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 武昌起義(一)

關燈
在各省革命同志難以數計的屢次起義之中,惟有湖北同志在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所發動的武昌起義,一舉成功。

    然而,這成功并非偶然。

     在叙述武昌起義之前,我必須先交代一個細節:雖則在事前事後參加武昌起義的同志,絕大多數是湖北人,卻也有若幹外省人在内。

    其中,姓名可考的,以湖南人為最多,河南人次之,直隸(河北)、山西、四川、貴州、浙江,這幾省的人也有: 湖南&mdash&mdash劉堯澂(原名複基),蔣翊武,黃興,龔霞初(詠簪),何海鳴,單道康,章裕昆,李抱良,李達武,羅定維,沈嶽。

     河南&mdash&mdash李亞東,孟發成,錢芸生,徐萬年,王鶴年,張富國,陳獻斌,汪鶴年。

     直隸&mdash&mdash張廷輔。

     山西&mdash&mdash霍殿臣。

     四川&mdash&mdash熊克武。

     貴州&mdash&mdash王憲章。

     安徽&mdash&mdash章盛恺。

     浙江&mdash&mdash胡瑛。

     武昌起義與四川保路風潮,有極密切的關系,與湖南的曆次革命運動,與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都是連帶着的。

    然而,它是徹頭徹尾由于湖北同志自發自主的努力而生的結果,源遠流長,波瀾壯闊,創千古未有之局。

     遠在鹹豐同治之時,便有興國州(陽新縣)一帶的義民,對太平天國熱烈支持。

    孫中山在日本及比、德、法等國鼓吹革命,湖北的留學生踴躍接受革命的洗禮。

    在興中會于戊戌以後,入于低潮之時,始終堅持革命信心,擁護孫中山的,在日本除了馮自由、鄭貫一、秦力山等幾位廣東與湖南的青年以外,便是湖北的吳祿貞與戢元丞(翼翚)、傅慈祥(良弼)了。

    到了孫中山開始新的革命組織之時,率先在比利時、柏林、巴黎參加“同盟會以前的同盟會”的,又什九是湖北人:賀子才、朱和中、胡秉柯、喻毓西、魏宸組、史青等。

     吳祿貞 1898年冬受湖廣總督張之洞選派,赴日留學。

    1899年組織“勵志會”,并加入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

    1900年7月上旬,受孫中山之命回國組織長江流域起義。

    8月8日領導大通起義,失敗後,重返東京繼續在士官學校學習。

    1903年10月應黃興之約,赴長沙,策劃成立了華興會。

    1910年武昌起義爆發後,又組成“燕晉聯軍”,被推為大都督,後遭反動派暗殺。

     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先後在乙巳、丙午兩年參加的湖北同志,姓名列在本部的名冊之上的共有一百〇六人。

    其中在六月二十八日(7月30日)籌備大會的一天加盟的,有田桐、曹亞伯、但焘、時功玖、匡一、餘誠(仲勉)、蔣作賓、範熙績等二十人左右。

    參加七月二十日(8月20日)成立大會的,姓名不詳。

    在成立大會被選出的職員,屬于湖北籍貫的,有評議員田桐、曹亞伯。

    其後,于馬君武赴德、陳天華自殺以後,田桐與廣東籍的胡衍鴻(漢民)繼任執行部書記科的“職員”。

    匡一也在朱炳麟調充庶務科以後,繼朱炳麟之任。

     同盟會的湖北分會會長,第一任是時功玖,第二任是張昉,第三任是陳鎮藩。

    這三人,皆未能回鄂就職。

    真正的第一任分會會長,是餘誠。

    餘誠在丙午年(1906年)某月回鄂,與劉靜庵密切合作,在劉靜庵所辦的江漢公學與遊學預備所主持教務。

     劉靜庵之加入同盟會,是在丙午年二月十四日,由曹亞伯主盟。

    (實際經手介紹的人,可能是餘誠,但名冊上不曾寫明。

    )他參加革命,比入盟的時候早。

    在甲辰年(1904年)五月科學補習所成立之時,已經是該所的一分子。

    不久,為了準備響應黃興所計劃的十月初十長沙起義,他被推負責運動馬隊。

    他正在馬隊中當書記(司書)。

    這馬隊,是所謂湖北新軍馬隊,為張之洞所創。

    馬隊的管帶(營長)是黎元洪。

    科學補習所被封若幹天以後,劉靜庵被黎元洪開革。

     劉靜庵搬到聖公會去住,以照料聖公會附設的日知會(書報閱覽室)為生。

    他慢慢地把日知會變成了一個宣傳革命的機關,藉以團結科學補習所的老同志,進一步吸收新同志。

    他在丙午年正月把日知會組織成一個正式的團體。

    餘誠回湖北以後,這日知會便在事實上作了同盟會的湖北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