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七 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廣州之役

關燈
塽(文)、方聲洞、陳更新、馮超骧、陳可鈞,這九位,除了馮超骧被胡漢民寫作籍貫“福建南平”以外,其餘八位,都寫作籍貫“福建閩侯”,原因是:閩縣與侯官縣于民國成立以後,已合并為“閩侯縣”。

     林覺民 少時厭惡科舉,後留學日本,參加同盟會。

    1911年初得黃興來信,歸國約集福建同志響應廣州起義。

    4月24日夜寫《絕筆書》,痛言為正義而死,“大有補于全國同胞也”。

    27日因受傷而被捕,從容就義,時年24歲。

    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四川三位,福建十九位,加起來,已有二十二位。

    碑上其餘的五十位,是三位安徽人:懷遠縣的程良、宋玉琳、壽州(壽縣)的石德寬;六位廣西人:平南縣的林盛初、韋樹模、韋榮初、韋統鈴、韋統淮與羅城縣的李德山;四十一位廣東人。

     在四十一位就義的廣東同志之中,花縣的最多,有十八位之多,而且除了曾日全與江繼複二人以外,都姓徐:徐佩旒、徐禮明、徐日培、徐廣滔、徐臨端、徐茂燎、徐松根、徐滿淩、徐昭良、徐培添、徐應安、徐熠成、徐保生、徐廉輝、徐容九、徐進炲。

     其次是南海,有七位:遊壽、周華、陳春、杜鳳書、餘東雄、羅坤、黃鶴鳴。

     再其次,是開平與梅縣,各有兩位:開平的勞培、李雁南;梅縣的饒輔廷與周增。

     其餘的,一人屬于一縣,共有十二位:肇慶的李炳輝、東安的李晚、增城的郭繼梅、清遠的李文楷、吳川的龐雄、大埔的陳文褒、東莞的李文甫、番禺的馬侶、海豐的陳潮、惠州的羅仲霍、蕉嶺的林修明、興甯的張學齡。

     在碑上列有姓名的七十二烈士以外,尚有若幹烈士,他們的姓名被遺漏了。

    原因是,截至民國十二年九月胡漢民寫碑文之時,這幾位被漏列的烈士,姓名事迹尚未被胡漢民及鄒魯等查證清楚。

    其中,有五位其姓名已見于曹亞伯的《武昌革命真史》之中:在雙門底陣亡的華金元、阮德三,負傷而被俘犧牲的徐國泰,在澳頭因運械被捕的陳甫仁及同案株連的嚴确廷。

     在碑上的七十二烈士之中,有三人顯然不曾于四月初四日葬在黃花崗:一是四月初五六左右才被捕的陳春,二是四月初八才就義的饒輔廷,三是回到家中才因傷重而去世的徐容九。

     七十二烈士的名稱,是專指潘達微同志經手葬在黃花崗的烈士的數目而言。

    潘達微于此役剛剛結束,清吏仍在多方搜捕革命黨人之時,不避危險,挺身而出,向幾個善堂一再接洽,要求他們準他自己籌款買地買棺,感動了這些善堂的董事。

    董事們劃出“紅花崗”的一片好墳地,不收他的錢,也買了比較好的棺材,交給他。

    他自己并不是有錢的人,用借來的幾十元送給工人,把各位烈士身上的鎖铐枷鐐一一打開,也監督了這些工人,将棺材深深地埋葬。

    墳地是微斜的山坡,潘達微把烈士的棺材分成四排埋葬。

    他認為“紅花崗”三個字不足以顯出諸烈士的悲壯志節,改稱它為“黃花崗”。

    從此,中國的史書與地圖上有了這“黃花崗”三字。

     就義于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姓名不見于胡碑而事實上可能是葬在黃花崗的,筆者于上文之中已提起了華金元、阮德三、徐國泰。

    姓名見于胡碑而事實上不可能是葬在黃花崗的,為陳春、饒輔廷、徐容九。

     陳春、饒輔廷、徐容九,雖不曾葬在黃花崗,其為烈士正與葬在黃花崗的七十二位相同。

     參加三月二十九日之役的,僅就随同黃興從小東營出發的而論,已有七十餘人;沒有從小東營出發,而就近直接從各處機關出來參加的也有若幹。

    事後,生還的寥寥可數。

    可見就義的決不止七十二或七十五之數。

     例如韋雲卿,在供詞之中自稱是廣西南甯人,年三十八歲,在安南入黨,約了十幾位同志于三月初十日啟程,二十七日到香港,在二十九日随黃興攻入總督衙門,最後守狀元橋(高陽裡口)的(源盛)米店。

     與韋雲卿同樣,從安南回來參加三月二十九日之役,力竭被俘而慷慨就義的,尚有羅進、羅聯、羅遇申、陳才、陳福,一共五位。

    從新加坡回來而就義的華僑,也有一位:羅幹。

     到了民國二十年(1931年)十月,胡漢民在黃花崗立了一塊“第二碑”,把韋雲卿等六位從安南回來的烈士,連同羅幹與筆者上文所述的徐國泰、華金元、阮德三、陳甫仁、嚴确廷;再加上一位在佛山之南樂從鎮起義陣亡的張潮&mdash&mdash一共十三位,都刻了姓名、籍貫于這第二碑之上。

     然而,在第二碑刻好與立好以後,大家又發現了一位烈士的姓名:李祖恩。

    李是廣東翁源人,于進攻總督衙門以後,在龍川口被俘就義。

    于是鄒魯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三月,加立一碑,碑的正面刻一篇文章:《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碑陰刻上八十六位烈士(包括李祖恩)的姓名、别号、籍貫、年歲、職業、如何就義、地點、日期。

     周天固《黃花崗革命史話》轉錄了睦雲章先生的說法,除了上述的八十六位烈士以外,增列出三十八位。

    這三十八位是: (一)郭大旺,福建連江。

    陣亡。

    佐證:鄭烈《林文将軍傳》。

     (二)郭某某,福建連江。

    陣亡。

    佐證:同上。

    附注:鄭烈想不起這位的名字。

     (三)郭增興,福建連江。

    被俘就義。

    佐證:黃、胡報告書,鄭烈《林文将軍傳》。

    附注:“審查會”以為“須一詢閩中舊同志與于是役者”,而鄭烈正是與于是役之閩中舊同志。

     (四)郭炎利,福建連江。

    被俘就義。

    佐證:同上。

    附注:同上。

     (五)郭天才,福建連江。

    被俘就義。

    佐證:同上。

    附注:同上。

     (六)郭钿官,福建連江。

    被俘就義。

    佐證:同上。

    附注:同上。

     (七)陳汝環,四川廣安。

    被俘就義。

    佐證:饒國梁供詞、譚人鳳“烈士名冊”及當時報紙。

    附注:“審查會”以為“須另多詢當時與事之人”。

     (八)梁緯,廣東南海。

    佐證:譚人鳳“烈士名冊”、梁被捕時照片、當時報紙。

     (九)葉樹棠,江蘇六合。

    佐證:趙聲之弟趙光寫給中央黨史會的信。

     (十)李慶孫,廣東南海。

    被俘就義。

    佐證:本人供詞。

    附注:“審查會”以為供詞中“李生”二字系李文甫假托。

    其實李慶孫這時候年紀僅有十八歲,所以被稱為李生。

    他自己說姓李名慶孫,系李慶春之孫。

    他是南海縣的河南區人,而李文甫是東莞人,年紀也比他大得多。

     (十一)陳大發,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黃胡報告書、《黃花叢錄》。

     (十二)陳孝文,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同上。

    附注:《黃花叢錄》寫作陳老文。

     (十三)翁長祥,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同上。

    附注:《黃花叢錄》寫作翁天祥。

     (十四)王文達,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同上。

     (十五)林民增,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同上。

    附注:《黃花叢錄》寫作林茂增。

     (十六)曾顯,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同上。

     (十七)劉文藩,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同上。

     (十八)虞金泉,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同上。

    附注黃、胡報告書作“虞全鼎”。

     (十九)周團生,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同上。

     (二十)吳順利,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同上。

     黃花崗起義雖敗,但影響極大。

    如孫中山所言:“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

    ”圖為孫中山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題詞。

     (二十一)吳炎妹,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同上。

     (二十二)吳七妹,福建。

    殉國而死。

    佐證:黃、胡報告書,《黃花叢錄》。

    附注:周天固《黃花崗革命史話》作“林七妹”。

     (二十三)黎開,廣東。

    佐證:譚人鳳“烈士名冊”、《黃花叢錄》。

     (二十四)王英。

    佐證:羅仲衡“烈士姓名表”。

     (二十五)陳志。

    佐證:譚人鳳“烈士名冊”、當時報紙。

     (二十六)李海書,湖南宜章。

    佐證:同上。

     (二十七)趙耀珊,江蘇。

    佐證:羅仲衡“烈士姓名表”、譚人鳳“烈士名冊”。

     (二十八)何天華,廣東。

     (二十九)窦鴻書。

    佐證:黃興在“黃花崗周年紀念會”演講詞。

     (三十)李君榮。

    佐證:同上。

     (三十一)李全,廣東南海。

    佐證:《黃花叢錄》。

    附注:攻總督衙門中彈,回家自殺。

     (三十二)朱荃,廣東茂名。

    佐證:同上。

    附注:攻軍械所後被捕,自沉于白鵝潭。

     (三十三)趙宗賢。

    被俘犧牲。

    佐證:當時出版的《南風報》。

    附注:《南風報》說他是在師範學堂前犧牲的。

     (三十四)黃森。

    被俘就義。

    佐證:同上。

    附注:同上。

     (三十五)黃順基,被俘就義。

    佐證:同上。

    附注:同上。

     (三十六)廖六。

    被俘就義。

    佐證:同上。

    附注:同上。

     (三十七)李祺遠。

    被俘就義。

    佐證:同上。

    附注:同上。

     (三十八)陳順。

    被俘就義。

    佐證:同上。

     總結起來,犧牲于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廣州之役的烈士,共有一百零四位,或是更多。

    (胡國梁在《辛亥廣州起義别記》裡面說,還有一個姓于的,原在香港統籌部管煮茶飯,來了廣州,臨時參加,“後來也就殉難了”。

    ) 生還的人,除了黃興、何克夫、朱執信、莫紀彭、徐維揚、鄭坤、李應生(沛基)、鄭烈、熊克武、但懋辛、劉梅卿、黃轶歐、胡國梁、柳聘農,我們所已知的十幾位以外,其餘的人便不太容易查考了。

    為了崇德報功,我們實在也應該努力于這一項查考的工作。

    我曾在白雲山沙河鎮遇到一位,當時記下了他的姓名、籍貫、經曆在一本小簿子上。

    可惜,這一本小簿子,已在變亂之中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