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皆然。
故雖見危亡之象,罔念扶持之術,反以有爲爲騷擾,無謀爲鎭靜,有如禁人服藥,藏痾待死,此固具臣之常態,不足深責。
隻恨殿下之明聖,難於奮庸,坐視必亡,而莫之改圖耳。
若殿下悉用臣策,堅持不變,旣行三年,而民生不安、國用不足、養兵不如意,則雖加臣以斧鉞之誅,臣實甘心矣。
伏願殿下,勿以人廢言,更加熟慮焉。
所謂調兵食而固防備者,雖是事爲之末,而亦不可弛緩不擧也。
發民爲兵,屯田積穀,廟謨已施,其成敗利鈍,不可預料。
倘使慶源小醜,終不悔禍,而他鎭藩胡,乘時扇亂,則鹹鏡一道之力,決不能支撐矣。
今欲發送援兵,則不敎之民,勢難驅迫;輸運饋餉,則二千之程,勢難聚糧。
於此拘守常規,則僨事在於俄頃矣。
臣之愚計,前者旣發而復止,到今尤無它策。
若用臣言,募庶孽及公私賤有武才者,使自備餱糧,入防于南北道,北道則以一期爲限;南道則以二十朔爲限,使應募者衆,而兵曹試才而遣之。
庶孽則許通仕路;賤隷則得免爲良;私賤則必本主呈單子于兵曹然後,乃許試才,使無叛主之奴,其代則從自願擇給。
如無武才則使之納粟于南北道,以遠近定其多寡之數。
而許通、從良,亦如武士焉則兵食稍可以備禦矣。
昔者李施愛之亂,賤人輸運軍器者,皆得從良;庶孽從軍者,得赴科擧,此是世祖大王權時已行之規也。
臣固知此策必不合於時議,而此外更無良籌,故不得不更瀆也。
伏望殿下,深思熟計,斷而行之也。
噫!匪茹之亂,作於無備;勝敗安危,決於呼吸,而議者猶欲從容談笑,徐考前規,加之以衆論紛興,折衷無期。
若待廷議之定,則邊城已破矣。
謀夫孔多,是用不集者,此之謂也。
嗚呼!無狀愚臣,遭遇聖明,仰恃恩眷,無少隱諱,狂言妄語,前後累陳,踈謀謬策,十不一施,孤蹤隻影,踽踽栖栖。
主憂臣辱,晝嗟夜唏,髮白心爛,徒勞無益。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義當奉身,退守愚分,而披肝瀝血,至今悲號,而不知自止者,誠以受國厚恩,糜粉難酬。
明觀積薪之燃,敢懷顧身之念?臣不更言,臣有厥咎。
伏望聖明,憐察採納焉。
答曰:「予偶閱卿年前上疏,而今卿疏適來。
前後惓惓,深嘉卿不忘庸君之孤忠也。
國事,賢大臣自當任之。
南行爲臺諫,旣往之悔,猶不可追。
一之已甚,寧忍再誤?貢案事,議于朝廷,其論不一,故不敢更改。
設使改定,當此多事之時,似難幷擧。
軍籍事,本曹已承命,惟在卿施設之如何耳。
省州縣事,果出於寡昧輕淺之意,而恐貽他弊,不敢自是變更,卿勸請不已,當試之。
久任監司,難於創設,遲疑到今,此亦當從卿策,先以兩南試之。
庶賤許通事,事變之初,因卿獻策,卽命施行,而言者論之,當更問于備邊司,商議擧行。
〈俗謂非文武入仕者,爲南行。
李珥等請以未出身人爲臺諫,韓脩、柳夢鶴等是也。
若成渾等以逸民被徵者,又不在此限〉○復命許庶、賤許通、許良。
自備裝戍邊,滿三年者,許通、許良;又庶孽納米于邊,亦得許通,良妾子、賤妾子所納,有差等。
珥又以兵曹軍士闕番贖布,積峙樓庫,官員視爲私藏,用之如泥土,而司贍寺所儲布,輸邊爲軍裝者將盡,請盡用其贖布助輸。
又請以軍資監所儲布,充戰士衣,減百官祿,以給戍兵妻子之糧。
於是,戍兵有餘,而內地徵發不多;邊糧取足,而塞上原穀不減,士卒皆飽暖忘家。
且賞罰公明,鎭堡將卒,漸能向敵殺賊,六鎭復安,藩胡不復叛者,二十餘年。
大抵珥一時措置得策之效也,而論者猶以病國攻之。
○以成渾爲兵曹參知。
渾三上疏辭職,上答曰:「觀爾上疏,有病不卽上來。
卽今日氣和暖,爾可調理上來。
臥而獻謨,亦何所妨?予之待爾,正如飢渴,長往不返,豈爾所願?況今兵判,乃爾之故人也。
今擢爾爲參知,豈無其意?同心、同德,正在今日,爾何不幡然上來,以副予側席之望也?」 ○慶安令瑤請對力言:「朝廷不靖、東西分黨、政出多門,柳成龍、李潑、金應南等以東人之魁,多專擅之迹,請加裁抑。
」又雜論時事,皆觸時諱。
兩司論瑤:「譸張無據之說,欲啓網打之漸,請命罷職。
」答曰:「瑤之所言,亦頗有理。
予雖寡昧,亦非專暗之主,固無深罪之理。
此言何爲而來耶?」兩司屢啓,不允。
○上命遞兩司,以李陽元爲大司憲,洪渾爲大司諫。
五月 5月1日 ○朔壬午,賊胡栗甫裡,領數萬騎,圍潼關鎭。
僉使鄭鯤、助戰將樸宣等,力戰卻之。
○賊胡大酋栗甫裡、尼湯介以萬餘騎,分路入鍾城塞。
虞候張義賢、判官元喜、軍官權德禮等,以騎步兵百餘人,守江灘,拒戰良久,衆寡不敵,德禮見殺,餘皆還走入城,圍城數重。
兵使金禹瑞,斂兵守城,日暮賊退,府使柳永立,請出擊,不許。
永立潛令元喜,率騎將金嗣成,開東門而出,斬賊五級,禹瑞猶以違令,杖喜等。
翌日賊又來圍,日晡時,穩城府使申砬,率輕騎來援,賊蒼皇退遁,追擊至江而還。
禹瑞使人邀入城相見,砬不應,鼓吹過城而去,禹瑞大慙。
○賊胡五千餘騎,又犯防垣堡,萬戶崔浩等,與助戰將李薦、李永琛等,以強弩射之,賊挫銳而退。
其後栗甫裡、尼湯介率大衆,再圍防垣堡。
崔浩與助防將李??等,登城力戰,虞候張義賢、判官尹湛等,自鍾城府來援,中外合勢,開門大擊,賊遂敗退。
是時,精銳將卒,多聚邊鎭,思得申砬爲大將,而朝廷未及擢用。
金禹瑞恇怯無謀,號令不行,將士皆憤嗤罵。
然賊胡叛亂半年,屢入見挫,實無所得,藩種頗自悔,還集納款。
惟栗甫裡、尼湯介,遁入深處,亦復寇邊,尼湯介最號桀驁。
初,服事邊帥,自以爲慕我聲敎,服喪三年,朝廷命立孝子門於長城門外以旌之。
旣叛去數年,復因藩胡納款,願更約束贖罪守藩。
朝廷令會寧判官,僞受降,界上執而誅之。
判官恇撓,潛爲之備,湯介將入幕,覺有異還走,不復來,數年乃死。
○時有久任監司之議,以全羅監司兼全州府尹,率家以治。
全羅監司金命元,因此辭職,因薦全州府尹沈義謙:「智慮長遠,曾爲本道方伯,熟知弊瘼,請移授監司,以試久任之效。
」上,下敎曰:「命元敢擧義謙自代,其爲辭說,無所忌憚。
此習,必有後日藩臣跋扈之漸,當鞫問其情。
第今南方防禦方緊,姑置之。
」於是,臺諫劾啓拿推罷職,特拜具鳳齡爲全羅監司。
未幾,李珥去位,久任監司之議遂寢。
○兵曹參知成渾詣闕,上疏辭職,特旨除吏曹參議,且賜銀帶。
渾皆上疏辭,答曰:「觀此上疏,予甚缺然。
爾何無意於世,且竝辭所賜之帶耶?禮,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
況人君所賜之物,何可辭也?爾當服而拜賜,於禮爲得,不可辭也。
」 ○時,抄發射手赴北。
李珥議于同僚曰:「自前以戍兵無馬徒行,則有掠行人馬,載衣裝之弊。
今此抄兵有三等,一等則精壯已足備邊,二三等則募令納馬免行,則公私兩便也。
」議者皆是之。
時發軍日迫,一邊啓請蒙允;一邊下令募納,事機無滯矣。
六月 6月1日 ○朔辛亥,兩司請罷兵曹判書李珥,不從。
一日上因邊事,召兵曹判書,珥卽詣闕,適眩疾卒發,扶入內曹直舍。
直舍在政院門外,承旨以承命入來,適有疾聞。
上卽遣內醫看病,使退去調理。
於是,兩司交章劾之曰:「軍政重事,先行後聞,專也。
承召入闕,在內曹咫尺之地,終不詣政院,專輒慢君之罪大矣。
請罷職。
」上不允。
連啓之辭益峻,以驕蹇慢上,專擅病國爲罪目,意不止於罷免矣。
珥方主保合之論,時人以:「珥不欲盡去西人,是主西論也。
」在三司者,皆忿慠不平,欲害之久矣。
特以珥厚德重望,難進易退,不得顯加攻斥。
及當事任,爭欲指摘,而珥所建白,皆關決于大臣,又上特賜主張,故雖時有沮撓,而不能中傷,終年捃摭,得此二事。
正言李澍、持平李景?以新進,先發此論,國人大駭。
○兩司連啓李珥罷職事,上終不允,乃止。
珥辭疾不出,上特命召就職,珥乃詣闕上疏,略曰: 臣叨主兵柄,逆料僨事,披肝控辭,非一非再,聖命終閟,責蚊負山,而不計成敗。
適値邊患,策應踈謬,彈章未發,物議已沸。
臣雖昏昧,揣度亦熟,頃於榻前,預請擇人者,以此而天鑑未昭,誤託如前,積戾旣厚,公議斯激,兩司合辭,鹹曰可罪。
臣本病孱,力疾從仕,積久緻傷,承命不就,罪犯益重,而反垂溫問,至於遣醫賜藥。
仰念洪造,糜粉難酬,隻增感泣。
嗚呼!專擅國柄、驕蹇慢上、慢棄君命,三者有一,罪死無赦。
觀諸史牒,尙且寒心,豈意今者,身親犯之?論止於罷職,誠爲大歇。
臣雖至騃極妄,粗聞君臣之義。
隻緣謀淺,陷此大戮,爲法受罪,臣實甘心,僥倖苟免,非臣本意。
有罪不治,何以爲國?伏乞乾剛特斷,正臣之罪,以快輿情。
答曰:「言官一時之論,何足算也?宜勿顧人言,更加盡心國事而已。
」再疏,略曰: 國家設耳目之官,將使隨事糾摘,以正官邪。
若使負罪者,以爲其論不足算;其言不足顧,而恣行無忌,則是公論爲兒戲,而臺諫爲虛位矣。
《傳》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今臣之負罪,非但不縮,而兩司豈褐夫之比哉?今臣之愧慄羞縮,不敢復齒於周行者,天理、人情之所必至也。
若是所犯,隻是細過薄罪,則臣當不暇顧恤,趨事不讓矣。
今臣惡至慢上,罪在罔赦,如是而不有公論,行呼唱於道路,則雖鄧綰之從他笑罵,不至是也。
先失其身,何以事君?伏惟聖明,天地父母,陽舒陰慘,莫非生成之澤,斥逐小臣,以正邦刑。
而使之杜門內訟,遷善改過,桑楡之收,庶幾可望。
答曰:「卿才高識敏,忠誠體國。
今疆場多事,方藉卿謀猷,撫定北方,安輯民兵,用紓予憂。
須勿疑阻推託,以副予望。
」三疏,略曰: 《傳》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兵官可無,四維不可無也。
臣本輕踈迂拙,自知非才,甘老溝壑。
幸際聖明,不遺菅蒯,誤恩屢下,不敢終遯,一縻寵榮,迷不知返。
方物出謀,動輒失宜,揣分揆義,當尋遂初。
隻緣國家多事,新經詔使,又値胡變,無隙可退,黽勉遲回,滓穢朝廷。
況今僨事,得罪公論。
衆怒難犯,有如水火,而若貪恩戀寵,叨冒不已則其棄禮義而捐廉恥甚矣。
歷觀古昔,人臣排公論、犯衆怒,而得寵於君上者,若非寵倖嬖臣,則必是患失鄙夫。
臣雖至愚極陋,區區自守,不敢以嬖臣、鄙夫自處。
用是憂惶,不敢承命。
答曰:「卿勿以近日事介意,速出供職。
若因一時過中之論,輒自沮喪退縮,則自古無賢士建功業之時矣。
卿其勿辭。
」四疏,略曰: 使臣可以仰裨聖德,贊成功業則是乃賢士也。
明時淸議,寧有不容賢士之理乎?臣負罔赦之罪,安敢委公論於過中之地,而晏然從仕,貪天之寵乎?乞亟命貶黜,使得收拾闕敗,得齒恒人。
答曰:「予意已諭。
近因卿不治事,機務墮廢。
宜遵前旨,速出供職,毋堅辭退之志,用副委任之意。
」五疏,略曰: 臣有所大悶而不敢明言者,今被嚴命日迫,不得不罄竭所懷。
臣本愚騃,不曉物情,自知與世抹摋,追伏田野。
恩命稠疊,辭不獲免,乃敢以身許國。
自是厥後,隻知上有君父,不知有他,當事直前,不顧左右,其於論議,尤不能隨俗低昻,積忤時論,非一朝一夕。
孤危蹤迹,若莠在苗,一策纔發,百口交謗,矛盾掣肘,多敗少成。
臣之得罪明時,實所自取,至於公論重發,擬以無君之罪,臣擧何顔更立淸朝乎?自古人臣有欲爲於斯世者,必上得君心;下協時望然後,主張淸論,大小響應,制事建功,無小齟齬矣。
寧有違衆獨立,動輒顚躓,而可以有爲者乎?假使直在於臣,勢難苟容,況今曲在於臣者乎?乞貶之外,更無他策。
國家不幸,戎馬生郊,宵旰憂念,臣子之所至痛也。
當此之時,臣豈生辭退之計乎?隻是主兵重任,不可仍冒。
伏乞睿聖,深思斷以國法,治臣之罪然後,許臣從征北道,得以自贖,則雖乏摧銳陷堅之功,可釋負罪引慝之心,縱與先軫、來濟爲伍,臣亦甘心。
答曰:「卿之心事,予已知之。
衆口之咻,不足與較。
但當不顧其他,與予爲國而已,宜勿固辭至此。
兵務曠廢,一日爲急,卿不可不念。
」六疏,略曰: 人君爲政,貴於兼聽,而戒以偏信;人臣效忠,務在集善,而忌於獨進。
今臣誤事違衆,理合貶斥。
玆欲省躬,改圖晩節。
累陳危懇,仰瀆不已者,實出內訟,期以受罪,初非具文飭辭,備數塞責而已也。
伏承聖敎,乃出意望之外。
殿下誠欲獨任愚臣,而以物議爲衆咻,則臣之得罪於公論,尤重矣。
臣誠不賢也則殿下雖欲任以國事,負乘緻寇,將焉用之?臣誠賢也則安有違公論、犯衆怒,獨媚君父,苟保爵祿之賢者乎?伏望聖明,貶臣之職,少快輿情然後,或使從征北道,贊畫戎幕之下,或使白衣隨行,得參謀臣之末,俾效一得之愚,少酬從前願忠之志,則殿下於治臣之罪;用臣之策,兩得其道,而無憾矣。
答曰:「自古賢臣之欲行其志也,其有人言之謗毀,固是常態,本不足怪。
所以寥寥千載,君臣相遇,得做功業者,絶無而僅有之。
卿亦親聞嚮者之敎乎?予命之退,然後可退,丁寧一言,鬼神亦知之,卿何忍今日欲辭去也?宜勿更辭。
抑予所悶者,近因卿不出仕,非但兵務墮廢,國事日非。
去春北方將士之功,至今未頒,殊失賞不留時之義。
誠恐將士之心,由是而懈弛也。
卿其速體予意,勉強就職。
且予欲見卿而議事者久矣。
況日日來詣闕下,非不欲引對親諭之,而非但近日,予氣不快,輕浮之輩必將曰:『不接大臣,惟兵判是見也。
』雲,故未果焉。
卿竝知悉。
」 ○三公〈領相樸淳、左相金貴榮、右相鄭芝衍。
〉詣闕啓曰:「今方多事之時,李珥被論,辭避不出,請敦諭出仕。
」從之。
珥猶呈病不出,上又不許,始出謝仍啓,略曰:「自古儒者進退不苟,其進以禮;其退以義,未有負罪包羞,係戀爵祿者也。
今臣至愚極陋,固不望儒者。
雖然,平日自處,亦未嘗不以士爲期。
士而無恥,曷足爲士乎?今者臺諫,旣以專擅權柄、驕蹇慢上,爲臣罪目則是,極罪也。
大臣爲臣分疏,敦迫令出,而猶不敢以彈章爲過當,則臣之負罪,至此而益驗矣。
若臺諫隻斥臣之疵累而已則雖極重大,臣固當虛受矣。
此則律之以無君,而臣乃恬不動念,晏然出仕,則實非人臣之義也。
殿下獨以臣爲無罪,不加辨覈,而每以公論,爲衆咻爲謗毀,則臣固不敢承當,而臺諫聞之,豈安於心乎?臺諫之停啓者,以久未蒙允,且以臣爲非全然無恥者,必知所以自處,故姑退耳,非以臣罪爲輕歇,而可恕也。
臣若不知自處,偃然從政,則從前累疏,隻是固寵之計,而無禮無義甚矣。
且臺諫旣以臣爲專擅驕君,則臣雖承命以出,臺諫豈容無君之人,終處正卿之位乎?匹夫匹婦,有罪無罪,亦當分析,使國人洞知然後,可赦可誅,無有所憾矣。
臣雖見棄於衆,待罪崇班,廉恥所係,臣罪虛實,豈合置而不問,使以負罪之身,靦面於淸朝乎?況今敎化不明,倫紀斁敗,遺君後親,利欲滔滔。
今使臣負無君之罪,而仍爲主兵長官,號令將士,則四方聞之,必將以擅權驕君,爲細愆薄過矣。
非但傷風敗俗,其流之弊,漸不可長。
伏望聖明,擧臣之罪,咨詢左右,爰及諸大夫,使之稱量輕重,以爲可貰,則臣雖未安,敢不黽勉隨行乎?如以爲實犯,則雖加流放竄殛,臣實甘心。
今玆仰控之辭,固知非臣之所敢言,然臣無仍冒之義,而上敎之丁寧,可感神祇。
臣雖終日涕泣,終夜繞壁,而不知所以處身之地,敢此冒達,伏地待罪。
」答曰:「在卿自處之道,雖當如是,然予詢于左右則是未免一毫疑卿也。
予豈敢爲此乎?頃日臺諫之言,本不近似,不足爲辨。
卿其安心察職,勿復介意。
」 ○持平李景?啓曰:「臣以城上所,〈兩司草啓,惟一員詣闕進啓者謂之。
城上所者,以雖夜深閉門,仍在城上,待批答,故有此號。
〉論啓李珥之時,措語過當,呂誨先見之明,竊議者多,唐介訐直之罪,臣實當之,請辭。
」大司憲李墍、執義洪汝諄、掌令李徽、持平趙仁後等同辭引避。
掌令成泳來啓以:「臺諫之言,寧失過激,不可柔懦。
李景?等,別無所失,請竝出仕。
」從之。
○司諫院大司諫宋應漑、獻納柳永慶、正言鄭淑男等啓曰:「兵曹判書李珥,當國重任,宜盡心供職。
而頃日納馬免防,事關軍政,不稟擅行,〈祖宗朝兵判,有以此事被誅者,時人特擧此。
〉覺非之後,亦不詣闕待罪,泛以惶恐一語,入于啓辭中。
邊報入來,策應斯急,命召主兵之官,則終始託疾,隻入內曹,竟不承命,其所犯,顯有專擅慢君之罪。
臺諫職在言地,據事論劾,在所不已。
爲珥者,反己省愆之不暇,而先自疑忌,深懷忿怒,累日陳疏,辭氣不平。
自上溫辭慰諭,非止一再,猶不感激仰承聖意,必欲以臺諫所論,置之虛捏之地,然後乃已。
至以大臣不擯臺諫爲非,又欲詢諸左右及諸大夫,稱量輕重,有若決其勝負者然,是不過斥去言者,而決其勝負也。
求之前史,實所未聞,請命罷職。
」答不允。
○司憲府〈大司憲李墍等見上。
〉啓曰:「兵曹判書李珥,軍政重事,先行後啓,又不承召命,其擅慢之迹,已著於言官之論劾。
爲珥者當反躬省愆之不暇,而反以臺諫之言爲不是,累日陳疏,多有不平之語,每以自退爲辭。
自上丁寧慰諭者,無所不至,大臣又爲之詣闕陳辭,敦勉強起,請出命牌,而猶不動念,至以大臣不抑言者爲非,又以詢于左右,稱量輕重爲請,有若相訟者然,此實近古所未有之事也。
設使臺諫或有不中不實之言,被論之人,則豈可自謂無過而爭辨不已乎?身在人臣之列,脅制言者,使不得開口,其輕臺諫、蔑公論甚矣。
請罷職。
」答不允。
○弘文館副提學權德輿、典翰許篈、洪進、洪迪上箚曰: 兵曹判書李珥以文墨發身,躐取崇班,不思畢義盡忠,仰報非常之恩遇,而執拗自用。
其所謀畫,違拂人情,得罪公論,則公論之發,烏可已乎?姑以近日之事言之,大小稟命,斯乃臣子之職,而咫尺殿陛,納馬之令,先行後啓,此則近於擅國柄也。
出入自如,未聞沈痛之疾,而驕蹇君命,身到內曹,不詣政院,此則涉於慢君命也。
夫如是則臺諫之請罪,固其所也。
爲珥者所當引罪省愆之不暇,而乃欲以去就爭之,閃弄筆舌,力戰公論。
一則曰積忤時論;二則曰詢問左右,悲辭苦語,以動聖聽,必欲歸罪於臺諫而後已,其蔑公論,爲如何哉?公論所在,雖萬乘之尊,尙可屈己從之,曾備宰相之列者,可以蔑公論、無忌憚,至於此哉?長此不已,其弊也將使擧世之人,奔走取命於下,而唯其言莫予違也。
然則範睢所謂:「禦下蔽上,以成其私」者,近之矣,豈不痛哉?夫臺諫,爲人主耳且,主一時公論,公論之通塞,而國家治亂隨之。
殿下究覽史籍,博觀前代得失,曷嘗有身叨宰相,挫辱臺諫,而國家安全之理乎?今之談者,或以珥比之王安石,王安石之文章、節行,豈珥之比哉?然而安石驕蹇慢命,珥有之;揮斥言者,珥有之。
以殿下之明聖,何不洞照,而乃反顧藉一人,摧折臺諫?臣等竊恐他日之禍,不可勝言也。
臣等初豈料珥之縱恣,若此之甚哉?唯其一念偏係,爲害滋甚,至於箝制臺諫,驅率一國,無所不至,珥之罪至此爲大。
《語》曰:「偏聽,生奸;獨任,成亂。
」伏願殿下,以公聽竝觀爲心,獨任、偏聽爲戒,其毋曰:「以珥爲臣,而臺諫不足算也。
」一以扶持士林;一以保其終始。
答曰:「爾等陳箚之意知之矣。
」 ○上,下敎三公曰:「李珥,卿等雖請留用,而珥萬無出仕之理。
兵務甚急,姑遞其職,以安其心何如?當此北方邊報方急,國家將亡之時,朝廷淆亂,賢邪不辨,何以爲國乎?予不勝痛心。
此則予當隨後處之,令本府議啓。
」兩司卽以傳敎之意,引嫌辭職,退待。
領議政樸淳議:「李珥豈終不出仕乎?然姑遞爲當。
」金貴榮議:「兵務方急,珥若難於進退,則遞之爲便。
」鄭芝衍議:「珥終不出仕,則當此多事之時,不得不遞。
然此後事,自上平心處之,則朝廷幸甚。
臣之所憂,非但爲朝廷,欲爲珥,保全令名耳。
」答曰:「兵判可速遞。
李珥已陷於誤國小人,豈有所令名哉?右相之議,何其迂也?其心所在,予殊不測。
予雖暗君,不屑與小人同事。
嗟呼!李珥其好歸鄕閭,高臥白雲,誰得羈縻哉?」珥得此敎,卽退歸坡州。
○以沈守慶爲兵曹判書。
○上,下敎曰:「近因兵曹判書李珥言語間事,臺論相激,反覆纏繞。
至於玉堂上箚,比珥於誤國小人,此非發於偶然言語間事也。
蓋珥自前,裁抑新進之士,惡其趨時附黨,累爲陳論,由是見忤於時論者久矣。
遂因所失,乘時俟隙,必欲劾去後已。
凡公卿大夫,承召不來者多,未聞有以慢君論者。
是何臺諫之言,獨能直截於珥也?其納馬不稟,亦不過許多事務間,趁未取稟耳。
夫擅權慢上,人臣極罪,名之不可不明。
人君之於小民,尙且不可以情外罪名,輕加於其身,況宰相耶?旣曰擅權慢上,則何不明正其罪,請令有司,照以王法,以戒萬世爲人臣者,而乃敢請以罷職,有如乙巳姦臣輩,目之以叛逆,而罪之以遞職者之爲耶?此所以珥不心服,抱羞蹜踖,累辭不已,而措辭之際,果涉於自辨,亦豈有忌克忿心於言官哉?所貴臺諫者,身任公論爾。
若陰濟己私,以爲排擯傾陷之計,則烏在其爲臺諫之道也?卿等如以珥爲誤國小人,則當明辨斥退,不然,攻之者乃小人也。
安有人君用小人,而可以爲國之理乎?分別淑慝,其不在今日乎?卿等不宜含糊不辨也。
大抵朝廷朋比分黨,國事日非,而大臣不能分辨,則將置國事於何地耶?」〈上以三公不別白是非,再下此敎。
〉 秋七月 7月1日 ○朔庚辰,弘文館以上有分黨朋比之敎,皆引嫌請罪啓曰:「臣等惟知有君父;不知有宰相,妄言論列,自陷於小人之歸,何敢冒居近密乎?」仍詆珥專輒之失,又論變亂舊章,許通庶孽等罪,答曰:「勿辭。
李珥旣爲小人,則論小人者,豈爲小人乎?且其中權德輿、洪進,嘗贊珥之忠直於予前矣。
贊譽小人者,未知其身則爲何如人之歸乎。
洪進,鬥筲之人,固不足責,權德輿以年老之人,趨附新進之士,不羞恥之,今乃目珥以小人,此非前後數反覆者耶?至於許通庶孽,金瞻前於經席啓之。
今若律以變亂成憲,則瞻爲謀首,珥乃隨從,何乃以瞻而議珥也?」 ○護軍成渾上疏曰: 臣盜名罔上,坐受高爵,旣違素心,內切惶懼,方將歸死丘壑,不敢久留都下。
而頃者,伏遇三司擧劾前判書臣李珥,加以無君誤國之罪,使珥無所容而去,政刑之失,無大於此。
臣受聖明罔極之恩,目見時事之非而不言則是,臣知朝廷過擧,而畏禍不言,以負殿下也,臣請昧死而言之。
臣竊觀,珥之爲人,疏通明敏,天分甚高,少有求道之志,慨然以學自勵。
於衆理雖不能周遍,而義理大槪,不可謂無見,非如拘儒曲士,坐守章句之徒也。
其愛君憂國,出於至誠,唯知有國,而不知有其身,急於濟時,不以溫飽爲念者,乃其平生素所有也。
雖然,氣質如此,故其病痛亦有之。
惟其疏通,故有率爾之病,而少沈潛縝密之氣,其性白直迂願,故絶無修飾外貌,調適人情之態,志大而闊,略於細微,自信而不徇乎時俗。
是以,愛者絶鮮,而笑之者多;憂之者固少,而嫉之者衆矣。
且與時論不合,屢陳疏章,深論時弊,以其觸實,故益爲時人所忌。
且論薦鄭澈以爲可用,以是,尤不合於衆情。
珥知不可久在朝廷,而被殿下不世之遇,思欲鞠躬盡瘁,以報萬一,所以遲回數歲,而不能去也。
至於論劾中,納馬免防一事,則珥嘗見乙卯倭變時,赴戰軍士,掠馬於都中,深以階亂爲憂。
初欲啓請,而又不料納馬者之有無,不敢請焉。
及其馬旣集,而軍士臨行,旋給旋啓,在急遽之時,固率爾之失,而有此罪也。
不請命而先下令,此固珥之罪也。
然謂之專擅國柄,則非其罪也。
不進政院,乃眩暈重發之故耳。
謂之驕蹇慢上,則非其情也。
此言發於一臺諫,而諸臺諫隨而和之,大臣爲珥請出,而不敢以臺諫之言爲過中。
噫!臺諫過激之言,其失小;李珥無君之罪,其惡大。
欲護至少之失,而不雪至大之罪,強令出仕,則是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秖緣聖敎至誠委曲,諭珥供職,珥於是時,不勝悶迫,以請稱量其罪之輕重者,其意豈在於與臺諫爭勝負乎?隻欲開出仕之路,以承上命耳。
若被論而得去,無出仕一節,則珥豈敢爲啓辭乎?珥之不敢易出,乃所以畏公論、重臺諫,而反以爲輕臺諫、蔑公論,不亦異乎?宋之歐陽脩劉摯皆上章自明,未必爲小人,況珥之言,在於出仕,而不在於自辨者乎?而三司之論大作,又加以「誤國小人,恣肆無忌憚。
」之罪。
初因微罪,而加以無君誤國之名,又因此名,而將欲據法請罪,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已也。
嗚呼!今之言者,自以爲公論,而其言之不公、不平如此,將何以服人心乎?若使珥爲眞小人,自當直攻其心術,如呂誨之於王安石可也。
安有因一過失,輒持之以深文,陷之以峻法者乎?此其腹心意態,披露於外,不復以人人覷破爲憂,不亦可羞之甚者乎?士大夫當以公平正大爲心,克去己私爲務,雖攻擊小人,勢將不勝而去,惟當不失其正,無愧於方寸可矣。
今乃攻一迂闊之李珥,而乃設機關,不復顧惜士大夫名節,今使當事者,自顧其中,果能無愧於心乎?雖然,今日臺論,豈皆作意罪珥,至於此哉?不過附會乘時嫉妬。
故務欲去珥,而挾宿怨者,持其機,以至於此耳。
殿下詢于大臣以「國家將亡,賢邪無辨。
」爲敎,大臣畏其氣焰,莫肯出一言以辨之,聖心鬱鬱,無所底向。
臣聞之以爲至痛。
君臣之義,寧可止此而已乎?天下之忠臣、義士聞之,當有投袂而起者,況臣被徵而至,猶在可言之地者乎?臣,故不以含默爲哲,而以進言爲義。
伏願殿下,下臣此章于公卿,必令辨別其忠邪;商議其得失,使朋讒奇中之禍,不作於今日,則宗社之福也。
且臺諫以言爲責,公論之所寄也。
然隨其人之邪正,而言有得失之異焉。
今謂,臺諫不可以指議;言者不可以非間則彼張商英之攻司馬光;尹穡之攻張浚,其將慮言路之杜塞,而不可謂之非耶?今謂,玉堂然後,可以議臺諫之失,而他人之議臺諫,則
故雖見危亡之象,罔念扶持之術,反以有爲爲騷擾,無謀爲鎭靜,有如禁人服藥,藏痾待死,此固具臣之常態,不足深責。
隻恨殿下之明聖,難於奮庸,坐視必亡,而莫之改圖耳。
若殿下悉用臣策,堅持不變,旣行三年,而民生不安、國用不足、養兵不如意,則雖加臣以斧鉞之誅,臣實甘心矣。
伏願殿下,勿以人廢言,更加熟慮焉。
所謂調兵食而固防備者,雖是事爲之末,而亦不可弛緩不擧也。
發民爲兵,屯田積穀,廟謨已施,其成敗利鈍,不可預料。
倘使慶源小醜,終不悔禍,而他鎭藩胡,乘時扇亂,則鹹鏡一道之力,決不能支撐矣。
今欲發送援兵,則不敎之民,勢難驅迫;輸運饋餉,則二千之程,勢難聚糧。
於此拘守常規,則僨事在於俄頃矣。
臣之愚計,前者旣發而復止,到今尤無它策。
若用臣言,募庶孽及公私賤有武才者,使自備餱糧,入防于南北道,北道則以一期爲限;南道則以二十朔爲限,使應募者衆,而兵曹試才而遣之。
庶孽則許通仕路;賤隷則得免爲良;私賤則必本主呈單子于兵曹然後,乃許試才,使無叛主之奴,其代則從自願擇給。
如無武才則使之納粟于南北道,以遠近定其多寡之數。
而許通、從良,亦如武士焉則兵食稍可以備禦矣。
昔者李施愛之亂,賤人輸運軍器者,皆得從良;庶孽從軍者,得赴科擧,此是世祖大王權時已行之規也。
臣固知此策必不合於時議,而此外更無良籌,故不得不更瀆也。
伏望殿下,深思熟計,斷而行之也。
噫!匪茹之亂,作於無備;勝敗安危,決於呼吸,而議者猶欲從容談笑,徐考前規,加之以衆論紛興,折衷無期。
若待廷議之定,則邊城已破矣。
謀夫孔多,是用不集者,此之謂也。
嗚呼!無狀愚臣,遭遇聖明,仰恃恩眷,無少隱諱,狂言妄語,前後累陳,踈謀謬策,十不一施,孤蹤隻影,踽踽栖栖。
主憂臣辱,晝嗟夜唏,髮白心爛,徒勞無益。
「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義當奉身,退守愚分,而披肝瀝血,至今悲號,而不知自止者,誠以受國厚恩,糜粉難酬。
明觀積薪之燃,敢懷顧身之念?臣不更言,臣有厥咎。
伏望聖明,憐察採納焉。
答曰:「予偶閱卿年前上疏,而今卿疏適來。
前後惓惓,深嘉卿不忘庸君之孤忠也。
國事,賢大臣自當任之。
南行爲臺諫,旣往之悔,猶不可追。
一之已甚,寧忍再誤?貢案事,議于朝廷,其論不一,故不敢更改。
設使改定,當此多事之時,似難幷擧。
軍籍事,本曹已承命,惟在卿施設之如何耳。
省州縣事,果出於寡昧輕淺之意,而恐貽他弊,不敢自是變更,卿勸請不已,當試之。
久任監司,難於創設,遲疑到今,此亦當從卿策,先以兩南試之。
庶賤許通事,事變之初,因卿獻策,卽命施行,而言者論之,當更問于備邊司,商議擧行。
〈俗謂非文武入仕者,爲南行。
李珥等請以未出身人爲臺諫,韓脩、柳夢鶴等是也。
若成渾等以逸民被徵者,又不在此限〉○復命許庶、賤許通、許良。
自備裝戍邊,滿三年者,許通、許良;又庶孽納米于邊,亦得許通,良妾子、賤妾子所納,有差等。
珥又以兵曹軍士闕番贖布,積峙樓庫,官員視爲私藏,用之如泥土,而司贍寺所儲布,輸邊爲軍裝者將盡,請盡用其贖布助輸。
又請以軍資監所儲布,充戰士衣,減百官祿,以給戍兵妻子之糧。
於是,戍兵有餘,而內地徵發不多;邊糧取足,而塞上原穀不減,士卒皆飽暖忘家。
且賞罰公明,鎭堡將卒,漸能向敵殺賊,六鎭復安,藩胡不復叛者,二十餘年。
大抵珥一時措置得策之效也,而論者猶以病國攻之。
○以成渾爲兵曹參知。
渾三上疏辭職,上答曰:「觀爾上疏,有病不卽上來。
卽今日氣和暖,爾可調理上來。
臥而獻謨,亦何所妨?予之待爾,正如飢渴,長往不返,豈爾所願?況今兵判,乃爾之故人也。
今擢爾爲參知,豈無其意?同心、同德,正在今日,爾何不幡然上來,以副予側席之望也?」 ○慶安令瑤請對力言:「朝廷不靖、東西分黨、政出多門,柳成龍、李潑、金應南等以東人之魁,多專擅之迹,請加裁抑。
」又雜論時事,皆觸時諱。
兩司論瑤:「譸張無據之說,欲啓網打之漸,請命罷職。
」答曰:「瑤之所言,亦頗有理。
予雖寡昧,亦非專暗之主,固無深罪之理。
此言何爲而來耶?」兩司屢啓,不允。
○上命遞兩司,以李陽元爲大司憲,洪渾爲大司諫。
五月 5月1日 ○朔壬午,賊胡栗甫裡,領數萬騎,圍潼關鎭。
僉使鄭鯤、助戰將樸宣等,力戰卻之。
○賊胡大酋栗甫裡、尼湯介以萬餘騎,分路入鍾城塞。
虞候張義賢、判官元喜、軍官權德禮等,以騎步兵百餘人,守江灘,拒戰良久,衆寡不敵,德禮見殺,餘皆還走入城,圍城數重。
兵使金禹瑞,斂兵守城,日暮賊退,府使柳永立,請出擊,不許。
永立潛令元喜,率騎將金嗣成,開東門而出,斬賊五級,禹瑞猶以違令,杖喜等。
翌日賊又來圍,日晡時,穩城府使申砬,率輕騎來援,賊蒼皇退遁,追擊至江而還。
禹瑞使人邀入城相見,砬不應,鼓吹過城而去,禹瑞大慙。
○賊胡五千餘騎,又犯防垣堡,萬戶崔浩等,與助戰將李薦、李永琛等,以強弩射之,賊挫銳而退。
其後栗甫裡、尼湯介率大衆,再圍防垣堡。
崔浩與助防將李??等,登城力戰,虞候張義賢、判官尹湛等,自鍾城府來援,中外合勢,開門大擊,賊遂敗退。
是時,精銳將卒,多聚邊鎭,思得申砬爲大將,而朝廷未及擢用。
金禹瑞恇怯無謀,號令不行,將士皆憤嗤罵。
然賊胡叛亂半年,屢入見挫,實無所得,藩種頗自悔,還集納款。
惟栗甫裡、尼湯介,遁入深處,亦復寇邊,尼湯介最號桀驁。
初,服事邊帥,自以爲慕我聲敎,服喪三年,朝廷命立孝子門於長城門外以旌之。
旣叛去數年,復因藩胡納款,願更約束贖罪守藩。
朝廷令會寧判官,僞受降,界上執而誅之。
判官恇撓,潛爲之備,湯介將入幕,覺有異還走,不復來,數年乃死。
○時有久任監司之議,以全羅監司兼全州府尹,率家以治。
全羅監司金命元,因此辭職,因薦全州府尹沈義謙:「智慮長遠,曾爲本道方伯,熟知弊瘼,請移授監司,以試久任之效。
」上,下敎曰:「命元敢擧義謙自代,其爲辭說,無所忌憚。
此習,必有後日藩臣跋扈之漸,當鞫問其情。
第今南方防禦方緊,姑置之。
」於是,臺諫劾啓拿推罷職,特拜具鳳齡爲全羅監司。
未幾,李珥去位,久任監司之議遂寢。
○兵曹參知成渾詣闕,上疏辭職,特旨除吏曹參議,且賜銀帶。
渾皆上疏辭,答曰:「觀此上疏,予甚缺然。
爾何無意於世,且竝辭所賜之帶耶?禮,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
況人君所賜之物,何可辭也?爾當服而拜賜,於禮爲得,不可辭也。
」 ○時,抄發射手赴北。
李珥議于同僚曰:「自前以戍兵無馬徒行,則有掠行人馬,載衣裝之弊。
今此抄兵有三等,一等則精壯已足備邊,二三等則募令納馬免行,則公私兩便也。
」議者皆是之。
時發軍日迫,一邊啓請蒙允;一邊下令募納,事機無滯矣。
六月 6月1日 ○朔辛亥,兩司請罷兵曹判書李珥,不從。
一日上因邊事,召兵曹判書,珥卽詣闕,適眩疾卒發,扶入內曹直舍。
直舍在政院門外,承旨以承命入來,適有疾聞。
上卽遣內醫看病,使退去調理。
於是,兩司交章劾之曰:「軍政重事,先行後聞,專也。
承召入闕,在內曹咫尺之地,終不詣政院,專輒慢君之罪大矣。
請罷職。
」上不允。
連啓之辭益峻,以驕蹇慢上,專擅病國爲罪目,意不止於罷免矣。
珥方主保合之論,時人以:「珥不欲盡去西人,是主西論也。
」在三司者,皆忿慠不平,欲害之久矣。
特以珥厚德重望,難進易退,不得顯加攻斥。
及當事任,爭欲指摘,而珥所建白,皆關決于大臣,又上特賜主張,故雖時有沮撓,而不能中傷,終年捃摭,得此二事。
正言李澍、持平李景?以新進,先發此論,國人大駭。
○兩司連啓李珥罷職事,上終不允,乃止。
珥辭疾不出,上特命召就職,珥乃詣闕上疏,略曰: 臣叨主兵柄,逆料僨事,披肝控辭,非一非再,聖命終閟,責蚊負山,而不計成敗。
適値邊患,策應踈謬,彈章未發,物議已沸。
臣雖昏昧,揣度亦熟,頃於榻前,預請擇人者,以此而天鑑未昭,誤託如前,積戾旣厚,公議斯激,兩司合辭,鹹曰可罪。
臣本病孱,力疾從仕,積久緻傷,承命不就,罪犯益重,而反垂溫問,至於遣醫賜藥。
仰念洪造,糜粉難酬,隻增感泣。
嗚呼!專擅國柄、驕蹇慢上、慢棄君命,三者有一,罪死無赦。
觀諸史牒,尙且寒心,豈意今者,身親犯之?論止於罷職,誠爲大歇。
臣雖至騃極妄,粗聞君臣之義。
隻緣謀淺,陷此大戮,爲法受罪,臣實甘心,僥倖苟免,非臣本意。
有罪不治,何以爲國?伏乞乾剛特斷,正臣之罪,以快輿情。
答曰:「言官一時之論,何足算也?宜勿顧人言,更加盡心國事而已。
」再疏,略曰: 國家設耳目之官,將使隨事糾摘,以正官邪。
若使負罪者,以爲其論不足算;其言不足顧,而恣行無忌,則是公論爲兒戲,而臺諫爲虛位矣。
《傳》曰:「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今臣之負罪,非但不縮,而兩司豈褐夫之比哉?今臣之愧慄羞縮,不敢復齒於周行者,天理、人情之所必至也。
若是所犯,隻是細過薄罪,則臣當不暇顧恤,趨事不讓矣。
今臣惡至慢上,罪在罔赦,如是而不有公論,行呼唱於道路,則雖鄧綰之從他笑罵,不至是也。
先失其身,何以事君?伏惟聖明,天地父母,陽舒陰慘,莫非生成之澤,斥逐小臣,以正邦刑。
而使之杜門內訟,遷善改過,桑楡之收,庶幾可望。
答曰:「卿才高識敏,忠誠體國。
今疆場多事,方藉卿謀猷,撫定北方,安輯民兵,用紓予憂。
須勿疑阻推託,以副予望。
」三疏,略曰: 《傳》曰:「禮、義、廉、恥,是謂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兵官可無,四維不可無也。
臣本輕踈迂拙,自知非才,甘老溝壑。
幸際聖明,不遺菅蒯,誤恩屢下,不敢終遯,一縻寵榮,迷不知返。
方物出謀,動輒失宜,揣分揆義,當尋遂初。
隻緣國家多事,新經詔使,又値胡變,無隙可退,黽勉遲回,滓穢朝廷。
況今僨事,得罪公論。
衆怒難犯,有如水火,而若貪恩戀寵,叨冒不已則其棄禮義而捐廉恥甚矣。
歷觀古昔,人臣排公論、犯衆怒,而得寵於君上者,若非寵倖嬖臣,則必是患失鄙夫。
臣雖至愚極陋,區區自守,不敢以嬖臣、鄙夫自處。
用是憂惶,不敢承命。
答曰:「卿勿以近日事介意,速出供職。
若因一時過中之論,輒自沮喪退縮,則自古無賢士建功業之時矣。
卿其勿辭。
」四疏,略曰: 使臣可以仰裨聖德,贊成功業則是乃賢士也。
明時淸議,寧有不容賢士之理乎?臣負罔赦之罪,安敢委公論於過中之地,而晏然從仕,貪天之寵乎?乞亟命貶黜,使得收拾闕敗,得齒恒人。
答曰:「予意已諭。
近因卿不治事,機務墮廢。
宜遵前旨,速出供職,毋堅辭退之志,用副委任之意。
」五疏,略曰: 臣有所大悶而不敢明言者,今被嚴命日迫,不得不罄竭所懷。
臣本愚騃,不曉物情,自知與世抹摋,追伏田野。
恩命稠疊,辭不獲免,乃敢以身許國。
自是厥後,隻知上有君父,不知有他,當事直前,不顧左右,其於論議,尤不能隨俗低昻,積忤時論,非一朝一夕。
孤危蹤迹,若莠在苗,一策纔發,百口交謗,矛盾掣肘,多敗少成。
臣之得罪明時,實所自取,至於公論重發,擬以無君之罪,臣擧何顔更立淸朝乎?自古人臣有欲爲於斯世者,必上得君心;下協時望然後,主張淸論,大小響應,制事建功,無小齟齬矣。
寧有違衆獨立,動輒顚躓,而可以有爲者乎?假使直在於臣,勢難苟容,況今曲在於臣者乎?乞貶之外,更無他策。
國家不幸,戎馬生郊,宵旰憂念,臣子之所至痛也。
當此之時,臣豈生辭退之計乎?隻是主兵重任,不可仍冒。
伏乞睿聖,深思斷以國法,治臣之罪然後,許臣從征北道,得以自贖,則雖乏摧銳陷堅之功,可釋負罪引慝之心,縱與先軫、來濟爲伍,臣亦甘心。
答曰:「卿之心事,予已知之。
衆口之咻,不足與較。
但當不顧其他,與予爲國而已,宜勿固辭至此。
兵務曠廢,一日爲急,卿不可不念。
」六疏,略曰: 人君爲政,貴於兼聽,而戒以偏信;人臣效忠,務在集善,而忌於獨進。
今臣誤事違衆,理合貶斥。
玆欲省躬,改圖晩節。
累陳危懇,仰瀆不已者,實出內訟,期以受罪,初非具文飭辭,備數塞責而已也。
伏承聖敎,乃出意望之外。
殿下誠欲獨任愚臣,而以物議爲衆咻,則臣之得罪於公論,尤重矣。
臣誠不賢也則殿下雖欲任以國事,負乘緻寇,將焉用之?臣誠賢也則安有違公論、犯衆怒,獨媚君父,苟保爵祿之賢者乎?伏望聖明,貶臣之職,少快輿情然後,或使從征北道,贊畫戎幕之下,或使白衣隨行,得參謀臣之末,俾效一得之愚,少酬從前願忠之志,則殿下於治臣之罪;用臣之策,兩得其道,而無憾矣。
答曰:「自古賢臣之欲行其志也,其有人言之謗毀,固是常態,本不足怪。
所以寥寥千載,君臣相遇,得做功業者,絶無而僅有之。
卿亦親聞嚮者之敎乎?予命之退,然後可退,丁寧一言,鬼神亦知之,卿何忍今日欲辭去也?宜勿更辭。
抑予所悶者,近因卿不出仕,非但兵務墮廢,國事日非。
去春北方將士之功,至今未頒,殊失賞不留時之義。
誠恐將士之心,由是而懈弛也。
卿其速體予意,勉強就職。
且予欲見卿而議事者久矣。
況日日來詣闕下,非不欲引對親諭之,而非但近日,予氣不快,輕浮之輩必將曰:『不接大臣,惟兵判是見也。
』雲,故未果焉。
卿竝知悉。
」 ○三公〈領相樸淳、左相金貴榮、右相鄭芝衍。
〉詣闕啓曰:「今方多事之時,李珥被論,辭避不出,請敦諭出仕。
」從之。
珥猶呈病不出,上又不許,始出謝仍啓,略曰:「自古儒者進退不苟,其進以禮;其退以義,未有負罪包羞,係戀爵祿者也。
今臣至愚極陋,固不望儒者。
雖然,平日自處,亦未嘗不以士爲期。
士而無恥,曷足爲士乎?今者臺諫,旣以專擅權柄、驕蹇慢上,爲臣罪目則是,極罪也。
大臣爲臣分疏,敦迫令出,而猶不敢以彈章爲過當,則臣之負罪,至此而益驗矣。
若臺諫隻斥臣之疵累而已則雖極重大,臣固當虛受矣。
此則律之以無君,而臣乃恬不動念,晏然出仕,則實非人臣之義也。
殿下獨以臣爲無罪,不加辨覈,而每以公論,爲衆咻爲謗毀,則臣固不敢承當,而臺諫聞之,豈安於心乎?臺諫之停啓者,以久未蒙允,且以臣爲非全然無恥者,必知所以自處,故姑退耳,非以臣罪爲輕歇,而可恕也。
臣若不知自處,偃然從政,則從前累疏,隻是固寵之計,而無禮無義甚矣。
且臺諫旣以臣爲專擅驕君,則臣雖承命以出,臺諫豈容無君之人,終處正卿之位乎?匹夫匹婦,有罪無罪,亦當分析,使國人洞知然後,可赦可誅,無有所憾矣。
臣雖見棄於衆,待罪崇班,廉恥所係,臣罪虛實,豈合置而不問,使以負罪之身,靦面於淸朝乎?況今敎化不明,倫紀斁敗,遺君後親,利欲滔滔。
今使臣負無君之罪,而仍爲主兵長官,號令將士,則四方聞之,必將以擅權驕君,爲細愆薄過矣。
非但傷風敗俗,其流之弊,漸不可長。
伏望聖明,擧臣之罪,咨詢左右,爰及諸大夫,使之稱量輕重,以爲可貰,則臣雖未安,敢不黽勉隨行乎?如以爲實犯,則雖加流放竄殛,臣實甘心。
今玆仰控之辭,固知非臣之所敢言,然臣無仍冒之義,而上敎之丁寧,可感神祇。
臣雖終日涕泣,終夜繞壁,而不知所以處身之地,敢此冒達,伏地待罪。
」答曰:「在卿自處之道,雖當如是,然予詢于左右則是未免一毫疑卿也。
予豈敢爲此乎?頃日臺諫之言,本不近似,不足爲辨。
卿其安心察職,勿復介意。
」 ○持平李景?啓曰:「臣以城上所,〈兩司草啓,惟一員詣闕進啓者謂之。
城上所者,以雖夜深閉門,仍在城上,待批答,故有此號。
〉論啓李珥之時,措語過當,呂誨先見之明,竊議者多,唐介訐直之罪,臣實當之,請辭。
」大司憲李墍、執義洪汝諄、掌令李徽、持平趙仁後等同辭引避。
掌令成泳來啓以:「臺諫之言,寧失過激,不可柔懦。
李景?等,別無所失,請竝出仕。
」從之。
○司諫院大司諫宋應漑、獻納柳永慶、正言鄭淑男等啓曰:「兵曹判書李珥,當國重任,宜盡心供職。
而頃日納馬免防,事關軍政,不稟擅行,〈祖宗朝兵判,有以此事被誅者,時人特擧此。
〉覺非之後,亦不詣闕待罪,泛以惶恐一語,入于啓辭中。
邊報入來,策應斯急,命召主兵之官,則終始託疾,隻入內曹,竟不承命,其所犯,顯有專擅慢君之罪。
臺諫職在言地,據事論劾,在所不已。
爲珥者,反己省愆之不暇,而先自疑忌,深懷忿怒,累日陳疏,辭氣不平。
自上溫辭慰諭,非止一再,猶不感激仰承聖意,必欲以臺諫所論,置之虛捏之地,然後乃已。
至以大臣不擯臺諫爲非,又欲詢諸左右及諸大夫,稱量輕重,有若決其勝負者然,是不過斥去言者,而決其勝負也。
求之前史,實所未聞,請命罷職。
」答不允。
○司憲府〈大司憲李墍等見上。
〉啓曰:「兵曹判書李珥,軍政重事,先行後啓,又不承召命,其擅慢之迹,已著於言官之論劾。
爲珥者當反躬省愆之不暇,而反以臺諫之言爲不是,累日陳疏,多有不平之語,每以自退爲辭。
自上丁寧慰諭者,無所不至,大臣又爲之詣闕陳辭,敦勉強起,請出命牌,而猶不動念,至以大臣不抑言者爲非,又以詢于左右,稱量輕重爲請,有若相訟者然,此實近古所未有之事也。
設使臺諫或有不中不實之言,被論之人,則豈可自謂無過而爭辨不已乎?身在人臣之列,脅制言者,使不得開口,其輕臺諫、蔑公論甚矣。
請罷職。
」答不允。
○弘文館副提學權德輿、典翰許篈、洪進、洪迪上箚曰: 兵曹判書李珥以文墨發身,躐取崇班,不思畢義盡忠,仰報非常之恩遇,而執拗自用。
其所謀畫,違拂人情,得罪公論,則公論之發,烏可已乎?姑以近日之事言之,大小稟命,斯乃臣子之職,而咫尺殿陛,納馬之令,先行後啓,此則近於擅國柄也。
出入自如,未聞沈痛之疾,而驕蹇君命,身到內曹,不詣政院,此則涉於慢君命也。
夫如是則臺諫之請罪,固其所也。
爲珥者所當引罪省愆之不暇,而乃欲以去就爭之,閃弄筆舌,力戰公論。
一則曰積忤時論;二則曰詢問左右,悲辭苦語,以動聖聽,必欲歸罪於臺諫而後已,其蔑公論,爲如何哉?公論所在,雖萬乘之尊,尙可屈己從之,曾備宰相之列者,可以蔑公論、無忌憚,至於此哉?長此不已,其弊也將使擧世之人,奔走取命於下,而唯其言莫予違也。
然則範睢所謂:「禦下蔽上,以成其私」者,近之矣,豈不痛哉?夫臺諫,爲人主耳且,主一時公論,公論之通塞,而國家治亂隨之。
殿下究覽史籍,博觀前代得失,曷嘗有身叨宰相,挫辱臺諫,而國家安全之理乎?今之談者,或以珥比之王安石,王安石之文章、節行,豈珥之比哉?然而安石驕蹇慢命,珥有之;揮斥言者,珥有之。
以殿下之明聖,何不洞照,而乃反顧藉一人,摧折臺諫?臣等竊恐他日之禍,不可勝言也。
臣等初豈料珥之縱恣,若此之甚哉?唯其一念偏係,爲害滋甚,至於箝制臺諫,驅率一國,無所不至,珥之罪至此爲大。
《語》曰:「偏聽,生奸;獨任,成亂。
」伏願殿下,以公聽竝觀爲心,獨任、偏聽爲戒,其毋曰:「以珥爲臣,而臺諫不足算也。
」一以扶持士林;一以保其終始。
答曰:「爾等陳箚之意知之矣。
」 ○上,下敎三公曰:「李珥,卿等雖請留用,而珥萬無出仕之理。
兵務甚急,姑遞其職,以安其心何如?當此北方邊報方急,國家將亡之時,朝廷淆亂,賢邪不辨,何以爲國乎?予不勝痛心。
此則予當隨後處之,令本府議啓。
」兩司卽以傳敎之意,引嫌辭職,退待。
領議政樸淳議:「李珥豈終不出仕乎?然姑遞爲當。
」金貴榮議:「兵務方急,珥若難於進退,則遞之爲便。
」鄭芝衍議:「珥終不出仕,則當此多事之時,不得不遞。
然此後事,自上平心處之,則朝廷幸甚。
臣之所憂,非但爲朝廷,欲爲珥,保全令名耳。
」答曰:「兵判可速遞。
李珥已陷於誤國小人,豈有所令名哉?右相之議,何其迂也?其心所在,予殊不測。
予雖暗君,不屑與小人同事。
嗟呼!李珥其好歸鄕閭,高臥白雲,誰得羈縻哉?」珥得此敎,卽退歸坡州。
○以沈守慶爲兵曹判書。
○上,下敎曰:「近因兵曹判書李珥言語間事,臺論相激,反覆纏繞。
至於玉堂上箚,比珥於誤國小人,此非發於偶然言語間事也。
蓋珥自前,裁抑新進之士,惡其趨時附黨,累爲陳論,由是見忤於時論者久矣。
遂因所失,乘時俟隙,必欲劾去後已。
凡公卿大夫,承召不來者多,未聞有以慢君論者。
是何臺諫之言,獨能直截於珥也?其納馬不稟,亦不過許多事務間,趁未取稟耳。
夫擅權慢上,人臣極罪,名之不可不明。
人君之於小民,尙且不可以情外罪名,輕加於其身,況宰相耶?旣曰擅權慢上,則何不明正其罪,請令有司,照以王法,以戒萬世爲人臣者,而乃敢請以罷職,有如乙巳姦臣輩,目之以叛逆,而罪之以遞職者之爲耶?此所以珥不心服,抱羞蹜踖,累辭不已,而措辭之際,果涉於自辨,亦豈有忌克忿心於言官哉?所貴臺諫者,身任公論爾。
若陰濟己私,以爲排擯傾陷之計,則烏在其爲臺諫之道也?卿等如以珥爲誤國小人,則當明辨斥退,不然,攻之者乃小人也。
安有人君用小人,而可以爲國之理乎?分別淑慝,其不在今日乎?卿等不宜含糊不辨也。
大抵朝廷朋比分黨,國事日非,而大臣不能分辨,則將置國事於何地耶?」〈上以三公不別白是非,再下此敎。
〉 秋七月 7月1日 ○朔庚辰,弘文館以上有分黨朋比之敎,皆引嫌請罪啓曰:「臣等惟知有君父;不知有宰相,妄言論列,自陷於小人之歸,何敢冒居近密乎?」仍詆珥專輒之失,又論變亂舊章,許通庶孽等罪,答曰:「勿辭。
李珥旣爲小人,則論小人者,豈爲小人乎?且其中權德輿、洪進,嘗贊珥之忠直於予前矣。
贊譽小人者,未知其身則爲何如人之歸乎。
洪進,鬥筲之人,固不足責,權德輿以年老之人,趨附新進之士,不羞恥之,今乃目珥以小人,此非前後數反覆者耶?至於許通庶孽,金瞻前於經席啓之。
今若律以變亂成憲,則瞻爲謀首,珥乃隨從,何乃以瞻而議珥也?」 ○護軍成渾上疏曰: 臣盜名罔上,坐受高爵,旣違素心,內切惶懼,方將歸死丘壑,不敢久留都下。
而頃者,伏遇三司擧劾前判書臣李珥,加以無君誤國之罪,使珥無所容而去,政刑之失,無大於此。
臣受聖明罔極之恩,目見時事之非而不言則是,臣知朝廷過擧,而畏禍不言,以負殿下也,臣請昧死而言之。
臣竊觀,珥之爲人,疏通明敏,天分甚高,少有求道之志,慨然以學自勵。
於衆理雖不能周遍,而義理大槪,不可謂無見,非如拘儒曲士,坐守章句之徒也。
其愛君憂國,出於至誠,唯知有國,而不知有其身,急於濟時,不以溫飽爲念者,乃其平生素所有也。
雖然,氣質如此,故其病痛亦有之。
惟其疏通,故有率爾之病,而少沈潛縝密之氣,其性白直迂願,故絶無修飾外貌,調適人情之態,志大而闊,略於細微,自信而不徇乎時俗。
是以,愛者絶鮮,而笑之者多;憂之者固少,而嫉之者衆矣。
且與時論不合,屢陳疏章,深論時弊,以其觸實,故益爲時人所忌。
且論薦鄭澈以爲可用,以是,尤不合於衆情。
珥知不可久在朝廷,而被殿下不世之遇,思欲鞠躬盡瘁,以報萬一,所以遲回數歲,而不能去也。
至於論劾中,納馬免防一事,則珥嘗見乙卯倭變時,赴戰軍士,掠馬於都中,深以階亂爲憂。
初欲啓請,而又不料納馬者之有無,不敢請焉。
及其馬旣集,而軍士臨行,旋給旋啓,在急遽之時,固率爾之失,而有此罪也。
不請命而先下令,此固珥之罪也。
然謂之專擅國柄,則非其罪也。
不進政院,乃眩暈重發之故耳。
謂之驕蹇慢上,則非其情也。
此言發於一臺諫,而諸臺諫隨而和之,大臣爲珥請出,而不敢以臺諫之言爲過中。
噫!臺諫過激之言,其失小;李珥無君之罪,其惡大。
欲護至少之失,而不雪至大之罪,強令出仕,則是欲其入,而閉之門也。
秖緣聖敎至誠委曲,諭珥供職,珥於是時,不勝悶迫,以請稱量其罪之輕重者,其意豈在於與臺諫爭勝負乎?隻欲開出仕之路,以承上命耳。
若被論而得去,無出仕一節,則珥豈敢爲啓辭乎?珥之不敢易出,乃所以畏公論、重臺諫,而反以爲輕臺諫、蔑公論,不亦異乎?宋之歐陽脩劉摯皆上章自明,未必爲小人,況珥之言,在於出仕,而不在於自辨者乎?而三司之論大作,又加以「誤國小人,恣肆無忌憚。
」之罪。
初因微罪,而加以無君誤國之名,又因此名,而將欲據法請罪,是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已也。
嗚呼!今之言者,自以爲公論,而其言之不公、不平如此,將何以服人心乎?若使珥爲眞小人,自當直攻其心術,如呂誨之於王安石可也。
安有因一過失,輒持之以深文,陷之以峻法者乎?此其腹心意態,披露於外,不復以人人覷破爲憂,不亦可羞之甚者乎?士大夫當以公平正大爲心,克去己私爲務,雖攻擊小人,勢將不勝而去,惟當不失其正,無愧於方寸可矣。
今乃攻一迂闊之李珥,而乃設機關,不復顧惜士大夫名節,今使當事者,自顧其中,果能無愧於心乎?雖然,今日臺論,豈皆作意罪珥,至於此哉?不過附會乘時嫉妬。
故務欲去珥,而挾宿怨者,持其機,以至於此耳。
殿下詢于大臣以「國家將亡,賢邪無辨。
」爲敎,大臣畏其氣焰,莫肯出一言以辨之,聖心鬱鬱,無所底向。
臣聞之以爲至痛。
君臣之義,寧可止此而已乎?天下之忠臣、義士聞之,當有投袂而起者,況臣被徵而至,猶在可言之地者乎?臣,故不以含默爲哲,而以進言爲義。
伏願殿下,下臣此章于公卿,必令辨別其忠邪;商議其得失,使朋讒奇中之禍,不作於今日,則宗社之福也。
且臺諫以言爲責,公論之所寄也。
然隨其人之邪正,而言有得失之異焉。
今謂,臺諫不可以指議;言者不可以非間則彼張商英之攻司馬光;尹穡之攻張浚,其將慮言路之杜塞,而不可謂之非耶?今謂,玉堂然後,可以議臺諫之失,而他人之議臺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