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八

關燈
(明)陶安撰 ○說 張誠之名字說【名有諒】 實理旡妄,渾全于心,誠之純也。

    氣與欲并,理未悉純,雜乎誠也。

    求進于誠,必資于友,冝取友之貴乎諒也。

    夫五典之行,非誠不可,君臣父子,夫婦昆弟,各專其道,兼而明之,在乎友也。

    朋友有信,信即諒也。

    輔仁以求其純,正過以去其雜,善之擇而執之固,誠斯得也。

     諒之與誠,小大若異,非諒莫由以誠也。

    然取友貴乎諒,處已貴乎虛也。

    諒可進于誠,虛可受夫實也。

    予竊恠㈠今之人,一有堕于末學,徇于小智,矜其技能,謂足以出乎(艹寺)倫,既害其誠,複不幸而親狎柔佞,志益猥下。

    及聞忠言,肆然無怍容。

    友雖諒焉,不能用也,誠惡乎進。

    嗚呼,虛已無我者友之,諒為己之益也。

    物欲室其心,自毀其誠者不能虗者也。

    虛以受之,實以踐之,勉焉無弛,不容乎雜,誠之純者,于是而得。

    友諒之益,奚可量也。

     張誠之名友諒,來征予說。

    予雅與之友,故告之如此,蓋以諒自期,将以誠望于君也。

     旁批:㈠恠通怪。

     徐伯仁字說 天地之徳莫大乎生,即其生物之無窮,知其仁之不息矣。

    人之有身,具是生理。

    徳全于心,仁之體也。

    愛周于物,仁之用也。

    人而不仁,得為人乎。

     武林徐伯仁為蕪湖縣典史,請餘衍其字之義,因告之曰:凡為縣者,最親于民。

    百裡之地,朝令而夕可遍。

    典史綱總諸曹,簿書謀議,悉倡其始。

    茍行事适其宜,出言得其當,雖令簿不敢棄理而縱。

    其或苛刻貪暴,殘民舞法,人将擾擾,喪其樂生之心,是何有于仁矣哉。

    彼市井賤氓,雖極昏蔽。

    介然之頃,而恻隠之真,猶勃乎其不可遏。

    矧居官贊理者,得以施其仁乎。

    蓋生理具于吾身,哀矜之念興于内,寛平之政敷于外,随事而愽其愛,使邑之民物阜安,鹹被利澤,以遂所生,而仁之用行矣。

    因其用而求其體,則天地生物之心于是乎可見。

    故善為仁者無它焉,在乎擴而充之爾。

    充之足以保四海,豈止一邑而已哉。

     黃氏三子名字說 番易黃徳輔醫世先業,療治輙驗。

    逹官賢士樂譽其能,濟物之心,藹如也。

    其子三人,确守家學。

    長曰處禮,字以仁複。

    次曰處常,字以仁壽。

    又次曰處善,仁美字之。

     嗟乎,天地溥其大生之徳,賦畀萬物莫非不忍之真。

    人得之,而為仁愛之所施,油然而發,故儒者以求仁為先務。

    使可行志,則澤被天下。

    但窮逹不齊,反不若醫家者流,得以施其仁也。

    然仁未易至,至必有其道焉。

    撤其氣欲之梏,唯禮是處,蹈乎規矩準繩之中,而仁可複矣。

    孔子曰“克己複禮為仁”,《易》之言仁獨見于複,處禮勉諸。

    茍外物擾攘于内,将變遷無恒,能處于常,止乎義理,安固弗搖,保其仁于永久,是之謂壽。

    先儒以仁者壽,為靜而有常,處常勉諸。

    況仁為衆善之長,譬猶安宅,當處而弗曠。

    或擇術不精,如匠矢㈠役意于喪物,則自戕其性,故孟子引聖言明擇仁為美,處善又勉諸。

     蓋仁道至大,而醫者最近乎仁,若其趨富貴,棄貧賤,衒報甚而服餌不投其疾,藥物不求其真,坐視危笃而不一動顧惜之情,猶手足痿痹而不仁矣。

    華其名而豐其實,餘之所望于三子也。

    徒為美稱而已爾,豈餘所望于三子哉。

     旁批:㈠匠矢,《孟子公孫醜上》:“矢人豈不仁于函人哉。

    矢人惟恐不傷人,函人惟恐傷人。

    巫匠亦然。

    故術不可不慎也”。

     程叔元字說【并銘】 天地之徳莫先于元,故曰大哉幹元,至哉坤元,是以天下之民謂之元元。

    三才之道,亘古今而不易,以其有元也。

    人得是元以生,具于性為仁,發于情為恻隠,貴乎推而緻之耳。

    新安程氏有名仁字叔元者,餘友子舟乃其族人,求廣其義而銘之。

     夫元氣流行,無物不在。

    君子之仁,随感發見。

    事親之孝,事君之忠,待物之公,愛衆之慈,無非仁也。

    因事而施其仁,猶一元之妙,貫通萬物,必也緻知以察其微,而絶外誘之私,力行以守其正,而全本有之善,則真理昭融,無适非仁,天地之徳在是矣。

    叔元勉乎哉。

    銘曰: 元統四徳,仁該五常。

    乾坤生生,賦性寔良。

    莫大于元,心體如天。

     莫始于元,得之最先。

    人自小之,遂昧厥初。

    不忍之真,本然自如。

     君子求仁,精察勇行。

    外邪必閑,内欲不萌。

    全體既瑩,博愛斯盛。

     形諸踐履,大公至正。

    是曰善長,具此衆美。

    萬物一春,萬事一理。

     人為元元,含靈缊真。

    能存其仁,不愧為人。

     張文道名字說【字用之】 道之顯者為文,文與道,異名而同出也。

    夫禮樂典章,紀綱法政,煥然施于天下者皆文也。

    必有當然不易之理,可常行而無弊,是乃所謂道也。

    先王用之以為治,百姓用之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