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者矣。
國勢岌岌,自上須思變通之策。
凡經費之需,亦當裁減。
」上曰:「用度別無增加,隻遵舊規,而猶不足,奈何?」珥曰:「祖宗朝稅入甚多,今則年歲不登,稅入甚少。
而經費猶存舊規,安得不乏?似當酌宜加定,以裕國用,而民生方困,勢不可加。
必須先解積苦,以悅民心,然後收稅,始可得中矣。
我國貢案,不度民戶殘盛、田結多少,而胡亂分定,皆非土産,故防納之徒,得以牟利,而民始困矣。
今須改定貢案,量其民戶、田結,均敷平定,而使之必貢土産,則民解積苦矣。
」柳成龍曰:「此事可速施行。
」珥曰:「必須得人,乃可救弊。
且生民休戚,係於守令賢否,監司所以察守令勤怠者。
而以其數易,故皆苟經歲月,莫肯留心政事,間有盡職者,亦未及施措。
須以大邑爲營,使監司兼宰其邑,率家往釐,委任責成,而別擇廷臣有制治之才,可堪公輔者授之,則必有其效矣。
」上曰:「久任無乃有招權專擅之弊乎?」對曰:「此則在於得人。
」上曰:「我國州縣甚多,故不能精擇守令。
予欲倂省之,未知如何。
」群臣皆對曰:「上敎當矣。
若倂省極殘之邑,附於他邑,則民役甚寬矣。
」上曰:「沿革之弊,不可輕擧。
予欲不擧其名,而隻以一邑之宰,兼治數三邑,未知如何。
」淳曰:「祖宗朝頻有沿革,此非重難事也。
」李珥知上意悶災思治,退與同僚上箚請變通弊法、改定貢案、倂省州縣、久任監司,且請用賢以作人材;修己以淸治本;去私朋以和朝廷,上答曰:「省箚良用嘉尙。
舊法之變,似難輕議,然當議大臣處之。
」乃下章于政府。
○以金繼輝爲辨誣奏請使。
本國以改宗系之請,遣使頻仍,而中朝難其事,雖被皇旨,添入《會典》,而未蒙頒降。
時聞《會典》纂修垂畢,機會甚重,大司諫李珥率同僚啓曰:「主辱臣死,義也。
宗系受誣,列聖之辱大矣。
奏請使當以至誠,感動天庭,事成則還國,不成則爲埋骨燕山之計然後,庶可成事,請別擇專對之才以遣之。
」上允之。
朝議多以爲:「李珥可遣。
」樸淳、李山海皆以爲:「李珥不可去朝廷。
」乃遣繼輝。
繼輝請以高敬命爲書狀官、崔岦爲質正官。
〈敬命曾爲侍臣,坐父累就散。
岦以門地寒微,不顯用。
二人皆能辭令,故特辟之。
〉 ○大提學金貴榮辭遞,旣而,特旨仍授。
貴榮久典文衡,學士多譏其文短,故累章乞遞。
六月 6月1日 ○朔癸巳,左議政盧守愼出視事。
守愼辭疾不已,上累不允。
一日鄭澈行批詞有曰:「大臣無可去之義,而有必退之志,則不過苟焉謀身,而負國也。
自卿爰立之日,衆喜得人,以爲至治,朝夕可期,而式至于今,蔑乎無聞。
此何獨寡昧之恥也?正宜群臣相誓,飭躬補過之不暇,尙安忍懷私便,而忽大義乎?」於是議者皆以爲:「批答近於彈劾也。
」憲府請推治澈罪曰:「有迫促輕蔑之意,不類王言之體。
待大臣之禮,自此墮落」雲,上不允。
未幾,上手劄諭守愼曰:「自古國家興衰、治亂,不一其道,惟在乎用人而已,用人之中,相臣爲重。
相得其人,則雖有闕德之主,而能成一代之治;如其非人,則雖有願治之主,而或削弱滋甚焉,甚矣,相臣之重也!惟卿山川間氣,星鬥文章,學傳伊、洛之脈;道爲儒林之宗。
黃閣十年,隱然有喬嶽之功、九鼎之勢。
以予之不穀,緻今日得免於顚隮者,是誰使之然也?卿昔在瘴海,沈淪于外,天其或者,動心增益,出爲大用。
逮予叨承,爰立台輔,是天以卿授予也。
方切仰成之際,遽見求退之章。
以予涼薄,過擧日彰,是以賢相棄予而去也,忸怩不安,若無所容。
卿以予爲不足乎?如以爲有過也則誨之而已。
予將安意以承敎,卿未可退去,而有後言也。
略諭予意,是皆出自肺腑,卿豈不有動於中也?方夏溽暑,善爲調理,出而就仕,是,予之望也。
」守愼承敎涕泣,乃出視事。
○吏曹判書李山海,以母喪去位,以金貴榮代之。
山海不受私謁,除拜徇公,士論翕然稱善。
及貴榮代爲判書,請謁坌集,其門如市。
李珥於經席白上曰:「凡人各有所長。
李山海平時,任職居官,無以踰人。
及爲銓長,盡心奉職,請托不行,常以聞見善士,以淸仕路爲心。
若如此數年,則人心世道,庶可變矣。
」珥蓋不滿於貴榮,而不敢論,爲此言以諷上,上曰:「山海有才器,而無矜能底意。
予常以爲,有德之人也。
」 ○特旨以大司諫李珥,陞拜司憲府大司憲。
秋七月 7月1日 ○朔壬戌,鹹鏡道智陵火。
大臣請上素服三日,百官變服于各司,非禮也。
○李珥入侍啓曰:「自古國家,若至中葉,則必極泰而漸衰。
其時賢主作焉,振起興奮,迓續天命然後,歷年綿遠。
我國家傳至二百餘年,今已中衰,此正迓續之秋也。
殿下寡欲淸修,正有爲之主也。
今日不能奮興,則更無可望之日矣。
世降俗末,人心解弛。
頃者旱災,人稍知懼,今幸得雨,遽爾恬憘,有若見太平時,臣竊憂之。
流俗之論,皆以施設爲喜事,因循爲安靖。
小臣非欲騷擾也,隻積弊痼疾,不可不救正故也。
若如俗論,則不改一弊,坐而待亡,畢竟何能保存乎?願殿下,恒存有爲之志,以濟赤子之急。
」上曰:「自古人君,豈欲坐而待亡乎?隻是不能爲耳。
」 ○大臣會議,以弘文館、司諫院箚論改貢案、倂州縣、久任監司三事,請施行,上曰:「祖宗之法,不可輕改,姑置勿擧。
」樸淳入侍申請,上命納前朝貢案觀之,竟不施行。
○兩司請罷靑陽君沈義謙,上不從。
時,李珥在朝,漸見寵任,士論亦重之。
乃與金宇顒、李潑等,爲保合朝論之計。
鄭仁弘剛塞自遂,果於摶擊,亦爲珥所與,論議相通。
旣論劾禹性傳、李敬中之後,時人疑珥等主張,而抑東扶西,多有不平者。
李潑素嫉沈義謙,每欲聲罪擧劾。
時有流言:「義謙於上卽位初,潛緣宮禁,希望起復。
」其言不近情理,亦無痕迹。
〈本國之制,非金革之時,則雖將相、勳戚大臣,無起復之例;堂下名官則雖金革之時,皆辭起復。
〉潑知仁弘盛氣論事,不究虛實,而有聞輒奮,以此動之,仁弘曰:「誓不與此賊同朝。
」李珥、成渾止之曰:「此語不近情理,絶不可信。
義謙於今日,如孤雛、腐鼠,置之散地亦可爲國。
苦至論劾,則人情疑惑,無事中生事矣。
」金宇顒亦言:「不可。
」潑皆不聽,勸仁弘一決,仁弘以珥不從其言,難於獨發,欲棄官而歸。
潑說珥曰:「時輩不能深信公者,恐公不捨義謙也。
公若棄絶此人,則一時士流,皆信服公,而西邊善士,亦可收用保合,國事尙可爲。
且不論此人,則鄭仁弘將棄官而歸,豈不可惜?」珥以爲然,問於成渾曰:「今日無端論義謙,甚非事宜。
但時輩,本疑珥護沈一邊。
若鄭仁弘因此論不合,而去則必以此,立幟攻珥。
珥去而士類潰散,則國事尤敗矣。
今日之勢,須從衆議。
」渾不能止,歎曰:「可謂平地起風波矣。
」金宇顒勸珥,隻用箚子,一番論罪而止,仁弘不從,珥遂從仁弘言,自草啓辭曰:「靑陽君沈義謙,曾以外戚,久執朝論,貪權樂勢,積失士類之心。
近年以來,朝論渙散,不能保合者,實此人所緻。
公議不平,久而益甚,而迄未蒙顯斥,故好惡不明,人心疑惑。
請命罷職,以明好惡,鎭靖人心。
」上不允。
珥謂仁弘曰:「此論已停當平正,連啓之辭,更勿增益爲可。
」諫院繼而竝論,玉堂亦上箚,請從公論,上竝不允。
八月 8月1日 ○朔壬辰,大司憲李珥、執義南彥經、持平柳夢井以言事被遞。
初,憲府之論義謙也,珥約同僚,使無蔓延之患,而鄭仁弘等本欲因此,擊盡一隊士類,故佯諾而已。
仁弘以城上所,連啓添辭,有援附士類,以助聲勢等語。
上問曰:「士類是何等人?」仁弘請退,與同僚議啓。
上曰:「旣爲啓辭,則當自知之。
速爲回啓。
」仁弘啓曰:「所謂士類者,義謙與尹鬥壽。
根壽、鄭澈等諸人,相爲締結,以助聲援,窺覘形勢矣。
」珥謂仁弘曰:「鄭澈非義謙黨。
年前士論過激,故有不平之言,此非黨義謙也。
澈是介士,今謂,締結外戚,聲勢相助則極冤矣。
珥向來上疏,贊澈之爲人,今日斥澈爲黨於非人,則珥自爲反覆人矣。
君須避嫌,爲澈分疏然後,勢可供職。
不然則珥當避嫌矣。
」仁弘勉從,詣闕避嫌啓曰:「鄭澈雖與義謙情分相厚,不至如尹鬥壽兄弟私相締結。
而臣乃以爲:『義謙之私黨。
』失實甚矣。
請遞職。
」憲府當處置仁弘,而執義南彥經,以他事引避,掌令權克智、持平洪汝諄、柳夢井參論。
珥曰:「鄭澈與義謙,雖曰情厚,氣味心事,逈然不同。
仁弘隻是倉卒間回啓失實,非有私意。
當以此請出矣。
」克智,汝諄曰:「澈與義謙情旣厚矣。
義謙失志之後,澈常忿懟不平,安得謂之逈別乎?」夢井從珥言,克智、汝諄先引嫌曰:「鄭澈與義謙情密。
仁弘直據所聞,仰答下問,實無所失。
故臣等欲以此語,啓請出仕,而同僚以爲:『澈之心事,與義謙,逈然不同。
』其請出雖同,而主意則異。
臣等不可苟同,請遞。
」退待。
珥與夢井,避嫌曰:「澈與義謙雖曰情厚,而澈是剛直,介潔之士也。
氣味、心事,逈然不同,本非私黨也。
但澈之爲人,容量狹隘,與人寡合,不肯苟同衆議。
士類不能知澈之心,則見其形迹而疑之者,亦人情之所不免也。
鄭仁弘旣不知澈,不能察此曲折,倉卒回啓,以澈爲締結義謙,有若私黨者然。
言雖過實,其情則直據所聞而已,非有私意於其間。
欲以此請出,而權克智、洪汝諄,固執不從。
臣等各守所見,不能歸一,勢難在職。
請辭。
」答曰:「澈若交結,則其心可知矣。
人臣何敢乃爾?可勿辭。
」於是,諫院處置憲府,而大司諫李墍、司諫鄭士偉、正言姜應聖、鄭淑男,欲竝請出任;獻納成泳,欲竝請遞差。
姜應聖詣闕,先請南彥經出仕,於是,各以所見引避。
成泳捃摭憲府過失,辭意不倫。
弘文館處置兩司,竝請出仕。
以姜應聖處置違格,成泳掇拾過失,請此兩人遞差。
翌日李準爲獻納,尹承勳爲正言。
承勳士望素輕,晩入史職,陞拜正言。
知時論攻斥鄭澈,欲附會立名,遂論李珥等救解鄭澈之失,發於僚席,同僚皆不從。
承勳引嫌啓曰:「大司憲李珥等以爲:『鄭澈雖與義謙情厚,而其氣味、心事,迥然不同。
』夫人之取友,必志同氣合然後,最相親密。
旣曰情厚則豈有心事不同之理乎?此則欲救解鄭澈,爲此不成說話也。
南彥經不辨是非,含糊兩可;〈彥經曾以他事引避,而仍及李珥等事,語不明白。
〉玉堂處置,隻慮騷擾之患,亦無直截之論,反貽言官苟且之習。
故臣欲論遞李珥等,而同僚不從。
請遞臣職。
」答曰:「爾言妄矣。
澈若交結則是人臣失節處也。
前日憲府之來避也,敎之雲雲者,以此也,第未詳其虛實耳。
論人是非,亦各有見。
昔賢之於知人也,其所見亦各不同,惟在時君所見如何耳。
李珥之見,又一道也,以此角立,必欲擊去之,汝何人哉?其勿辭。
」承勳退待。
李珥等避嫌啓曰:「臣等以論鄭澈一事,重被尹承勳詆斥,知人甚難;論人固不易。
但承勳所謂情厚則心事必同者,此則大不然。
昔韓愈之於柳宗元;司馬光之於王安石;蘇軾之於章惇,論其心事則有若燕、越;論其情厚則無異兄弟。
豈可謂情厚,則心事必同乎?況鄭澈是狷介寡合之士也。
與義謙情密,不至如上數子,而其心事逈別。
方義謙之得志也,素無黨比之跡,及義謙失勢之後,其所不平者,以士論過激,竝疑朋儕故耳,豈區區爲一義謙地乎?臣等雖無狀,乃殿下之臣子,安敢曲護一澈,仰欺君父乎?近來論劾人物則例必波及儕輩,故每劾一人,擧朝騷擾,殊乏忠厚,安靖氣象,實非盛世事也。
臣等所劾,止於義謙而已。
其論澈心事,雖或不同,無甚大關,少無角立之理,而議論紛紜,迄未寧息。
此由臣等平日素行,不見信,被人輕侮故也。
請遞臣等之職。
」鄭仁弘等亦各以所見引避,答曰:「承勳啓辭,是必輕薄者,予已責之。
卿等可速就職,盡心供職,惟公而已。
且略有予意,夫正也、邪也,黜罪數三人,在人君一號令之間耳。
然自前或上章論之;或言于榻下者,予皆不答,此必予有其意矣。
至於近日,卿等之請罷也則曰:『待之以其道而已。
』於玉堂之箚論也則曰:『爾等自察身事而已。
』有以交結爲言則曰:『若交結則是失節處,何敢乃爾?』或深攻澈心,而竝及論者則責之曰:『爾言妄耳。
』此皆予有其意矣。
夫靑陽,一散人耳,何必罪也?遵予速停之敎,不亦可乎?宜知悉。
」於是,兩司皆退待。
玉堂慮騷擾之弊,不分是非,請竝出兩司,上怪之答曰:「箚論誤矣。
模楜二字,方可用於此箚矣。
承勳當遞,不當出。
然姑從之。
」承勳先詣闕避嫌曰:「論鄭澈一事,非尋常論議之比。
曰是曰非,賢否判焉。
所爭雖小,所關甚大。
李珥等之論是則鄭仁弘之言非也。
豈可不辨是非,置諸疑信之間,使國論未定;衆心未服乎?臣愚妄見,已陳於前。
而今見李珥等啓辭,則至擧古昔賢者而比之,臣之惑滋甚。
而聖明未燭微衷,臣何敢冒昧而出乎?請遞臣職。
」上答曰:「衆心之服與不服,豈在於論澈之淺深乎?李珥等之引古人者,擧此以明彼,非以澈比之於韓、馬等輩也。
人君之警責,亦發其病而藥之,其意在於陶甄也。
爾可就職,無爲輕浮之態,惟公惟愼,盡心供職。
勿辭。
」李珥等避嫌啓曰:「玉堂箚子,不辨是非,而隻慮騷擾,其言糊塗,旨意難明,如是而能底鎭定者,未之有也。
大抵鄭澈剛褊狹隘,不能容物,不度事理之中。
而疑士類之過激,屢形於言色,士類亦不深究澈之心事,而詆斥過實。
如使澈也,虛心反己,而無所怨尤;士類無泥於迹,而徐審其情,則和平之福可冀,而保合之計可行也。
今乃不然,士類之疑澈愈深,而澈之不平愈甚。
加以造言生事者,交構兩間,使之輾轉阻隔,乃至於此。
澈固不是,而謂澈黨於義謙者,亦不得爲公論矣。
彼尹承勳,有何知識?不過承望士類之風旨,爲趨附計耳。
今雖命遞承勳,士論旣如此則將必有繼起者,兩司豈有寧靖之理乎?不如命遞臣等,以一士論之爲愈也。
以不關之事,紛紜辭避,有同兒戲,大傷國體。
此豈臣等所樂哉?勢有所未免耳。
請命速遞臣等之職。
」答曰:「承勳之論固不是,卿等不足與之相較。
可速就職,勿辭。
」兩司皆避嫌,退待。
弘文館上箚,請出兩司,隻遞承勳及李珥等三人,〈以珥反斥承勳爲非。
〉上答曰:「李珥別無所失,決不可遞。
」弘文館復上箚請遞,上不從。
諫院啓曰:「尹承勳前後啓辭,直
國勢岌岌,自上須思變通之策。
凡經費之需,亦當裁減。
」上曰:「用度別無增加,隻遵舊規,而猶不足,奈何?」珥曰:「祖宗朝稅入甚多,今則年歲不登,稅入甚少。
而經費猶存舊規,安得不乏?似當酌宜加定,以裕國用,而民生方困,勢不可加。
必須先解積苦,以悅民心,然後收稅,始可得中矣。
我國貢案,不度民戶殘盛、田結多少,而胡亂分定,皆非土産,故防納之徒,得以牟利,而民始困矣。
今須改定貢案,量其民戶、田結,均敷平定,而使之必貢土産,則民解積苦矣。
」柳成龍曰:「此事可速施行。
」珥曰:「必須得人,乃可救弊。
且生民休戚,係於守令賢否,監司所以察守令勤怠者。
而以其數易,故皆苟經歲月,莫肯留心政事,間有盡職者,亦未及施措。
須以大邑爲營,使監司兼宰其邑,率家往釐,委任責成,而別擇廷臣有制治之才,可堪公輔者授之,則必有其效矣。
」上曰:「久任無乃有招權專擅之弊乎?」對曰:「此則在於得人。
」上曰:「我國州縣甚多,故不能精擇守令。
予欲倂省之,未知如何。
」群臣皆對曰:「上敎當矣。
若倂省極殘之邑,附於他邑,則民役甚寬矣。
」上曰:「沿革之弊,不可輕擧。
予欲不擧其名,而隻以一邑之宰,兼治數三邑,未知如何。
」淳曰:「祖宗朝頻有沿革,此非重難事也。
」李珥知上意悶災思治,退與同僚上箚請變通弊法、改定貢案、倂省州縣、久任監司,且請用賢以作人材;修己以淸治本;去私朋以和朝廷,上答曰:「省箚良用嘉尙。
舊法之變,似難輕議,然當議大臣處之。
」乃下章于政府。
○以金繼輝爲辨誣奏請使。
本國以改宗系之請,遣使頻仍,而中朝難其事,雖被皇旨,添入《會典》,而未蒙頒降。
時聞《會典》纂修垂畢,機會甚重,大司諫李珥率同僚啓曰:「主辱臣死,義也。
宗系受誣,列聖之辱大矣。
奏請使當以至誠,感動天庭,事成則還國,不成則爲埋骨燕山之計然後,庶可成事,請別擇專對之才以遣之。
」上允之。
朝議多以爲:「李珥可遣。
」樸淳、李山海皆以爲:「李珥不可去朝廷。
」乃遣繼輝。
繼輝請以高敬命爲書狀官、崔岦爲質正官。
〈敬命曾爲侍臣,坐父累就散。
岦以門地寒微,不顯用。
二人皆能辭令,故特辟之。
〉 ○大提學金貴榮辭遞,旣而,特旨仍授。
貴榮久典文衡,學士多譏其文短,故累章乞遞。
六月 6月1日 ○朔癸巳,左議政盧守愼出視事。
守愼辭疾不已,上累不允。
一日鄭澈行批詞有曰:「大臣無可去之義,而有必退之志,則不過苟焉謀身,而負國也。
自卿爰立之日,衆喜得人,以爲至治,朝夕可期,而式至于今,蔑乎無聞。
此何獨寡昧之恥也?正宜群臣相誓,飭躬補過之不暇,尙安忍懷私便,而忽大義乎?」於是議者皆以爲:「批答近於彈劾也。
」憲府請推治澈罪曰:「有迫促輕蔑之意,不類王言之體。
待大臣之禮,自此墮落」雲,上不允。
未幾,上手劄諭守愼曰:「自古國家興衰、治亂,不一其道,惟在乎用人而已,用人之中,相臣爲重。
相得其人,則雖有闕德之主,而能成一代之治;如其非人,則雖有願治之主,而或削弱滋甚焉,甚矣,相臣之重也!惟卿山川間氣,星鬥文章,學傳伊、洛之脈;道爲儒林之宗。
黃閣十年,隱然有喬嶽之功、九鼎之勢。
以予之不穀,緻今日得免於顚隮者,是誰使之然也?卿昔在瘴海,沈淪于外,天其或者,動心增益,出爲大用。
逮予叨承,爰立台輔,是天以卿授予也。
方切仰成之際,遽見求退之章。
以予涼薄,過擧日彰,是以賢相棄予而去也,忸怩不安,若無所容。
卿以予爲不足乎?如以爲有過也則誨之而已。
予將安意以承敎,卿未可退去,而有後言也。
略諭予意,是皆出自肺腑,卿豈不有動於中也?方夏溽暑,善爲調理,出而就仕,是,予之望也。
」守愼承敎涕泣,乃出視事。
○吏曹判書李山海,以母喪去位,以金貴榮代之。
山海不受私謁,除拜徇公,士論翕然稱善。
及貴榮代爲判書,請謁坌集,其門如市。
李珥於經席白上曰:「凡人各有所長。
李山海平時,任職居官,無以踰人。
及爲銓長,盡心奉職,請托不行,常以聞見善士,以淸仕路爲心。
若如此數年,則人心世道,庶可變矣。
」珥蓋不滿於貴榮,而不敢論,爲此言以諷上,上曰:「山海有才器,而無矜能底意。
予常以爲,有德之人也。
」 ○特旨以大司諫李珥,陞拜司憲府大司憲。
秋七月 7月1日 ○朔壬戌,鹹鏡道智陵火。
大臣請上素服三日,百官變服于各司,非禮也。
○李珥入侍啓曰:「自古國家,若至中葉,則必極泰而漸衰。
其時賢主作焉,振起興奮,迓續天命然後,歷年綿遠。
我國家傳至二百餘年,今已中衰,此正迓續之秋也。
殿下寡欲淸修,正有爲之主也。
今日不能奮興,則更無可望之日矣。
世降俗末,人心解弛。
頃者旱災,人稍知懼,今幸得雨,遽爾恬憘,有若見太平時,臣竊憂之。
流俗之論,皆以施設爲喜事,因循爲安靖。
小臣非欲騷擾也,隻積弊痼疾,不可不救正故也。
若如俗論,則不改一弊,坐而待亡,畢竟何能保存乎?願殿下,恒存有爲之志,以濟赤子之急。
」上曰:「自古人君,豈欲坐而待亡乎?隻是不能爲耳。
」 ○大臣會議,以弘文館、司諫院箚論改貢案、倂州縣、久任監司三事,請施行,上曰:「祖宗之法,不可輕改,姑置勿擧。
」樸淳入侍申請,上命納前朝貢案觀之,竟不施行。
○兩司請罷靑陽君沈義謙,上不從。
時,李珥在朝,漸見寵任,士論亦重之。
乃與金宇顒、李潑等,爲保合朝論之計。
鄭仁弘剛塞自遂,果於摶擊,亦爲珥所與,論議相通。
旣論劾禹性傳、李敬中之後,時人疑珥等主張,而抑東扶西,多有不平者。
李潑素嫉沈義謙,每欲聲罪擧劾。
時有流言:「義謙於上卽位初,潛緣宮禁,希望起復。
」其言不近情理,亦無痕迹。
〈本國之制,非金革之時,則雖將相、勳戚大臣,無起復之例;堂下名官則雖金革之時,皆辭起復。
〉潑知仁弘盛氣論事,不究虛實,而有聞輒奮,以此動之,仁弘曰:「誓不與此賊同朝。
」李珥、成渾止之曰:「此語不近情理,絶不可信。
義謙於今日,如孤雛、腐鼠,置之散地亦可爲國。
苦至論劾,則人情疑惑,無事中生事矣。
」金宇顒亦言:「不可。
」潑皆不聽,勸仁弘一決,仁弘以珥不從其言,難於獨發,欲棄官而歸。
潑說珥曰:「時輩不能深信公者,恐公不捨義謙也。
公若棄絶此人,則一時士流,皆信服公,而西邊善士,亦可收用保合,國事尙可爲。
且不論此人,則鄭仁弘將棄官而歸,豈不可惜?」珥以爲然,問於成渾曰:「今日無端論義謙,甚非事宜。
但時輩,本疑珥護沈一邊。
若鄭仁弘因此論不合,而去則必以此,立幟攻珥。
珥去而士類潰散,則國事尤敗矣。
今日之勢,須從衆議。
」渾不能止,歎曰:「可謂平地起風波矣。
」金宇顒勸珥,隻用箚子,一番論罪而止,仁弘不從,珥遂從仁弘言,自草啓辭曰:「靑陽君沈義謙,曾以外戚,久執朝論,貪權樂勢,積失士類之心。
近年以來,朝論渙散,不能保合者,實此人所緻。
公議不平,久而益甚,而迄未蒙顯斥,故好惡不明,人心疑惑。
請命罷職,以明好惡,鎭靖人心。
」上不允。
珥謂仁弘曰:「此論已停當平正,連啓之辭,更勿增益爲可。
」諫院繼而竝論,玉堂亦上箚,請從公論,上竝不允。
八月 8月1日 ○朔壬辰,大司憲李珥、執義南彥經、持平柳夢井以言事被遞。
初,憲府之論義謙也,珥約同僚,使無蔓延之患,而鄭仁弘等本欲因此,擊盡一隊士類,故佯諾而已。
仁弘以城上所,連啓添辭,有援附士類,以助聲勢等語。
上問曰:「士類是何等人?」仁弘請退,與同僚議啓。
上曰:「旣爲啓辭,則當自知之。
速爲回啓。
」仁弘啓曰:「所謂士類者,義謙與尹鬥壽。
根壽、鄭澈等諸人,相爲締結,以助聲援,窺覘形勢矣。
」珥謂仁弘曰:「鄭澈非義謙黨。
年前士論過激,故有不平之言,此非黨義謙也。
澈是介士,今謂,締結外戚,聲勢相助則極冤矣。
珥向來上疏,贊澈之爲人,今日斥澈爲黨於非人,則珥自爲反覆人矣。
君須避嫌,爲澈分疏然後,勢可供職。
不然則珥當避嫌矣。
」仁弘勉從,詣闕避嫌啓曰:「鄭澈雖與義謙情分相厚,不至如尹鬥壽兄弟私相締結。
而臣乃以爲:『義謙之私黨。
』失實甚矣。
請遞職。
」憲府當處置仁弘,而執義南彥經,以他事引避,掌令權克智、持平洪汝諄、柳夢井參論。
珥曰:「鄭澈與義謙,雖曰情厚,氣味心事,逈然不同。
仁弘隻是倉卒間回啓失實,非有私意。
當以此請出矣。
」克智,汝諄曰:「澈與義謙情旣厚矣。
義謙失志之後,澈常忿懟不平,安得謂之逈別乎?」夢井從珥言,克智、汝諄先引嫌曰:「鄭澈與義謙情密。
仁弘直據所聞,仰答下問,實無所失。
故臣等欲以此語,啓請出仕,而同僚以爲:『澈之心事,與義謙,逈然不同。
』其請出雖同,而主意則異。
臣等不可苟同,請遞。
」退待。
珥與夢井,避嫌曰:「澈與義謙雖曰情厚,而澈是剛直,介潔之士也。
氣味、心事,逈然不同,本非私黨也。
但澈之爲人,容量狹隘,與人寡合,不肯苟同衆議。
士類不能知澈之心,則見其形迹而疑之者,亦人情之所不免也。
鄭仁弘旣不知澈,不能察此曲折,倉卒回啓,以澈爲締結義謙,有若私黨者然。
言雖過實,其情則直據所聞而已,非有私意於其間。
欲以此請出,而權克智、洪汝諄,固執不從。
臣等各守所見,不能歸一,勢難在職。
請辭。
」答曰:「澈若交結,則其心可知矣。
人臣何敢乃爾?可勿辭。
」於是,諫院處置憲府,而大司諫李墍、司諫鄭士偉、正言姜應聖、鄭淑男,欲竝請出任;獻納成泳,欲竝請遞差。
姜應聖詣闕,先請南彥經出仕,於是,各以所見引避。
成泳捃摭憲府過失,辭意不倫。
弘文館處置兩司,竝請出仕。
以姜應聖處置違格,成泳掇拾過失,請此兩人遞差。
翌日李準爲獻納,尹承勳爲正言。
承勳士望素輕,晩入史職,陞拜正言。
知時論攻斥鄭澈,欲附會立名,遂論李珥等救解鄭澈之失,發於僚席,同僚皆不從。
承勳引嫌啓曰:「大司憲李珥等以爲:『鄭澈雖與義謙情厚,而其氣味、心事,迥然不同。
』夫人之取友,必志同氣合然後,最相親密。
旣曰情厚則豈有心事不同之理乎?此則欲救解鄭澈,爲此不成說話也。
南彥經不辨是非,含糊兩可;〈彥經曾以他事引避,而仍及李珥等事,語不明白。
〉玉堂處置,隻慮騷擾之患,亦無直截之論,反貽言官苟且之習。
故臣欲論遞李珥等,而同僚不從。
請遞臣職。
」答曰:「爾言妄矣。
澈若交結則是人臣失節處也。
前日憲府之來避也,敎之雲雲者,以此也,第未詳其虛實耳。
論人是非,亦各有見。
昔賢之於知人也,其所見亦各不同,惟在時君所見如何耳。
李珥之見,又一道也,以此角立,必欲擊去之,汝何人哉?其勿辭。
」承勳退待。
李珥等避嫌啓曰:「臣等以論鄭澈一事,重被尹承勳詆斥,知人甚難;論人固不易。
但承勳所謂情厚則心事必同者,此則大不然。
昔韓愈之於柳宗元;司馬光之於王安石;蘇軾之於章惇,論其心事則有若燕、越;論其情厚則無異兄弟。
豈可謂情厚,則心事必同乎?況鄭澈是狷介寡合之士也。
與義謙情密,不至如上數子,而其心事逈別。
方義謙之得志也,素無黨比之跡,及義謙失勢之後,其所不平者,以士論過激,竝疑朋儕故耳,豈區區爲一義謙地乎?臣等雖無狀,乃殿下之臣子,安敢曲護一澈,仰欺君父乎?近來論劾人物則例必波及儕輩,故每劾一人,擧朝騷擾,殊乏忠厚,安靖氣象,實非盛世事也。
臣等所劾,止於義謙而已。
其論澈心事,雖或不同,無甚大關,少無角立之理,而議論紛紜,迄未寧息。
此由臣等平日素行,不見信,被人輕侮故也。
請遞臣等之職。
」鄭仁弘等亦各以所見引避,答曰:「承勳啓辭,是必輕薄者,予已責之。
卿等可速就職,盡心供職,惟公而已。
且略有予意,夫正也、邪也,黜罪數三人,在人君一號令之間耳。
然自前或上章論之;或言于榻下者,予皆不答,此必予有其意矣。
至於近日,卿等之請罷也則曰:『待之以其道而已。
』於玉堂之箚論也則曰:『爾等自察身事而已。
』有以交結爲言則曰:『若交結則是失節處,何敢乃爾?』或深攻澈心,而竝及論者則責之曰:『爾言妄耳。
』此皆予有其意矣。
夫靑陽,一散人耳,何必罪也?遵予速停之敎,不亦可乎?宜知悉。
」於是,兩司皆退待。
玉堂慮騷擾之弊,不分是非,請竝出兩司,上怪之答曰:「箚論誤矣。
模楜二字,方可用於此箚矣。
承勳當遞,不當出。
然姑從之。
」承勳先詣闕避嫌曰:「論鄭澈一事,非尋常論議之比。
曰是曰非,賢否判焉。
所爭雖小,所關甚大。
李珥等之論是則鄭仁弘之言非也。
豈可不辨是非,置諸疑信之間,使國論未定;衆心未服乎?臣愚妄見,已陳於前。
而今見李珥等啓辭,則至擧古昔賢者而比之,臣之惑滋甚。
而聖明未燭微衷,臣何敢冒昧而出乎?請遞臣職。
」上答曰:「衆心之服與不服,豈在於論澈之淺深乎?李珥等之引古人者,擧此以明彼,非以澈比之於韓、馬等輩也。
人君之警責,亦發其病而藥之,其意在於陶甄也。
爾可就職,無爲輕浮之態,惟公惟愼,盡心供職。
勿辭。
」李珥等避嫌啓曰:「玉堂箚子,不辨是非,而隻慮騷擾,其言糊塗,旨意難明,如是而能底鎭定者,未之有也。
大抵鄭澈剛褊狹隘,不能容物,不度事理之中。
而疑士類之過激,屢形於言色,士類亦不深究澈之心事,而詆斥過實。
如使澈也,虛心反己,而無所怨尤;士類無泥於迹,而徐審其情,則和平之福可冀,而保合之計可行也。
今乃不然,士類之疑澈愈深,而澈之不平愈甚。
加以造言生事者,交構兩間,使之輾轉阻隔,乃至於此。
澈固不是,而謂澈黨於義謙者,亦不得爲公論矣。
彼尹承勳,有何知識?不過承望士類之風旨,爲趨附計耳。
今雖命遞承勳,士論旣如此則將必有繼起者,兩司豈有寧靖之理乎?不如命遞臣等,以一士論之爲愈也。
以不關之事,紛紜辭避,有同兒戲,大傷國體。
此豈臣等所樂哉?勢有所未免耳。
請命速遞臣等之職。
」答曰:「承勳之論固不是,卿等不足與之相較。
可速就職,勿辭。
」兩司皆避嫌,退待。
弘文館上箚,請出兩司,隻遞承勳及李珥等三人,〈以珥反斥承勳爲非。
〉上答曰:「李珥別無所失,決不可遞。
」弘文館復上箚請遞,上不從。
諫院啓曰:「尹承勳前後啓辭,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