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百足之蟲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家的這場禍變,是在雍正"登極"之後、朝廷上下内外"接二連三,牽五挂四"的一連串的政治事件的驚濤駭浪中發生的。
在這一時期,不但他們一家,真如俗話所說,是"六親同運",他的親戚家也正"走背字兒"。
李煦下場很慘,不必重叙了;曹寅的妹夫傅鼐(字閣峰,姓富察氏,先世居滿洲,祖額色泰,從清太宗皇太極用兵,有軍功),從十六歲就作雍正(那時還是"皇子")的親信護衛,可是到雍正四年(1726)五月,竟然得罪革職,遠流黑龍江,--什麼緣由呢?這一二年間正是雍正既興隆科多、年羹堯大獄(注:隆科多、年羹堯是幫助雍正用陰謀手段奪得帝位的兩個最重要的爪牙,雍正初以最優異的"寵禮"來"報酬"他倆,可是後來為了滅口消迹,便借口各有幾十條"大罪"而窮治之(一幽死,一勒令自殺)。
),複又窮治他的弟兄胤禩、胤■(左'礻'右'唐')、胤禵的時際,傅鼐隻因建言隆科多之子嶽興阿無罪,雍正便揭破,說他和隆科多有交情,遂得重譴。
曹寅的長婿讷爾蘇,是早先"大貝勒"禮烈親王代善(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之兄)的五世孫,襲爵為平郡王,是真正的"金枝玉葉""天潢貴胄",到這年七月,也革去多羅郡王,在家圈禁,--又是什麼緣由呢?名義是在西甯軍前,貪婪受賄;其實是:康熙曾派他随胤禵(撫遠大将軍)駐西甯,而胤禵原是康熙意中的待繼位人;雍正後将胤禵召回、解其兵權、貶爵、禁锢,讷爾蘇曾代署大将軍印務,雍正發現他也是胤禵的黨羽,所以當胤禵之黨鄂倫岱、阿爾松阿等俱坐"罪"以死之時,讷爾蘇自然也逃不脫"高牆圈禁"(一種殘忍的特種監牢,精神折磨)之苦. 當時這場皇室内部和統治集團内部矛盾争鬥的巨大風波,牽連的廣泛,關系的複雜,這裡不能詳述,獲罪者之間和曹家有沾帶的,尚不知有幾;但僅由上舉二例,也就足見那時節舉國政治情勢和曹家處境氣氛是多麼陰森恐怖了。
經過這一場大變故,曹家是敗落了。
不過,這敗落也還不就是急轉直下、直線發展的。
他家雖然沾帶了幹系,究竟在雍正眼裡看來,他們這種包衣下賤畢竟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其案由也畢竟是次要的,恐怕連"從犯"也夠不上,所以在抄家的末尾,事态已見緩和;雍正之所以沒有把曹家窮治到底,置之死地,其原因恐怕還是并不單純的,曹寅在日,人緣最好,他家出了事,說好話的人多;像唐繼祖,後來官至湖北按察,先是曾為禦史,在辦理旗人案件上頗肯進言,得以從寬,他是曹寅的門生,并且給《楝亭集》作過序跋,--這樣的人都會想方設法暗中調護;就是在封建時代,輿論的力量也畢竟是一種力量,雍正懂得,在江南一帶,曹寅一家代表着康熙,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他自己奪位上台是不得人心的,如果窮治了曹家,對他的統治并不有利。
所以留了一點"浩蕩天恩"。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他家在此後的幾年,雖然戰戰兢兢,大概總還有辦法維持下去。
到雍正朝末期,那場風波的最緊張的階段已經過去了,雍正九年(1731),傅鼐由谪地召還,複職銜,又"入宮侍起居"了;讷爾蘇之子福彭(襲平郡王,乃是曹雪芹的表兄),也于次年任廂藍旗滿洲都統,又次年,并得在"軍機處行走",開始參與機要,繼而又為"定邊大将軍",出塞征讨準部。
--準部之役自康熙末年至此,糜饷七千餘萬兩,久而無功,不得不下令罷兵議和,傅鼐于和戰各事屢有擘劃,皆中肯紫,遂于雍正十二年以侍郎身份出使議和,和議成,晉三級,擢都統:凡此,都說明曹家的重要姻親已經又逐漸得用,也可以說明曹家本身自然也比前一時期處境有所不同,似乎有可能熬到一個重得"出頭"之日了。
雍正做皇帝做到第十三個年頭的八月間,忽然"駕崩"(傳說是被死仇的後人暗殺了),他的第四子弘曆繼位,是為乾隆帝。
這個新皇帝上來之後,又給曹家帶來了新的命運。
乾隆在未做皇帝以前、雍正十一年晉封為和碩寶親王之前後,早已"綜理軍機、谘決大計";雍正末期政策作風的微有改變,和他的參預政柄不無關系:他深知雍正慘刻太甚、實非長久之策(注:弘曆不以雍正殺戮同宗為然,可參看《海甯陳家》一文。
),所以即位以後,銳意圖治,将很多先朝的各種罪谳、功令加以翻案,目的是在收拾人心(注:這話當然也不可絕對化看待。
在這一時期,不但他們一家,真如俗話所說,是"六親同運",他的親戚家也正"走背字兒"。
李煦下場很慘,不必重叙了;曹寅的妹夫傅鼐(字閣峰,姓富察氏,先世居滿洲,祖額色泰,從清太宗皇太極用兵,有軍功),從十六歲就作雍正(那時還是"皇子")的親信護衛,可是到雍正四年(1726)五月,竟然得罪革職,遠流黑龍江,--什麼緣由呢?這一二年間正是雍正既興隆科多、年羹堯大獄(注:隆科多、年羹堯是幫助雍正用陰謀手段奪得帝位的兩個最重要的爪牙,雍正初以最優異的"寵禮"來"報酬"他倆,可是後來為了滅口消迹,便借口各有幾十條"大罪"而窮治之(一幽死,一勒令自殺)。
),複又窮治他的弟兄胤禩、胤■(左'礻'右'唐')、胤禵的時際,傅鼐隻因建言隆科多之子嶽興阿無罪,雍正便揭破,說他和隆科多有交情,遂得重譴。
曹寅的長婿讷爾蘇,是早先"大貝勒"禮烈親王代善(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之兄)的五世孫,襲爵為平郡王,是真正的"金枝玉葉""天潢貴胄",到這年七月,也革去多羅郡王,在家圈禁,--又是什麼緣由呢?名義是在西甯軍前,貪婪受賄;其實是:康熙曾派他随胤禵(撫遠大将軍)駐西甯,而胤禵原是康熙意中的待繼位人;雍正後将胤禵召回、解其兵權、貶爵、禁锢,讷爾蘇曾代署大将軍印務,雍正發現他也是胤禵的黨羽,所以當胤禵之黨鄂倫岱、阿爾松阿等俱坐"罪"以死之時,讷爾蘇自然也逃不脫"高牆圈禁"(一種殘忍的特種監牢,精神折磨)之苦. 當時這場皇室内部和統治集團内部矛盾争鬥的巨大風波,牽連的廣泛,關系的複雜,這裡不能詳述,獲罪者之間和曹家有沾帶的,尚不知有幾;但僅由上舉二例,也就足見那時節舉國政治情勢和曹家處境氣氛是多麼陰森恐怖了。
經過這一場大變故,曹家是敗落了。
不過,這敗落也還不就是急轉直下、直線發展的。
他家雖然沾帶了幹系,究竟在雍正眼裡看來,他們這種包衣下賤畢竟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其案由也畢竟是次要的,恐怕連"從犯"也夠不上,所以在抄家的末尾,事态已見緩和;雍正之所以沒有把曹家窮治到底,置之死地,其原因恐怕還是并不單純的,曹寅在日,人緣最好,他家出了事,說好話的人多;像唐繼祖,後來官至湖北按察,先是曾為禦史,在辦理旗人案件上頗肯進言,得以從寬,他是曹寅的門生,并且給《楝亭集》作過序跋,--這樣的人都會想方設法暗中調護;就是在封建時代,輿論的力量也畢竟是一種力量,雍正懂得,在江南一帶,曹寅一家代表着康熙,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他自己奪位上台是不得人心的,如果窮治了曹家,對他的統治并不有利。
所以留了一點"浩蕩天恩"。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他家在此後的幾年,雖然戰戰兢兢,大概總還有辦法維持下去。
到雍正朝末期,那場風波的最緊張的階段已經過去了,雍正九年(1731),傅鼐由谪地召還,複職銜,又"入宮侍起居"了;讷爾蘇之子福彭(襲平郡王,乃是曹雪芹的表兄),也于次年任廂藍旗滿洲都統,又次年,并得在"軍機處行走",開始參與機要,繼而又為"定邊大将軍",出塞征讨準部。
--準部之役自康熙末年至此,糜饷七千餘萬兩,久而無功,不得不下令罷兵議和,傅鼐于和戰各事屢有擘劃,皆中肯紫,遂于雍正十二年以侍郎身份出使議和,和議成,晉三級,擢都統:凡此,都說明曹家的重要姻親已經又逐漸得用,也可以說明曹家本身自然也比前一時期處境有所不同,似乎有可能熬到一個重得"出頭"之日了。
雍正做皇帝做到第十三個年頭的八月間,忽然"駕崩"(傳說是被死仇的後人暗殺了),他的第四子弘曆繼位,是為乾隆帝。
這個新皇帝上來之後,又給曹家帶來了新的命運。
乾隆在未做皇帝以前、雍正十一年晉封為和碩寶親王之前後,早已"綜理軍機、谘決大計";雍正末期政策作風的微有改變,和他的參預政柄不無關系:他深知雍正慘刻太甚、實非長久之策(注:弘曆不以雍正殺戮同宗為然,可參看《海甯陳家》一文。
),所以即位以後,銳意圖治,将很多先朝的各種罪谳、功令加以翻案,目的是在收拾人心(注:這話當然也不可絕對化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