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〇 秋謹

關燈
陳伯平與馬宗漢二人,第一次到達安慶是在丁未年(1907年)五月初三;到了以後不久,于五月十二日又去上海,表面上是買印刷機器,實際上是買手槍和子彈。

    他們第二次到達安慶,是在五月二十五日上午,亦即徐錫麟行刺恩銘的前一天。

     當他們兩人尚在上海的時候,秋瑾從紹興來,把浙江同志準備在五月二十六日起事的消息告訴陳伯平,叫他通知徐錫麟,在安徽同時發難。

     陳伯平在二十五日的上午,把秋瑾的話轉達了徐。

    徐認為,隻剩下大半天的工夫,絕對來不及。

    因此,他才決定了在二十八日舉行畢業典禮,請恩銘等人到場送死。

    不料,恩銘為了這二十八日是幕僚張次山的母親八十大壽,不能不去,叫徐錫麟把畢業典禮提前兩天,徐無可奈何,隻得照辦。

    (為什麼提前兩天,而不提前一天呢?原來,二十七日是星期天。

    ) 秋瑾在托了陳伯平以傳話的任務以後,回到紹興,想起了還有很多同志在日本,該邀約他們回國,分赴各省,同時大舉。

    于是,又決計把起事的日期改在六月初十(7月19日),并且再托周亞衛與邵傑兩人,到安慶去通知徐錫麟。

    周亞衛和邵傑不曾去安慶;即使去了,在尚未走到之時徐錫麟已經起事而失敗了。

     秋瑾是紹興府山陰縣人,生在福州,父親秋星候是閩侯縣知縣。

    其後,父親調任湖南湘潭縣知縣,便把秋瑾嫁給了當地的一位紳士王黻臣之子王廷鈞。

    王廷鈞捐得了兵部郎中之官,秋瑾和他同去北京。

    這王廷鈞結交一班纨绔子弟,吃喝嫖賭,秋瑾受不了,在甲辰年(1904年)三月離開王,獨自去日本留學。

    在日本,她參加了梁慕光、馮自由等人的“橫濱三合會”。

     1916年8月16日&mdash20日孫中山、宋慶齡在杭州時,赴秋瑾墓憑吊,孫中山說:“光複以前,浙人之首先入同盟會者秋女士也。

    今秋女士不再生,而&lsquo秋風秋雨愁煞人&rsquo之句,則傳誦不忘。

    ” 乙巳年(1905年)六月,她一度回國,到紹興看母親。

    在紹興,訪徐錫麟于東埔熱誠小學堂。

     乙巳年七月二十日(1905年8月20日),同盟會正式成立于日本東京。

    七月以後,她填寫誓詞入盟,被選為浙江分會的會長。

    冬天,一部分留日學生因反對日本政府的“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而回國,秋瑾是其中最激烈的一人。

    回國以後,她在上海與易本羲等幾位同志辦成了中國公學;也發行了《中國女報》月刊。

     丙午年(1906年)十月,萍醴浏革命軍起事。

    有若幹同志集議于上海,計劃在蘇浙湘鄂等省響應,秋瑾在集議之時承擔了浙江方面的工作。

    她丢下《中國女報》,回浙江,奔走于諸暨、義烏、金華,聯絡會黨。

    可惜,萍醴浏的革命軍很快地便失敗,楊卓林、胡瑛、甯調元,又先後被捕于揚州、漢口、長沙,秋瑾雖則已經準備就緒,而無法發難。

     她被浙江的同志留在紹興,擔任大通師範學堂的“督辦”。

    這時,徐錫麟已經介紹她加入了光複會。

     這大通師範學堂,自從丙午三月徐錫麟走了以後,先後由曹欽熙、姚定生主持。

    這兩人均應付不了學生。

    秋瑾就任以後,不僅把校務處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把這些來自各地會黨的“體育專修科”的學生,都介紹進光複會,編入她的“光複軍”,用兵法加以部勒。

     她的光複軍,規模很大。

    官兵縱分為十六級,橫分為八軍。

    最高的一級統帥,是徐錫麟等五人,遙奉徐錫麟為大元帥。

    她在名義上自居為第二級的“協領”之一,而實際是全軍的司令官。

    第三級稱為“分統”,由各地的會黨首領充任。

    八軍的番号,分别用“光複漢族、大振國權”八個字。

     八個軍的編制,在丁未年(1907年)四月初完成,軍械、制服都有。

    她決定在五月二十六日起義,由金華的同志首先動作,處州的同志響應,誘清軍離開杭州來攻,然後紹興的同志突起,襲取杭州。

    事成,占領杭州;不成,退至金華處州,會師,西出,經江西指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