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現在我們看到,關于何謂正義的問題,實際上沒有結論。

    正義本身應該起到的就是裁決作用,但裁決何謂正義卻又需要裁決。

    裁決何謂正義需要有智慧的人,但有智慧的人聚在一起時,發生争執又沒法選出一個仲裁者。

    這看起來的确可笑,卻隐含着非常嚴肅的問題。

    不僅如此,這裡的語境是民主,何謂正義沒有結論,也就意味着,不可能靠民主方式得出何謂正義的結論。

    既然這裡的正義是作為德性之一來談論的,也就意味着,不可能靠民主方式得出何謂德性的結論。

     (120)[施疏]蘇格拉底偷偷用&ldquo好&rdquo的觀念替換了&ldquo智慧&rdquo的觀念。

    顯然,有智慧未必等于&ldquo好人&rdquo。

     (121)西蒙尼德斯(約公元前556&mdash前468年)史稱西方文學史上第一個&ldquo職業詩人&rdquo,開了為錢寫詩的新風尚,隻要給錢就什麼都能寫,據說品達稱他為&ldquo受雇的缪斯&rdquo。

     (122)匹塔科斯是公元前7世紀勒斯波(Lesbos)島的行政官,史稱&ldquo七賢&rdquo之一。

     (123)[譯按]圓括号中的數字指西蒙尼德斯的原詩行碼。

     (124)[施疏]本來應該是普羅塔戈拉問問題,蘇格拉底回答。

    實際上,普羅塔戈拉并沒有很好地提出問題,他明顯是在指教蘇格拉底應該如何注意到西蒙尼德斯詩中的自相矛盾。

     (125)西蒙尼德斯和普洛狄科都是克歐斯島上的尤裡斯(Iulis)人&mdash&mdash克歐斯島在愛琴海南部基克拉迪群島,那裡的人在德性方面有卓越聲譽(參見柏拉圖《法義》卷一638b)。

     (126)《伊利亞特》卷二十一308-309。

     (127)[施疏]通過向普洛狄科提問,蘇格拉底又回到了提問者的位置。

    蘇格拉底剛剛自己定了規矩,他必須先回答普羅塔戈拉的提問,然後才輪到他向普羅塔戈拉提問(338e),才不到一會兒就破了自己訂立的規矩,或者說又在行不義。

     (128)比較赫西俄德,《勞作與時日》289-292:&ldquo在有識之士面前,永生的諸神鋪下了/艱辛,通往有識之士的路又長又陡,/到達頂點艱難曲折;一旦抵達頂峰,/道路從此變得平坦,無論前路多麼艱難。

    &rdquo柏拉圖的引用有改動,使之更為尖銳,尤其第二行(行290)。

     (129)[譯按]蘇格拉底的話是直接引語(用雙引号),引普羅狄科的話是間接引語(用單引号),但其中的間接引語再無引号可用,以楷體代替。

     (130)匹塔科斯的父親是忒臘刻人。

     (131)蘇格拉底在剛才的說法中用了兩個不同的&ldquo如果你願意&hellip&hellip&rdquo,前一個是&ldquo如果你願意考考我&rdquo,意思是聽蘇格拉底解釋西蒙尼德斯的詩,後一個是聽普羅塔戈拉繼續解釋西蒙尼德斯的詩。

    普羅塔戈拉的回答接受的是後一個&ldquo如果你願意&rdquo,但被普洛狄科和希琵阿斯阻止了。

     (132)[施疏]蘇格拉底接下來首先談的是熱愛智慧[哲學],然後再談西蒙尼德斯的詩,關于熱愛智慧的說法夾在對西蒙尼德斯的詩的解釋的中間。

    對此我們需要提出兩個問題:1.蘇格拉底為什麼談熱愛智慧以及如何談熱愛智慧;2.談熱愛智慧與此前和此後談論西蒙尼德斯的詩是什麼關系。

     (133)拉刻岱蒙是斯巴達的正式名稱。

     (134)[譯按]原文為動詞lakōnizō[模仿拉刻岱蒙人(的衣着、言談、生活方式)]的分詞,意為&ldquo模仿拉刻岱蒙生活方式的人&rdquo,蘇格拉底寓指熱愛智慧[哲學]的人。

     (135)[施疏]蘇格拉底沒有給出任何支撐就作出了斷言:斯巴達人真正會搞的是哲學&mdash&mdash這話無異于在揭秘。

    因為,在雅典民主政制中,哲學會被看作智術的同義詞。

    雅典的一般人搞不清楚老派哲人與新派智術師的區别。

     (136)傳統的古希臘&ldquo七賢&rdquo的名單大同小異,最後兩人沒有彌松,通常是哥林多人佩裡安德(Periander)和克裡特人厄琵墨尼德斯(Epimenides),參見第歐根尼·拉爾修,《名哲言行錄》卷一22-122。

    這裡的七賢錄裡沒有普羅塔戈拉,蘇格拉底似乎有意避而不談智術師的秘密傳統說法。

     (137)&ldquo認識你自己&rdquo是德爾斐的阿波羅神殿的著名銘文。

     (138)[譯按]西蒙尼德斯用的&ldquo真的&rdquo相當于語氣副詞,從而是個虛詞,蘇格拉底把它解釋為實詞(名詞)用法。

    言下之意,西蒙尼德斯的意思是并沒有&ldquo真實的好&rdquo這種品質本身。

     (139)[施疏]通過虛拟的對話,蘇格拉底偷偷拿回了簡短問答這一所謂拉刻岱蒙風格:匹塔科斯問、西蒙尼德斯答,讓我們很容易與蘇格拉底問、普羅塔戈拉答對應起來。

    蘇格拉底不僅化解了表面上得維護西蒙尼德斯而不得維護匹塔科斯的困境,還讓在場的人想起蘇格拉底與普羅塔戈拉談話時用過的同樣手法,尤其希珀克拉底會想起蘇格拉底與他談話時的相同手法。

     (140)[譯按]&ldquo低劣的人&rdquo這裡指沒有技藝能力、做事情總是失敗。

     (141)[譯按]&ldquo善于搞設計發明&rdquo顯然需要有技藝能力,蘇格拉底影射普羅塔戈拉以為憑自己的技藝能力無所不能,還發明了&ldquo政治術&rdquo。

     (142)此句出處不詳,&ldquo低劣&rdquo和&ldquo高貴&rdquo在這裡具有政治含義。

    色諾芬在《回憶蘇格拉底》(卷一2.20)引用過這一行。

     (143)[施疏]從字面上看,蘇格拉底是在解釋西蒙尼德斯,暗中卻是在攻擊普羅塔戈拉的德性可教的觀點:既然德性是知識,那麼,有的人就沒法擁有這樣的知識,即便教育也無能為力,從而并非對所有人來說德性是可教的。

     (144)[施疏]根據前面的第二項論證,做低劣的事可以歸咎于無學識,因為,缺乏德性根本上就是無學識。

    這種做低劣的事與第一項論證有所不同:醫生、農夫、醫生或其他技藝行業者遇上自己的技藝應付不了的情形,他們的行為至多可以稱為過失。

    過失當然是一種低劣。

    但誰都會有過失,一個好人也會時不時做事情低劣。

    總之,前面的兩項論證實際上區分了兩類不同的人:一類人把事情做得低劣,是因為遇到沒法掌控的局面,一類人把事情做得低劣,是因為這類人從來沒有好好學習最基本的正确行為方式。

    西蒙尼德斯的說法的要害是:沒有誰總是把事情做得很好,但他故意模糊事情做得不好有各種各樣的類型。

     (145)[施疏]這是蘇格拉底在這段解釋中舉的第三個例子,與前兩種事情做得劣的例子相反,這個例子是做事很好。

    但與前兩個例子相同的是:舵手、農夫、醫生的行為受&ldquo機運&rdquo支配,說到底是受&ldquo必然&rdquo支配,常人則受無學識的&ldquo必然&rdquo支配,這裡的&ldquo強制自己稱贊父母或父邦&rdquo同樣受&ldquo必然&rdquo支配,隻不過是受自我強制的支配。

    前兩種&ldquo必然&rdquo的含義是自然,這裡的&ldquo必然&rdquo的含義則是禮法。

    十分明顯,與前面舉的舵手、農夫、醫生的例子不同,這裡說到的&ldquo好人&rdquo不是專業技能上的&ldquo好&rdquo,而是道德行為上的&ldquo好&rdquo。

    總之,這個例子與前兩個例子相比非常獨特:這個人是有所知地做事得體,卻不是自願地做的,從而也不是欣喜地做的。

    蘇格拉底讓我們看到,一個好的行為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行為。

     (146)米悌勒涅是勒斯波島的首府,&ldquo用了米悌勒涅的音調兒&rdquo指&ldquo稱贊&rdquo這個語詞,蘇格拉底故意對這個詞發音滑稽。

     (147)[譯按]與漢語語序不同,&ldquo願意&rdquo這個副詞在原文中的位置後置,因此蘇格拉底說這裡應該斷句,否則,&ldquo願意&rdquo這個副詞就當理解為屬于随後的關系從句。

     (148)[施疏]蘇格拉底再次提到西蒙尼德斯與匹塔科斯的對立,并戲仿西蒙尼德斯對匹塔科斯說話的口吻說了一番話。

    這段戲仿之言極其含混、自相矛盾,但如果反複細嚼這番戲言,我們可以讀出其中的嚴肅成分。

    這話的基本意思涉及的是講假話:西蒙尼德斯認為自己講假話可以原諒,匹塔科斯講假話則應該受到責備。

    如果這時我們回想起前面蘇格拉底說到智術師傳統的那段說法,我們就可以明白:雖然講假話是古老的哲學傳統,西蒙尼德斯這個近人與匹塔科斯這個古人有天壤之别。

     (149)[施疏]阿爾喀比亞德出面阻攔顯得有理有據,似乎行的是正義之舉,實際上他僭取了主席的位置。

    他言辭委婉、态度強硬地要希琵阿斯閉嘴,但沒有誰給過他這個權威。

    阿爾喀比亞德對蘇格拉底的愛欲,興許是他如此行為的真正動機。

    如果與蘇格拉底在前面的行為比較,可以看到,阿爾喀比亞德的行為看起來正義,實質上不正義,蘇格拉底看起來不正義,實質上正義。

     (150)[施疏]蘇格拉底現在說話不那麼客氣了,不再像先前那樣對普羅塔戈拉有話不直說,而是直截了當、坦誠地貶責普羅塔戈拉建議的談論詩的話題檔次太低,這無異于當衆貶低大名鼎鼎的普羅塔戈拉檔次太低。

    在證明對沒有智識的統治者不可能坦誠以後,蘇格拉底自己變得完全對普羅塔戈拉坦誠,既然普羅塔戈拉在任何意義上都不能說是個統治者,蘇格拉底對他坦誠就并非是不節制的。

    反過來看,蘇格拉底如此直截了當的貶責,也表明他并非不懂得坦誠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坦誠。

     (151)荷馬,《伊利亞特》卷十224&mdash&mdash《會飲》174d也引(或錯引)了這句詩。

     (152)荷馬,《伊利亞特》卷十226。

    這兩句詩的原文語境是,涅斯托耳問衆将領是否有誰敢冒險前往特洛亞人大宿營地打探敵情。

    各位将領都不吭聲,唯有狄奧墨得斯應答。

     (153)[施疏]普羅塔戈拉提出了勇敢德性的獨特性問題,這是蘇格拉底逼出來的。

    換言之,正因為普羅塔戈拉對德性各部分的關系的解釋都不夠好,勇敢才成為一個獨立的問題。

    這篇對話的所有困難都集中在最後這一節,這裡讨論的主題是勇敢及其與智慧的關系:智慧是否等于勇敢。

     (154)[施疏]在講完普羅米修斯神話之後開始長篇演說之前(323a-b),普羅塔戈拉關于何謂&ldquo瘋&rdquo有過一番說法。

     (155)雅典人習慣在夏天把食物放進罐子密封放進水井起冰鎮作用,潛水夫的職業是下井把這些罐子撈上來。

     (156)輕型盾沒有鑲邊,不加皮帶,輕型步兵用([譯按]又譯作&ldquo新月形小盾&rdquo)。

     (157)[施疏]蘇格拉底的整個這段提問帶有反諷意味&mdash&mdash所謂反諷意味指的不是明知故問,而是故意隐含邏輯錯誤。

    潛水夫敢于潛到水底是因為他有專業知識,清楚知道自己潛入水底并無危險,這樣的行為其實算不上勇敢。

    因此,我們值得問:有單純的勇敢嗎?在《斐多》結尾,我們看到蘇格拉底面對死亡時的勇敢,我們在生活中很少見到有誰這樣勇敢。

    這種勇敢同樣不是單純的勇敢,而是基于一種知識的勇敢,隻不過這種知識不是專業技藝性的知識,而是一種智慧性的知識。

     (158)[施疏]的确不能說智慧等于勇敢。

    比如,面對僭主及其權力,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得面對的最為危險的事情。

    如果是西蒙尼德斯,他會說,有智慧的人得調整自己(346b),不會去面對這樣的危險&mdash&mdash這算得上有智慧,但算不上勇敢。

    如果一個有智慧的人出于正義反抗僭主,直面生命危險,那麼,他算得上勇敢,但這勇敢不是因為他有智慧,而是因為他有正義。

     (159)[施疏]普羅塔戈拉現在顯得對自己非常有把握,不再緊張。

    這當然得歸功于蘇格拉底的節制做法,他在對話前讓普羅塔戈拉放松,即便改變自己早先的說法也沒關系。

     (160)[施疏]這裡提到五種激情(passions),盡管列舉不是很清楚。

    349b提到五種德性,因此值得注意兩種列舉之間是否有任何對應關系。

    我們還值得看看,是否能為曆數的五種激情找出某種秩序。

    快樂和苦惱肯定與當下有關;血氣和恐懼肯定與未來的惡相關,&ldquo愛欲&rdquo肯定與未來的好相關&mdash&mdash這似乎是一種潛在的劃分,不用說,這五種情感都是基本的情感。

     (161)[施疏]這裡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東西。

    多數人認為,某些東西可以戰勝知識&mdash&mdash許多人分享這一看法。

    正如蘇格拉底在305b所證明的那樣,西蒙尼德斯也以某種方式分享了這一觀點。

    但普羅塔戈拉當時反駁了這一點,現在他似乎認可了這一點,因為他提到&ldquo人間事務中最強有力的東西&rdquo。

    但他提到這一點是什麼意思?是因為有别的一些東西不是人間事務?比如,我們可能會想到機遇、命運。

     (162)&ldquo征服&rdquo的原文在詞源上有&ldquo減小&rdquo的含義。

    在畢達哥拉斯派的用法中,&ldquo減&rdquo既是數理語詞,也是倫理語詞&mdash&mdash西蒙尼德斯的詩用中到的&ldquo方方正正&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