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固宜汲汲以求比。
若獨立自恃,求比之志,不速而後,則雖夫,亦兇矣。
夫猶兇,況柔弱者乎?」臣竊料,今日之事,安危成敗,隻在呼吸之間,眞可謂不寧之時矣。
惟有亟斬虜使,飛奏天朝,分緻賊肢于琉球諸國,期使天下,同怒以備此賊一事,猶可以補復前過,而庶免後時之兇,萬一有興復於旣衰之理。
伏惟聖主,亟察凝思,不以人廢言,勿緩宗社大計幸甚。
李滿住之一紙資級,見失於上國,而張寧來責之日,光廟爲之無顔。
雖貢馬謝罪,而滿住討滅之行,至試武科千有八百,盡輸一國之力,而士馬物故,亦略相當。
況此秀吉假道射天之惡,不啻滿住,而飛辭陷我之術,當不止於中樞資級矣。
若天朝不悟其姦,盛發唐朝之怒,則當有李勣、蘇定方之師,來問濟、麗之罪矣。
聖主將何以謝過,臣民將何以免死乎?狡虜之辭,極愚極驕,智士多策,其必敗屠滅諸島,殺人如麻,群下多怨其荼毒。
若我有謀,聲罪絶之,以折其心,使我士民,預曉討賊之義,則人思奮挺,以撻其背矣。
公孫述遣使約和,而隗囂斬之,則述不敢西窺,撒離喝有使使降,而劉子羽斬之,則喝不敢來追。
大邦積養之士,豈少於子羽敗軍之僅有百十者,而不能自振其意義乎?或者以爲:「秀吉已滅宗盛長之族,而使其腹心平義智代之。
栖兵對馬,積謀陰襲,捨我不攻,而先窺上國,必無之理。
雖或緩奏,可以無咎。
」是乃不思之甚者也。
臣竊聞被俘人之言,賊輩將我國人疊賣于西南蠻諸島以及兩浙,而又被轉賣還于日本雲,是其客商往來,如梭之驗也。
狡虜答我之書,旣極廣張其聲勢,況於南洋諸島,其不誇耀威武,期使恇怯乎?臣恐允吉之船,初泊對馬之日,彼必先播于南洋以謂,朝鮮之通聘,期以制服乎諸島矣。
兩浙將吏,其獨不聞,而不奏于天子乎?中朝之緻疑,固已久矣。
況此狡虜,常以掩襲不備爲利,若我邊將粗能設備,截然難犯,則彼必趨利於上國矣。
其必揚言于蘇杭謂,已制服朝鮮,領兵以來,則露布急傳,半月奏京矣。
市有猛虎,三聽緻疑;殺言三至,曾母投杼。
我國介在虎狼國之間,聖學未至於一以貫之之域,其爲皇上之不爲曾母,未可期也。
假使中國北被?虜隳突,南虞日本之寇,未暇謀蘇、李之東師,而中朝謂我淪胥爲夷,許老悔之,史氏書之,則堂堂禮義之國,不亦羞辱之甚乎?祖宗二百年之恥,僅能竭誠昭雪,而殿下千萬世之辱,未及騰時澡洗,則三綱五常,將懼自此墮地,而祖宗在天之靈,亦必有殄享之悲,而臣民匪敎之徒,難可責以死長之道矣。
一使之遲發,而有萬事瓦裂之虞,懷利文過之臣,雖或拱手招禍,以爲激怒之可虞,而城市野民之言,萬口一談,鹹謂不斬則不振。
夫豈無是理,而孔子請誅熒惑者乎?夫豈無是理,而胡銓謂之不戰氣倍乎?項籍善戰,固非漢王之敵,而董公一陳正名之論,則廣武十罪之責,不能答一辭,以騰楚歌乎漢軍。
石勒強梁,自謂淩駕乎弱晉,而一焚書幣,則雖無祖逖,而不敢一窺乎江、淮。
蓋辭直義壯,乖悖之氣,自然摧挫也。
臣竊仰惟,殿下莅國之道,自反而常直,殿下事大之誠,可質於神明;殿下恤隣之義,無愧於柔遠;殿下保民之仁,常慮匹夫之有傷;殿下固邊之猷,常使自守而無侵,正曾子所謂,我以吾仁,我以吾義者也。
若能擴而大之,則雖晉楚富強,吾無所畏矣,況若秀吉匹夫之勇耳?包劎弑君之日,人思顯戮;斬人如麻之際,鬼議陰誅。
黥椓無辜,不啻三苗,窺我大邦,不獨鬼方。
天下同怒,則不勞交鋒,而逆亮自斃矣。
簡書不亟,則賊發不虞,而中原震驚矣。
子思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事前定則不跲。
」若以聖主不豫之故,盤手串人之刑,旁及於琉球、占城,以緻漸流於中國,則天下後世,謂殿下何如乎?臣竊以爲,報變請討之奏,遲發一日,則決有百年之憂;遲發一旬,則決有千歲之禍也。
嗚呼!靖康、建炎之間,謂不可與虜和者,楊時、李綱、張浚、胡安國,而目之爲黨,擯棄不用,奸臣誤國,萬古如斯。
聖主讀史之際,亦必慨然於宋君矣。
今玆禍亂之迫,無異於此。
馬植纔還,而金兵渡河;王倫濟江而兀朮南趨。
枕人睡不疑而謂虜情之可信者,斷然無目者也。
尾箕之分,熒惑方臨,是實也先入寇之兆;東南之地,無月不震,是嶺湖受兵之象;未有不爭南島舟路,而先趨畿海之理。
臣之愚意,莫如早擇一代名將,暗推亞夫之轂,輕裝簡士,由武關直下,俾於賊來必爭之地,暗備燒船之具,兼持潔牲、精幣,密祈回風于頭流、滄海之神。
對敵交兵之日,仗一黃蓋,佯取糧船請降,實以燥荻,間以火藥,俟其首尾幾接,付火以走,則其所持精選之鋒,必化爲烈焰矣。
書生談兵,近於僭率而可笑,惟在智將隨機應變矣。
乃令大小將士,俱聲秀吉之罪,俾知從行之卒亦無所容於天地之間,中有智者設謀,勇士還悔,乘機斬獻者,謂奏中朝,請分封爲國相。
島主一依源氏舊制,因許不廢《禹貢》之卉服,則射亮之矢、斬寵之劎,必集於其身矣。
如此則雖有餘兵,不敢西棹,畿海之間,自爾無虞矣。
若不如此,而聽其縱橫去來,震搖恬憘之地,則擔負之民,其勢易散;飢困之卒,望風奔潰,而漢、浿之間,擧被蹂躪之禍矣。
嗚呼!金之於宋,日以侵削爲謀,而秦檜之徒,深諱虜情,惟恐一時君將之或悟。
其有回諭之詔,字大如掌,而檜也急開急卷,使人不見,惟以割地一言爲幸,以懈攻戰之備。
若非張、韓、嶽、劉諸將之戮力者,則龜玆之域,亦不可保矣。
今玆秀吉之於我國,日以呑噬爲計,至殺對馬島主,而暗遣腹心平義智代守,奪我左臂,諜報無路。
又使信長踵門窺覘,俾探處置,回謝一事,以爲猝發之計。
雖使是月,藏兵于此島,而上下諱言,不知有大擧之虞,則其藏禍心慘矣,而我乃盛備供億,無異乎華使支待。
其於賊使之分二路上來也,湖嶺各邑,盡率吏民,出候于院驛,留時延日,一不顧防備之事,雖有顔眞卿之先見者,未暇爲浚濠完城之計。
彼對我使,殊薄以草具,而我乃先示奪氣之色,使其奴倭,驕我將吏如賤隷,不敢爲一言責以禮義,則其所謂厚待之敎,實所以縮我國命,而永不能自振也,傷我民力,而俾不敢卻敵也,豈非爲痛哭之地乎?尤可震駭者,先來譯官以將秀吉悖謾之辭,播于一道,以及湖西南,士莫不誦、民莫不聞,而朝廷之上,惟恐廣布,先事豫謀之策,一一不擧,陳東、歐陽澈之疏,懼或出於草澤,豈意聖主亦陷於汪、黃、檜、倫之術乎?《周書》曰:「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
」彼有射天之語,而我乃敬之;彼有呑我之計,而我乃款之,是非誠信相與之道,而終不諱其內政外備之日拙也,斯非取侮於醜虜之道乎?臣恐不斬檜、倫,則將無以緻謝于上國,而申令於三軍也。
嗚呼?陸賈正色,而屈尉佗之箕倨;範仲淹焚書,而折元昊之悖慢。
彼皆單車屛從,而壯我王氣者也;片言據理,而挫彼兇鋒者也。
曷嘗如誠一之輩,載糧千石,持國樂娛賊,而竝使軒轅破蚩尤之具,悉爲虜人之所得乎?兼其易服循環之卒,乃是李光弼欺賊將之術,而彼皆不悟;陳船耀兵之謀,乃是李希烈欺中使之計,而彼實恇怯。
五月不見者,乃所以困縶也;陳饌躬視者,乃所以誘心也;陶盃飮破者,示終必敗盟也;抱子相持者,視我如嬰兒也。
賊酋姦譎有萬不測,而彼乃還啓謂賊不來,以懈將士之心。
時所謂一德大臣,則盛稱王倫善於奉使,俾竊金章之寵,雖辱國無狀者,附會權奸,則可以次第同升矣,將何以勸善懲惡乎?此輩鴟張,白日欺明,懼有公論或激,則乃謂秀吉非眞叛逆,是可以寒浞爲純臣乎。
又謂通信一行,深覺彼情,而豫爲之備,則非小助也。
捨置嶺南不備,是欲捐梁餌吳乎?先備三敗將于湖南重望,一則善事潑、立,而一則奴事永慶者也。
是謂藥師、範瓊可保燕、汴,而陳宜中誤宋之將,可坐而策也則所謂豫備者,果何術也?視湖西、嶺南,則疲於奔命,而邑裡蕭然;視湖南一方,則梨津一焚,他鎭枵然,宵旰之憂,此時政急。
雖得實經行陣之人,勢難及措,而諂佞之臣,自負誤國大罪,惟恐主計之或悟,不汲汲於奏變,不求援於與國,隻管安坐聽命於狡虜。
使彼謀完計得,坐策萬全之後,乃欲待聲息遣將,驅市民以戰,則長驅之勢,實不可遏,而士不豫習,以其將與敵矣。
麗季,倭賊由鎭江入嶺湖之間,永同、化寧無不被兵燹之禍,況此勍敵不止於拔都者,則如臣魯鈍者,何地逃死乎?等是一死,寧死燕、楚之路,以學子貢遊說,期使諸侯之軍,擣吳之虛,而存我魯國,則聖主活臣之恩,庶幾小報,而天生男子之意,亦可自副矣。
海南萬裡,如無肯行之人,則臣願假一節,充備末價,星夜西馳,以玄、平頭,馘獻于天朝,竊效包胥之哭,以明我王心事。
幸蒙皇上矜憐,則借馬南陲,分緻賊肢于南洋諸國,諭以整兵俟便,如聞秀吉西寇,則俾駕艅艎,傳檄于日域,而倒戈逆攻者,自出於卉服矣。
踈遠賤臣敢請爲踰分之行,時事猝急,切懼不豫以緻敗。
玆於皇朝,竊草奏變之狀,琉球國王及日本、對馬遺民豪傑中,又草移文、移檄勦捕賊使及嶺湖備倭之策,又皆隨事箚記,謹具別紙七幅,藏在懷袖間。
事大、交隣之規,雖未解貫,不直則道不見,曾有孟訓。
自謂如此,則事理自明,辭直義壯,可以感人,而狂踈僭越,未敢徑進。
倘蒙聖主曲採蕘言,卽使世叔、子産,討論而潤色,卽令槐院朝寫午封,別遣重臣馳奏,使其理裝一旬之內,先謄一本,付譯官一人,使與賤臣,先達于遼、薊,以及燕京,庶幾中朝君臣,感我辰告之誠,遍曉諸鎭、諸國,豫防而密措,天下同怒,期使此賊,不容於覆載,則臣雖死於道路,亦可以脫臣老母於江淮俘徒之辱矣。
頑雲不解,天日常陰,臣不勝憂國憂家,感憤血泣之至,謹奉危疏,昧死以聞。
又貼黃,略雲: 機事不密,則害成。
今者賊使閃舌者,將入東平,臣之封章,籲亦晩矣。
願留臣疏,密措機策,無使東平人購得,無使臣名掛於朝報,幸甚。
疏入不下。
又上疏曰: 臣竊謂,藩侯警急簡書,不可以不亟也;匹夫熒惑,身首不可不異處也。
故逖聞呑虞消息,不勝怒髮衝冠,跋涉山河,瀝血刳肝,期見聖主之不遠而復。
上不見過
若獨立自恃,求比之志,不速而後,則雖夫,亦兇矣。
夫猶兇,況柔弱者乎?」臣竊料,今日之事,安危成敗,隻在呼吸之間,眞可謂不寧之時矣。
惟有亟斬虜使,飛奏天朝,分緻賊肢于琉球諸國,期使天下,同怒以備此賊一事,猶可以補復前過,而庶免後時之兇,萬一有興復於旣衰之理。
伏惟聖主,亟察凝思,不以人廢言,勿緩宗社大計幸甚。
李滿住之一紙資級,見失於上國,而張寧來責之日,光廟爲之無顔。
雖貢馬謝罪,而滿住討滅之行,至試武科千有八百,盡輸一國之力,而士馬物故,亦略相當。
況此秀吉假道射天之惡,不啻滿住,而飛辭陷我之術,當不止於中樞資級矣。
若天朝不悟其姦,盛發唐朝之怒,則當有李勣、蘇定方之師,來問濟、麗之罪矣。
聖主將何以謝過,臣民將何以免死乎?狡虜之辭,極愚極驕,智士多策,其必敗屠滅諸島,殺人如麻,群下多怨其荼毒。
若我有謀,聲罪絶之,以折其心,使我士民,預曉討賊之義,則人思奮挺,以撻其背矣。
公孫述遣使約和,而隗囂斬之,則述不敢西窺,撒離喝有使使降,而劉子羽斬之,則喝不敢來追。
大邦積養之士,豈少於子羽敗軍之僅有百十者,而不能自振其意義乎?或者以爲:「秀吉已滅宗盛長之族,而使其腹心平義智代之。
栖兵對馬,積謀陰襲,捨我不攻,而先窺上國,必無之理。
雖或緩奏,可以無咎。
」是乃不思之甚者也。
臣竊聞被俘人之言,賊輩將我國人疊賣于西南蠻諸島以及兩浙,而又被轉賣還于日本雲,是其客商往來,如梭之驗也。
狡虜答我之書,旣極廣張其聲勢,況於南洋諸島,其不誇耀威武,期使恇怯乎?臣恐允吉之船,初泊對馬之日,彼必先播于南洋以謂,朝鮮之通聘,期以制服乎諸島矣。
兩浙將吏,其獨不聞,而不奏于天子乎?中朝之緻疑,固已久矣。
況此狡虜,常以掩襲不備爲利,若我邊將粗能設備,截然難犯,則彼必趨利於上國矣。
其必揚言于蘇杭謂,已制服朝鮮,領兵以來,則露布急傳,半月奏京矣。
市有猛虎,三聽緻疑;殺言三至,曾母投杼。
我國介在虎狼國之間,聖學未至於一以貫之之域,其爲皇上之不爲曾母,未可期也。
假使中國北被?虜隳突,南虞日本之寇,未暇謀蘇、李之東師,而中朝謂我淪胥爲夷,許老悔之,史氏書之,則堂堂禮義之國,不亦羞辱之甚乎?祖宗二百年之恥,僅能竭誠昭雪,而殿下千萬世之辱,未及騰時澡洗,則三綱五常,將懼自此墮地,而祖宗在天之靈,亦必有殄享之悲,而臣民匪敎之徒,難可責以死長之道矣。
一使之遲發,而有萬事瓦裂之虞,懷利文過之臣,雖或拱手招禍,以爲激怒之可虞,而城市野民之言,萬口一談,鹹謂不斬則不振。
夫豈無是理,而孔子請誅熒惑者乎?夫豈無是理,而胡銓謂之不戰氣倍乎?項籍善戰,固非漢王之敵,而董公一陳正名之論,則廣武十罪之責,不能答一辭,以騰楚歌乎漢軍。
石勒強梁,自謂淩駕乎弱晉,而一焚書幣,則雖無祖逖,而不敢一窺乎江、淮。
蓋辭直義壯,乖悖之氣,自然摧挫也。
臣竊仰惟,殿下莅國之道,自反而常直,殿下事大之誠,可質於神明;殿下恤隣之義,無愧於柔遠;殿下保民之仁,常慮匹夫之有傷;殿下固邊之猷,常使自守而無侵,正曾子所謂,我以吾仁,我以吾義者也。
若能擴而大之,則雖晉楚富強,吾無所畏矣,況若秀吉匹夫之勇耳?包劎弑君之日,人思顯戮;斬人如麻之際,鬼議陰誅。
黥椓無辜,不啻三苗,窺我大邦,不獨鬼方。
天下同怒,則不勞交鋒,而逆亮自斃矣。
簡書不亟,則賊發不虞,而中原震驚矣。
子思曰:「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事前定則不跲。
」若以聖主不豫之故,盤手串人之刑,旁及於琉球、占城,以緻漸流於中國,則天下後世,謂殿下何如乎?臣竊以爲,報變請討之奏,遲發一日,則決有百年之憂;遲發一旬,則決有千歲之禍也。
嗚呼!靖康、建炎之間,謂不可與虜和者,楊時、李綱、張浚、胡安國,而目之爲黨,擯棄不用,奸臣誤國,萬古如斯。
聖主讀史之際,亦必慨然於宋君矣。
今玆禍亂之迫,無異於此。
馬植纔還,而金兵渡河;王倫濟江而兀朮南趨。
枕人睡不疑而謂虜情之可信者,斷然無目者也。
尾箕之分,熒惑方臨,是實也先入寇之兆;東南之地,無月不震,是嶺湖受兵之象;未有不爭南島舟路,而先趨畿海之理。
臣之愚意,莫如早擇一代名將,暗推亞夫之轂,輕裝簡士,由武關直下,俾於賊來必爭之地,暗備燒船之具,兼持潔牲、精幣,密祈回風于頭流、滄海之神。
對敵交兵之日,仗一黃蓋,佯取糧船請降,實以燥荻,間以火藥,俟其首尾幾接,付火以走,則其所持精選之鋒,必化爲烈焰矣。
書生談兵,近於僭率而可笑,惟在智將隨機應變矣。
乃令大小將士,俱聲秀吉之罪,俾知從行之卒亦無所容於天地之間,中有智者設謀,勇士還悔,乘機斬獻者,謂奏中朝,請分封爲國相。
島主一依源氏舊制,因許不廢《禹貢》之卉服,則射亮之矢、斬寵之劎,必集於其身矣。
如此則雖有餘兵,不敢西棹,畿海之間,自爾無虞矣。
若不如此,而聽其縱橫去來,震搖恬憘之地,則擔負之民,其勢易散;飢困之卒,望風奔潰,而漢、浿之間,擧被蹂躪之禍矣。
嗚呼!金之於宋,日以侵削爲謀,而秦檜之徒,深諱虜情,惟恐一時君將之或悟。
其有回諭之詔,字大如掌,而檜也急開急卷,使人不見,惟以割地一言爲幸,以懈攻戰之備。
若非張、韓、嶽、劉諸將之戮力者,則龜玆之域,亦不可保矣。
今玆秀吉之於我國,日以呑噬爲計,至殺對馬島主,而暗遣腹心平義智代守,奪我左臂,諜報無路。
又使信長踵門窺覘,俾探處置,回謝一事,以爲猝發之計。
雖使是月,藏兵于此島,而上下諱言,不知有大擧之虞,則其藏禍心慘矣,而我乃盛備供億,無異乎華使支待。
其於賊使之分二路上來也,湖嶺各邑,盡率吏民,出候于院驛,留時延日,一不顧防備之事,雖有顔眞卿之先見者,未暇爲浚濠完城之計。
彼對我使,殊薄以草具,而我乃先示奪氣之色,使其奴倭,驕我將吏如賤隷,不敢爲一言責以禮義,則其所謂厚待之敎,實所以縮我國命,而永不能自振也,傷我民力,而俾不敢卻敵也,豈非爲痛哭之地乎?尤可震駭者,先來譯官以將秀吉悖謾之辭,播于一道,以及湖西南,士莫不誦、民莫不聞,而朝廷之上,惟恐廣布,先事豫謀之策,一一不擧,陳東、歐陽澈之疏,懼或出於草澤,豈意聖主亦陷於汪、黃、檜、倫之術乎?《周書》曰:「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
」彼有射天之語,而我乃敬之;彼有呑我之計,而我乃款之,是非誠信相與之道,而終不諱其內政外備之日拙也,斯非取侮於醜虜之道乎?臣恐不斬檜、倫,則將無以緻謝于上國,而申令於三軍也。
嗚呼?陸賈正色,而屈尉佗之箕倨;範仲淹焚書,而折元昊之悖慢。
彼皆單車屛從,而壯我王氣者也;片言據理,而挫彼兇鋒者也。
曷嘗如誠一之輩,載糧千石,持國樂娛賊,而竝使軒轅破蚩尤之具,悉爲虜人之所得乎?兼其易服循環之卒,乃是李光弼欺賊將之術,而彼皆不悟;陳船耀兵之謀,乃是李希烈欺中使之計,而彼實恇怯。
五月不見者,乃所以困縶也;陳饌躬視者,乃所以誘心也;陶盃飮破者,示終必敗盟也;抱子相持者,視我如嬰兒也。
賊酋姦譎有萬不測,而彼乃還啓謂賊不來,以懈將士之心。
時所謂一德大臣,則盛稱王倫善於奉使,俾竊金章之寵,雖辱國無狀者,附會權奸,則可以次第同升矣,將何以勸善懲惡乎?此輩鴟張,白日欺明,懼有公論或激,則乃謂秀吉非眞叛逆,是可以寒浞爲純臣乎。
又謂通信一行,深覺彼情,而豫爲之備,則非小助也。
捨置嶺南不備,是欲捐梁餌吳乎?先備三敗將于湖南重望,一則善事潑、立,而一則奴事永慶者也。
是謂藥師、範瓊可保燕、汴,而陳宜中誤宋之將,可坐而策也則所謂豫備者,果何術也?視湖西、嶺南,則疲於奔命,而邑裡蕭然;視湖南一方,則梨津一焚,他鎭枵然,宵旰之憂,此時政急。
雖得實經行陣之人,勢難及措,而諂佞之臣,自負誤國大罪,惟恐主計之或悟,不汲汲於奏變,不求援於與國,隻管安坐聽命於狡虜。
使彼謀完計得,坐策萬全之後,乃欲待聲息遣將,驅市民以戰,則長驅之勢,實不可遏,而士不豫習,以其將與敵矣。
麗季,倭賊由鎭江入嶺湖之間,永同、化寧無不被兵燹之禍,況此勍敵不止於拔都者,則如臣魯鈍者,何地逃死乎?等是一死,寧死燕、楚之路,以學子貢遊說,期使諸侯之軍,擣吳之虛,而存我魯國,則聖主活臣之恩,庶幾小報,而天生男子之意,亦可自副矣。
海南萬裡,如無肯行之人,則臣願假一節,充備末價,星夜西馳,以玄、平頭,馘獻于天朝,竊效包胥之哭,以明我王心事。
幸蒙皇上矜憐,則借馬南陲,分緻賊肢于南洋諸國,諭以整兵俟便,如聞秀吉西寇,則俾駕艅艎,傳檄于日域,而倒戈逆攻者,自出於卉服矣。
踈遠賤臣敢請爲踰分之行,時事猝急,切懼不豫以緻敗。
玆於皇朝,竊草奏變之狀,琉球國王及日本、對馬遺民豪傑中,又草移文、移檄勦捕賊使及嶺湖備倭之策,又皆隨事箚記,謹具別紙七幅,藏在懷袖間。
事大、交隣之規,雖未解貫,不直則道不見,曾有孟訓。
自謂如此,則事理自明,辭直義壯,可以感人,而狂踈僭越,未敢徑進。
倘蒙聖主曲採蕘言,卽使世叔、子産,討論而潤色,卽令槐院朝寫午封,別遣重臣馳奏,使其理裝一旬之內,先謄一本,付譯官一人,使與賤臣,先達于遼、薊,以及燕京,庶幾中朝君臣,感我辰告之誠,遍曉諸鎭、諸國,豫防而密措,天下同怒,期使此賊,不容於覆載,則臣雖死於道路,亦可以脫臣老母於江淮俘徒之辱矣。
頑雲不解,天日常陰,臣不勝憂國憂家,感憤血泣之至,謹奉危疏,昧死以聞。
又貼黃,略雲: 機事不密,則害成。
今者賊使閃舌者,將入東平,臣之封章,籲亦晩矣。
願留臣疏,密措機策,無使東平人購得,無使臣名掛於朝報,幸甚。
疏入不下。
又上疏曰: 臣竊謂,藩侯警急簡書,不可以不亟也;匹夫熒惑,身首不可不異處也。
故逖聞呑虞消息,不勝怒髮衝冠,跋涉山河,瀝血刳肝,期見聖主之不遠而復。
上不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