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家遭巨變
關燈
小
中
大
曹雪芹降生的時候,他的家庭早已過了為時數十年之久的"全盛"時期,在他的心目中,他自己已是一個"生于末世"的人了。
他家的命運,自然也有"下坡路",不過這個下坡路卻不是一個緩坡,而是特别陡峭的險坡。
康熙五十一年秋天,李煦緊張地料理完了曹寅突然病故的意外事件,五十三年冬底(或次年正月初)就又料理曹颙病故的更為意外的事件,他奉了康熙之命,攜帶了新過繼的孩子曹頫奔赴江甯,收拾殘局,勉維門戶,那不僅僅是"蕭疏"了,簡直是十分凄涼悲慘。
一個孩子,哪裡會做什麼織造監督,不過是長輩至親李煦、故父的門生舊吏、得力的年老家人,一起幫助來維持這裡裡外外的種種事務。
至于雪芹,幼年雖然也是"公子""哥兒",錦衣玉貌,但他所處的環境,已經不會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腸肥腦滿、驕奢放縱的"小衙内"了。
曹家的全盛,是完全和康熙一朝相為終始的。
從康熙二年(1663)起,他家祖孫三輩四人,在江南做織造官共曆六十年之久,實際等于世代落戶在南京(今江蘇南京市),--曹雪芹也就是生在南京的。
這六十年,以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為首,以他的祖父曹寅為中心人物,在江南的"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曹家經曆了他們的"繁華"而又"風雅"的生活。
不過,他們是康熙帝(玄烨)的私人家奴,他們的命運緊密地和康熙帝個人的一切聯在一起。
隻要康熙坐在統治寶座上,他們就得其所哉;康熙一死,就有"樹倒猢狲散"之勢;而康熙生前所制造的一些事因,也就給他家栽種下了莫大的禍根。
康熙是清朝十個皇帝中比較最好的一個,曆史家對他有較高的評價,在曆史上講,他起了一些作用,對内統一全國,對外反擊侵略,六十年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國力富足,有應該加以肯定的地方。
但他包庇親信,縱容貪污,給官場上助長了一種壞風氣;他又以視察治水為因,開始了他一生六次南巡的弊政(以緻他的孫子乾隆也要學他,照樣來了六次!),勞民傷财,不可勝言;以上兩者,又密切關聯、交互因果,于是吏治民生,皆大受其害,其影響之深巨,可以說和清朝的中衰有直接關系,實不容低估、忽視。
這是一。
其次,他雖說是"一生福大",可卻是"老運不佳",晚年因為"皇太子"(胤礽)情況不妙,立而廢,廢而立,傷透了腦筋,再加上諸位"皇子"(他的皇子特多,達二三十個)分朋樹黨、争權謀位,--有的竟然等不得他"晏駕"、要行刺于"父皇",吓得他夜裡不敢睡,幾乎氣死!--這事情,也是對清朝皇室興衰頗有關系的一點。
但是此刻我們并不是要講這個,我們所注意的是,這兩件事--南巡和奪位--就正是緻曹家于敗亡、使曹雪芹飽嘗"特殊經曆"的直接原因。
我們都知道曹雪芹曾在小說裡借"趙嬷嬷"的話來暗指他祖父曹寅時代的"嗳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其實,這話并不夠精确,曹寅和他内兄李煦(他們兩家一切都相同、共同,簡直是一家人),是在南京、揚州、蘇州三地每處共同"接駕"四次--實際是等于别人一處的(例如杭州的)十二次!那種"銀錢濫用如泥沙""别講銀子成了土泥""把銀子花的淌海水似的""接駕",一次已經不得了,十二次,簡直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情況!于是曹、李姻親兩家,在職任公款上,陷入了驚人的虧空債累中,永遠沒法補清。
隻不過康熙明知其情,曲意破格,竭力照顧"保全",事情算是暫時沒有發作。
(注:參看書後附錄。
) 諸位皇子明争暗鬥的結果,皇四子胤禛(注:照《清皇室四譜》的論證,胤禛并非皇四子,而是十一子。
這事和他矯稱遺旨傳位于他自己的這一陰謀有關。
)以陰險暴逆的手段獲得全勝,--将他老子謀害了,自己登上寶位,是為雍正帝。
緊接着是一場激烈兇惡的争鬥和殘害開始了:雍正将他的頭号死敵們--手足弟兄--都治死了、幽囚了,并且窮治黨羽,芟刈殆盡。
同時,雍正對他老子作下的孽、給"奴才"們拉下的虧空、築下的債台,也概不認賬,要徹底清結。
糟糕極了的是:曹、李兩家不但都是大"虧空家",而且又都和雍正的死敵發生過往來的關系。
于是,他們雖然隻不過是包衣奴隸,雍正也絕不肯輕易地放過他們。
雍正上來,先就是查虧空。
李煦所虧織造庫帑金四十五萬兩,令罷官,以家産抵十五萬兩(注:抄家估産,權在司官,弊病也極大。
可參看内務府正黃旗人丁皂保抄家時事例:"雍正元年,公變産償官,家産什物,值二十萬,而
他家的命運,自然也有"下坡路",不過這個下坡路卻不是一個緩坡,而是特别陡峭的險坡。
康熙五十一年秋天,李煦緊張地料理完了曹寅突然病故的意外事件,五十三年冬底(或次年正月初)就又料理曹颙病故的更為意外的事件,他奉了康熙之命,攜帶了新過繼的孩子曹頫奔赴江甯,收拾殘局,勉維門戶,那不僅僅是"蕭疏"了,簡直是十分凄涼悲慘。
一個孩子,哪裡會做什麼織造監督,不過是長輩至親李煦、故父的門生舊吏、得力的年老家人,一起幫助來維持這裡裡外外的種種事務。
至于雪芹,幼年雖然也是"公子""哥兒",錦衣玉貌,但他所處的環境,已經不會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腸肥腦滿、驕奢放縱的"小衙内"了。
曹家的全盛,是完全和康熙一朝相為終始的。
從康熙二年(1663)起,他家祖孫三輩四人,在江南做織造官共曆六十年之久,實際等于世代落戶在南京(今江蘇南京市),--曹雪芹也就是生在南京的。
這六十年,以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為首,以他的祖父曹寅為中心人物,在江南的"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曹家經曆了他們的"繁華"而又"風雅"的生活。
不過,他們是康熙帝(玄烨)的私人家奴,他們的命運緊密地和康熙帝個人的一切聯在一起。
隻要康熙坐在統治寶座上,他們就得其所哉;康熙一死,就有"樹倒猢狲散"之勢;而康熙生前所制造的一些事因,也就給他家栽種下了莫大的禍根。
康熙是清朝十個皇帝中比較最好的一個,曆史家對他有較高的評價,在曆史上講,他起了一些作用,對内統一全國,對外反擊侵略,六十年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國力富足,有應該加以肯定的地方。
但他包庇親信,縱容貪污,給官場上助長了一種壞風氣;他又以視察治水為因,開始了他一生六次南巡的弊政(以緻他的孫子乾隆也要學他,照樣來了六次!),勞民傷财,不可勝言;以上兩者,又密切關聯、交互因果,于是吏治民生,皆大受其害,其影響之深巨,可以說和清朝的中衰有直接關系,實不容低估、忽視。
這是一。
其次,他雖說是"一生福大",可卻是"老運不佳",晚年因為"皇太子"(胤礽)情況不妙,立而廢,廢而立,傷透了腦筋,再加上諸位"皇子"(他的皇子特多,達二三十個)分朋樹黨、争權謀位,--有的竟然等不得他"晏駕"、要行刺于"父皇",吓得他夜裡不敢睡,幾乎氣死!--這事情,也是對清朝皇室興衰頗有關系的一點。
但是此刻我們并不是要講這個,我們所注意的是,這兩件事--南巡和奪位--就正是緻曹家于敗亡、使曹雪芹飽嘗"特殊經曆"的直接原因。
我們都知道曹雪芹曾在小說裡借"趙嬷嬷"的話來暗指他祖父曹寅時代的"嗳喲喲,好勢派!獨他家接駕四次!"其實,這話并不夠精确,曹寅和他内兄李煦(他們兩家一切都相同、共同,簡直是一家人),是在南京、揚州、蘇州三地每處共同"接駕"四次--實際是等于别人一處的(例如杭州的)十二次!那種"銀錢濫用如泥沙""别講銀子成了土泥""把銀子花的淌海水似的""接駕",一次已經不得了,十二次,簡直是令人難以想象的情況!于是曹、李姻親兩家,在職任公款上,陷入了驚人的虧空債累中,永遠沒法補清。
隻不過康熙明知其情,曲意破格,竭力照顧"保全",事情算是暫時沒有發作。
(注:參看書後附錄。
) 諸位皇子明争暗鬥的結果,皇四子胤禛(注:照《清皇室四譜》的論證,胤禛并非皇四子,而是十一子。
這事和他矯稱遺旨傳位于他自己的這一陰謀有關。
)以陰險暴逆的手段獲得全勝,--将他老子謀害了,自己登上寶位,是為雍正帝。
緊接着是一場激烈兇惡的争鬥和殘害開始了:雍正将他的頭号死敵們--手足弟兄--都治死了、幽囚了,并且窮治黨羽,芟刈殆盡。
同時,雍正對他老子作下的孽、給"奴才"們拉下的虧空、築下的債台,也概不認賬,要徹底清結。
糟糕極了的是:曹、李兩家不但都是大"虧空家",而且又都和雍正的死敵發生過往來的關系。
于是,他們雖然隻不過是包衣奴隸,雍正也絕不肯輕易地放過他們。
雍正上來,先就是查虧空。
李煦所虧織造庫帑金四十五萬兩,令罷官,以家産抵十五萬兩(注:抄家估産,權在司官,弊病也極大。
可參看内務府正黃旗人丁皂保抄家時事例:"雍正元年,公變産償官,家産什物,值二十萬,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