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懿旨,命削僞勳,以定國是,根本枝葉,一切剗鋤。
斷自聖衷,超出群臣意慮之外,使三十年神人之憤,一朝快洩,無少餘憾,國人相慶,跛躄亦抃。
因此正名之擧,復起有爲之望,此亦可治之幾也。
殿下前日旣已再失其幾矣。
今者豈忍三失乎?嗚呼!殿下之不能修己治人者,不爲也,非不能也。
殿下若知四病之爲害,則今日當務之道,豈不在於汲汲力去四病乎?殿下誠能一日慨然發憤曰:「人性皆善,我獨不可爲堯、舜歟?道無古今,我獨不能興至治歟?祖宗付畀之業,豈可忍壞於吾身歟?祖宗直道之民,豈可忍棄於吾時歟?才不借於異代,我國豈盡無人乎?法因時而通變,舊規豈盡可守乎?」旣發此心,以立基本,而深陳旣往之悔,手下哀痛之敎,以至誠招賢;以至誠求言,脫去前日循常之習,聳動一國臣民之望。
賢士旣至;群策旣集,則又須屈意咨詢,虛懷樂聞,忠言必聽;善謀必取,以之修身;以之爲政,則賢者求行其道;能者求售其才,必有輕千裡而至焉者矣。
帝王之先務,莫急於得人,得人之術,又在於修身。
身不修則心不正;心不正則智不明;智不明則忠邪不能分;臧否不能辨,安能得人?是故,孔子曰:「爲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
」今殿下掃去舊習,誠心向道,則必勉強修身。
以身取人,而修身之道,聖賢之言備矣。
臣於前日,撰進《聖學輯要》,此非臣言也,乃聖賢格言也。
未知殿下留心記憶否。
修身大要,不出此書,臣不復贅達於今日矣。
第念,修身實功,在於矯治氣質,而察病加藥。
今殿下之志不立,身不修,政不治者,有何病根而然歟?此在殿下反而求之耳。
愚臣竊見,聖明重於自信,而短於從人。
夫自信有二焉,擇善執中而自信,則固可以有恒而成德矣。
然不可專於自信,而必資於取善,況權衡未得其正而自信則不幾於惟其言而莫予違乎?古之帝王莫不以虛心從善爲進德之本。
故《仲虺之誥》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今以殿下之聖智,宜乎無善不從,而尙不免於偏係好勝之病,其故何歟?無乃殿下自謂,聖學已成,無所資於他人乎?抑以爲,世無賢士,無可取信者乎?抑心主他事,而不暇及於爲善歟?抑聖心漠然,其於是非善惡,都無所管念乎?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殿下其亦權度之哉?若殿下自謂,聖學已成,無所資於他人則有不然者。
古人稱堯曰:「舍己從人。
」稱舜曰:「樂取諸人以爲善。
」稱禹曰:「拜昌言。
」稱湯曰:「從諫弗咈。
」堯、舜、禹、湯,德已至矣;治已極矣,猶且虛心從善,如恐不及。
況今殿下德不及四聖;治不及三代,而其可忽於人言,不以誠求乎?若以爲,世無賢士,無可取信則亦不然。
古語曰:「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故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古之帝王,詢于芻蕘者,用是道也。
顔淵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蓋不知有餘在己,不足在人也。
況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千裡之國,豈無可信之士乎?若以爲,殿下心主他事,而不暇及於爲善則人君之病,不出於前所陳好色、好貨、好遊畋、好用兵,而今殿下宜無此病,則豈主於他事乎?若以爲,聖心漠然,其於是非、善惡,都無所管念則此乃叔季昏庸之主,委靡頹墮,安其危、利其災之氣象也。
豈以殿下之英明超卓,乃有此病乎?反覆思之,終未能仰曉聖心之所在,此臣所以惶惑而罔測者也。
殿下何不反諸心,而深思其所以然乎?嗚呼!一人之聰明有限,天下之道理無窮。
故雖聖人,不敢自恃其聰明,而必以衆人之耳爲我耳;必以衆人之目爲我目然後,聰無不聞;明無不見,而智無不周;德無不備焉。
殿下誠能以帝舜之明四目、達四聰爲法,使一國之善言,無不輻輳,而聖心權度,精明不差,執其兩端,而用其中,則典學、誠身,本諸此;敬天、勤民,本諸此矣,何德之不進?何業之不修?何天災之不可弭?何民隱之不可解乎?嗚呼!人君是一國之本,而虛心從善,又是君人進德修業之本,則天下之德,孰有加於此乎?人臣之告君者,多以舍己從人爲說,故此言無異老儒常談矣。
今臣則非泛言也,竊敢以殿下切己之病,竭誠盡言,伏望殿下,勿視以恒言,更加深念焉。
東方否泰之幾、宗社存亡之幾、天命、人心去就、離合之幾,決於殿下從善與否而已。
嗚呼!殿下旣以修身爲出治之本,而又須知人善任然後,可以成政。
譬如人家,梓人造屋、陶人造器,奴主耕耘、婢主織絍,鷄能司晨、犬能吠盜,各有其才、各當其職,若使用違其才,而紛更不專,則必緻敗績,爲國何以異此?今者誠能明明揚仄陋,盡收一時賢才,而不論新舊、不問門閥,隻擇其人器相稱者,以有德量、識道理者,居之廟堂;通經術、善啓沃者,置之經幄,藻鑑公明者,任以銓衡;生財有道者,任以度支;講禮不差者,授以宗伯;知兵遠猷者,授以司馬;忠信明決者,使治刑獄;幹事無弊者,使主工役;正身糾物者,責以風憲之重;直己盡言者,委以諫諍之職;奉公愛民者,付以承流宣化之任,大小內外之官,皆擇其人,任之專,而持之久,期以成績,不限日月。
其間才過於位者,則超陞之;才不稱位者,則左遷之;才位相當者,則雖終身一職可也。
如有疾病,亦不輕遞,必如漢法,滿三月乃免,倘有厭居一官,托疾辭避者,則臺諫隨現論劾,必使公卿、百僚,恪謹守職,一心爲國。
而至於弊法之當改、新制之可行者,則必須博採群議,明察精擇,或革或立,務合時宜。
政疵、民瘼,一切掃除,必使州縣,賦斂寬平、徭役輕均,吏無苛政;民有恒産,則天意可回;民心可得,而敎化可施,禮樂可興矣,豈特免危亡而已哉?殿下苟立此志,渙發德音,則善政未及施,而國人已鼓舞於千裡之外矣,豈非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乎?伏願殿下,無失幾會焉。
《夏書》曰:「不見是圖。
」況今危亡之象已見,而以殿下之明聖,莫之圖乎?勢迫情急,不容少緩矣。
嗚呼!能辭說者,不必有才德,故不可以人而廢言,亦不可以言而取人。
今以臣身之不才,謂臣言無可取,不可也;以臣言之有理,謂臣才有可用,亦不可也。
伏願殿下,無以人廢言。
抑又竊聞,學校,風化之本也。
今之學校荒廢久矣,風化何由可興乎?內之成均,旣不足以興學,而外之鄕校,尤可寒心。
近來書院之建,可養志學之士,爲益不淺,而但不設師長,故儒生相聚,放意自肆,無所矜式,不見藏修之效。
國家設立本意,必不如此,故議者或詆書院以爲可罷,此則出於憤懟,非正論也。
臣愚欲乞於大處書院,依中朝之制,設洞主、山長之員,薄有俸祿,如童蒙敎授之例。
擇有學行,可爲師表者及休官退隱之人,使居其職,責以導率,則其敎育之效,必有可觀,而他日國家之得人,未必不資於此也。
至如臣之無狀,於內於外,百無所用,但於章句、訓詁之間,業專且久,不無管見。
若於海州書院,主山長之職,敎誨童蒙,正其句讀,而勿煩下召,使安其分,則聖朝無棄物,愚臣不徒食矣。
此乃《周官》鄕大夫敎民之遺法也。
殿下誠以此,咨詢大臣,創制行之,則亦風化之一助也。
臣旣承淸問,不敢不盡其愚,衷情所發,言不知裁。
伏惟聖明,垂仁察納焉。
上答以深嘉忠讜,而別無採用之實。
政院請更收用,上復召之,珥復上疏辭。
未幾,復除大司諫。
〈此時諫官數遞,亦可見。
〉上見珥辭召疏,卽命遞大司諫。
政院啓曰:「李珥隻辭前日召命,時未辭新除諫官,必待自處,然後乃可遞也。
」諫院、弘文館,皆上箚論之,上曰:「豈爲一李珥,久曠諫職乎?」蓋上嫌珥矯激辭退而然也。
居數日,復拜吏曹參議,珥又辭不至。
〈成渾讀其疏曰:「眞所謂直言極諫,經世之文也。
」〉○以直提學鄭澈陞同副承旨,再辭不許。
時,東西之說益盛。
以沈義謙儕輩,目爲西人,金孝元儕輩,目爲東人。
〈沈家在城西,金家近東城。
當初人不欲斥言,有此指目。
〉朝臣苟非特立獨行及碌碌無名者,皆入東、西指目之中。
澈則目爲西者也。
故珥勸澈,與年少士類交厚,以破東西之說。
澈始從其言,出納復逆之際,頗張士氣。
時,持平洪可臣,以薦爲臺官,劾吏曹佐郞趙瑗徇私之失。
可臣少與瑗親友,而論駁自協公論,李珥則稱其有風力,澈則不能平。
蓋疑可臣與西人不協,不計故舊,而先攻瑗也。
二人指意亦不同,
斷自聖衷,超出群臣意慮之外,使三十年神人之憤,一朝快洩,無少餘憾,國人相慶,跛躄亦抃。
因此正名之擧,復起有爲之望,此亦可治之幾也。
殿下前日旣已再失其幾矣。
今者豈忍三失乎?嗚呼!殿下之不能修己治人者,不爲也,非不能也。
殿下若知四病之爲害,則今日當務之道,豈不在於汲汲力去四病乎?殿下誠能一日慨然發憤曰:「人性皆善,我獨不可爲堯、舜歟?道無古今,我獨不能興至治歟?祖宗付畀之業,豈可忍壞於吾身歟?祖宗直道之民,豈可忍棄於吾時歟?才不借於異代,我國豈盡無人乎?法因時而通變,舊規豈盡可守乎?」旣發此心,以立基本,而深陳旣往之悔,手下哀痛之敎,以至誠招賢;以至誠求言,脫去前日循常之習,聳動一國臣民之望。
賢士旣至;群策旣集,則又須屈意咨詢,虛懷樂聞,忠言必聽;善謀必取,以之修身;以之爲政,則賢者求行其道;能者求售其才,必有輕千裡而至焉者矣。
帝王之先務,莫急於得人,得人之術,又在於修身。
身不修則心不正;心不正則智不明;智不明則忠邪不能分;臧否不能辨,安能得人?是故,孔子曰:「爲政在於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
」今殿下掃去舊習,誠心向道,則必勉強修身。
以身取人,而修身之道,聖賢之言備矣。
臣於前日,撰進《聖學輯要》,此非臣言也,乃聖賢格言也。
未知殿下留心記憶否。
修身大要,不出此書,臣不復贅達於今日矣。
第念,修身實功,在於矯治氣質,而察病加藥。
今殿下之志不立,身不修,政不治者,有何病根而然歟?此在殿下反而求之耳。
愚臣竊見,聖明重於自信,而短於從人。
夫自信有二焉,擇善執中而自信,則固可以有恒而成德矣。
然不可專於自信,而必資於取善,況權衡未得其正而自信則不幾於惟其言而莫予違乎?古之帝王莫不以虛心從善爲進德之本。
故《仲虺之誥》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今以殿下之聖智,宜乎無善不從,而尙不免於偏係好勝之病,其故何歟?無乃殿下自謂,聖學已成,無所資於他人乎?抑以爲,世無賢士,無可取信者乎?抑心主他事,而不暇及於爲善歟?抑聖心漠然,其於是非善惡,都無所管念乎?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殿下其亦權度之哉?若殿下自謂,聖學已成,無所資於他人則有不然者。
古人稱堯曰:「舍己從人。
」稱舜曰:「樂取諸人以爲善。
」稱禹曰:「拜昌言。
」稱湯曰:「從諫弗咈。
」堯、舜、禹、湯,德已至矣;治已極矣,猶且虛心從善,如恐不及。
況今殿下德不及四聖;治不及三代,而其可忽於人言,不以誠求乎?若以爲,世無賢士,無可取信則亦不然。
古語曰:「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故狂夫之言聖人擇焉。
古之帝王,詢于芻蕘者,用是道也。
顔淵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蓋不知有餘在己,不足在人也。
況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千裡之國,豈無可信之士乎?若以爲,殿下心主他事,而不暇及於爲善則人君之病,不出於前所陳好色、好貨、好遊畋、好用兵,而今殿下宜無此病,則豈主於他事乎?若以爲,聖心漠然,其於是非、善惡,都無所管念則此乃叔季昏庸之主,委靡頹墮,安其危、利其災之氣象也。
豈以殿下之英明超卓,乃有此病乎?反覆思之,終未能仰曉聖心之所在,此臣所以惶惑而罔測者也。
殿下何不反諸心,而深思其所以然乎?嗚呼!一人之聰明有限,天下之道理無窮。
故雖聖人,不敢自恃其聰明,而必以衆人之耳爲我耳;必以衆人之目爲我目然後,聰無不聞;明無不見,而智無不周;德無不備焉。
殿下誠能以帝舜之明四目、達四聰爲法,使一國之善言,無不輻輳,而聖心權度,精明不差,執其兩端,而用其中,則典學、誠身,本諸此;敬天、勤民,本諸此矣,何德之不進?何業之不修?何天災之不可弭?何民隱之不可解乎?嗚呼!人君是一國之本,而虛心從善,又是君人進德修業之本,則天下之德,孰有加於此乎?人臣之告君者,多以舍己從人爲說,故此言無異老儒常談矣。
今臣則非泛言也,竊敢以殿下切己之病,竭誠盡言,伏望殿下,勿視以恒言,更加深念焉。
東方否泰之幾、宗社存亡之幾、天命、人心去就、離合之幾,決於殿下從善與否而已。
嗚呼!殿下旣以修身爲出治之本,而又須知人善任然後,可以成政。
譬如人家,梓人造屋、陶人造器,奴主耕耘、婢主織絍,鷄能司晨、犬能吠盜,各有其才、各當其職,若使用違其才,而紛更不專,則必緻敗績,爲國何以異此?今者誠能明明揚仄陋,盡收一時賢才,而不論新舊、不問門閥,隻擇其人器相稱者,以有德量、識道理者,居之廟堂;通經術、善啓沃者,置之經幄,藻鑑公明者,任以銓衡;生財有道者,任以度支;講禮不差者,授以宗伯;知兵遠猷者,授以司馬;忠信明決者,使治刑獄;幹事無弊者,使主工役;正身糾物者,責以風憲之重;直己盡言者,委以諫諍之職;奉公愛民者,付以承流宣化之任,大小內外之官,皆擇其人,任之專,而持之久,期以成績,不限日月。
其間才過於位者,則超陞之;才不稱位者,則左遷之;才位相當者,則雖終身一職可也。
如有疾病,亦不輕遞,必如漢法,滿三月乃免,倘有厭居一官,托疾辭避者,則臺諫隨現論劾,必使公卿、百僚,恪謹守職,一心爲國。
而至於弊法之當改、新制之可行者,則必須博採群議,明察精擇,或革或立,務合時宜。
政疵、民瘼,一切掃除,必使州縣,賦斂寬平、徭役輕均,吏無苛政;民有恒産,則天意可回;民心可得,而敎化可施,禮樂可興矣,豈特免危亡而已哉?殿下苟立此志,渙發德音,則善政未及施,而國人已鼓舞於千裡之外矣,豈非東方億萬年無疆之休乎?伏願殿下,無失幾會焉。
《夏書》曰:「不見是圖。
」況今危亡之象已見,而以殿下之明聖,莫之圖乎?勢迫情急,不容少緩矣。
嗚呼!能辭說者,不必有才德,故不可以人而廢言,亦不可以言而取人。
今以臣身之不才,謂臣言無可取,不可也;以臣言之有理,謂臣才有可用,亦不可也。
伏願殿下,無以人廢言。
抑又竊聞,學校,風化之本也。
今之學校荒廢久矣,風化何由可興乎?內之成均,旣不足以興學,而外之鄕校,尤可寒心。
近來書院之建,可養志學之士,爲益不淺,而但不設師長,故儒生相聚,放意自肆,無所矜式,不見藏修之效。
國家設立本意,必不如此,故議者或詆書院以爲可罷,此則出於憤懟,非正論也。
臣愚欲乞於大處書院,依中朝之制,設洞主、山長之員,薄有俸祿,如童蒙敎授之例。
擇有學行,可爲師表者及休官退隱之人,使居其職,責以導率,則其敎育之效,必有可觀,而他日國家之得人,未必不資於此也。
至如臣之無狀,於內於外,百無所用,但於章句、訓詁之間,業專且久,不無管見。
若於海州書院,主山長之職,敎誨童蒙,正其句讀,而勿煩下召,使安其分,則聖朝無棄物,愚臣不徒食矣。
此乃《周官》鄕大夫敎民之遺法也。
殿下誠以此,咨詢大臣,創制行之,則亦風化之一助也。
臣旣承淸問,不敢不盡其愚,衷情所發,言不知裁。
伏惟聖明,垂仁察納焉。
上答以深嘉忠讜,而別無採用之實。
政院請更收用,上復召之,珥復上疏辭。
未幾,復除大司諫。
〈此時諫官數遞,亦可見。
〉上見珥辭召疏,卽命遞大司諫。
政院啓曰:「李珥隻辭前日召命,時未辭新除諫官,必待自處,然後乃可遞也。
」諫院、弘文館,皆上箚論之,上曰:「豈爲一李珥,久曠諫職乎?」蓋上嫌珥矯激辭退而然也。
居數日,復拜吏曹參議,珥又辭不至。
〈成渾讀其疏曰:「眞所謂直言極諫,經世之文也。
」〉○以直提學鄭澈陞同副承旨,再辭不許。
時,東西之說益盛。
以沈義謙儕輩,目爲西人,金孝元儕輩,目爲東人。
〈沈家在城西,金家近東城。
當初人不欲斥言,有此指目。
〉朝臣苟非特立獨行及碌碌無名者,皆入東、西指目之中。
澈則目爲西者也。
故珥勸澈,與年少士類交厚,以破東西之說。
澈始從其言,出納復逆之際,頗張士氣。
時,持平洪可臣,以薦爲臺官,劾吏曹佐郞趙瑗徇私之失。
可臣少與瑗親友,而論駁自協公論,李珥則稱其有風力,澈則不能平。
蓋疑可臣與西人不協,不計故舊,而先攻瑗也。
二人指意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