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學士集巻十八

關燈
生,順之則理,悖之則亂,亘萬古猶一日者,良以此也。

     張文道字用之,幼肆儒業,長習吏事,謙謹可嘉。

    求予廣其名字之義,予亦樂為之言也。

    且夫飾浮豔以為文,淪空寂以為道者,無用于世也。

    而世之為吏者,又往往昧夫大體,刻深其文,悖戾于道者多矣。

    予将以有用之才期之,故以道之顯者為告。

    佐理于官,率是用之可也。

     宋生彥中字說 宋彥中名徳瓉,言者亦既詳矣,而複求餘申其義。

    蓋器之貴在乎瓉㈠,瓉之用在乎中。

    今也瓉必曰徳,因物而求其道,物豈徒美哉。

    中必曰彥以道而責諸人,道豈虛行哉。

    且瓉以圭為柄,黃金為勺,外青金而朱其中,體具衆珍,詩人獨表以玉瓉,疑若偏也。

    然良玉溫潤而栗然,有不偏之徳,不偏固為中之本。

    及夫黃流一注,美在其中,芬芳條暢,以薦誠敬,格神明,适有合乎人心之中焉,何者?當祀之際,心舍虛靈,肅然警斂,持守于内,而無敢放逸于外,念慮澄瑩,私欲屏除,不偏之體于斯而存矣。

     《易》曰:“王假有廟,王乃在中也”,程子傳曰:“在中,謂求得其中,攝其心之謂。

    中者,心之象”。

    是宗廟執瓉,即黃流之在中,而吾心之在中,又有以攝服天下之心,使皆歸于中。

    則瓉之為功,其弗盛矣乎。

    學者存心常如執瓉灌地之時,言行動靜将不失于過與不及,庶無負名字之義哉。

     旁批:㈠瓉,《詩大雅文王之什旱麓》:“瑟彼玉瓒,黃流在中”。

    《集傳》:“玉瓒,圭瓒也。

    以圭為柄,黃金為勺,青金為外,而朱其中也。

    黃流,秬鬯也。

    釀秬黍為酒,築郁金煮而和之”。

     髙忠名字說 保定學者髙忠字彥實,來谒予,請為名字之說。

    竊惟聖人四教㈠,賢者三省,一貫之道㈡,九思㈢之目,與夫《中庸》違道不逺,《大學》君子大道,《孟子》論天爵,《易文言》論進徳,其要悉在乎忠,他如主忠信,言忠信之雲,不一而止。

    蓋天之所賦,人之所守,師之為教,士之為學,皆重于忠也。

     先儒曰:“盡已謂之忠㈣”,夫存乎中者,一念或不實,非盡已也。

    發乎外者,一事或不實,非盡已也。

    是知忠者,實而已矣。

    君子立心修行,凡動靜語黙一皆出于真誠,而不雜于私僞,乃為得忠實之道。

    茍離于此,則入于虗誕。

    于是言渉乎妄,事渉乎谲,欲蕩而理滅,所謂不誠無物者也。

     彥實笃厚而不浮,其質類乎忠實矣。

    日用之間,事長敬賢,接人應務,以至坐作食息,必思所以盡乎已。

    而唯忠實之踐,尚當始終不渝,表裡一緻,有以美其身心,豈徒美其名字而已哉。

     旁批:㈠四教,《論語述而》:“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禮記王制》:“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

     ㈡一貫之道,《論語裡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㈢九思,《論語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㈣盡已謂之忠,朱子《延平答問》:“蓋以夫子之道,不離乎日用之間,自其盡已而言則謂之忠,自其及物而言則謂之恕,莫非大道之全體”。

     秋田說 潤逺董翁号曰秋田,諸名流歌詠滿軸,皆知田之有秋矣,亦知田之所以有秋乎? 夫所謂秋田者,據其成而言也。

    耕于春,耨于夏,種之美而生息不已,苖之茂而稂莠不雜,故至于秋而熟焉。

    其在人也亦然。

    徳之有成,若田之有秋也。

    天理明而生息蕃,則其耕也深矣。

    人欲消而稂莠去,則其耨也勤矣。

    由是方寸之田,其秋穰穰,愈獲而有餘,子孫尚亦有利哉。

    董翁之田,其殆托以谕徳邪。

     耕養齋說 耕以養生,庶人之職。

    君子入官有祿為養,足以代其耕也。

    王君尚賢年七十餘,名其齋曰耕養。

    以君平生學古窮經,宜有代耕之祿,乃藴其才美,不求知于時,自壯至老,嚣嚣㈠畎畝間,得無意哉。

     蓋君素志用耕為養,将示其子孫,務本抑末,以享美利,如《書》所謂“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古人有起自犂鋤,緻顯爵者,安知不在其後也哉。

    反之于身,亦若是焉。

    以方寸為可耕之田,其種徳也如藝嘉榖,其去惡也如拔稂莠,計其所獲,不特自養而已,又贻養于嗣人而無窮也。

    若《漢志》㈡所謂耕且養,三年通一經,則為年富未仕者言,餘故不敢為期頥者勉焉。

     旁批:㈠嚣嚣,《孟子盡心上》:“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趙岐注:“嚣嚣,自得無欲之貌”。

     ㈡《漢志》,《漢書藝文志》之《六藝略總序》:“古之學者耕且養,三年而通一藝,存其大體,玩經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