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達所懷,言甚剴切,深得言事之體。
李珥等旣被其論,則所當引咎退待,而敢於辭避之際,反加詆斥,輕侮言官,請命竝遞。
」上答曰:「承勳之心術,自呈露於初避之啓,予不加威怒者,固出於寬弘之量。
李珥身爲臺憲之長,顧不可斥而論之耶?玉堂竝出之箚,含糊叵測,不成文理,儒生群聚,其論敢如此,是,國家之所羞也。
昨又至欲遞忠直之臣,予用駭愕。
予豈可不辨是非,一出一遞,徒爲點頭,爲書生所弄也哉?人君之爲國,惟理而已。
今請遞憲長,是何理耶?雖越月論啓,豈有可遞之理乎?」憲府亦連啓,請遞珥等,上不允。
弘文館待罪啓曰:「竊念,近日朝論,隻欲請罪義謙,以靖人心。
至於鄭澈則偶發於淸問之下,初非有攻擊之意也。
而臺閣議論紛紜,汔未寧靖,氣象不好,誠可歎息。
夫承勳之欲遞李珥等,固有喜事輕銳之病,而至於心術則有不可億逆者。
李珥等之論,雖出於公心,物情或不能平,遞彼出此,恐不足以鎭服物議。
故臣等之啓請竝出,誠出於不得已也。
至於紛拏角立,勢不兩全,李珥之指斥承勳,亦有逆探過疑之失,愈不足以服人心,不得不竝請遞差,是豈臣等所欲哉?臣等待罪帷幄,當事瞢昧,旨意不白,取疑於君父,爲淸朝羞恥,此實臣等之罪。
乞蒙罷斥。
」答曰:「觀此啓辭,有曰:『初非有攻擊之意。
』曰:」氣象不好,誠可歎息。
』曰:『喜事輕銳』,此言是矣。
然則隻遞承勳,以爲鎭定之計,則彼承勳,亦當囿於人君度量之中,警惕其心,他日未必不爲忠信、宏厚之人矣。
未知何故,竝遞李珥等,使不得爲國事耶?珥等之遞,更有何益於國耶?雖欲不起予疑,其可得乎?此,予之所以敎之雲雲者也。
然此或出於偶然,可勿辭,盡職惟公。
「憲府又啓曰:」殿下於李珥,不以人言,有所撓貳之意,則至矣。
至於玉堂、諫院則嚴加峻責,多有未安之敎,大有所損於優容納言之道。
非但難以鎭服人心,反使珥等,進退維谷,而無以爲地也。
臺諫少有人言,則不得仍在其職,已成格例,請亟命遞差。
「上答曰:」鄭澈之深淺,姑舍是可也。
而爾等欲自遂己見,擊去珥等,是誠何心?忠直之臣,爲輕躁者所擊去,而予若不發其肺肝,諭以責之,而惟頷之而已,是乃昏君,亦非爾等之願也。
臺諫少有人言,則不得仍在其職雲者,亦有不然者。
所謂人言,唯觀於理如何耳。
人言苟非理也,雖百人攻之,豈不可仍在其職乎?且引格例,有何理耶?爾等爲今之計,莫如速出李珥等,與之同寅協力,盡心國事,此實良策也。
不然,必起予疑,將有不好底事矣,愼之。
「憲府又啓曰:」保合士類,共濟國事,是,臣等本意,故與李珥等竝出相容。
而自尹承勳論辨是非之後,互相辭避,輾轉至此。
珥等指斥承勳太過,以激物情,則臣等之請遞,固出於不得已也。
臺諫被論,勢難在職,請亟命遞差。
「上始許遞珥等,而鄭芝衍代爲大司憲。
時,新昌縣監闕,上特除尹承勳新昌縣監。
〈時,李潑等意欲直擊一邊士類,而以李珥爲保合之論,方被上眷,士望歸之,故恐失其心,而爲西人重。
前後款好於珥,珥認爲同志不疑。
至是,迫珥論義謙,竝及尹鄭、欲使珥,不容於西邊士類,專意於東,是,本志也。
珥旣不受籠絡,自上又嚴正鎭定,故不得肆而止。
珥猶欲保合調適,隱忍不去,識者憂之。
〉 ○上禦朝講。
李珥入侍啓曰:「頃日以小臣不能愼言,故自上下敎,似若輕視三司,小臣受警責,則乃安於心矣。
尹承勳之論,固不是,但言事之臣,不可斥之太過,而特命補外。
人君之威,不啻雷霆,傳之四方,聞者不知其曲折,但以爲,言事獲譴則雖直言之士,有所囁嚅也。
」上曰:「前日之敎,非爲卿也,隻據事理而言耳。
如承勳年少者,暫出治民,有何所妨?若以予爲不能得事理之當,則是也,但以出承勳爲非則亦非的論也。
雖言事者,所言不是,則豈可不斥乎?」正言鄭淑男曰:「李珥之言,出於公心。
承勳之出,物情果不平矣。
」上曰:「承勳不必出外,而由諫院啓辭,崇長太過以爲:『言甚剴切。
』予若不加抑制,則恐異論又起,故命補外,以鎭物情。
卿等言及此事,故予今始明諭了意矣。
」或尤珥不合,反斥承勳,珥曰:「承勳決是趨附時論。
若三司有言其非者,則我可以無言。
今者三司,皆推奬其言,一國無公論,我在言地,何敢避嫌欺心,不盡所欲言乎?爲國事,不得避嫌,古人皆爲之。
張浚爲尹穡所攻,而浚指穡爲奸邪,然則浚亦非耶?」於是,李潑、金宇顒,皆遜謝珥矣。
○僉知中樞府事鄭澈,棄官歸鄕。
澈自時人起李洙之獄,心常不平,屢形於辭氣。
且喜飮酒,醉輒談人長短。
一日乘醉,詬罵李潑,潑遂絶交。
及是重被臺論,故乃捲家歸湖南鄕墅。
李珥與李海壽,送至江上,戒以止酒操存。
澈極言,李潑心術不可信,與之友,必爲所賣欺,辭語慷慨不已,珥猶不以爲然。
上謂侍臣曰:「鄭澈予不知其爲人,但曾爲承旨,予略觀其爲人,乃介潔之人,而盡忠國事者也。
」顧謂樸淳曰:「予以澈爲材器,卿亦知之耶?」淳對曰:「聖敎當矣。
」上曰:「予以爲,其人狹隘,必與人寡合,今果然矣。
若以澈爲小人,則渠必不服矣。
」淳曰:「殿下知澈深矣。
知人每如此則一時士流,孰不心服乎?」是日,成渾入侍乞退,又三疏固辭,不許。
○掌令鄭仁弘歸鄕解職。
仁弘在臺,抑禁奢踰,刑罰峻厲,閭井畏憚,爲之肅然。
旣攻斥沈義謙等,時論翕然歸美,獨士人安敏學〈李珥門徒。
〉謂樸淳曰:「吾以仁弘爲善士,今觀其所爲,乃怪鬼耳。
」又謂李珥曰:「仁弘此行,但助東人氣勢,而無一言及於經國大猷,其爲隱逸之羞大矣。
」珥曰:「其人剛直,而識見不明。
譬之用兵,可用爲突擊將矣。
」 ○以李珥爲大司諫。
九月 9月1日 ○朔壬戌,左議政盧守愼以母喪去位。
守愼時年六十七,返葬其母於尙州。
上遣侍臣諭以節哀終孝,賜所禦貂裘及雨具、藥物,令一路護送。
又命勿爲守墓,待春返魂于京。
守愼廬墓泣哭柴毀,監司以聞,上遣醫救之,又遣承旨,諭旨戒飭,使從權開素,守愼上疏哀謝。
上屢下書,使奉幾筵入京,守愼遂承命入京,執禮終喪。
○大司諫李珥上疏辭職,大槪雲: 當今急務,在於打破東西、保合士類,而臣不能鎭定,請爲庶官,以盡葵藿之誠。
答曰:「具悉卿意。
可勿辭盡職。
」 ○以鄭惟吉爲右議政。
時,姜士尙以病遞職,盧守愼丁憂,左右相闕。
李文馨以流俗舊臣,自附於年少士類;樸素立亦趨時取譽,時人望以爲相。
李珥謂樸淳曰:「李之邪、樸之愚,若皆蔔相,則相公亦不免後世之譏矣。
鄭林塘〈惟吉之號。
〉當權奸用事之時,雖有不能特立之失,然其才華、風度,勝於時輩所推者矣。
次補金貴榮貪鄙,人品不及林塘遠矣。
」淳以爲然,乃以惟吉蔔相。
珥之欲保全惟吉,蓋難其代也。
時人以惟吉入相,非出其意,必欲相文馨等。
於是,執義鄭士偉、掌令李輅,聽李潑等指,論劾惟吉諂附權奸之罪,請遞職,上答曰:「右相之爲人,予見而知之。
知之故愛之;愛之故用之。
惜乎!以其宏厚之器、和毅之度、淩雲之才,每困於書生之口,豈非命也?」不允。
諫院官亦發論,李珥曰:「今日在崇班者,皆不及鄭。
若遞鄭,而用匪人,以劣易優,非爲政之體,不如勿論。
」僚議皆奮發,珥不能遏,乃自草啓辭以啓曰:「鄭惟吉於往日,實有難濯之疵纇,其不合於具瞻之地,人孰不知?第以四朝舊臣,有才華、風度,臣等惜之而未敢輕論。
若此事不發則已矣,今者公議已發,三公非具僚之比,旣被人言,不可冒處。
請亟命改正。
」於是,物論譁然非之以爲:「啓辭回互不直截。
」諫院官遂自劾,退待。
李珥辭疾先遞。
弘文館請遞諫院官,以直憲府之論,上答曰:「如此乏人之時,如新右相者,豈可易得?人惟求舊,其右相之謂乎!諫院之啓,是,忠厚長者之言,乃目之以回互,其可乎哉?然旣被論,勢難耐彈行公也。
」允之。
時,憲府醜詆惟吉,無所不至,而以遞差爲請,則雖遞職,而大匡極品不改,猶舊相也。
諫院雖輕論,而惟吉未謝恩,故請改正,乃爲得體。
上隻允遞職之請,物論尤憲府,憲府亦避嫌。
弘文館本主論,發憲府之啓,故庇護請出,是時論議之偏如此。
○以鄭逑爲司憲府持平。
自昌寧縣監,承命入京,疏辭,不允。
以前任時事被推,而遞拜社稷令。
以前官未解由,住其祿俸,李珥白上請破格給祿,上許之。
而逑謂倖門不可啓,辭不受。
○持平崔永慶上疏辭職,不赴召。
疏雲: 當今國是靡定,公論不行,朋比成風,紀綱日墜,明以燭之;威以鎭之,使偏黨之徒,不得肆其胸臆。
責在臺臣,雖使古人當之,尙或爲難,如臣愚鈍無識者,豈可當之乎? 永慶學識不足,而尙氣節、好議論,交遊甚衆。
非守靜無私者,而其論如此,人未知其指何黨也。
○特拜具鳳齡爲大司憲。
鳳齡以才學,負士望,而久未陞宰列,及拜憲長,物論甚洽。
○大司諫金宇宏被劾遞職。
宇宏曾與人,訟湖田有年,與宇宏同力占田者,多士大夫,而竟不克訟,心懷忿恨。
及爲刑曹,欲繫治其人,陷以重律,正郞魚雲海不從。
未幾拜諫長,雲海私語其失於親友,宇宏聞之大怒,詣闕自訟謂:「雲海輕蔑長官,使不得措手足。
是臣爲人所輕,請遞臣職。
」上曰:「以下淩上,是無紀綱也,」命罷雲海職。
雲海素恭謹,非犯上者,而宇宏以私怨構誣,敢欺君上,士論唾鄙。
俄而諫院劾遞宇宏。
宇宏,宇顒之兄也。
冬十月 10月1日 ○朔辛卯,戶曹判書樸大立以病遞職,擢李珥爲戶曹判書。
上以度支任重,而難其人,命大臣曰:「如有盡職如尹鉉者,勿拘爵秩,薦擬。
」故珥首薦。
李憲國謂人曰:「李珥陞秩則可喜,但自上欲得如尹鉉者,而大臣薦珥,後世必疑其人品之卑矣。
」蓋鉉治財纖嗇,爲世所輕故也。
○以金貴榮爲右議政,以鄭芝衍爲吏曹判書。
○是月辛醜,風雨晝晦,大雷震電。
上以災異,延訪公卿。
領相樸淳、兵曹判書柳?、刑曹判書姜暹、漢城判尹任說、左參贊沈守慶、右參贊李文馨、工曹判書黃琳、禮曹判書李陽元、吏曹判書鄭芝衍、戶曹判書李珥、都承旨李友直、大司憲具鳳齡、副提學柳成龍等入對。
上顧左右曰:「天變非常,何以應之?」左右以次,各陳所懷,皆庸瑣無可取,獨李珥、柳成龍,論說治體甚切。
珥言:「災異必作於將治將亂之際,此,天心欲使人君,儆惕興治也。
我朝立國,幾二百年,此是中衰之日,而多經權奸濁亂之禍,至於今日,如老人元氣垂盡,不可復振。
而幸有聖上出焉,此是將治將亂之幾。
若於此際,奮興振作則爲東方萬年無疆之休,不然則將至於潰散澌盡,而莫之救矣。
人君將大有爲,必立心遠大,以三代爲期,先須務實學,以一身爲一世表準。
然若不施諸政事,是亦徒善而已。
又須旁求賢才,列于庶位,專任而就功。
且人君必袪一世之弊然後,可興一世之治。
今者大小官,皆自私其身,無一人留意於奉公者。
自上雖獨憂勤,小民不被其澤,今日之弊,皆在於不能委任賢材之故也。
至於革弊一事,群臣所啓,初非熟計深思,而建白也。
偶然論說,雖或採施,終無實效。
臣愚請令大臣,議設一經濟司,擇士類曉達時務、留心國事者與其選,凡有建白之言,輒下厥司,商議定奪,以革弊政,則天心庶可回矣。
」上曰:「經濟司,後必有弊。
我國公事,六部分掌,意有在矣。
」珥又言:「宜尊賢崇學。
趙光祖、李滉,可合從祀。
」上曰:「此事不可爲也。
」上謂樸淳曰:「群臣啓辭,何事可行?」淳以次辨白,且雲:「經濟之事,珥不能事事具啓,故自上以爲難行,請更問於珥。
」珥進啓曰:「小臣倉卒,不能陳新策之可以利國活民者。
但如是勤求匡救之術,日有所爲,則人心、世道漸可回,而天怒可弭矣。
」 ○領中樞府事前右議政姜士尙卒。
士尙字尙之。
居家、在官,無所猷爲。
無學術、技能,惟淸儉自守,門庭如水。
喜飮酒,終日無言。
士論初甚輕之,及子紳、緖登第爲名士,始有物望。
爲相未幾病免,遂卒。
十一月 11月1日 ○朔辛酉,成渾累疏,請歸家調病。
上命議于大臣,大臣獻議:「不可許退,當陞堂上,俾兼經筵之職。
且益給薪炭,使得過冬。
」上曰:「官爵有序,當以次陞。
」乃授西班三品準職,且命給薪炭。
○三司始啓請復神德王後,上不從。
自成廟朝以來,士論多以昭陵之廢爲言,或有上疏被罪者,然終至於復,則士論伸矣。
神德之事,久遠難據,亦無爲之言者。
至是,儒臣多聚于朝,鹹謂:「我國欠典,惟此一事。
」於是,請令禮官議處,一如復昭陵故事,不許。
藝文館、讀書堂,皆上疏力請,竟不允。
○以鄭芝衍爲右議政。
時,領相樸淳將省墓湖南,上曰:「豈可使右相,獨在朝乎?其速蔔相。
」淳與金貴榮僉議,欲蔔鄭芝衍,李珥、鄭惟吉、貴榮,欲蔔李文馨、樸大立,爭持良久。
淳曰:「大立、文馨決不可蔔。
」貴榮不得已從淳議,蔔芝衍。
復擧樸素立,以二人擬薦,芝衍遂拜右相,貴榮陞左。
芝衍登第十三年,不離三司,驟登台司,近古所未有也。
○以李珥兼弘文館大提學。
珥辭以少讀經書、不習詞章,三疏辭,不許。
○金繼輝等還自京師。
齎禮部移咨而來,咨雲: 專差陪臣,侯領《會典》全書,無非欲亟雪先世之冤。
備査史館於該國項下,已將本王宗系及傳國被誣緣由,俱各詳載。
如遇典成,卽請頒賜,不敢遲閣,以虛恩命雲。
○以義州牧使金命元爲平安道兵馬節度使。
○以典翰李山甫爲直提學。
山甫,山海之從弟,寬厚質直,不務外飾,時望初不及山海。
嘗於夜對極言:「黨論日盛,用舍不公。
」上頗傾聽。
將退,命仍坐詢問。
自此,爲用事者所忌,置散者一年餘矣。
許篈嘗駁之曰:「李山甫特一糞塊也。
」人以此,知篈之不令終矣。
十二月 12月1日 ○朔辛卯,無氷。
副提學柳成龍上疏,陳十事曰: 修實德,以答天心;嚴內外,以肅宮禁;審治體,以立規模;重公論,以整朝綱;覈名實,以用人材;恢公道,以杜倖門;養廉恥,以淸濁俗;明政刑,以戢奸濫;袪積弊,以救民生;倡學術,以振士風。
詞理俱美,一時傳誦。
李珥等旣被其論,則所當引咎退待,而敢於辭避之際,反加詆斥,輕侮言官,請命竝遞。
」上答曰:「承勳之心術,自呈露於初避之啓,予不加威怒者,固出於寬弘之量。
李珥身爲臺憲之長,顧不可斥而論之耶?玉堂竝出之箚,含糊叵測,不成文理,儒生群聚,其論敢如此,是,國家之所羞也。
昨又至欲遞忠直之臣,予用駭愕。
予豈可不辨是非,一出一遞,徒爲點頭,爲書生所弄也哉?人君之爲國,惟理而已。
今請遞憲長,是何理耶?雖越月論啓,豈有可遞之理乎?」憲府亦連啓,請遞珥等,上不允。
弘文館待罪啓曰:「竊念,近日朝論,隻欲請罪義謙,以靖人心。
至於鄭澈則偶發於淸問之下,初非有攻擊之意也。
而臺閣議論紛紜,汔未寧靖,氣象不好,誠可歎息。
夫承勳之欲遞李珥等,固有喜事輕銳之病,而至於心術則有不可億逆者。
李珥等之論,雖出於公心,物情或不能平,遞彼出此,恐不足以鎭服物議。
故臣等之啓請竝出,誠出於不得已也。
至於紛拏角立,勢不兩全,李珥之指斥承勳,亦有逆探過疑之失,愈不足以服人心,不得不竝請遞差,是豈臣等所欲哉?臣等待罪帷幄,當事瞢昧,旨意不白,取疑於君父,爲淸朝羞恥,此實臣等之罪。
乞蒙罷斥。
」答曰:「觀此啓辭,有曰:『初非有攻擊之意。
』曰:」氣象不好,誠可歎息。
』曰:『喜事輕銳』,此言是矣。
然則隻遞承勳,以爲鎭定之計,則彼承勳,亦當囿於人君度量之中,警惕其心,他日未必不爲忠信、宏厚之人矣。
未知何故,竝遞李珥等,使不得爲國事耶?珥等之遞,更有何益於國耶?雖欲不起予疑,其可得乎?此,予之所以敎之雲雲者也。
然此或出於偶然,可勿辭,盡職惟公。
「憲府又啓曰:」殿下於李珥,不以人言,有所撓貳之意,則至矣。
至於玉堂、諫院則嚴加峻責,多有未安之敎,大有所損於優容納言之道。
非但難以鎭服人心,反使珥等,進退維谷,而無以爲地也。
臺諫少有人言,則不得仍在其職,已成格例,請亟命遞差。
「上答曰:」鄭澈之深淺,姑舍是可也。
而爾等欲自遂己見,擊去珥等,是誠何心?忠直之臣,爲輕躁者所擊去,而予若不發其肺肝,諭以責之,而惟頷之而已,是乃昏君,亦非爾等之願也。
臺諫少有人言,則不得仍在其職雲者,亦有不然者。
所謂人言,唯觀於理如何耳。
人言苟非理也,雖百人攻之,豈不可仍在其職乎?且引格例,有何理耶?爾等爲今之計,莫如速出李珥等,與之同寅協力,盡心國事,此實良策也。
不然,必起予疑,將有不好底事矣,愼之。
「憲府又啓曰:」保合士類,共濟國事,是,臣等本意,故與李珥等竝出相容。
而自尹承勳論辨是非之後,互相辭避,輾轉至此。
珥等指斥承勳太過,以激物情,則臣等之請遞,固出於不得已也。
臺諫被論,勢難在職,請亟命遞差。
「上始許遞珥等,而鄭芝衍代爲大司憲。
時,新昌縣監闕,上特除尹承勳新昌縣監。
〈時,李潑等意欲直擊一邊士類,而以李珥爲保合之論,方被上眷,士望歸之,故恐失其心,而爲西人重。
前後款好於珥,珥認爲同志不疑。
至是,迫珥論義謙,竝及尹鄭、欲使珥,不容於西邊士類,專意於東,是,本志也。
珥旣不受籠絡,自上又嚴正鎭定,故不得肆而止。
珥猶欲保合調適,隱忍不去,識者憂之。
〉 ○上禦朝講。
李珥入侍啓曰:「頃日以小臣不能愼言,故自上下敎,似若輕視三司,小臣受警責,則乃安於心矣。
尹承勳之論,固不是,但言事之臣,不可斥之太過,而特命補外。
人君之威,不啻雷霆,傳之四方,聞者不知其曲折,但以爲,言事獲譴則雖直言之士,有所囁嚅也。
」上曰:「前日之敎,非爲卿也,隻據事理而言耳。
如承勳年少者,暫出治民,有何所妨?若以予爲不能得事理之當,則是也,但以出承勳爲非則亦非的論也。
雖言事者,所言不是,則豈可不斥乎?」正言鄭淑男曰:「李珥之言,出於公心。
承勳之出,物情果不平矣。
」上曰:「承勳不必出外,而由諫院啓辭,崇長太過以爲:『言甚剴切。
』予若不加抑制,則恐異論又起,故命補外,以鎭物情。
卿等言及此事,故予今始明諭了意矣。
」或尤珥不合,反斥承勳,珥曰:「承勳決是趨附時論。
若三司有言其非者,則我可以無言。
今者三司,皆推奬其言,一國無公論,我在言地,何敢避嫌欺心,不盡所欲言乎?爲國事,不得避嫌,古人皆爲之。
張浚爲尹穡所攻,而浚指穡爲奸邪,然則浚亦非耶?」於是,李潑、金宇顒,皆遜謝珥矣。
○僉知中樞府事鄭澈,棄官歸鄕。
澈自時人起李洙之獄,心常不平,屢形於辭氣。
且喜飮酒,醉輒談人長短。
一日乘醉,詬罵李潑,潑遂絶交。
及是重被臺論,故乃捲家歸湖南鄕墅。
李珥與李海壽,送至江上,戒以止酒操存。
澈極言,李潑心術不可信,與之友,必爲所賣欺,辭語慷慨不已,珥猶不以爲然。
上謂侍臣曰:「鄭澈予不知其爲人,但曾爲承旨,予略觀其爲人,乃介潔之人,而盡忠國事者也。
」顧謂樸淳曰:「予以澈爲材器,卿亦知之耶?」淳對曰:「聖敎當矣。
」上曰:「予以爲,其人狹隘,必與人寡合,今果然矣。
若以澈爲小人,則渠必不服矣。
」淳曰:「殿下知澈深矣。
知人每如此則一時士流,孰不心服乎?」是日,成渾入侍乞退,又三疏固辭,不許。
○掌令鄭仁弘歸鄕解職。
仁弘在臺,抑禁奢踰,刑罰峻厲,閭井畏憚,爲之肅然。
旣攻斥沈義謙等,時論翕然歸美,獨士人安敏學〈李珥門徒。
〉謂樸淳曰:「吾以仁弘爲善士,今觀其所爲,乃怪鬼耳。
」又謂李珥曰:「仁弘此行,但助東人氣勢,而無一言及於經國大猷,其爲隱逸之羞大矣。
」珥曰:「其人剛直,而識見不明。
譬之用兵,可用爲突擊將矣。
」 ○以李珥爲大司諫。
九月 9月1日 ○朔壬戌,左議政盧守愼以母喪去位。
守愼時年六十七,返葬其母於尙州。
上遣侍臣諭以節哀終孝,賜所禦貂裘及雨具、藥物,令一路護送。
又命勿爲守墓,待春返魂于京。
守愼廬墓泣哭柴毀,監司以聞,上遣醫救之,又遣承旨,諭旨戒飭,使從權開素,守愼上疏哀謝。
上屢下書,使奉幾筵入京,守愼遂承命入京,執禮終喪。
○大司諫李珥上疏辭職,大槪雲: 當今急務,在於打破東西、保合士類,而臣不能鎭定,請爲庶官,以盡葵藿之誠。
答曰:「具悉卿意。
可勿辭盡職。
」 ○以鄭惟吉爲右議政。
時,姜士尙以病遞職,盧守愼丁憂,左右相闕。
李文馨以流俗舊臣,自附於年少士類;樸素立亦趨時取譽,時人望以爲相。
李珥謂樸淳曰:「李之邪、樸之愚,若皆蔔相,則相公亦不免後世之譏矣。
鄭林塘〈惟吉之號。
〉當權奸用事之時,雖有不能特立之失,然其才華、風度,勝於時輩所推者矣。
次補金貴榮貪鄙,人品不及林塘遠矣。
」淳以爲然,乃以惟吉蔔相。
珥之欲保全惟吉,蓋難其代也。
時人以惟吉入相,非出其意,必欲相文馨等。
於是,執義鄭士偉、掌令李輅,聽李潑等指,論劾惟吉諂附權奸之罪,請遞職,上答曰:「右相之爲人,予見而知之。
知之故愛之;愛之故用之。
惜乎!以其宏厚之器、和毅之度、淩雲之才,每困於書生之口,豈非命也?」不允。
諫院官亦發論,李珥曰:「今日在崇班者,皆不及鄭。
若遞鄭,而用匪人,以劣易優,非爲政之體,不如勿論。
」僚議皆奮發,珥不能遏,乃自草啓辭以啓曰:「鄭惟吉於往日,實有難濯之疵纇,其不合於具瞻之地,人孰不知?第以四朝舊臣,有才華、風度,臣等惜之而未敢輕論。
若此事不發則已矣,今者公議已發,三公非具僚之比,旣被人言,不可冒處。
請亟命改正。
」於是,物論譁然非之以爲:「啓辭回互不直截。
」諫院官遂自劾,退待。
李珥辭疾先遞。
弘文館請遞諫院官,以直憲府之論,上答曰:「如此乏人之時,如新右相者,豈可易得?人惟求舊,其右相之謂乎!諫院之啓,是,忠厚長者之言,乃目之以回互,其可乎哉?然旣被論,勢難耐彈行公也。
」允之。
時,憲府醜詆惟吉,無所不至,而以遞差爲請,則雖遞職,而大匡極品不改,猶舊相也。
諫院雖輕論,而惟吉未謝恩,故請改正,乃爲得體。
上隻允遞職之請,物論尤憲府,憲府亦避嫌。
弘文館本主論,發憲府之啓,故庇護請出,是時論議之偏如此。
○以鄭逑爲司憲府持平。
自昌寧縣監,承命入京,疏辭,不允。
以前任時事被推,而遞拜社稷令。
以前官未解由,住其祿俸,李珥白上請破格給祿,上許之。
而逑謂倖門不可啓,辭不受。
○持平崔永慶上疏辭職,不赴召。
疏雲: 當今國是靡定,公論不行,朋比成風,紀綱日墜,明以燭之;威以鎭之,使偏黨之徒,不得肆其胸臆。
責在臺臣,雖使古人當之,尙或爲難,如臣愚鈍無識者,豈可當之乎? 永慶學識不足,而尙氣節、好議論,交遊甚衆。
非守靜無私者,而其論如此,人未知其指何黨也。
○特拜具鳳齡爲大司憲。
鳳齡以才學,負士望,而久未陞宰列,及拜憲長,物論甚洽。
○大司諫金宇宏被劾遞職。
宇宏曾與人,訟湖田有年,與宇宏同力占田者,多士大夫,而竟不克訟,心懷忿恨。
及爲刑曹,欲繫治其人,陷以重律,正郞魚雲海不從。
未幾拜諫長,雲海私語其失於親友,宇宏聞之大怒,詣闕自訟謂:「雲海輕蔑長官,使不得措手足。
是臣爲人所輕,請遞臣職。
」上曰:「以下淩上,是無紀綱也,」命罷雲海職。
雲海素恭謹,非犯上者,而宇宏以私怨構誣,敢欺君上,士論唾鄙。
俄而諫院劾遞宇宏。
宇宏,宇顒之兄也。
冬十月 10月1日 ○朔辛卯,戶曹判書樸大立以病遞職,擢李珥爲戶曹判書。
上以度支任重,而難其人,命大臣曰:「如有盡職如尹鉉者,勿拘爵秩,薦擬。
」故珥首薦。
李憲國謂人曰:「李珥陞秩則可喜,但自上欲得如尹鉉者,而大臣薦珥,後世必疑其人品之卑矣。
」蓋鉉治財纖嗇,爲世所輕故也。
○以金貴榮爲右議政,以鄭芝衍爲吏曹判書。
○是月辛醜,風雨晝晦,大雷震電。
上以災異,延訪公卿。
領相樸淳、兵曹判書柳?、刑曹判書姜暹、漢城判尹任說、左參贊沈守慶、右參贊李文馨、工曹判書黃琳、禮曹判書李陽元、吏曹判書鄭芝衍、戶曹判書李珥、都承旨李友直、大司憲具鳳齡、副提學柳成龍等入對。
上顧左右曰:「天變非常,何以應之?」左右以次,各陳所懷,皆庸瑣無可取,獨李珥、柳成龍,論說治體甚切。
珥言:「災異必作於將治將亂之際,此,天心欲使人君,儆惕興治也。
我朝立國,幾二百年,此是中衰之日,而多經權奸濁亂之禍,至於今日,如老人元氣垂盡,不可復振。
而幸有聖上出焉,此是將治將亂之幾。
若於此際,奮興振作則爲東方萬年無疆之休,不然則將至於潰散澌盡,而莫之救矣。
人君將大有爲,必立心遠大,以三代爲期,先須務實學,以一身爲一世表準。
然若不施諸政事,是亦徒善而已。
又須旁求賢才,列于庶位,專任而就功。
且人君必袪一世之弊然後,可興一世之治。
今者大小官,皆自私其身,無一人留意於奉公者。
自上雖獨憂勤,小民不被其澤,今日之弊,皆在於不能委任賢材之故也。
至於革弊一事,群臣所啓,初非熟計深思,而建白也。
偶然論說,雖或採施,終無實效。
臣愚請令大臣,議設一經濟司,擇士類曉達時務、留心國事者與其選,凡有建白之言,輒下厥司,商議定奪,以革弊政,則天心庶可回矣。
」上曰:「經濟司,後必有弊。
我國公事,六部分掌,意有在矣。
」珥又言:「宜尊賢崇學。
趙光祖、李滉,可合從祀。
」上曰:「此事不可爲也。
」上謂樸淳曰:「群臣啓辭,何事可行?」淳以次辨白,且雲:「經濟之事,珥不能事事具啓,故自上以爲難行,請更問於珥。
」珥進啓曰:「小臣倉卒,不能陳新策之可以利國活民者。
但如是勤求匡救之術,日有所爲,則人心、世道漸可回,而天怒可弭矣。
」 ○領中樞府事前右議政姜士尙卒。
士尙字尙之。
居家、在官,無所猷爲。
無學術、技能,惟淸儉自守,門庭如水。
喜飮酒,終日無言。
士論初甚輕之,及子紳、緖登第爲名士,始有物望。
爲相未幾病免,遂卒。
十一月 11月1日 ○朔辛酉,成渾累疏,請歸家調病。
上命議于大臣,大臣獻議:「不可許退,當陞堂上,俾兼經筵之職。
且益給薪炭,使得過冬。
」上曰:「官爵有序,當以次陞。
」乃授西班三品準職,且命給薪炭。
○三司始啓請復神德王後,上不從。
自成廟朝以來,士論多以昭陵之廢爲言,或有上疏被罪者,然終至於復,則士論伸矣。
神德之事,久遠難據,亦無爲之言者。
至是,儒臣多聚于朝,鹹謂:「我國欠典,惟此一事。
」於是,請令禮官議處,一如復昭陵故事,不許。
藝文館、讀書堂,皆上疏力請,竟不允。
○以鄭芝衍爲右議政。
時,領相樸淳將省墓湖南,上曰:「豈可使右相,獨在朝乎?其速蔔相。
」淳與金貴榮僉議,欲蔔鄭芝衍,李珥、鄭惟吉、貴榮,欲蔔李文馨、樸大立,爭持良久。
淳曰:「大立、文馨決不可蔔。
」貴榮不得已從淳議,蔔芝衍。
復擧樸素立,以二人擬薦,芝衍遂拜右相,貴榮陞左。
芝衍登第十三年,不離三司,驟登台司,近古所未有也。
○以李珥兼弘文館大提學。
珥辭以少讀經書、不習詞章,三疏辭,不許。
○金繼輝等還自京師。
齎禮部移咨而來,咨雲: 專差陪臣,侯領《會典》全書,無非欲亟雪先世之冤。
備査史館於該國項下,已將本王宗系及傳國被誣緣由,俱各詳載。
如遇典成,卽請頒賜,不敢遲閣,以虛恩命雲。
○以義州牧使金命元爲平安道兵馬節度使。
○以典翰李山甫爲直提學。
山甫,山海之從弟,寬厚質直,不務外飾,時望初不及山海。
嘗於夜對極言:「黨論日盛,用舍不公。
」上頗傾聽。
將退,命仍坐詢問。
自此,爲用事者所忌,置散者一年餘矣。
許篈嘗駁之曰:「李山甫特一糞塊也。
」人以此,知篈之不令終矣。
十二月 12月1日 ○朔辛卯,無氷。
副提學柳成龍上疏,陳十事曰: 修實德,以答天心;嚴內外,以肅宮禁;審治體,以立規模;重公論,以整朝綱;覈名實,以用人材;恢公道,以杜倖門;養廉恥,以淸濁俗;明政刑,以戢奸濫;袪積弊,以救民生;倡學術,以振士風。
詞理俱美,一時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