羅學,對宗學同樣起約束作用。
曹雪芹就是在這樣的學校裡當上了差事。
第二點,正像前一節裡講過的那樣,在宗學這一方面也是無法解決"漢化"這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順治朝初設宗學的第三年,皇帝就谕宗人府說:"朕思習漢書、入漢俗,漸忘我滿洲舊制。
……著永停其習漢字諸書。
"他認為,學生們隻要通過翻譯文字,就可以來看"各項漢書"。
這個天真的想法當然是行不通的。
雍正朝的宗學是每翼各立一滿學、一漢學;在學的子弟,或清書,或漢書,"随其志願,分别教授"。
但是當時規定卻形成清書教習一共隻設二人、漢書教習每十名學生即設一人的懸殊比例。
這種規定(當然是由客觀需要而産生的)本身就反映了問題和矛盾。
雍正十一年又增入翰林官二人,分教兩翼,"分日入學,講解經義,指授文法",這當然也是漢文的事情。
乾隆三年,設總稽宗學官,又定兩翼各增漢教習二人。
但到七年,便又下了一道"上谕",說:"我朝崇尚本務,原以弓馬清文為重,而宗室誼屬天潢,尤為切近;向來宗室子弟俱講究清文、精通騎射,誠恐學習漢文,不免流于漢人浮靡之習,是以世祖章皇帝(順治)谕停其習漢字諸書,所以敦本實而黜浮華也。
……嗣後宗室子弟或有不能學習漢文者,應聽其專精武藝。
……與其徒務章句虛文,轉緻荒廢本業,不如娴習武藝之崇實黜浮、儲為國家有用之器也。
"這中間,對宗室子弟許否應鄉會試的問題,也在八年和十七年出爾反爾,既準又停。
二十一年便裁撤漢教習九人,改為翻譯教習,并每翼各增騎射教習一人。
二十七年裁覺羅學裡每旗漢教習一人,改為滿教習。
一乾隆朝大緻的政策趨勢,是很明顯的。
然而到乾隆三十七年召見宗室公(爵)甯升額,甯升額竟不能說滿語,皇帝因此命令宗人府,加強學生對滿語的學習和考試稽察,不許"仍似從前塞責"。
這就暴露了
雍正本人是當事者、主角之一,最理解這種事态的嚴重意義,所以他"初登大寶"不久,一面窮治骨肉同枝,一面就要注意"後起之秀"--這就是他複立宗學的更實際的目的。
在宗學裡,教長、教習等人便負上了沉重的責任。
雍正向這些教師們交代得明白:"朕惟睦族敦宗,務先教化;若非立學設教,安能使之改過遷善?……今特立義學,揀選爾等教習宗室,……導以禮義。
或有不遵,小則爾等自行懲戒,大則揭報宗人府,會同奏聞(這和順治早年的話簡直完全一樣)。
……爾等既膺簡任,務期勤慎黾勉,恪供厥職,以副騰笃厚宗親、殷勤教育之至意!"這就是說:"爾等"要幫我來管理控制這些宗室子弟,要好好地為此效勞,--否則可要小心!(注:有意思的是到後來八旗官學的教習中也出現了不循"禮義"的人物,如乾嘉人梅成棟《吟齋筆存》卷一所載:"金果亭先生勇,亡妻之伯父也,乾隆丙子(二十一年)副榜,通脫不羁,充鑲黃旗教習在京,忽月餘不赴館,長班遍迹之,有人言先生在櫻桃斜街勾欄中,往偵之,見抱琵琶坐巨案上唱《可憐曲》,群妓環繞,奉為師,酣嬉于粉香花影,不複更知有人世也。
"這事極有參考意義。
)和宗學關系切近而很有參證價值的,還有雍正七年的設立覺羅官學(覺羅其實也是宗室,不過清代以"宗室"特指塔克世本支後裔,"覺羅"特指旁支後裔;俗稱以"黃帶子""紅帶子"來分别)。
覺羅學的制度規例大體俱如宗學,隻是那"上谕"這次就不如上次的堂皇蘊藉了:"所派出之管轄人員,不時訓誨稽察,如内有行止不端、不知守法安分者,即回明宗人府王等,令在該旗衙門居住學習,禁止出門!"--不但覺羅的子弟學生,連學生的家長覺羅等本人也在這裡入了"學規"(這真是奇聞!)--:"八旗覺羅内,自八歲以上、十八歲以下子弟,俱令入學;覺羅内有行為妄亂者,亦行拘訓,不準外出。
"不用說,這種"精神"絕不限于覺羅學,對宗學同樣起約束作用。
曹雪芹就是在這樣的學校裡當上了差事。
第二點,正像前一節裡講過的那樣,在宗學這一方面也是無法解決"漢化"這個日益嚴重的問題。
順治朝初設宗學的第三年,皇帝就谕宗人府說:"朕思習漢書、入漢俗,漸忘我滿洲舊制。
……著永停其習漢字諸書。
"他認為,學生們隻要通過翻譯文字,就可以來看"各項漢書"。
這個天真的想法當然是行不通的。
雍正朝的宗學是每翼各立一滿學、一漢學;在學的子弟,或清書,或漢書,"随其志願,分别教授"。
但是當時規定卻形成清書教習一共隻設二人、漢書教習每十名學生即設一人的懸殊比例。
這種規定(當然是由客觀需要而産生的)本身就反映了問題和矛盾。
雍正十一年又增入翰林官二人,分教兩翼,"分日入學,講解經義,指授文法",這當然也是漢文的事情。
乾隆三年,設總稽宗學官,又定兩翼各增漢教習二人。
但到七年,便又下了一道"上谕",說:"我朝崇尚本務,原以弓馬清文為重,而宗室誼屬天潢,尤為切近;向來宗室子弟俱講究清文、精通騎射,誠恐學習漢文,不免流于漢人浮靡之習,是以世祖章皇帝(順治)谕停其習漢字諸書,所以敦本實而黜浮華也。
……嗣後宗室子弟或有不能學習漢文者,應聽其專精武藝。
……與其徒務章句虛文,轉緻荒廢本業,不如娴習武藝之崇實黜浮、儲為國家有用之器也。
"這中間,對宗室子弟許否應鄉會試的問題,也在八年和十七年出爾反爾,既準又停。
二十一年便裁撤漢教習九人,改為翻譯教習,并每翼各增騎射教習一人。
二十七年裁覺羅學裡每旗漢教習一人,改為滿教習。
一乾隆朝大緻的政策趨勢,是很明顯的。
然而到乾隆三十七年召見宗室公(爵)甯升額,甯升額竟不能說滿語,皇帝因此命令宗人府,加強學生對滿語的學習和考試稽察,不許"仍似從前塞責"。
這就暴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