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於中朝,內貽恥於宗廟,外不取侮於醜虜,下不嫁禍於生靈,則平生讀書之力,似可以一扶綱常之重。
上可以免吾君濟、麗之憂;下可以免臣母江淮之浮,誠能若是,則茅焦鼎鑊,謂可甘蹈,而封章三日,未有所聞。
雖知聖主寬容不欲罪臣,而臣之活國、活母之計,隻恃今日而已。
邊塵一驚,則遠歎何及,天責一臨,則隱憂何補?臣不得不留臣七紙以走,冀紆明主悔時之一察也。
臣竊計,狡虜反覆,有萬難測,厚遇金、元之使,而謂無南寇之辱,則眞箇是秦腳、賈壑之愚宋者也。
以其君則斬艾而無惜;以其隣則窺覬而不攻,古往今來,決無是理,臣所以必請名將,暗備東南維者也。
臣又聞,琉球緻書,爲我而事倭雲,此聲久發,其可謂中朝之不聞乎?蘇、李之師,所以東來者,隻爲濟、麗之謀,絶新羅入貢之路也。
狡虜之揚言于天下也,其必謂我賓服矣。
我於皇朝,恩義不薄,見彼悖辭,義當朝聞夕奏,而遲延時月,隻欲順付於節使之行,則人馬猥繁,決無先春赴京之理,而狡虜江浙之檄,則必有半月北飛之虞矣,史氏之筆,曷可昭洗乎,張寧之責,曷可圖免乎?天朝恩愛,方深眷眷,唐帝一怒,所不忍言矣。
俾滅建州衛,乃是皇朝家法,若不諒我力,而必使討滅日本,則以我孱兵,自守不暇,曷有餘力,可以東征乎?洪茶丘八萬之兵,金方慶糾集之師,猶不得志於東洋,而死傷過半。
況若天朝不假茶丘,而我國又無方慶之亞,則其謂不敢東討之際,天朝之怒,實不可測矣。
素愛之子,而少拂父意,則其父之怒必深。
此時蘇、李之師,其可資日本而卻之乎?臣之所大震駭者,蘇、李之師,未掃濟、麗,而移徙十萬餘戶於江、淮之間,水陸困頓之民,豈望盡活乎?臣有一繼母年老病甚,負避無地。
賊使煦濡之日,聖主雖自以爲晏然無虞,而乘機猝發之際,其必盡國力於東隅,而西方赫臨之師,則更不可遏矣。
臣切欲力耕聖域,以養病母,冀免江、淮困頓之行,旣爲初筮之吉,而猶不厭再三之瀆。
伏願聖主,藏臣疏一通,以待事至而更察,則臣之爲國、爲母惓惓奔走之意,雖或轍耕,而不爲迂闊矣。
臣之尤所衋傷者,今此之來,路由賊使所向二道之中,備聞彼之奴倭,皆肆陵轢,有若上國之使,而我之官吏,一切喪氣,罄一道之力,以爲供億,而全忘防備之事。
隻此使價之往來,可占他日之大敗,而朝無胡銓之論;野絶陳東之議,但有黃李沃之疏,出於洛下,將使流離顚沛之秋,一無挺身赴急之人,則聖明之所倚以爲天祥、秀夫者,終有何人哉?漢季必殺黨錮諸賢,唐亡必投淸流於濁河,此是盛世之所不願聞者也。
鄭夢周仕前朝危疑之際,而猶不避嫌疑,廣延國士,談論不休。
其詩曰:「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任事之臣,閉門兀坐,不集衆思,而能扶其國者,古未之有也。
惟聖明密察股肱之有無,屛去緻疑之端,以杜讒賊之口,則社稷之大幸也。
嗚呼!終軍弱冠而請纓;毛遂自薦而脫穎,彼豈專忘廉恥者乎?隻見冠屨之倒置,或悶宗國之垂亡,而衣冠、骨肉擧將淪陷於腥膻。
故不得不犯笑侮、出氣力,求保數歲之安,而受秦間金者,勸齊王,故不修攻戰之備,以緻臨淄之忽爲秦地,而松栢之歌,萬古悲涼。
臣身方在事外,宜無肉食之憂,而四面受敵之日,大懼江革之無地負母。
聞變數旬,夜不能寐,抽得先事之戒,冀補苞桑之計。
突缺棟焚之秋,幸思賤臣之不我遐棄,幸甚幸甚。
臣以寒生,抵洛數日,囊橐已空,不忍方朔之飢。
自此長辭,瞻天望聖,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仍附奏七條,一言攜離勍敵之行,須趁其衆心未附,而必分玄、平之首,手露布于天下,與天下之人,同聲飛檄,欲乘虛擣都,如此之言,四面東飛,則秀吉亦不敢爲越海窺我之計矣。
二擬奏變皇朝表,三擬與琉球國王書,四擬諭日本國遺民父老書,五擬諭對馬島父老書,六擬斬賊使罪目,七擬嶺湖備倭之策略雲雲。
憲伏闕下,待疏不下,以頭叩石,流血滿面,觀者色沮,猶不下,乃封進此疏,政院不受。
諫院啓曰:「趙憲陳疏,而政院不受。
雖不知疏中措辭之如何,大槪似有壅蔽言路之端。
請色承旨罷職。
」上隻允推考。
憲痛哭而退。
〈丁酉之變,我國有一士人擄入日本,丐食民間,遇一老僧言:「秀吉於朝鮮爲一時之賊也;於日本爲萬世之賊也。
當時若有一二義士,傳檄擧義,則秀吉之禍,必不至若是」雲雲。
〉憲之備倭策中,所薦十餘人,在平時皆未知名。
及後亂作,竟獲其用。
其中如金時敏、趙熊等,尤表表可稱。
憲歸沃川,遣子完堵,遺書于平安監司權徵、延安府使申恪,勸以浚濠完城,預修戰守之備。
徵見書大笑曰:「黃海、平安道豈有倭來之理?歸語汝爺,愼勿復出此言。
」恪則然其言,大修器械,城內引洑流,作大池,及後亂作,李廷馣守城得全。
州人追思恪預先備戒之功,竝立碑以旌之。
閏三月 閏3月1日 ○朔丙寅,以李元翼爲大司諫,洪汝諄爲大司憲。
○司憲府啓曰:「吏曹正郞柳拱辰人物麄庸,檢閱李春英爲人浮薄,出入宰相之門,請竝罷職。
」從之。
○兩司合啓:「領敦寧鄭澈擅弄朝權,威制一世。
請罷職。
」又論舍人白惟鹹黨附鄭澈之罪,上皆從之。
仍敎曰:「古者罷黜大臣,則榜于朝堂,所以昭示罪狀於國人之耳目,而懲後人也。
今此鄭澈罷職承傳,依故事,榜示于朝堂。
」 ○襄陽、三陟、蔚珍等地,有蟻蟲蔽海而出,圍合如戰。
其後京城南部人家,又有黑蟻徧布,或斷頭或折腰,相枕而死。
○罷都承旨李恒福。
恒福奉旨,榜示鄭澈罪狀,而不加潤飾,隻錄傳敎之辭。
憲府劾其沮格聖旨,罷之。
○倭使平調信、玄蘇等至京師。
上用備邊司議,使黃允吉、金誠一等,私以酒饌往慰,因從容問其國事,鉤察情形。
玄蘇密語誠一曰:「中朝久絶日本,不通朝貢。
平秀吉以此,心懷憤恥,欲起兵端。
朝鮮若先爲奏聞,使貢路得通,則必無事,而日本之民,亦免兵革之勞矣。
」誠一等,諭以大義不可。
蘇又曰:「昔高麗導元兵,擊日本。
以此,欲報怨於朝鮮,勢所宜然。
」其言漸悖,誠一不敢復問由。
夏四月 4月1日 ○朔丙申,上禦仁政殿,接見平調信、玄蘇等,宴享如例。
始用臺啓,停女樂。
上特加賜調信一爵曰:「古無此例,而爾自前往來,頗效恭順,故特加禮待之。
」調信拜謝。
禮曹判書鄭琢、都承旨,〈逸其名。
〉失辭違禮,上責之。
○上禦朝講。
諸臣將退,上謂大司憲尹鬥壽曰:「欲與大臣及備局諸宰臣,密議倭情。
都憲有計慮,雖非當預,可無退。
」遂以倭情,奏聞天朝當否議之,大臣以下皆難之。
鬥壽曰:「事係上國,機關甚重。
殿下至誠事大,天日在上,豈可隱諱?臣意當直上聞爲是。
」李山海曰:「正恐奏聞後,天朝反以我通信倭國爲罪故也。
」兵曹判書黃廷彧如鬥壽議,餘如山海言,不決以罷。
後日更議,上斷以奏聞爲是,大臣亦不敢貳。
五月 5月1日 ○朔乙醜,上禦晝講。
副提學金睟進曰:「平秀吉乃狂悖一夫,其言出於恐動。
以此無實之言,至於陳奏,詎是事宜?」上顧黃廷彧曰:「兵判意如何?」廷彧曰:「睟之言大不然。
我國事天朝二百年,忠勤至矣。
今聞此言,安可恬然不奏乎?」睟曰:「大義則固然。
但書契雖如此,使臣三人所見不同,豈非無實之証乎?」上曰:「設使三人言,皆同萬無犯順之理,書契若如此,則猶當取以奏之。
或言必犯,或言必不犯,此不過所見之異耳。
大槪爲臣子者,聞犯上之言,而安坐不言乎?」睟曰:「事有經權。
若知必犯,則固當急急陳奏,如未得實狀,而遽煩上奏,以啓邊釁,豈非可悔之甚者乎?」廷彧曰:「此又不然。
國家多福,使秀吉徒爲大言而止,則天朝與我國,不害因此而防備。
若果如書契之辭,而使天朝漠然不知,猝緻猾夏之辱,則此時可得悔乎?」睟曰:「此皆設辭,豈至於此?上國福建一路,與日本隻隔一海,商賈通行。
若我國陳奏,則倭無不知之理。
旣奏之後,又無犯順之事,則天朝必笑我無實,倭國必緻深怨。
愚臣之慮,實在於此矣。
」上曰:「福建果近於日本,而商賈又通,則安知日本送我之書契,已達於天朝乎?設使秀吉果不犯順,而書契已露,則天朝問於我國曰:『日本約與爾國入寇,而不奏何耶?』雲爾則雖欲免引賊犯上之言,得乎?前日尹鬥壽之言亦如此,奏聞不可已也。
」睟曰:「奏聞雖不可已,至以日本師期,分明上奏,太似圭角矣。
」上曰:「旣以夷情奏聞,則師期乃其實也,何可沒之也?」睟曰:「明言師期,實爲未妥。
且奏聞之事,以爲聞於何人耶?若直擧通信之事,則無乃難處乎?」上顧左承旨柳根曰:「承旨意如何?」根曰:「臣於內醫院,適聞左議政柳成龍之言,則以爲:『大義所在,雖不得不奏,秀吉狂悖,必不能稱兵入犯,而我在至近之地,不可橫受其禍。
況聞使臣之言,則謂必不發動,雖發不足畏。
若以無實之言,一則驚動天朝;一則緻怨隣國不可也。
至於通信一事,直爲奏聞,萬一天朝盤問,則亦必難處。
如不得已,則似聞於被擄逃還人爲辭,庶或可也。
』」上曰;「予所問者,承旨之意也。
」根曰:「臣意則大義所在,不可不奏。
但一一直奏,則恐或難處。
從輕奏聞似當。
」上顧修撰樸東賢曰:「經筵官之意如何?」東賢曰:「人臣旣聞犯上之言,奏聞之事,不容他議。
若奏辭曲折,則不可草草,劃令大臣廣議處之爲當。
」上曰:「然。
明早招大臣議定。
」大臣李山海、柳成龍、李陽元等啓曰:「伏見筵中啓辭,金睟所憂,雖出於慮事之周,而旣聞犯上之言,安忍默默?但其奏本措語,若不十分斟酌,則後日必有難處之患。
柳根從輕之說,頗有理。
若以聞於逃還人金大璣等爲辭,極爲穩當。
至於日本書契所答之辭,則以君臣大義,明白拒絶,而措辭之際,亦不使狠怒。
蓋不惡而嚴者,要當如是也。
」上從之。
於是,廷議始定。
乃於賀節使金應南之行,略具倭情,稱以傳聞,爲咨文于禮部。
臨送,備邊司更密戒應南,行到遼界,剌探消息,皇朝若專無聽知,則便宜停止,咨文切勿宣洩。
及應南入遼界,一路譁言朝鮮謀導倭入犯,待之
上可以免吾君濟、麗之憂;下可以免臣母江淮之浮,誠能若是,則茅焦鼎鑊,謂可甘蹈,而封章三日,未有所聞。
雖知聖主寬容不欲罪臣,而臣之活國、活母之計,隻恃今日而已。
邊塵一驚,則遠歎何及,天責一臨,則隱憂何補?臣不得不留臣七紙以走,冀紆明主悔時之一察也。
臣竊計,狡虜反覆,有萬難測,厚遇金、元之使,而謂無南寇之辱,則眞箇是秦腳、賈壑之愚宋者也。
以其君則斬艾而無惜;以其隣則窺覬而不攻,古往今來,決無是理,臣所以必請名將,暗備東南維者也。
臣又聞,琉球緻書,爲我而事倭雲,此聲久發,其可謂中朝之不聞乎?蘇、李之師,所以東來者,隻爲濟、麗之謀,絶新羅入貢之路也。
狡虜之揚言于天下也,其必謂我賓服矣。
我於皇朝,恩義不薄,見彼悖辭,義當朝聞夕奏,而遲延時月,隻欲順付於節使之行,則人馬猥繁,決無先春赴京之理,而狡虜江浙之檄,則必有半月北飛之虞矣,史氏之筆,曷可昭洗乎,張寧之責,曷可圖免乎?天朝恩愛,方深眷眷,唐帝一怒,所不忍言矣。
俾滅建州衛,乃是皇朝家法,若不諒我力,而必使討滅日本,則以我孱兵,自守不暇,曷有餘力,可以東征乎?洪茶丘八萬之兵,金方慶糾集之師,猶不得志於東洋,而死傷過半。
況若天朝不假茶丘,而我國又無方慶之亞,則其謂不敢東討之際,天朝之怒,實不可測矣。
素愛之子,而少拂父意,則其父之怒必深。
此時蘇、李之師,其可資日本而卻之乎?臣之所大震駭者,蘇、李之師,未掃濟、麗,而移徙十萬餘戶於江、淮之間,水陸困頓之民,豈望盡活乎?臣有一繼母年老病甚,負避無地。
賊使煦濡之日,聖主雖自以爲晏然無虞,而乘機猝發之際,其必盡國力於東隅,而西方赫臨之師,則更不可遏矣。
臣切欲力耕聖域,以養病母,冀免江、淮困頓之行,旣爲初筮之吉,而猶不厭再三之瀆。
伏願聖主,藏臣疏一通,以待事至而更察,則臣之爲國、爲母惓惓奔走之意,雖或轍耕,而不爲迂闊矣。
臣之尤所衋傷者,今此之來,路由賊使所向二道之中,備聞彼之奴倭,皆肆陵轢,有若上國之使,而我之官吏,一切喪氣,罄一道之力,以爲供億,而全忘防備之事。
隻此使價之往來,可占他日之大敗,而朝無胡銓之論;野絶陳東之議,但有黃李沃之疏,出於洛下,將使流離顚沛之秋,一無挺身赴急之人,則聖明之所倚以爲天祥、秀夫者,終有何人哉?漢季必殺黨錮諸賢,唐亡必投淸流於濁河,此是盛世之所不願聞者也。
鄭夢周仕前朝危疑之際,而猶不避嫌疑,廣延國士,談論不休。
其詩曰:「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
」任事之臣,閉門兀坐,不集衆思,而能扶其國者,古未之有也。
惟聖明密察股肱之有無,屛去緻疑之端,以杜讒賊之口,則社稷之大幸也。
嗚呼!終軍弱冠而請纓;毛遂自薦而脫穎,彼豈專忘廉恥者乎?隻見冠屨之倒置,或悶宗國之垂亡,而衣冠、骨肉擧將淪陷於腥膻。
故不得不犯笑侮、出氣力,求保數歲之安,而受秦間金者,勸齊王,故不修攻戰之備,以緻臨淄之忽爲秦地,而松栢之歌,萬古悲涼。
臣身方在事外,宜無肉食之憂,而四面受敵之日,大懼江革之無地負母。
聞變數旬,夜不能寐,抽得先事之戒,冀補苞桑之計。
突缺棟焚之秋,幸思賤臣之不我遐棄,幸甚幸甚。
臣以寒生,抵洛數日,囊橐已空,不忍方朔之飢。
自此長辭,瞻天望聖,無任激切屛營之至。
仍附奏七條,一言攜離勍敵之行,須趁其衆心未附,而必分玄、平之首,手露布于天下,與天下之人,同聲飛檄,欲乘虛擣都,如此之言,四面東飛,則秀吉亦不敢爲越海窺我之計矣。
二擬奏變皇朝表,三擬與琉球國王書,四擬諭日本國遺民父老書,五擬諭對馬島父老書,六擬斬賊使罪目,七擬嶺湖備倭之策略雲雲。
憲伏闕下,待疏不下,以頭叩石,流血滿面,觀者色沮,猶不下,乃封進此疏,政院不受。
諫院啓曰:「趙憲陳疏,而政院不受。
雖不知疏中措辭之如何,大槪似有壅蔽言路之端。
請色承旨罷職。
」上隻允推考。
憲痛哭而退。
〈丁酉之變,我國有一士人擄入日本,丐食民間,遇一老僧言:「秀吉於朝鮮爲一時之賊也;於日本爲萬世之賊也。
當時若有一二義士,傳檄擧義,則秀吉之禍,必不至若是」雲雲。
〉憲之備倭策中,所薦十餘人,在平時皆未知名。
及後亂作,竟獲其用。
其中如金時敏、趙熊等,尤表表可稱。
憲歸沃川,遣子完堵,遺書于平安監司權徵、延安府使申恪,勸以浚濠完城,預修戰守之備。
徵見書大笑曰:「黃海、平安道豈有倭來之理?歸語汝爺,愼勿復出此言。
」恪則然其言,大修器械,城內引洑流,作大池,及後亂作,李廷馣守城得全。
州人追思恪預先備戒之功,竝立碑以旌之。
閏三月 閏3月1日 ○朔丙寅,以李元翼爲大司諫,洪汝諄爲大司憲。
○司憲府啓曰:「吏曹正郞柳拱辰人物麄庸,檢閱李春英爲人浮薄,出入宰相之門,請竝罷職。
」從之。
○兩司合啓:「領敦寧鄭澈擅弄朝權,威制一世。
請罷職。
」又論舍人白惟鹹黨附鄭澈之罪,上皆從之。
仍敎曰:「古者罷黜大臣,則榜于朝堂,所以昭示罪狀於國人之耳目,而懲後人也。
今此鄭澈罷職承傳,依故事,榜示于朝堂。
」 ○襄陽、三陟、蔚珍等地,有蟻蟲蔽海而出,圍合如戰。
其後京城南部人家,又有黑蟻徧布,或斷頭或折腰,相枕而死。
○罷都承旨李恒福。
恒福奉旨,榜示鄭澈罪狀,而不加潤飾,隻錄傳敎之辭。
憲府劾其沮格聖旨,罷之。
○倭使平調信、玄蘇等至京師。
上用備邊司議,使黃允吉、金誠一等,私以酒饌往慰,因從容問其國事,鉤察情形。
玄蘇密語誠一曰:「中朝久絶日本,不通朝貢。
平秀吉以此,心懷憤恥,欲起兵端。
朝鮮若先爲奏聞,使貢路得通,則必無事,而日本之民,亦免兵革之勞矣。
」誠一等,諭以大義不可。
蘇又曰:「昔高麗導元兵,擊日本。
以此,欲報怨於朝鮮,勢所宜然。
」其言漸悖,誠一不敢復問由。
夏四月 4月1日 ○朔丙申,上禦仁政殿,接見平調信、玄蘇等,宴享如例。
始用臺啓,停女樂。
上特加賜調信一爵曰:「古無此例,而爾自前往來,頗效恭順,故特加禮待之。
」調信拜謝。
禮曹判書鄭琢、都承旨,〈逸其名。
〉失辭違禮,上責之。
○上禦朝講。
諸臣將退,上謂大司憲尹鬥壽曰:「欲與大臣及備局諸宰臣,密議倭情。
都憲有計慮,雖非當預,可無退。
」遂以倭情,奏聞天朝當否議之,大臣以下皆難之。
鬥壽曰:「事係上國,機關甚重。
殿下至誠事大,天日在上,豈可隱諱?臣意當直上聞爲是。
」李山海曰:「正恐奏聞後,天朝反以我通信倭國爲罪故也。
」兵曹判書黃廷彧如鬥壽議,餘如山海言,不決以罷。
後日更議,上斷以奏聞爲是,大臣亦不敢貳。
五月 5月1日 ○朔乙醜,上禦晝講。
副提學金睟進曰:「平秀吉乃狂悖一夫,其言出於恐動。
以此無實之言,至於陳奏,詎是事宜?」上顧黃廷彧曰:「兵判意如何?」廷彧曰:「睟之言大不然。
我國事天朝二百年,忠勤至矣。
今聞此言,安可恬然不奏乎?」睟曰:「大義則固然。
但書契雖如此,使臣三人所見不同,豈非無實之証乎?」上曰:「設使三人言,皆同萬無犯順之理,書契若如此,則猶當取以奏之。
或言必犯,或言必不犯,此不過所見之異耳。
大槪爲臣子者,聞犯上之言,而安坐不言乎?」睟曰:「事有經權。
若知必犯,則固當急急陳奏,如未得實狀,而遽煩上奏,以啓邊釁,豈非可悔之甚者乎?」廷彧曰:「此又不然。
國家多福,使秀吉徒爲大言而止,則天朝與我國,不害因此而防備。
若果如書契之辭,而使天朝漠然不知,猝緻猾夏之辱,則此時可得悔乎?」睟曰:「此皆設辭,豈至於此?上國福建一路,與日本隻隔一海,商賈通行。
若我國陳奏,則倭無不知之理。
旣奏之後,又無犯順之事,則天朝必笑我無實,倭國必緻深怨。
愚臣之慮,實在於此矣。
」上曰:「福建果近於日本,而商賈又通,則安知日本送我之書契,已達於天朝乎?設使秀吉果不犯順,而書契已露,則天朝問於我國曰:『日本約與爾國入寇,而不奏何耶?』雲爾則雖欲免引賊犯上之言,得乎?前日尹鬥壽之言亦如此,奏聞不可已也。
」睟曰:「奏聞雖不可已,至以日本師期,分明上奏,太似圭角矣。
」上曰:「旣以夷情奏聞,則師期乃其實也,何可沒之也?」睟曰:「明言師期,實爲未妥。
且奏聞之事,以爲聞於何人耶?若直擧通信之事,則無乃難處乎?」上顧左承旨柳根曰:「承旨意如何?」根曰:「臣於內醫院,適聞左議政柳成龍之言,則以爲:『大義所在,雖不得不奏,秀吉狂悖,必不能稱兵入犯,而我在至近之地,不可橫受其禍。
況聞使臣之言,則謂必不發動,雖發不足畏。
若以無實之言,一則驚動天朝;一則緻怨隣國不可也。
至於通信一事,直爲奏聞,萬一天朝盤問,則亦必難處。
如不得已,則似聞於被擄逃還人爲辭,庶或可也。
』」上曰;「予所問者,承旨之意也。
」根曰:「臣意則大義所在,不可不奏。
但一一直奏,則恐或難處。
從輕奏聞似當。
」上顧修撰樸東賢曰:「經筵官之意如何?」東賢曰:「人臣旣聞犯上之言,奏聞之事,不容他議。
若奏辭曲折,則不可草草,劃令大臣廣議處之爲當。
」上曰:「然。
明早招大臣議定。
」大臣李山海、柳成龍、李陽元等啓曰:「伏見筵中啓辭,金睟所憂,雖出於慮事之周,而旣聞犯上之言,安忍默默?但其奏本措語,若不十分斟酌,則後日必有難處之患。
柳根從輕之說,頗有理。
若以聞於逃還人金大璣等爲辭,極爲穩當。
至於日本書契所答之辭,則以君臣大義,明白拒絶,而措辭之際,亦不使狠怒。
蓋不惡而嚴者,要當如是也。
」上從之。
於是,廷議始定。
乃於賀節使金應南之行,略具倭情,稱以傳聞,爲咨文于禮部。
臨送,備邊司更密戒應南,行到遼界,剌探消息,皇朝若專無聽知,則便宜停止,咨文切勿宣洩。
及應南入遼界,一路譁言朝鮮謀導倭入犯,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