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金陵老宅
關燈
小
中
大
正像《紅樓夢》所寫的賈府那樣,曹雪芹家正好也有個"老家"在南京,雖然後來北返京師了,他們還是時常提起"金陵"城裡的"老宅"。
在這所老宅裡,他家住了不是十年八載,而是經曆了祖孫四輩人。
曹雪芹也就是在此老宅出世并且度過了他的幼年。
這所老宅座落何處呢?它在南京的會城之内,江甯府治東北、總督衙院的前邊,地名利濟巷大街。
曹家在時,隻叫織造署院。
曹頫合家離職北返之後,又過了十八九年,這處老宅就變成了乾隆的大行宮,再與織造無涉了。
那是一座外圍牆略成正方形(西北面多出一些來)的衙署,署内屋宇,除執事"群房"不計外,基本是東中西三路的布局。
東路是衙署正院,有六進院落之深。
中路是内宅,也有五進。
西路是最别緻的一路,前面東為戲台,西為射圃,而後面又是一座花園。
這座園子,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日稱之為西園,因為園中有池,又叫西池。
這所老宅,自從雪芹的太爺曹玺在康熙二年(1663)春天就來到了,一直住到二十三年(1684)夏天,已然經曆了二十多年的歲月,雪芹的爺爺曹寅從六歲起,就是在這裡長大的。
如今雪芹又是生活在這座宅院裡,回溯起來,這已經是六十多年間的事了。
太爺在世時候,已很有文名,但看來他對庭園景物不曾多加經營,隻是在剛到任後不久親手種過一株楝樹,及至此樹長大成蔭,乃在其下築一草亭,爺爺為此特别給自己選定了"楝亭"二字作為别名。
太祖母姓孫,康熙老皇帝就是她撫養帶大的,當康熙三十八年(1699),她已六十八歲,皇帝南巡,就以織造署為行宮,見了孫夫人老保母,十分高興,因見庭中萱花已開,古人正是以萱喻母,于是親書"萱瑞堂"三個大字賜她,就懸挂在内院正廳上。
這一亭一堂,乃是曹家的家世曆史文物,子孫對它們懷着深厚的感情,雪芹自不例外,從小就聽家人講述它們的來曆。
雪芹的太爺卒後六七年,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起,爺爺曹寅又由京城外任,派到蘇州去做織造官,《楝亭詩鈔》的卷第二,就是從這裡開始;等到康熙三十一年,這才又從蘇州移任江甯,在《詩鈔》卷二中的那兩首《西園種柳述感》五言律,就是祖父當時的心情,曆史的見證:-- 在昔傷心樹,重來年少人。
寒廳誰秣馬?古井自生塵。
商略童時樂,微茫客歲春。
艱難曾足問?先後一沾巾。
再命承恩重,趨庭訓敢忘? 把書堪過日,學射自為郎。
手植今生柳,烏啼半夜霜。
江城正搖落,風雪兩三行。
這是整整隔了九個年頭又回到江甯老宅時的情景,那時正是仲冬十一月間(注:所有年月,參看《紅樓夢新證》第七章。
曹寅并非直接繼其父任,而是事隔九年,除楝亭本集可考外,最有力的旁證有二:一為熊賜履《曹公崇祀名宦序》說:"而公長子某,且将宿衛周廬,持橐簪筆,作天子近臣",無一字言及"繼任"之說。
熊氏為康熙的師傅,重要的大臣,在皇帝的乳公死後作崇祀序,在當時是關系不小的事件,豈有遺落繼任诏命之理。
一為與曹寅同年到江甯做官的宋荦說"子清〔在蘇州〕追念手澤〔并曾築懷楝堂〕,屬諸名人賦之〔指《楝亭圖》〕,詩盈帙矣;未幾,子清複移節白門〔南京〕,十年中父子相繼持節,一時士大夫傳為盛事,題詠愈多。
"(《寄題曹子清戶部楝亭三首并序》)所謂"十年中父子相繼",正指相隔九年,語義最明。
若曹玺卒後即曾命寅繼任,熊、宋之言皆成不可解矣。
其他旁證尚多,參看《新證》頁322-323。
)。
自從這時起,被别人胡亂住了将近十年的故居,在曹家人看來簡直已成十分"荒寒"了的樣子,很快便開始改變了光景。
迨到幼年的雪芹在這裡生活的時候,那又已是三十幾年的光陰過去,爺爺半生的經營,移竹添花,汲池種草,處處留下了豐富而深刻的
在這所老宅裡,他家住了不是十年八載,而是經曆了祖孫四輩人。
曹雪芹也就是在此老宅出世并且度過了他的幼年。
這所老宅座落何處呢?它在南京的會城之内,江甯府治東北、總督衙院的前邊,地名利濟巷大街。
曹家在時,隻叫織造署院。
曹頫合家離職北返之後,又過了十八九年,這處老宅就變成了乾隆的大行宮,再與織造無涉了。
那是一座外圍牆略成正方形(西北面多出一些來)的衙署,署内屋宇,除執事"群房"不計外,基本是東中西三路的布局。
東路是衙署正院,有六進院落之深。
中路是内宅,也有五進。
西路是最别緻的一路,前面東為戲台,西為射圃,而後面又是一座花園。
這座園子,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日稱之為西園,因為園中有池,又叫西池。
這所老宅,自從雪芹的太爺曹玺在康熙二年(1663)春天就來到了,一直住到二十三年(1684)夏天,已然經曆了二十多年的歲月,雪芹的爺爺曹寅從六歲起,就是在這裡長大的。
如今雪芹又是生活在這座宅院裡,回溯起來,這已經是六十多年間的事了。
太爺在世時候,已很有文名,但看來他對庭園景物不曾多加經營,隻是在剛到任後不久親手種過一株楝樹,及至此樹長大成蔭,乃在其下築一草亭,爺爺為此特别給自己選定了"楝亭"二字作為别名。
太祖母姓孫,康熙老皇帝就是她撫養帶大的,當康熙三十八年(1699),她已六十八歲,皇帝南巡,就以織造署為行宮,見了孫夫人老保母,十分高興,因見庭中萱花已開,古人正是以萱喻母,于是親書"萱瑞堂"三個大字賜她,就懸挂在内院正廳上。
這一亭一堂,乃是曹家的家世曆史文物,子孫對它們懷着深厚的感情,雪芹自不例外,從小就聽家人講述它們的來曆。
雪芹的太爺卒後六七年,從康熙二十九年(1690)起,爺爺曹寅又由京城外任,派到蘇州去做織造官,《楝亭詩鈔》的卷第二,就是從這裡開始;等到康熙三十一年,這才又從蘇州移任江甯,在《詩鈔》卷二中的那兩首《西園種柳述感》五言律,就是祖父當時的心情,曆史的見證:-- 在昔傷心樹,重來年少人。
寒廳誰秣馬?古井自生塵。
商略童時樂,微茫客歲春。
艱難曾足問?先後一沾巾。
再命承恩重,趨庭訓敢忘? 把書堪過日,學射自為郎。
手植今生柳,烏啼半夜霜。
江城正搖落,風雪兩三行。
這是整整隔了九個年頭又回到江甯老宅時的情景,那時正是仲冬十一月間(注:所有年月,參看《紅樓夢新證》第七章。
曹寅并非直接繼其父任,而是事隔九年,除楝亭本集可考外,最有力的旁證有二:一為熊賜履《曹公崇祀名宦序》說:"而公長子某,且将宿衛周廬,持橐簪筆,作天子近臣",無一字言及"繼任"之說。
熊氏為康熙的師傅,重要的大臣,在皇帝的乳公死後作崇祀序,在當時是關系不小的事件,豈有遺落繼任诏命之理。
一為與曹寅同年到江甯做官的宋荦說"子清〔在蘇州〕追念手澤〔并曾築懷楝堂〕,屬諸名人賦之〔指《楝亭圖》〕,詩盈帙矣;未幾,子清複移節白門〔南京〕,十年中父子相繼持節,一時士大夫傳為盛事,題詠愈多。
"(《寄題曹子清戶部楝亭三首并序》)所謂"十年中父子相繼",正指相隔九年,語義最明。
若曹玺卒後即曾命寅繼任,熊、宋之言皆成不可解矣。
其他旁證尚多,參看《新證》頁322-323。
)。
自從這時起,被别人胡亂住了将近十年的故居,在曹家人看來簡直已成十分"荒寒"了的樣子,很快便開始改變了光景。
迨到幼年的雪芹在這裡生活的時候,那又已是三十幾年的光陰過去,爺爺半生的經營,移竹添花,汲池種草,處處留下了豐富而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