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

關燈
妙入玄微,而於吾身心,有何幹涉乎?凡臣所述,皆腐儒常談,固無新奇之說。

    然於培養本根,平實切密之功,恐不能無少裨益。

    而所謂保惜精神,專一凝定,使志氣常淸者,非但爲養心之大法,實爲養氣養生之至訣。

    古之聖王,所以命哲、命歷年者,皆由於此矣。

    嗚呼!美質易得,至道難聞。

    三代以降,豈無美質之君?而徒爲偏覇之主,不聞大道之要者,由不知反身之學故也。

    臣之愚陋,必以矯治氣質,進言於黼座者,其意有在,而其心誠切,惟聖明之留意焉。

     臣惟,古今以來,一治一亂久矣。

    治亂出於幾微之分;幾微係於人主之心。

    以一心之明暗,而用人之邪正由焉。

    以用人之邪正,而天下之安危判焉。

    夫世道之消長易見,而至微之本心難守;民情之向背可知,而一念之好惡靡常,甚可畏也。

    是以,克勤于邦,不自滿假者,禹之所以自治也;任賢勿貳,去邪勿疑者,舜之所以用人也。

    三代之隆,皇建有極,明良相遇,君心正而國定;上下交而成泰,治化之盛,蔑以加矣。

    降及中世,亦各有才,以君德之大小,而爲得人之盛衰。

    如漢、唐、宋賢主之爲君,蕭、曹、鄧、賈、諸葛、房、魏、姚、宋、趙普之爲臣,揆之大道,雖有不逮,而皆匡時捄亂;濟世安民,非後世之所能及也。

    至於苻秦之於王猛,宇文之於蘇綽,亦相得無間,足以建立攻取,爲一時之雄。

    唐之武皇、周之世宗,皆英烈之主也,必得李德裕、王樸,委任勿貳然後,能決策制勝,以成其志,此亦不世之遇也。

    蓋用賢,人主之職也;賢才,有國之器也。

    良工不能以鈍器善其事;哲王不能以駑才成其績。

    是故,能用人則人君雖或凡庸,亦足以維持其國;不能用人,則人君雖無失德,未免危亡。

    以衛靈公之無道,宜喪也,而能用三賢,國以之治;以宋理宗之夙興夜寢,修飭如儒者,而不能用賢,終信小人,宋卒於危亡。

    許衡有言:「仁慈禮讓,孝悌忠信,而亡國敗家者,皆是也。

    」臣嘗以爲過言。

    及歷觀古史,如許氏之言者,信有之矣,可不懼哉?然則任君子則治;任小人則亂者,古今天下不易之定理,而君子、小人進退消長之分,又係於世道之升降焉。

    善哉!崔羣之告其君曰:「人皆以天寶十四載,安祿山叛,爲亂之始,臣獨以爲,開元二十四年,罷張九齡、相李林甫,此,理亂之所由分也。

    」羣之言,其可謂至論矣。

    欲觀治亂之幾者,誠不可以不察也。

    臣又惟,君子、小人之辨,自古以爲難。

    然張浚、朱子之論,發露其情狀至矣。

    眞德秀編之於《衍義》之書者,又極備矣,臣何容贅說?臣竊以亂世之小人易知;平世之邪臣難辨。

    平世小人,才局最長,罪惡未著,不如亂世之臣,極其貪縱驕虐,其跡易見也。

    是以,時君悅之,俗士趨之,能以隱微,巧中君心,善得於君,肆其邪志焉。

    聖人所以深惡而痛絶之者,以此也。

    但其不悅古道,忌嫉賢才,務自封植,不憂國事者,其揆一也。

    若察其心術之微;觀其言色之際,則自有臭味,難掩其邪。

    人君若能自正其心,則何難辨之有哉?古今治亂之效,臣旣略陳於此,請以宅心圖治之要,終其說焉。

    古之賢王,莫不恭儉好善,平心和氣,以爲揆世禦物之本焉。

    恭儉則欲寡,而本原澄淸;好善則從諫,而見理愈明。

    心平氣和,則湛然淵靜、淸明閑泰、精神內守,而客氣不撓;氣血順軌,而喜怒不溢,應事之際,惟見是非,不見利害,以義理爲權衡,而己不與焉。

    夫如是,故修身、尊賢、安民而化興矣。

    嗚呼!治亂成敗之理,其幾甚明,忠賢見之,先事而言,則多不見信;事至而言,則欲救不及。

    自古敗亂,未始不由此也,惟聖明之留意焉。

    臣惟,朝廷時務得失之說,則賤臣在野,無所知解。

    然曾於榻前,以賢邪無別,旅進旅退,無有任國事者,略擧其端矣。

    臣請得以推其說焉。

    夫醫病者,必知病根然後,能施對證之藥,袪其病。

    苟不知病根,而但曰藥石而已,則箴砭雖具,而回生實難矣。

    今之國事,綱維解紐,百度廢弛,生民憔悴,四方蹙蹙,傷和召沴,災害竝至,其故何哉?豈君上無道,而害於政乎?豈權奸蠧國,而貽害生靈乎?二者俱無是也,而形證之見外者,一至於此,殿下曾究此病根,而思其對證之藥乎?臣愚淺見竊以爲,賢才不用,而國無委任之臣故也。

    天下之治,固出於一人,而天下之事,則非一人所能獨任也。

    殿下雖聰明睿智,卓冠百王,亦安能獨治國事乎?古語曰:「才不借於異代。

    天生一世人,自足了一世事。

    」 今之時雖人物眇然,若以誠求之,則千裡之國,豈無一世之才乎?惟當就其中,拔其尤者,而用之耳。

    古今天下,懷才抱道者,有幾人乎?天生賢才,使之有用,故明君必知而擧之,與之共天位、治天職,相信如符契;相親如父子然後,修明政敎,以爲安民之化焉。

    今世雖未可謂必有眞儒,亦豈無有才有學之士哉?患在不能知而擧之耳。

    大抵志於富貴者,流俗之徒也;志於道義者,君子之徒也。

    舜、跖之相去甚遠,而其分乃在善、利之間,不多爭也。

    第君子之徒,未必無病痛,或有迂闊者、或有過激者。

    雖有此病,終是善類,而各有長處。

    殿下誠有志於治國,則當就君子之徒,察其病而賞其才,刮垢磨光,隨其高下,而用之可也。

    奈之何好善而兼疑其好異;惡惡而兼愛其順從?其於用人之際,必擇其模稜罷軟,循默無能者,而寵擢之?此類充斥高顯之位,故每有特命,有識莫不憂歎,而都人皆曰:「某公命達,故官日高矣。

    」絶不聞稱其德也。

    噫!孔子論服人心,不過曰,擧直錯枉而已。

    舜擧十六相、罪四兇,而天下鹹服者,以擧錯得宜也。

    今殿下所賞拔者,每出人望之外,人心何由而可服;庶績安得而不隳哉?殿下之意必以爲,儒士好異,有過激迂踈之病,用之則必不安靖,不如流俗之人循塗守轍,可以易使,自可集事,而無矯激之患也。

    殊不知爲爲政,在於得人。

    不得人而能治者,無是理也。

    流俗之人素無志尙,唯愛官爵。

    其從政也,隻能按文簿、應故事,以不失其窠座而已。

    以之掌銓衡,則先私後公,不知以人才爲己任;以之講禮文,則才劣識暗,不知義理之所在;以之主獄訟,則唯視請託;以之議弊瘼,則隻守前規。

    平居所念,惟在於利其身,而視國家之安危;生民之休戚,泛然不入於心,使殿下之國事,不能進尺寸,而日趨於委靡潰敗,不可收拾之地者,皆此輩之所爲也。

    殿下曾莫之察,而方且以爲,官高則德厚;恭默則和平,優崇褒重。

    執風草之勢以驅之,馴至視效成習,士氣日卑,而其流之弊,將至於遺君後親,而莫之顧矣,豈可忍言之哉?殿下不究病根之所在,而隻憂國事之日非,國事之非,豈有他故?今此之病,人莫不知,而殿下獨未之聞者,今之朝廷,憂國者鮮,皆恐此言一發,殿下覺悟,而失其勢利,則孰肯言乎?間有一二忠賢,憂時慷慨,而亦不敢言者,良由不能見信於殿下,徒爲斷斷,而無益於事耳。

    如臣一介孤賤草野之人,痼病在身,決無進取顧藉之望。

    臣若不言,則終無言者,臣寧言而得罪,不忍不言而負殿下也。

     嗚呼!自古爲國者,豈必盡去小人乎?小人亦有才者也。

    隻是擇任賢相,魚水相歡,而小人亦各以一才、一藝,展效其能也。

    今之具臣,豈可一一斥去乎?隻可委任君子,使主國論,而有才者亦各爲能臣,使之稍遵禮法,爲淸朝之士大夫耳。

    若今之大臣一二人,則固是人望,第才非經濟,志不當事。

    但得醇謹自守,時獻微益而已。

    以之坐鎭雅俗,則可矣;以之匡濟時艱,則非所能也。

    其餘高官,以希次補於後者,擧非淸名之士,無有繫民望者。

    殿下宜與大臣,愼簡有才德者,豫養而待之,誠今日之急務也。

    至如六卿之列,亦須登庸有志之士,參錯其間,與之維持,則時事庶可漸變矣。

    堯之治天下,以不得舜爲己憂;舜之治天下,以不得禹、皐陶爲己憂。

    今殿下不憂得人,而但憂時事之不治,則憂雖深,而無以解其憂矣。

    至於紀綱之頹敗,如江河之潰決,上下內外,不可隄防,非一朝一夕之故矣。

    朱子曰:「紀綱不能以自立,必君心公平正大,無偏黨反側之私然後,紀綱有所繫而立。

    」今求所以整頓綱維,大振頹風者,其不繫於殿下之一心乎?宮闈之內、外廷之上,人人徇私,而不徇公義,意欲所在,千塗萬轍,經營計較,必得而後已。

    所以公道日喪,國法不行,誠可寒心。

    殿下其可不正身率物,杜塞其源乎?嗚呼!朝無敢諫之風;國無仁賢之托,玩愒天工,架漏度日,民生困苦而邦本扤捏,則莫大之憂,或生於防慮之外者,未可知也。

    誠使殿下,深信先王之大道,察納莊士之讜言,好其剛毅正直,引君當道之臣而進之;惡其容身固位,無所攖拂之人而退之,則本末交修,治具畢張,而紀綱可立、民生可安矣,惟聖明之留意焉。

    臣惟生民困瘁之說,則臣親經歷,備嘗疾苦,其所以知之者深矣。

    竊以,我東之域,山川林藪,十分而七,土地瘠薄,物産不興,人民稀少,生理蕭條,誠天下之貧國也。

    近年以來,風俗奢侈,公私之費,日洩於華靡之習者,固已太踰其物力之分矣。

    而況賦役之重,在古無比,四民之中,農爲最困,且諸色軍役,苦歇不均。

    近緣政失便宜,民無恒産,歇者僅存;苦者流離,侵及族隣,輾轉蔓毒,一人逃役,闔裡盡空,根本日傷,元氣日耗,有不勝其憂者矣。

    差科之下,逮捕之際,驅催程督,愈深愈酷,遍及於深山窮谷之中。

    哀我赤子,憔悴於窮餓之水火,愁冤痛苦,有不忍言。

    豈但監門鄭俠之圖,爲可流涕而已哉?臣每聞,比隣炬火久絶,追呼旁午,未嘗不蹙然動心,而彷徨太息也。

    臣聞故老之言,祖宗朝貢法,簡而不煩,至燕山荒淫昏椓大張,暴斂斯作,乃取祖宗時貢案而毀之,以箝人口。

    自是之後,相承七十餘年,莫之敢議,認爲先王之典。

    使當時嬖倖,流毒百姓者,迄于今而未已,豈不痛哉?近來臣僚,或有論及於此者,則殿下監于成憲,愼於改作,又慮更張之際,重爲庸人所擾,常若不喜其說者。

    任事之臣,無深謀遠慮,樂於因循,凡有建白,例必報罷。

    其間幸有或命施設者,而不擇能手,委之非人,徒擾舊章,未獲新益。

    聖志益沮,尤無有爲之望,以緻坐視吾民之困,而莫之救。

    胥吏因之,恣其奸利,竭生靈之膏血,無有紀極。

    嗚呼!由今之道,無變今之法,則雖使孔、孟論道於內,亦無匡時救民之術;龔、黃接武於外,亦無承流宣化之地矣。

    自古更張,變而之善者常少;變而之不善者常多,固天下之至難也。

    殿下愼重其說,不欲人人輕有論說亦宜也。

    雖然,損益沿革之理,求之史傳,有自然乘除之勢,無世無之。

    正如天地之運,寒暑、晝夜,代序往復,推舊而緻新然後,生意自然接續,而化育流行焉。

    夫聖王之法,盡善盡美,因時制中,無以加矣,而久則弊生者,亦理之常也。

    必有損益變通,以繼其後然後,聖人之心長存不死,仁愛之澤,萬世賴之。

     若夫祖宗之心,卽聖王之心也,豈欲使斯民,久困於弊法之中,而莫之救耶?且先王良法、美意,多廢不行,而後人添設科條,以爲聚斂病民之制者,守之益固,此又豈務遵成憲之意耶?臣愚狂僭,敢願聖朝,毋先有適莫之心,唯取事理之中,一以安民爲義,詢訪大臣,極加稱停。

    別立一局,名之曰革弊都監,以大臣領之,其僚屬極一時之選。

    凡祖宗良法,廢而不行者修擧之;久而弊生者損益之,重歛之害民者去之;新法之利民者行之。

    會計國家一年經費,凡式貢之法,量出爲入,稍存贏餘,以備不虞,爲準而賦之於民。

    僚屬分司八道,使之巡行郡縣,審覈戶口,田疇之多寡、物産之有無,均敷平定,曲盡周詳。

    而小縣之可倂者倂之;冗官之可去者去之,則賦役之歇,什減五六,而田裡之氓,皆得安其生業矣。

    賦役旣輕,則民無流亡,而兵政可修矣。

    此,今日救民急務之第一義也。

    臣又惟,中國歷代之制,以戶口多小,分爲郡、縣,故或戶口不滿其數,則自州而降爲縣者有之。

    我國則不然,或以小縣之地而爲州;或以大州之地而爲縣,初無定制。

    差科之出,則率以州、縣官秩高下而徵之。

    是以,地小之民不勝其苦,其爲不公不平,莫甚於此。

    亦宜通考整理,斷以戶口,田疇之實,則庶幾少紓倒懸之急,以解剝膚之災矣。

    此亦今日救民之一端也。

    今日任事者,言及救民之策,則以爲:「張皇過計之憂。

    」莫肯念聽。

    臣請得以明其不然。

    古者公私皆有蓄積,故若無三年之蓄,則謂之國非其國。

    今者國儲不能支數年,而民間則自新歲,已無龠合之藏,隻仰官糶,待哺於升鬥之間。

    至於去年大侵,而西道不能收糴,又無公儲可救餓莩。

    脫有連歲之歉,則未知聖朝,將何以救民乎。

    民之至畏者死也。

    必不肯坐而待死,則相奪未已,必至於相食,大亂之兆,明若指掌。

    而議者方且夷然不動,不思變通,此何異臥積薪而待燃乎?蓋天下之禍亂,起於民心之離怨;民心之離怨,生於賦役之繁重。

    撫我則後;虐我則讐,物情理勢之必然者也。

    天監不忒,視聽自民,以人心之離合,而天命之去留決矣,可不懼哉?聖人所以制治未亂、保邦未危,維持於閑暇之日;戒懼於無疆之休者,非過計也。

    臣歷觀前代,衰微之象,必見於中葉。

    須得中興之主,作新更化,民心歸嚮,天意重新,以之垂裕後昆,引而長之,乃不易之理也。

    我國家積德開基,治成制定,二百年于玆。

    恬嬉之勢,日甚一日,要須殿下振而作之,勞來拊循,思結民心,以爲祈天永命之本者,適當此時,不可失也。

    如以憂深之言,斥爲喜事之流;習俗之論,擬以守成之美,堅持積衰之勢,坐待危亡之至,則民生日困,怨氣彌盛,乖戾之災,四面而至。

    人心旣離,天意可知,脫有風塵外警,盜賊內發,則上下渙散,土崩瓦解,雖欲悔之,已無及矣。

    且天下國家,大物也,必置之安地而後安。

    安之之道,有漸而成,非可朝令而夕就也。

    迨天未雨,綢繆牖戶,知道之言,聖人讃之。

    惟聖明之留意焉。

     臣謹因淸問,列爲四條,粗伸未備之蘊矣。

    其言已畢,而其意未已,復以榻前聖語,設爲一目,陳之如左。

    蓄誠潛思,硏究反復,其志益苦,而其願愈切矣。

    臣聞,忠臣言事,常患其言之不深,無以感悟君聽;人主聞諫,常患言者之過中,有如暴揚君過。

    二者常相反,而不相須,故臣忠而不見信;君過而不能改,終至於不相知,而成千古之恨者相望也。

    臣以布衣下士,一朝而進,殿下俯而敎之曰:「無以予爲寡昧,言予過失可也。

    」臣不敢求之于殿下,而殿下乃先乎臣,三代以下所未有也。

    臣豈不感泣,而忘其身,思有以報效哉?夫人君之失德非一,而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