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
關燈
小
中
大
甚於惡聞其過。
蓋惡聞其過,則忠言日退,而諛侫日進,其政必亂,而其國必亡,非但不能爲善治而已。
今殿下樂聞其過,而誘之使言,無間於踈遠之臣如此,誠帝堯捨己從人;成湯從諫弗咈之盛心也。
臣以至愚,仰承明命,其何以深識機會,劑進瞑眩,以不負殿下至厚之託哉?雖然,人君處萬民之上,如太陽之麗天,衆目所仰,腹心好惡,無不呈露於外。
雖欲自晦,有不可得,則臣雖愚賤,亦有可知可言之端也。
臣竊伏田裡,仰覩殿下,恭儉自修,其於聲色、貨利、觀遊、弋獵,凡可以蠧身害政者,擧不累於靈臺,以至宮禁之嚴、禮敎之密,足以立家法。
而正內治外,則尊禮大臣、優容臺諫,憂民之意發於號令之際,仁心仁聞,可以感民志,而固國脈,如殿下之盛德,求之古昔,亦罕儔匹矣。
第以人君,一世之表也、源也。
表正則影直;源淸則流潔。
自古及今,未有人君無過,而其國不治者也。
今以殿下之德,較之朝政,則內外殊觀,而憂虞萬端如此,臣恐殿下未免眞有過失也。
臣竊覵,殿下天資英毅,而涵養未純;善端間發,而持守不固。
是以,受善之量未弘,而忠言不契;圖治之志未立,而善政不擧;好賢之意不專,而腹心無寄,此三者,爲殿下之病。
此所以君明于上,而政紊于下者也。
何以知其然也?殿下聰明絶人,英氣發露,有獨馭一世之志,有輕士自信之意。
是以,進言之臣溫淳謹愼,則或見採納;面折廷爭,則必緻違忤。
論事之際,言合乎聖慮,則必見酬酢;稍拂乎淵衷,則必至不悅。
是以,群臣伺候微意之所在,凡有利害,多避不言。
或有聖意所向,不可動搖,則雖儒臣、拂士以爲,言之無益,徒取乖牾,以緻所言他事,亦不見用。
或懼聖怒赫然,重傷大體,故悚仄危怖,不敢直截,周旋回互,費盡心機,而卒亦不能盡其忠也。
嗚呼!此豈明時之所宜有,而殿下亦無由盡知其情也?夫以義理無窮,人見易偏,何得先立己意,必以爲是乎?處事之際,以義理爲權衡,而己不與焉者,臣已陳之於前矣。
此宜殿下之所深省也。
昔李泌侍其君,君有過則憂形於色;君有善則喜見於顔,氣色和順,無陵厲好勝之心。
故雖以德宗之偏私忌克,言無不從。
蓋以泌之忠誠,能感動其君故也。
後世必待有臣如泌然後,從諫則忠直之路絶矣,豈不殆哉?嗚呼!君仁則臣直,國有直臣,社稷之福也。
人君之威,非特雷霆,雖道之使諫;賞之使言,尙難盡言,況示不悅之聲色,何以得人之忠告乎?是以,近日朝著之間,抗直不撓者,屈指無幾,而亦皆鬱抑無聊,不能久安於朝。
其依阿自容,終歲循默者,乃能承顔順志,以爲久保富貴之計。
使殿下孤立於上,而朝廷日非、士氣日消,豈非大可憂懼乎?此所謂,受善之量未弘,而忠言不契者也。
殿下守祖宗艱大之業,思皇天付畀之責,紀綱之陵夷,非不憂也;赤子之憔悴,非不念也。
隻是安常守故,迄無奮勵振作之志,因循時月,坐失事會。
而群臣言及政事得失,則必淵默不答,經席之上,時講文義、字訓,而不見潛心求道,着力向前之意,章奏之間,雖有善言良策,而亦不見略有施行。
昔者虞舜恭己正南面,而無爲者,以九官、十二牧,皆得其人,庶績鹹熙故也。
今殿下之國事日非,此正君臣焦思,圖事赴功,以迓續天命之秋。
而乃欲象垂衣之化,晏然無爲,非臣之所敢喩也。
臣聞,楚莊王三年不治,蘇從入諫,而手絶鍾鼓之懸,任之爲政,國富兵強;齊威王八年不治,諸侯加兵,一朝發憤,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而群臣擧職,齊國大治。
夫齊、楚之君,聖門童子之所羞稱也,猶且悔悟振奮,以治其國。
況以殿下之明聖,可以爲堯、舜,而奈何臨政十有五年,終不振起乎?夫如是,故有志於愛君徇國者,則深憂永嘆,願忠而不可得。
若其貪位慕祿,昧義無恥之輩,則方將志滿氣得,循資歷級,馴緻大官,賢愚倒置,庶績鹹隳。
此所謂,圖治之志未立,而善政不擧者也。
殿下聖學超詣,明燭是非,其於善之當好;惡之當惡,不待人言,而取舍之分判矣。
獨於用人待士之際,知其善而好之不深;知其惡而惡之不嚴,泛泛兩存,雜糅爲一。
非徒好惡不決,而又不欲以好惡,明示於人,其爲防慮之密,穆然深遠,而與宋祖洞開殿門,光明正大之體,不相似矣。
如使國人,皆知殿下之心,好善而惡邪,如靑天白日,萬物鹹覩則爲善者勸;爲惡者懼,不言而喩,速於置郵。
士習可正,風俗可變,豈非爲政之大務乎?至於大臣,是殿下最所倚信,而亦不見際遇契合之歡,大臣不敢盡其誠;殿下不深用其言,幾於供給唯諾,奉行文書而已。
其他淸名直節之臣,待之無異庸衆人,隻以爵祿羈縻,而不見信重。
故庸衆人不知出處,進退之義者,乃能久於其職,而善士之稍能自立者,皆乍進乍退,無有固志。
殿下隻觀官爵之高卑,而爲之輕重,其於忠邪、臧否,不復辨別,所以勞於求賢,而賢人卒不得用;務於去邪,而邪人卒不得去也。
忠者旣少,而其言又苦而難入;侫者旣多,而其態常甘而易悅則聖意所向,潛移默奪於冥冥之中,而不自覺者,較然甚明,非但君子之不親,好惡之不決而已。
程子之言曰:「公則一,私則萬殊。
」人臣不有其身,隻奉公憂國,則千萬人可爲一心;若自私愛身,則人各爲心,安能合一乎?所謂,武王之臣,三千惟一心,而商紂之臣,億萬心者,是也。
今殿下無委任親信之賢,而國無柄政如蕭何、諸葛亮、韓琦之臣,故朝紳各主所見,千百其心,論議多岐,擾擾不定。
如是而朝廷寧靖,惠澤及民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此所謂,好賢之意不專,而腹心無寄者也。
此雖三病,其實一源,皆由殿下求道不篤;求治不誠故也。
殿下誠欲求道,則必省身克己,常若不及矣。
誠欲求治,則有言逆于心,必求諸道,而樂聞忠言矣。
求賢如竭,與共天職,而委任責成矣。
昔者聖主明王,屈己下賢,皇皇汲汲,如恐不及者,無他,願治之心良切,而非賢則不可與共治故也。
至於秦始皇,無道之主也。
乃能屈于王翦,親幸其家,其心,誠在於混一故也。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誠也。
至誠,未有不動者也。
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今殿下苟能誠心求治,端本淸源,擧直錯枉,任賢使能則人存政擧,澤被生民,坐享太平,施及萬世矣。
臣受天地罔極之恩,無路報效。
竊傷,夫以殿下淸修之德,不能爲國,乃與古之昏暗之主,同歸於不治,誠不堪隱痛之情,故不覺流涕太息,而極言之,亦不知其言之太深,而過於忉怛也。
且殿下旣命臣言,而臣不盡言,則臣雖滅身,不足贖罪,是以,竭誠不諱。
伏惟殿下,曲加容貸,留神省察。
是臣區區至願也。
臣伏念,人君卽位之初,恥爲凡主,求賢志治,粗若淸明。
而不能實用其力於學,則中年以後,嗜欲旣多,忠直漸遠,紛華聲色之娛,日以消鑠其志氣。
故前明而後暗,若二人然者多矣。
臣每讀史,未嘗不歎息痛恨於宋理宗也。
我國家生民之困,適丁此時,而我殿下勵精之治,又在盛年。
臣以光前繼後之烈,引領顒望於聖明者,非妄計也。
如使作聖之功,不立於今日,則安知數年之後,聖心漸不如初,而可憂之端,又有甚於此者乎?伏願殿下,惜時懋功,敬修可願,本之以大道;參之以往轍,明習國家之務,以濟蒼生之溺。
而尤先用力於第五條之說,察病加藥,喫緊親切,則臣之志願畢矣。
臣之瞽說,隻陳赤心而已,未敢自以爲是也。
請以臣章,下于大臣,商議可否,而進退之。
又臣之願也。
臣辜恩不報,義當退歸,而誠欲一言而去。
艱難綴緝,言俚辭複,殆不成文。
加以忤犯時貴,輕觸事機,罪當萬死。
上答曰:「得聞至論,深用嘉尙。
予雖不敏,敢不佩服?」政院請以其疏示大臣,施行,〈疏留中。
〉上曰:「疏中論學問、時弊則予當自察。
但譏議朝廷以爲,公卿皆無人,且欲盡取一國之制而紛更之,此則未穩而誠過矣。
」政院復論啓,申前意,上怒曰:「纔召一士而來,何若是多言耶?」於是,憲府、玉堂,皆上章論列,上曰:「示大臣非難。
」仍以其疏,示大臣、六卿。
三公啓曰:「草野之士,遭遇聖明,盡誠貢忠,疏辭無非肝肺之懇,請嘉納施行。
且祖宗朝以外官,兼帶經筵,如崔自濱、金湜、金安國,皆是近例。
請倣此,使渾兼經筵以備顧問。
」上答曰:「啓意知道。
兼經筵事,不可創開。
後日予當更見也。
」初,渾旣受周急之粟,拜官而不能供職,欲上疏極諫而退。
疏上,而上意頗不悅,以其名重故,優容答之。
及政院啓稟然後,方示慊意,又謂侍臣曰:「渾疏有如李珥語法矣。
」太學生以渾疏不見採用,欲上疏陳列,李珥聞而止之曰:「太學生非係國家危亡之事,則不可上疏也。
」諫院諸官,亦欲陳箚,珥不肯曰:「吾非避嫌也。
此事何必三司竝擧,反以激惱宸心乎?」先是,諫院啓曰:「去歲西道旣歉,今春淫雨,兩麥損傷。
若又失稔,則將坐視飢莩,而莫之救矣。
救之之策,必須預講,請會公卿、臺諫于闕庭,講定。
」上許之。
是日三公以下,會于賓廳,大臣以上意不欲更張、施設,別無匡救之策,隻請移粟救西道之飢、設常平倉、納粟補影職、兇荒之處,量宜限年蠲減貢膳、量減三道水軍之役、罷別瓦署,上從之。
時,平安、黃海兩道,最多飢莩,京畿次之。
暗行禦史金應南、洪迪、李山甫復命書啓。
○柳成龍問于李珥曰:「前日闕庭之議,君以爲,非根本長策。
如何,是,根本長策?」珥曰:「上格君心,下淸朝廷,是,根本長策也。
上意輕士類,而信流俗,何事可做耶?」 ○大司憲李友直謝病免。
以成渾疏有「特命例加闒茸」之語也。
五月 5月1日 ○朔癸亥,以尹毅中拜刑曹判書,兩司駁之,不允。
毅中,海南人,起自寒微。
初以才俊稱,歷踐淸要,緻位亞卿。
一生營産自肥,富冠湖南,人皆以貪鄙目之。
時刑判闕,上命吏曹,問于三公,可陞六卿者擬之。
領相樸淳薦金繼輝、鄭芝衍,左相盧守愼、右相姜士尙薦尹毅中、樸謹元。
吏曹參判鄭琢當政,欲以領相薦首擬,正郞李純仁力爭曰:「兩相竝薦爲重,」遂以毅中首望受點,謹元亦參望矣。
毅中是李潑之舅,聲勢方盛,故兩相托以資級最先,而薦之。
樸謹元以輕巧無行,見賤於士類,而趨附金瞻等,復通淸望,公論多不平。
李珥欲劾正之,成渾曰:「君與李潑友善,當先告知。
」珥曰:「何可對人子姪,揚其舅父之失乎?」大司憲鄭芝衍聞,珥意是之。
於是,兩司俱發。
諫院啓曰:「善惡無別、擧措失宜,則雖堯、舜在上,不能爲治。
尹毅中以不廉緻富,素爲淸議所鄙。
若陞此人,則導一世而征利也。
大臣當此疇咨之日,不能薦賢,而隻觀其資級久近而薦之,物情未允。
請尹毅中改正。
且樸謹元曾托心疾,規避守陵,用心無狀,而銓曹連擬淸要,至欲陞擢,亦甚非矣。
請吏曹推考。
」上隻從推考銓曹,而不允毅中之駁。
憲府啓辭,率略不重,故人以爲:「李珥主張攻毅中矣。
」正言宋言愼麤縱無才,附李潔進用,故欲救之,而不得。
以城上所,詣臺連啓,而私改啓辭曰:「毅中立朝三十年,別無點汚,此非齷齪求富者。
而年衰志怠,昧於在得之戒則或有之,請改正。
」上已知有異議,終不允。
珥以改草,責言愼,言愼大怒,詣闕避嫌曰:「做出不根之語,排斥異己,揚人不德,非臣本意也。
」珥啓遞言愼,憲府請罷言愼,上不從。
李珥於經席啓曰:「近來弊習,在朝之臣多營己私,不念國事,此習不革,則世道日敗。
殿下當奬拔淸白;抑退貪汚,而乃擢尹毅中,則擧措失宜,人心豈服乎?」上曰:「恐不廉之說,出於虛傳也。
若實不廉,則何可超授乎?」上問樸淳曰:「毅中果不廉乎?」淳依違而答,但曰:「公論如此,不可不改正。
」雲,蓋恐左右相,因此不安而然也。
時,李潑兄弟,名重輩流,人思趨附,皆憚其論,而珥曰:「此非知景涵〈李潑字也。
〉者也。
」終始獨力言之。
自是,見惡於潑,而珥猶以時望重潑,親信如舊。
○命賜成渾米菽。
時,渾寓都下艱食,上問政院:「成渾受祿否?」對以:「渾未拜職名,故不敢受祿。
」上特命戶曹,題給米菽。
渾再疏辭之,不許,乃封置不敢用。
渾被旨欲引見,故不得退歸,進退俱難。
李珥白上曰:「我國人心素輕。
每有一事,必朋興進言,故自上以爲騷擾,而莫之肯從,此固然矣。
但事之可否,須當審處,不可以衆言爲是而必從;亦不可以衆言爲非,而必不從。
頃者成渾之疏,自上不示大臣,而政院、憲府、玉堂,群起而爭之,此亦牽於時習也。
近日入侍之人,每稱成渾不已。
渾雖善人,人皆稱之,則厥心必不安。
臣見其疏,別無大段之言。
但草野之人,隻知直截,而不回互。
自上必知其貢忠,而稍加裁抑者,欲以安朝著之心耳。
」上曰:「成渾之疏,與大諫之疏同矣。
」珥對曰:「平日意思同,故論議亦同矣。
」上曰:「渾尙病耶?」對曰:「渾眞箇痼疾。
若自上特用,則下情所難測,若循常授職,則決無可堪之任。
不如褒美而遣歸,以全待士之義也。
」上曰:「雖欲用之,豈可一見便決乎?予將更見矣。
」 ○吏曹以金孝元擬司諫望,上曰:「緻朝廷不靖者,此人也。
隻可備庶官郞僚足矣,何可擬於司諫望乎?」於是,士類多不平。
李珥勸樸淳白上,請收用孝元,以安士類之心。
後數日,淳於經席啓曰:「東西之說,乃閭巷間雜談,朝廷更不當置齒牙間。
豈可以此,廢可用之人乎?金孝元才器可用,棄之可惜。
近日東西之說,未盡消釋,故被駁及置散者,皆以爲口實。
今若不用孝元,則藉口者尤衆矣。
」上曰:「卽舍孝元,豈無可用人耶?」珥繼言孝元之才可用,副提學柳成龍等上箚,極言當用狀,上不許。
○黃海道連歲大旱,民飢。
監司安容將赴任,上以容非撫養之才,議于大臣,而遞之。
以左副承旨崔滉爲觀察使,委以荒政。
滉請京倉米數萬石以賑之,戶曹隻給一萬石。
滉,廉介有幹才,故被上特任之。
引見慰諭以遣之。
○左議政盧守愼辭疾,上遣醫救藥,不允其辭。
守愼無所建明,或問:「國家,何時太平?」守愼曰:「此時乃太平世也。
」其後,世道漸乖,禍難繼起,或有追思其言者。
當時有言:「守愼不事事。
」故引疾。
○上禦經筵,謂侍臣曰:「兇歉連歲,西道尤甚。
因之以飢饉,加之以師旅,則計將安出?」領相樸淳曰:「當預蓄財力以救之。
」李珥曰:「若不變通弊法,以濟艱難,而隻欲移粟救民,則粟亦已乏,無可移
蓋惡聞其過,則忠言日退,而諛侫日進,其政必亂,而其國必亡,非但不能爲善治而已。
今殿下樂聞其過,而誘之使言,無間於踈遠之臣如此,誠帝堯捨己從人;成湯從諫弗咈之盛心也。
臣以至愚,仰承明命,其何以深識機會,劑進瞑眩,以不負殿下至厚之託哉?雖然,人君處萬民之上,如太陽之麗天,衆目所仰,腹心好惡,無不呈露於外。
雖欲自晦,有不可得,則臣雖愚賤,亦有可知可言之端也。
臣竊伏田裡,仰覩殿下,恭儉自修,其於聲色、貨利、觀遊、弋獵,凡可以蠧身害政者,擧不累於靈臺,以至宮禁之嚴、禮敎之密,足以立家法。
而正內治外,則尊禮大臣、優容臺諫,憂民之意發於號令之際,仁心仁聞,可以感民志,而固國脈,如殿下之盛德,求之古昔,亦罕儔匹矣。
第以人君,一世之表也、源也。
表正則影直;源淸則流潔。
自古及今,未有人君無過,而其國不治者也。
今以殿下之德,較之朝政,則內外殊觀,而憂虞萬端如此,臣恐殿下未免眞有過失也。
臣竊覵,殿下天資英毅,而涵養未純;善端間發,而持守不固。
是以,受善之量未弘,而忠言不契;圖治之志未立,而善政不擧;好賢之意不專,而腹心無寄,此三者,爲殿下之病。
此所以君明于上,而政紊于下者也。
何以知其然也?殿下聰明絶人,英氣發露,有獨馭一世之志,有輕士自信之意。
是以,進言之臣溫淳謹愼,則或見採納;面折廷爭,則必緻違忤。
論事之際,言合乎聖慮,則必見酬酢;稍拂乎淵衷,則必至不悅。
是以,群臣伺候微意之所在,凡有利害,多避不言。
或有聖意所向,不可動搖,則雖儒臣、拂士以爲,言之無益,徒取乖牾,以緻所言他事,亦不見用。
或懼聖怒赫然,重傷大體,故悚仄危怖,不敢直截,周旋回互,費盡心機,而卒亦不能盡其忠也。
嗚呼!此豈明時之所宜有,而殿下亦無由盡知其情也?夫以義理無窮,人見易偏,何得先立己意,必以爲是乎?處事之際,以義理爲權衡,而己不與焉者,臣已陳之於前矣。
此宜殿下之所深省也。
昔李泌侍其君,君有過則憂形於色;君有善則喜見於顔,氣色和順,無陵厲好勝之心。
故雖以德宗之偏私忌克,言無不從。
蓋以泌之忠誠,能感動其君故也。
後世必待有臣如泌然後,從諫則忠直之路絶矣,豈不殆哉?嗚呼!君仁則臣直,國有直臣,社稷之福也。
人君之威,非特雷霆,雖道之使諫;賞之使言,尙難盡言,況示不悅之聲色,何以得人之忠告乎?是以,近日朝著之間,抗直不撓者,屈指無幾,而亦皆鬱抑無聊,不能久安於朝。
其依阿自容,終歲循默者,乃能承顔順志,以爲久保富貴之計。
使殿下孤立於上,而朝廷日非、士氣日消,豈非大可憂懼乎?此所謂,受善之量未弘,而忠言不契者也。
殿下守祖宗艱大之業,思皇天付畀之責,紀綱之陵夷,非不憂也;赤子之憔悴,非不念也。
隻是安常守故,迄無奮勵振作之志,因循時月,坐失事會。
而群臣言及政事得失,則必淵默不答,經席之上,時講文義、字訓,而不見潛心求道,着力向前之意,章奏之間,雖有善言良策,而亦不見略有施行。
昔者虞舜恭己正南面,而無爲者,以九官、十二牧,皆得其人,庶績鹹熙故也。
今殿下之國事日非,此正君臣焦思,圖事赴功,以迓續天命之秋。
而乃欲象垂衣之化,晏然無爲,非臣之所敢喩也。
臣聞,楚莊王三年不治,蘇從入諫,而手絶鍾鼓之懸,任之爲政,國富兵強;齊威王八年不治,諸侯加兵,一朝發憤,封即墨大夫;烹阿大夫,而群臣擧職,齊國大治。
夫齊、楚之君,聖門童子之所羞稱也,猶且悔悟振奮,以治其國。
況以殿下之明聖,可以爲堯、舜,而奈何臨政十有五年,終不振起乎?夫如是,故有志於愛君徇國者,則深憂永嘆,願忠而不可得。
若其貪位慕祿,昧義無恥之輩,則方將志滿氣得,循資歷級,馴緻大官,賢愚倒置,庶績鹹隳。
此所謂,圖治之志未立,而善政不擧者也。
殿下聖學超詣,明燭是非,其於善之當好;惡之當惡,不待人言,而取舍之分判矣。
獨於用人待士之際,知其善而好之不深;知其惡而惡之不嚴,泛泛兩存,雜糅爲一。
非徒好惡不決,而又不欲以好惡,明示於人,其爲防慮之密,穆然深遠,而與宋祖洞開殿門,光明正大之體,不相似矣。
如使國人,皆知殿下之心,好善而惡邪,如靑天白日,萬物鹹覩則爲善者勸;爲惡者懼,不言而喩,速於置郵。
士習可正,風俗可變,豈非爲政之大務乎?至於大臣,是殿下最所倚信,而亦不見際遇契合之歡,大臣不敢盡其誠;殿下不深用其言,幾於供給唯諾,奉行文書而已。
其他淸名直節之臣,待之無異庸衆人,隻以爵祿羈縻,而不見信重。
故庸衆人不知出處,進退之義者,乃能久於其職,而善士之稍能自立者,皆乍進乍退,無有固志。
殿下隻觀官爵之高卑,而爲之輕重,其於忠邪、臧否,不復辨別,所以勞於求賢,而賢人卒不得用;務於去邪,而邪人卒不得去也。
忠者旣少,而其言又苦而難入;侫者旣多,而其態常甘而易悅則聖意所向,潛移默奪於冥冥之中,而不自覺者,較然甚明,非但君子之不親,好惡之不決而已。
程子之言曰:「公則一,私則萬殊。
」人臣不有其身,隻奉公憂國,則千萬人可爲一心;若自私愛身,則人各爲心,安能合一乎?所謂,武王之臣,三千惟一心,而商紂之臣,億萬心者,是也。
今殿下無委任親信之賢,而國無柄政如蕭何、諸葛亮、韓琦之臣,故朝紳各主所見,千百其心,論議多岐,擾擾不定。
如是而朝廷寧靖,惠澤及民者,自古及今,未之有也。
此所謂,好賢之意不專,而腹心無寄者也。
此雖三病,其實一源,皆由殿下求道不篤;求治不誠故也。
殿下誠欲求道,則必省身克己,常若不及矣。
誠欲求治,則有言逆于心,必求諸道,而樂聞忠言矣。
求賢如竭,與共天職,而委任責成矣。
昔者聖主明王,屈己下賢,皇皇汲汲,如恐不及者,無他,願治之心良切,而非賢則不可與共治故也。
至於秦始皇,無道之主也。
乃能屈于王翦,親幸其家,其心,誠在於混一故也。
凡爲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者,誠也。
至誠,未有不動者也。
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今殿下苟能誠心求治,端本淸源,擧直錯枉,任賢使能則人存政擧,澤被生民,坐享太平,施及萬世矣。
臣受天地罔極之恩,無路報效。
竊傷,夫以殿下淸修之德,不能爲國,乃與古之昏暗之主,同歸於不治,誠不堪隱痛之情,故不覺流涕太息,而極言之,亦不知其言之太深,而過於忉怛也。
且殿下旣命臣言,而臣不盡言,則臣雖滅身,不足贖罪,是以,竭誠不諱。
伏惟殿下,曲加容貸,留神省察。
是臣區區至願也。
臣伏念,人君卽位之初,恥爲凡主,求賢志治,粗若淸明。
而不能實用其力於學,則中年以後,嗜欲旣多,忠直漸遠,紛華聲色之娛,日以消鑠其志氣。
故前明而後暗,若二人然者多矣。
臣每讀史,未嘗不歎息痛恨於宋理宗也。
我國家生民之困,適丁此時,而我殿下勵精之治,又在盛年。
臣以光前繼後之烈,引領顒望於聖明者,非妄計也。
如使作聖之功,不立於今日,則安知數年之後,聖心漸不如初,而可憂之端,又有甚於此者乎?伏願殿下,惜時懋功,敬修可願,本之以大道;參之以往轍,明習國家之務,以濟蒼生之溺。
而尤先用力於第五條之說,察病加藥,喫緊親切,則臣之志願畢矣。
臣之瞽說,隻陳赤心而已,未敢自以爲是也。
請以臣章,下于大臣,商議可否,而進退之。
又臣之願也。
臣辜恩不報,義當退歸,而誠欲一言而去。
艱難綴緝,言俚辭複,殆不成文。
加以忤犯時貴,輕觸事機,罪當萬死。
上答曰:「得聞至論,深用嘉尙。
予雖不敏,敢不佩服?」政院請以其疏示大臣,施行,〈疏留中。
〉上曰:「疏中論學問、時弊則予當自察。
但譏議朝廷以爲,公卿皆無人,且欲盡取一國之制而紛更之,此則未穩而誠過矣。
」政院復論啓,申前意,上怒曰:「纔召一士而來,何若是多言耶?」於是,憲府、玉堂,皆上章論列,上曰:「示大臣非難。
」仍以其疏,示大臣、六卿。
三公啓曰:「草野之士,遭遇聖明,盡誠貢忠,疏辭無非肝肺之懇,請嘉納施行。
且祖宗朝以外官,兼帶經筵,如崔自濱、金湜、金安國,皆是近例。
請倣此,使渾兼經筵以備顧問。
」上答曰:「啓意知道。
兼經筵事,不可創開。
後日予當更見也。
」初,渾旣受周急之粟,拜官而不能供職,欲上疏極諫而退。
疏上,而上意頗不悅,以其名重故,優容答之。
及政院啓稟然後,方示慊意,又謂侍臣曰:「渾疏有如李珥語法矣。
」太學生以渾疏不見採用,欲上疏陳列,李珥聞而止之曰:「太學生非係國家危亡之事,則不可上疏也。
」諫院諸官,亦欲陳箚,珥不肯曰:「吾非避嫌也。
此事何必三司竝擧,反以激惱宸心乎?」先是,諫院啓曰:「去歲西道旣歉,今春淫雨,兩麥損傷。
若又失稔,則將坐視飢莩,而莫之救矣。
救之之策,必須預講,請會公卿、臺諫于闕庭,講定。
」上許之。
是日三公以下,會于賓廳,大臣以上意不欲更張、施設,別無匡救之策,隻請移粟救西道之飢、設常平倉、納粟補影職、兇荒之處,量宜限年蠲減貢膳、量減三道水軍之役、罷別瓦署,上從之。
時,平安、黃海兩道,最多飢莩,京畿次之。
暗行禦史金應南、洪迪、李山甫復命書啓。
○柳成龍問于李珥曰:「前日闕庭之議,君以爲,非根本長策。
如何,是,根本長策?」珥曰:「上格君心,下淸朝廷,是,根本長策也。
上意輕士類,而信流俗,何事可做耶?」 ○大司憲李友直謝病免。
以成渾疏有「特命例加闒茸」之語也。
五月 5月1日 ○朔癸亥,以尹毅中拜刑曹判書,兩司駁之,不允。
毅中,海南人,起自寒微。
初以才俊稱,歷踐淸要,緻位亞卿。
一生營産自肥,富冠湖南,人皆以貪鄙目之。
時刑判闕,上命吏曹,問于三公,可陞六卿者擬之。
領相樸淳薦金繼輝、鄭芝衍,左相盧守愼、右相姜士尙薦尹毅中、樸謹元。
吏曹參判鄭琢當政,欲以領相薦首擬,正郞李純仁力爭曰:「兩相竝薦爲重,」遂以毅中首望受點,謹元亦參望矣。
毅中是李潑之舅,聲勢方盛,故兩相托以資級最先,而薦之。
樸謹元以輕巧無行,見賤於士類,而趨附金瞻等,復通淸望,公論多不平。
李珥欲劾正之,成渾曰:「君與李潑友善,當先告知。
」珥曰:「何可對人子姪,揚其舅父之失乎?」大司憲鄭芝衍聞,珥意是之。
於是,兩司俱發。
諫院啓曰:「善惡無別、擧措失宜,則雖堯、舜在上,不能爲治。
尹毅中以不廉緻富,素爲淸議所鄙。
若陞此人,則導一世而征利也。
大臣當此疇咨之日,不能薦賢,而隻觀其資級久近而薦之,物情未允。
請尹毅中改正。
且樸謹元曾托心疾,規避守陵,用心無狀,而銓曹連擬淸要,至欲陞擢,亦甚非矣。
請吏曹推考。
」上隻從推考銓曹,而不允毅中之駁。
憲府啓辭,率略不重,故人以爲:「李珥主張攻毅中矣。
」正言宋言愼麤縱無才,附李潔進用,故欲救之,而不得。
以城上所,詣臺連啓,而私改啓辭曰:「毅中立朝三十年,別無點汚,此非齷齪求富者。
而年衰志怠,昧於在得之戒則或有之,請改正。
」上已知有異議,終不允。
珥以改草,責言愼,言愼大怒,詣闕避嫌曰:「做出不根之語,排斥異己,揚人不德,非臣本意也。
」珥啓遞言愼,憲府請罷言愼,上不從。
李珥於經席啓曰:「近來弊習,在朝之臣多營己私,不念國事,此習不革,則世道日敗。
殿下當奬拔淸白;抑退貪汚,而乃擢尹毅中,則擧措失宜,人心豈服乎?」上曰:「恐不廉之說,出於虛傳也。
若實不廉,則何可超授乎?」上問樸淳曰:「毅中果不廉乎?」淳依違而答,但曰:「公論如此,不可不改正。
」雲,蓋恐左右相,因此不安而然也。
時,李潑兄弟,名重輩流,人思趨附,皆憚其論,而珥曰:「此非知景涵〈李潑字也。
〉者也。
」終始獨力言之。
自是,見惡於潑,而珥猶以時望重潑,親信如舊。
○命賜成渾米菽。
時,渾寓都下艱食,上問政院:「成渾受祿否?」對以:「渾未拜職名,故不敢受祿。
」上特命戶曹,題給米菽。
渾再疏辭之,不許,乃封置不敢用。
渾被旨欲引見,故不得退歸,進退俱難。
李珥白上曰:「我國人心素輕。
每有一事,必朋興進言,故自上以爲騷擾,而莫之肯從,此固然矣。
但事之可否,須當審處,不可以衆言爲是而必從;亦不可以衆言爲非,而必不從。
頃者成渾之疏,自上不示大臣,而政院、憲府、玉堂,群起而爭之,此亦牽於時習也。
近日入侍之人,每稱成渾不已。
渾雖善人,人皆稱之,則厥心必不安。
臣見其疏,別無大段之言。
但草野之人,隻知直截,而不回互。
自上必知其貢忠,而稍加裁抑者,欲以安朝著之心耳。
」上曰:「成渾之疏,與大諫之疏同矣。
」珥對曰:「平日意思同,故論議亦同矣。
」上曰:「渾尙病耶?」對曰:「渾眞箇痼疾。
若自上特用,則下情所難測,若循常授職,則決無可堪之任。
不如褒美而遣歸,以全待士之義也。
」上曰:「雖欲用之,豈可一見便決乎?予將更見矣。
」 ○吏曹以金孝元擬司諫望,上曰:「緻朝廷不靖者,此人也。
隻可備庶官郞僚足矣,何可擬於司諫望乎?」於是,士類多不平。
李珥勸樸淳白上,請收用孝元,以安士類之心。
後數日,淳於經席啓曰:「東西之說,乃閭巷間雜談,朝廷更不當置齒牙間。
豈可以此,廢可用之人乎?金孝元才器可用,棄之可惜。
近日東西之說,未盡消釋,故被駁及置散者,皆以爲口實。
今若不用孝元,則藉口者尤衆矣。
」上曰:「卽舍孝元,豈無可用人耶?」珥繼言孝元之才可用,副提學柳成龍等上箚,極言當用狀,上不許。
○黃海道連歲大旱,民飢。
監司安容將赴任,上以容非撫養之才,議于大臣,而遞之。
以左副承旨崔滉爲觀察使,委以荒政。
滉請京倉米數萬石以賑之,戶曹隻給一萬石。
滉,廉介有幹才,故被上特任之。
引見慰諭以遣之。
○左議政盧守愼辭疾,上遣醫救藥,不允其辭。
守愼無所建明,或問:「國家,何時太平?」守愼曰:「此時乃太平世也。
」其後,世道漸乖,禍難繼起,或有追思其言者。
當時有言:「守愼不事事。
」故引疾。
○上禦經筵,謂侍臣曰:「兇歉連歲,西道尤甚。
因之以飢饉,加之以師旅,則計將安出?」領相樸淳曰:「當預蓄財力以救之。
」李珥曰:「若不變通弊法,以濟艱難,而隻欲移粟救民,則粟亦已乏,無可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