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 庚戌廣州新軍之役

關燈
庚戌(宣統二年)正月初三(1910年2月12日),倪映典率領廣東新軍第一标炮兵營,起義于廣州燕塘。

     廣東的新軍,一共有三個标,合成一個協。

    新軍兵士多半來自舊日的巡防營,而趙聲當過巡防營的分統。

    趙聲是江蘇鎮江府丹徒縣人,在十九歲時考取為秀才,其後進了江南陸師學堂,畢業後奉派到日本考察,回國後曆任兩江師範學堂教員與長沙實業學堂監督,(南京)新軍第九鎮隊官(連長)、管帶(營長)、标統(團長),于丙午年(1906年)由吳春陽主盟加入同盟會。

    同時入盟的,有第九鎮的官佐士兵數十人,學界與商界若幹人,盟書藏在孫毓筠的皮箱之中。

    這皮箱于孫毓筠及同住的權道涵、段雲(雲書)被捕以前的幾小時被另一同志孫傳瑗(養癯,壽州人,孫毓筠的叔父、孫多慈教授的尊翁)帶去上海。

    (孫、權、段三人被捕,在十二月初六的晚上九點鐘。

    )然而,兩廣總督端方對他的革命活動已有所聞,不久便藉口後湖某處曾國藩的遺像被他所統的三十二标兵士所燒,将他撤職。

    他這才去廣東,受兩廣總督張人駿之委,先後充任巡防營的管帶、分統,新軍第二标标統。

    郭人漳嫉妒他,常在端方面前說他的壞話。

    端方也打了電報給張人駿,說他“才大而志不測”。

    張人駿于是一降他為陸軍小學監督,再降他為督練公所提調。

    他辭職,離開廣州,回家鄉一次,主持同盟會南方支部的軍事工作。

     倪映典是安徽合肥人,畢業于安徽練軍學堂及南京炮兵學堂,和熊成基是同學,在丙午年(1906年)與趙聲等人同時在南京加入同盟會。

    那時候,趙聲是三十二标标統,倪是炮隊隊官(連長)。

    丁未年(1907年),倪映典為了想在安慶與熊成基、範傳甲等人發動革命,沒有辦妥辭職或調職的手續,便“請假”回安徽,到第三十一混成協充任馬營管帶。

    這件事,引起端方的懷疑與憤怒,就下令把他革了職。

    他回家鄉,到城西學堂向吳春陽辭行話别,然後便來了香港、廣州,找趙聲。

    趙聲正在廣州的督練公所當提調,叫他改名為易培之,派他到廣州新軍炮兵營當“見習”,不久便升他為炮兵營的一個排長。

     炮營的兵士,多數是安徽、河南兩省的人。

    倪映典向他們灌輸革命思想,他們很願意接受。

    過不了許多時,炮營以外的各單位,也充滿了革命的氣氛。

     趙聲與倪映典先後丢官。

    趙聲到香港主持南方支部的軍事工作,倪映典留在廣州,常常來往于廣州、香港之間。

    他散布了一萬多份小冊子如《革命先鋒》、《外交問題》、《立憲問題》,也常常在白雲山濂泉寺演說革命,并且印好了一萬張《同盟會小盟單》(印在小紙條上的同盟會入盟誓詞),随時交給聽衆之願意入盟的簽名宣誓。

    經他介紹而入盟的,在一千人與二千人之間。

     倪映典在己酉年(1909年)冬天向南方支部報告,起義的時機已經成熟。

    南方支部決定在庚戌年正月十五(1910年2月24日)實行,于是一面電請孫中山籌募經費兩萬元,一面電邀黃興、譚人鳳兩人來港。

    孫中山這時候已經到了美國,在接獲南方支部的請求以後,先後從紐約、波士頓、芝加哥彙來了八千元。

    住在香港的一個同志、台山人李海雲,把自己所經營的遠同源銀号的現款兩萬多元一齊挪來,交給南方支部(事後才向該銀号的股東們解釋,慢慢地取得諒解)。

     南方支部于是正式派倪映典為革命軍的司令,令李海雲去廣州,住在河南大塘鄉,負責購運軍械,令朱大符(執信)、胡毅生聯絡番禺、順德各地的民軍、綠林,屆時齊向廣州會攻,令孫眉及女同志徐宗漢(未來的黃興夫人)、陳淑子(胡漢民夫人)、胡甯媛(胡漢民的妹妹)等等,縫制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

     可惜,還不曾到了起義的日子,新軍第二标的兵士便在己酉年的除夕(1910年2月9日)鬧了事。

     有一位兵士,姓吳名英元,前幾天向雙門底繡文齋訂印名片一百張,備作拜年之用,講好價錢二角五分,在除夕來取。

    (胡漢民在《自傳》中說,名片事件發生在十二月二十八日,亦即除夕以前的兩天。

    )繡文齋到時候隻印好了五十張,說是紙張不夠;吳英元想扣去六分錢,繡文齋的主人不肯,說紙張比原定的好。

    這樣,彼此争執了一陣,吳英元是北方人,既不會說廣東話,也不太懂廣東人說的官話,一時性急,用腳踢翻了櫃台。

    巡警(警察)走過來幹涉,吳英元說:“你不是憲兵!”但是,巡警人多,硬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