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 四川保路風潮

關燈
罷課,不戕官吏,不劫倉庫,絕非逆黨勾結為亂。

    其十五日居民失火,僅系南打金街民人自行失慎。

    人民赴轅請釋蒲、羅諸人,統領(總辦)田徵葵開槍擊斃者數十人。

    逾日城郊附近居民聞知,人人首裹白巾,冒雨奔城下求情,又為官兵開槍擊斃者約數十人。

    衆情乃大憤。

    至&lsquo自保商榷書&rsquo,并無&lsquo獨立&rsquo字樣,并無保路同志會及股東會圖記。

    其中且有&lsquo皇基萬世&rsquo語,況其書并非蒲、羅等手作。

    ” 端方的這一封電報,等于是參了趙爾豐一本。

    趙爾豐于七月十五日事件發生以後的當天,曾經電請那桐代奏,說“川人此次以路事鼓動人民&hellip&hellip遂圖獨立。

    &hellip&hellip始則抗糧、抗捐,繼則刊散&lsquo四川自保&rsquo傳單(四川自保商榷書),俨然共和政府之勢。

    &hellip&hellip旋于昨夜探悉,逆謀益亟,已聚匪徒近萬,即于十五日意乘不備,前來督署燒殺。

    爾豐&hellip&hellip一面凜遵嚴拿首要前旨,将蒲殿俊、羅綸、鄧孝可、顔楷、張瀾、胡嵘、江三乘、葉秉誠、王銘新設法誘擒;一面出示解散,安撫居民。

    不意午刻猝有匪徒數千,先使人在督署附近放火,以圖擾亂,旋即兇撲督署。

    &hellip&hellip” 清廷在九月初五日(10月26日),根據端方的八月二十八日電報,降旨:王人文與趙爾豐交部議處;田徵葵與提法司周善培、候補道王掞革職;蒲殿俊等九人釋放。

     趙爾豐在九月十八日向清廷反告端方一狀,說端方“主張釋放倡亂首要各犯,未奉朝旨,已先将奏稿傳示紳民,一面大張曉谕,風聲所播,已定之人心又複騷動。

    ”又說,端方“始則徜徉鄂省,惟日電迫爾豐嚴壓川民,又電勸骈誅首要。

    及至督兵入蜀,是時省城附近各州縣匪徒蜂起,亟盼援兵,疊奉谕旨饬其迅速來省,與爾豐和衷商辦,爾豐亦複一再電催。

    乃端方不肯由四川北路進省籌商,迂道改赴重慶,逗留月餘。

    &hellip&hellip川事為之一誤再誤,不可收拾。

    端方到省之日,即将為川人獨立之時”。

     事實的演變是:端方到不了省,在十月初七日的黎明便死在三十一标内部的革命黨人之手。

    促成四川獨立的,不是端方,而是趙爾豐本人。

    趙爾豐在十月初六日(11月26日)把印信交出給蒲殿俊;次日成都各界宣布四川獨立,舉蒲殿俊為“大漢四川軍政府正都督”,朱慶瀾為副都督。

     端方在死前的幾天,一再向部隊聲明,自己不是滿洲人,而是“投旗”才有四代的漢軍旗人,原姓陶,不姓托忒克。

    他特地印了名片,名片上的姓名是“陶方”二字。

    (他生平喜用“匋齋”二字作為别号,然而他确是滿洲正白旗人,托忒克氏。

    ) 殺他的革命黨人,多數屬于武昌的文學社。

    被大家公推來執行他的死刑的,有五位同志:任伯雄(永森)、盧保漢(原名保清)、姚鴻聖、丁鶴本、孫世棟。

    他的弟弟端錦,同時死在另一革命同志賈志剛之手。

    當天晚上,大家公舉陳鎮藩為步兵第十六協統領,代替曾廣大的位置,通電響應武漢的中華國民軍鄂軍,議決全部開拔回鄂,幫助鄂軍對清軍作戰。

    他們到達武昌,是在十二月初一(1912年1月19日),那時候,鄂軍與清軍已入于停戰狀态。

     以上,隻是四川保路風潮的一個輪廓。

     曆史的事實,從不單獨存在。

    此一事,必有彼一事為因。

    甲事,也常常與乙事、丙事、丁事等等同時并發,或略有參差。

    叙述曆史的人,隻能把事實一件一件地叙述;因此之故,就免不了有所先後,也不得不就若幹事實之中有所選擇,有所取舍。

     本書雖則是名為“細說”,實際上隻能就主要的事實,細說一個經過而已。

     例如,被保路同志會派往京師去的代表,不隻是劉聲元一人,另有阮峘、李孔陽、黎紹芬三位。

    然而,這三位并未被逮捕押解回籍。

    關于這三位的活動,我因此隻得從略。

    在京師的幾位四川籍禦史,包括趙熙,曾經上奏章替家鄉的老百姓說話,我也隻得略去。

     在七月十五日的屠殺事件之中,黃學典(季陸)是幸免于難的若幹人之一。

    當時,他僅有十二歲,是小學生保路同志會的會長。

    以我所知,他藏有很豐富的有關四川保路風潮的材料,而且花了不少工夫加以整理。

    我希望他把這些材料早日發表出來。

     有若幹極有趣味的小故事,夾在可歌可泣的大故事裡面,我也隻得為了顧及行文的線索與脈絡,而不得不加以割舍。

    關于保路風潮,如此;關于其他的大事,也如此。

     不應該割舍,而值得另寫一章的,是武昌起義以前四川革命同志前仆後繼的各次起義。

    尚秉和在他的《辛壬春秋》裡,有這麼幾句話:“川僻在西南,交通阻絕,素無同盟會黨蹤迹,徒以激于冤忿,揭竿而起,故亂數月而省城不陷。

    及武昌兵起,大江南北踵迹獨立,川人始實行革命矣。

    ” 尚秉和似乎不知道,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因寫了《革命軍》而在上海租界入獄的鄒容,是四川人。

     同盟會自從籌備大會的時候起,便有很多的四川人參加。

    在現存的東京本部乙巳、丙午兩年名冊之中,屬于四川籍貫的同志,共有一百三十四人之多。

    其中,有七十六位是由黃樹中(複生)主盟,大多數不曾去日本,而是在四川本省入盟的。

    至于由日本先後回川,從事種種革命活動的,以有資料可考的而論,便有黃金鳌,黃樹中(複生)、熊克武、但懋辛、謝奉琦、鄧絮、董修武等等。

     四川革命同志最早一次的起義,是在乙巳年(1905年)十一月,地點是彭縣石堰洞後山,領導人是餘切。

    第二次起義,是在丙午年(1906年)八月,地點是江油,領導人是李實。

    第三次起義,是在己酉年(1909年)二月,地點是廣安,領導人是餘英。

    第四次,是在同年十二月,地點是嘉定童家場,領導人是熊克武。

    第五次,是在庚戌年(1910年)十一月,地點是彭水鳳凰山,領導人是溫朝鐘。

    第六次,是在辛亥年七月初四(1911年8月27日),地點是榮縣,領導人是王天傑。

    這幾次起義,皆在武昌起義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