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 武昌起義(一)
關燈
小
中
大
日知會于萍浏醴之役發動了十天以後,在丙午年十月二十九日被查封。
次月二十三日,朱子龍被捕于漢陽;二十四日,胡瑛與梁鐘漢被捕于漢口。
接着,劉靜庵被捕于黃陂,張難先被捕于仙桃,季雨霖與李亞東被捕于武昌,吳貢三與殷子恒被捕于黃岡&mdash&mdash一共是九位。
朱子龍、胡瑛、梁鐘漢,這三位是孫中山從日本特地遣派回鄂,策動湖北方面對萍浏醴的響應工作的。
朱子龍原名家梃,字松坪,江陵縣人,曾經投軍入湖北新軍工程營,改名元成,職居書記,先後參加了科學補習所與日知會,也和劉靜庵、馮特民加入了同盟會,其後去了日本。
胡瑛原籍浙江紹興,寄籍湖南桃源,是科學補習所的總幹事,也在工程營當過兵,因刺鐵良未成而到了日本,在日本加入了同盟會。
梁鐘漢是漢川人,在日本留學,加入了同盟會。
劉靜庵,是潛江人,原名貞一,字敬庵,亦作敬安、靜庵。
張難先是沔陽人,先參加科學補習所,其後投軍到工程營當兵士,科學補習所被封,他退出軍隊,回家鄉仙桃鎮創辦集城學校,和劉靜庵往來如故,參加日知會。
季雨霖是荊門人,畢業于将弁學堂,官至三十一标三營督隊官(副營長)。
畢業以前,便參加了日知會。
李亞東是河南信陽人,與季雨霖同學,畢業後官至二十九标一營左隊隊官(連長),因革命嫌疑被開革,于開革以後先後當工業傳習所與支那師範學校體操教員,參加了日知會,被選為該會的評議員。
吳貢三,名之铨,是黃岡人,秀才,設館教書,辦了一個日新學社鼓吹革命,寫了一本《孔孟心肝》,又寫了《作新民》、《破夢雷》,翻印了《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等等,和武昌的日知會頗有往來,可能也正式參加了日知會為會員。
殷子恒是吳貢三的外甥,也是吳貢三的學生,往來于黃岡、武昌之間,是日知會的重要會員。
季雨霖與張難先獲得保釋,朱子龍于次年三月病死在牢裡。
到了宣統元年(1909年),其餘的六人才被判罪;胡瑛與劉靜庵被判無期徒刑,吳貢三被判十五年監禁,殷子恒十年,李亞東五年,梁鐘漢三年。
(見李廉方著《辛亥武昌首義記》。
) 劉靜庵不幸于辛亥年五月病死在牢裡,未能目睹武昌起義成功。
胡瑛于起義的當晚,被迎出武昌府監獄,不久便就任軍政府外交部部長,促成各國領事中立,其後被孫中山派赴煙台,擔任山東都督。
(他晚節不終,幫助袁世凱做皇帝,當了籌安會的所謂“六君子”之一。
) 吳貢三于武昌起義以後,被黃岡縣知事潘誦捷釋放出獄,把政權交給他,向他請罪。
他指派謝琦為縣知事,自己奔走于黃州府八縣,策動反正。
殷子恒于八月二十三日夏口廳同知既已逃走以後,率領全部的獄囚,大大方方地走了出來,吩咐獄囚們重新做人,自己到漢陽,協助李亞東。
李亞東原關在漢陽,于八月二十日被四十二标的同志胡玉珍等迎接出獄,作漢陽知府。
梁鐘漢關在漢川,于八月二十日被胞弟梁恢漢與王守愚迎接出獄,就任漢川革命軍總司令,其後受黃興加委,改為“遊擊總司令”。
季雨霖于保被釋以後,到東北找吳祿貞,于武昌起義以後回鄂,受黎元洪委為團長,參加漢口戰役,負傷;不久,受委為“安襄鄖荊招讨使”,光複了荊州(江陵)與襄陽。
張難先于保釋以後無甚活動,于起義以後充當季雨霖的幕僚。
日知會自從九人被捕以後,會務停頓,全靠彭養光與趙鵬飛所主持的“安郡公益社”作為救助與秘密聯絡的機關。
這安郡公益社,本隻是安陸府各縣旅省人士的一個慈善團體。
彭養光為了使得胡瑛、劉靜庵等人免判死刑,親自拿了李廉方的信去北京,找程家柽等人,向肅親王善耆活動,也向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W.W.Rockhill)活動,終于達到了目的。
其後,彭養光去吉林找吳祿貞,趙鵬飛被調到海軍楚同軍艦上任職,安郡公益社的社長由李長齡繼任。
李長齡在1910年冬天辦了一個工廠在草湖門外,收容群治學社的亡命同志。
嚴格說來,安郡公益社不是一個革命團體,而是被用來幫助革命同志的一個現成機構,卻也吸收了若幹新同志,這些新同志其後在讨袁護法諸役犧牲的不少:祝制六、張學濟、侯靜庵、李立凡、胡鐘泗、雷百裡。
次月二十三日,朱子龍被捕于漢陽;二十四日,胡瑛與梁鐘漢被捕于漢口。
接着,劉靜庵被捕于黃陂,張難先被捕于仙桃,季雨霖與李亞東被捕于武昌,吳貢三與殷子恒被捕于黃岡&mdash&mdash一共是九位。
朱子龍、胡瑛、梁鐘漢,這三位是孫中山從日本特地遣派回鄂,策動湖北方面對萍浏醴的響應工作的。
朱子龍原名家梃,字松坪,江陵縣人,曾經投軍入湖北新軍工程營,改名元成,職居書記,先後參加了科學補習所與日知會,也和劉靜庵、馮特民加入了同盟會,其後去了日本。
胡瑛原籍浙江紹興,寄籍湖南桃源,是科學補習所的總幹事,也在工程營當過兵,因刺鐵良未成而到了日本,在日本加入了同盟會。
梁鐘漢是漢川人,在日本留學,加入了同盟會。
劉靜庵,是潛江人,原名貞一,字敬庵,亦作敬安、靜庵。
張難先是沔陽人,先參加科學補習所,其後投軍到工程營當兵士,科學補習所被封,他退出軍隊,回家鄉仙桃鎮創辦集城學校,和劉靜庵往來如故,參加日知會。
季雨霖是荊門人,畢業于将弁學堂,官至三十一标三營督隊官(副營長)。
畢業以前,便參加了日知會。
李亞東是河南信陽人,與季雨霖同學,畢業後官至二十九标一營左隊隊官(連長),因革命嫌疑被開革,于開革以後先後當工業傳習所與支那師範學校體操教員,參加了日知會,被選為該會的評議員。
吳貢三,名之铨,是黃岡人,秀才,設館教書,辦了一個日新學社鼓吹革命,寫了一本《孔孟心肝》,又寫了《作新民》、《破夢雷》,翻印了《革命軍》,《警世鐘》,《猛回頭》等等,和武昌的日知會頗有往來,可能也正式參加了日知會為會員。
殷子恒是吳貢三的外甥,也是吳貢三的學生,往來于黃岡、武昌之間,是日知會的重要會員。
季雨霖與張難先獲得保釋,朱子龍于次年三月病死在牢裡。
到了宣統元年(1909年),其餘的六人才被判罪;胡瑛與劉靜庵被判無期徒刑,吳貢三被判十五年監禁,殷子恒十年,李亞東五年,梁鐘漢三年。
(見李廉方著《辛亥武昌首義記》。
) 劉靜庵不幸于辛亥年五月病死在牢裡,未能目睹武昌起義成功。
胡瑛于起義的當晚,被迎出武昌府監獄,不久便就任軍政府外交部部長,促成各國領事中立,其後被孫中山派赴煙台,擔任山東都督。
(他晚節不終,幫助袁世凱做皇帝,當了籌安會的所謂“六君子”之一。
) 吳貢三于武昌起義以後,被黃岡縣知事潘誦捷釋放出獄,把政權交給他,向他請罪。
他指派謝琦為縣知事,自己奔走于黃州府八縣,策動反正。
殷子恒于八月二十三日夏口廳同知既已逃走以後,率領全部的獄囚,大大方方地走了出來,吩咐獄囚們重新做人,自己到漢陽,協助李亞東。
李亞東原關在漢陽,于八月二十日被四十二标的同志胡玉珍等迎接出獄,作漢陽知府。
梁鐘漢關在漢川,于八月二十日被胞弟梁恢漢與王守愚迎接出獄,就任漢川革命軍總司令,其後受黃興加委,改為“遊擊總司令”。
季雨霖于保被釋以後,到東北找吳祿貞,于武昌起義以後回鄂,受黎元洪委為團長,參加漢口戰役,負傷;不久,受委為“安襄鄖荊招讨使”,光複了荊州(江陵)與襄陽。
張難先于保釋以後無甚活動,于起義以後充當季雨霖的幕僚。
日知會自從九人被捕以後,會務停頓,全靠彭養光與趙鵬飛所主持的“安郡公益社”作為救助與秘密聯絡的機關。
這安郡公益社,本隻是安陸府各縣旅省人士的一個慈善團體。
彭養光為了使得胡瑛、劉靜庵等人免判死刑,親自拿了李廉方的信去北京,找程家柽等人,向肅親王善耆活動,也向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W.W.Rockhill)活動,終于達到了目的。
其後,彭養光去吉林找吳祿貞,趙鵬飛被調到海軍楚同軍艦上任職,安郡公益社的社長由李長齡繼任。
李長齡在1910年冬天辦了一個工廠在草湖門外,收容群治學社的亡命同志。
嚴格說來,安郡公益社不是一個革命團體,而是被用來幫助革命同志的一個現成機構,卻也吸收了若幹新同志,這些新同志其後在讨袁護法諸役犧牲的不少:祝制六、張學濟、侯靜庵、李立凡、胡鐘泗、雷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