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戊寅)十一年大明萬曆六年
春正月
1月1日
○癸醜朔,白虹貫日。
三公辭職,不許。
二月 2月1日 ○壬午朔,禁私印朝報。
先是,京中識字遊食之人,聞中朝通報皆印行,欲倣傚印出朝報,賣以資生,呈訴于政府、憲府,皆許之。
其人等,乃刻活字,印朝報,賣于各司及外方邸吏,士大夫見者皆便之。
行之數月,上偶見之,震怒曰:「刊行朝報,與私設史局何異?若流傳他國,則是暴揚國惡也。
」問于大臣曰:「誰主張此事乎?」大臣惶恐,辭不明白以啓。
乃下其人于禁府,推究倡首,欲加極刑,其人等累受刑不服。
大臣、臺諫復爲辨理,始命停刑,長流遠方。
蓋大臣、臺臣,初不歸罪於己,而朦朧救解,故有此失刑之擧,識者恨之。
○袝仁聖王後于孝陵。
發引時大風,吹倒帳幕,覆于大轝,而旁無侍衛,隻有皀卒數人喧閙,仗、衛不嚴而然也。
○皇帝策立皇後,頒詔中外,謄黃順付奏請使黃琳來。
○奏請使黃琳回自京師。
禮部覆題: 該國遞年奏請,蓋深避不韙之跡,亟申先世之冤,其忠孝至情,委爲迫切。
我皇上,復許增入,待書成頒到,不必更憂脫漏。
奉聖旨,是故移咨知會。
○遼東人民,來住薪島,〈義州界內。
〉捕魚往來,擾害本國。
本國移咨遼東,請加禁革,立碑曉諭。
於是,遼東鎭差官來莅,括還人民,嚴治首罪。
三月 3月1日 ○壬子朔,大司諫李珥,赴召謝恩後啓曰:自上方在哀疚之中,臣子之情不忍安居,玆用扶曳登途。
區區之誠,隻欲一得瞻望天光耳,本無供職之念,請遞臣職。
「答曰:」勿辭。
「〈自前王後之喪,退老、被廢之臣,隻就本邑官庭,或就閑處,望哭成服,無入臨之禮。
故李珥之赴召,人猶疑之。
今則初喪及葬,在外者畢至,雖罪黜人,猶於郊外哭送爲禮。
〉珥旣退,累辭召命,今始赴闕。
友人問其故,珥曰:」我非山林之士,祿秩、職名,常係於朝籍。
平時則可辭召命,主上方在哀疚中,退處,辭召爲未安,故欲一出謝恩,辭職耳。
「時,東西之論猶未協和,執義鄭澈,頗持和平之論,勸珥留京,調劑兩間。
金繼輝謂珥曰:」方今士類不協,故淸論不行,朝著昏濁。
如君受國厚恩,倘後日有不測之變,則其可坐視不赴難乎?與其亂作而赴救,曷若預救於未亂乎?「珥曰:」凡人立然後能行。
若我仍留,則眞無名義。
我身旣失,則如人未能立而欲行矣。
「李之菡亦勸珥留,不聽。
○左議政洪暹、右議政盧守愼,皆辭疾免。
政院啓曰:「二相一時竝遞,人心不安。
」上答曰:「大臣進退,非政院所當預也。
」弘文館上箚,請勿遞守愼,不允。
〈副提學李山海問李珥曰:「盧相之遞,有關時事否?」珥曰:「盧相無所建明,人多少之。
然當此時,雖使經世之才居相位,安能有所爲乎?譬之工匠,盧相乃拱手坐食者也。
雖無益,亦無害。
盧相遞後,若毀瓦畫墁者代之,其害豈淺哉?」山海然之,乃上箚。
〉 夏四月 4月1日 ○壬午朔,司憲府持平金千鎰,謝病歸鄕。
千鎰以淸名,被擢爲持平。
拜命後上疏辭職,不許。
一日因入侍,極陳時弊,且請收用賢才,辭意懇切,累千百言,自辰至巳,而上不答。
千鎰意沮,遂引疾遞免。
○復以洪暹爲左議政。
上雖斥政院之啓,從公論,復相暹。
暹循俗行止,無所建明,上猶重之。
時,鄭彥智爲忠淸監司,特命加嘉善,兩司啓請改正,上曰:「彥智非不合於嘉善也。
必靜言庸違之人然後,乃可升階乎?」上以士類之尤者,喜建白,而尙辭退,彥智累居喉舌,謹默無能,故顯加擢用,欲矯士習,使不言時政也。
○李珥辭職還鄕。
珥每懷憂國之念,以削僞勳爲向治之幾,覬上召見,得復論時事,留邸一月,竟不得入對而歸。
○慶尙道兵營軍作亂,命誅其首倡者。
時,虞候申翌修鍊軍器,督役嚴苛。
軍士怨怒,夜半開門結陣,將作亂,翌躬自謝過,然後乃解。
節度使郭嶸密捕首謀,囚之然後啓聞,上大驚,命斬首謀者,梟示威衆,翌亦扺罪。
於是,武將等謂曰:「鎭軍不悅鎭將,則結陣於外,乃近來常事也。
今適發覺,首謀者死,死乃命也。
」時,軍政之亂如此。
○復以盧守愼爲右議政。
守愼又辭,答曰:「大臣輔一人、宅百揆,其進退,繫國安危,未可苟也。
卿有德有行、有學有才。
屬今多虞,顧乃辭退至懇,自意有舍君去國,而可以爲孝者乎?前日之遞,將以姑慰卿心,非以爲當然也。
有誠則無物不應。
予之望卿出仕如此,卿病必不久而瘳矣。
」守愼乃拜命。
五月 5月1日 ○辛亥朔,復以大司諫召李珥,珥上疏辭職。
且言:「殿下若欲知臣可用與否,當問以時事。
如其言不可用,願勿復召。
」上答曰:「觀爾辭疏。
諫長不可久闕,故玆遞本職。
且爾如有所懷,可實封以聞。
」珥遂上疏曰: 聖批有曰:「爾有所懷,可實封以聞。
」臣伏讀再三,精爽飛越。
夫以臣之受恩感激,常懷以身徇國之志,苟罄愚衷,有可以裨補萬一則鼎鑊斧鉞,臣亦不避。
況聖度優容,使之進言者乎?臣今披肝瀝膽,不恤觸忤。
伏惟聖明,試求諸道焉。
嗚呼!今玆乾道失常,七政乖度,妖星蔽天,白虹貫陽,風雹妄作,水旱極備,沴氣塞空,釀成癘疫者,殿下旣已仰觀矣。
坤軸失寧,震動不時,大川中竭,名山牛吼,禽獸騁怪,木石呈異,土氣散漫,五穀不成者,殿下亦已俯察矣。
士習偸卑,洩洩沓沓,後義先利,瘠公肥私,汚濁日盛,忠讜日孤,紀綱紊舛,庶績鹹隳者,殿下旣已見而知之矣。
民生塗炭,秉彜都喪,父子相戕,兄弟相害,綱常泯絶,盜賊興行,災慘洪水,俗甚蠻貊者,殿下亦旣聞而知之矣。
天怒民窮,國勢岌岌者,皆殿下之所自知也,臣何敢縷縷瀆陳乎?臣請以反本爲說焉。
臣聞,天下之事,有本有末。
理其本,則末無不治,後本先末,徒勞無益。
人君是一國之本,而治亂係焉。
君得其道,而國不能治者,必無之理也。
今日之人心、世道,一至於此,則殿下之政化,無乃未善乎?政化係於君心,則無乃殿下於反身之學,誠正之功,有所未盡乎?殿下其亦反諸本而思之乎?嗚呼!道之不明、不行也久矣。
聖經、賢傳,隻資美談。
求名者借此得譽;求祿者階此得官。
能踐其言,能緻其身者,寥寥甚鮮。
苟非豪傑之才,則孰能奮起百世之下,以洗一時之陋習乎?嗚呼!殿下英資睿質,出類絶群,旣有命世之才,作君作師,臨禦區宇,又有治世之勢。
而至今不成允德,不能善治者,其故何歟?自古人臣,鮮能爲善者。
常人之情,大抵好利,而衰世未蒙爲善之利。
身正則衆忌,道直則官躓,職治則妬興,言忠則恩替。
是故,苟非志道爲己之士,則不能爲善,而多汨於流俗焉。
人君則不然,道自我行,治自我出。
作善降祥,作惡降殃,撫我爲後,虐我爲讎。
天意、民心,較然可觀。
人君非不知此,而鮮能爲善者,欲錮而見蔽故也。
蓋喜聲色則樂於荒淫,而不見其鴆毒;好貨財則務於聚斂,而不見其民散;好逸遊則流連無度,而不見弊政之害;好用兵則黷武不戢,而不見殃民之禍。
人君之失道,大槪不出此四者。
今殿下受氣明粹,持身淸約,寧有好色、好貨之病乎?臨禦一紀,未嘗遊觀則其無盤樂之病可知;隻修武備,不妄出師則亦無好勇之病矣。
殿下以何病,而不能典學、誠身乎?道非高遠,隻在日用,而或意其至難;或憂其力弱,莫敢下功焉,無乃殿下亦以爲至難而力不及耶?殿下旣無奮發作聖之志,故群臣皆見其然,以正心、誠意爲厭聞之陳言;以責難、陳善爲愚儒之迂策,經席之上,隻以解釋文字,塞啓沃之責,殿下亦反覆咨問字訓、文意,而未嘗下詢切實踐履之功。
夫讀書而隻求文義,不反之身者,乃科業之士,所以求名求祿者也。
俗士以此發身,名顯祿厚,固遂所願矣。
今殿下之所願,在於堯、舜其身;堯、舜其民則豈可求其華,而不求其實乎?此,一事也。
嗚呼!殿下以經世之才,受付託之重,始初淸明,豈無平治邦域,高出百王之志乎?隻緣群臣少有承當者,訏謨失宜,試可弗績,議論多岐,實德不著。
朝紳之間,言語可觀,而闕門之外,惠澤不流。
於是,聖心悵然,始有不可治之嘆,以沮大有爲之志矣。
聖志旣沮
三公辭職,不許。
二月 2月1日 ○壬午朔,禁私印朝報。
先是,京中識字遊食之人,聞中朝通報皆印行,欲倣傚印出朝報,賣以資生,呈訴于政府、憲府,皆許之。
其人等,乃刻活字,印朝報,賣于各司及外方邸吏,士大夫見者皆便之。
行之數月,上偶見之,震怒曰:「刊行朝報,與私設史局何異?若流傳他國,則是暴揚國惡也。
」問于大臣曰:「誰主張此事乎?」大臣惶恐,辭不明白以啓。
乃下其人于禁府,推究倡首,欲加極刑,其人等累受刑不服。
大臣、臺諫復爲辨理,始命停刑,長流遠方。
蓋大臣、臺臣,初不歸罪於己,而朦朧救解,故有此失刑之擧,識者恨之。
○袝仁聖王後于孝陵。
發引時大風,吹倒帳幕,覆于大轝,而旁無侍衛,隻有皀卒數人喧閙,仗、衛不嚴而然也。
○皇帝策立皇後,頒詔中外,謄黃順付奏請使黃琳來。
○奏請使黃琳回自京師。
禮部覆題: 該國遞年奏請,蓋深避不韙之跡,亟申先世之冤,其忠孝至情,委爲迫切。
我皇上,復許增入,待書成頒到,不必更憂脫漏。
奉聖旨,是故移咨知會。
○遼東人民,來住薪島,〈義州界內。
〉捕魚往來,擾害本國。
本國移咨遼東,請加禁革,立碑曉諭。
於是,遼東鎭差官來莅,括還人民,嚴治首罪。
三月 3月1日 ○壬子朔,大司諫李珥,赴召謝恩後啓曰:自上方在哀疚之中,臣子之情不忍安居,玆用扶曳登途。
區區之誠,隻欲一得瞻望天光耳,本無供職之念,請遞臣職。
「答曰:」勿辭。
「〈自前王後之喪,退老、被廢之臣,隻就本邑官庭,或就閑處,望哭成服,無入臨之禮。
故李珥之赴召,人猶疑之。
今則初喪及葬,在外者畢至,雖罪黜人,猶於郊外哭送爲禮。
〉珥旣退,累辭召命,今始赴闕。
友人問其故,珥曰:」我非山林之士,祿秩、職名,常係於朝籍。
平時則可辭召命,主上方在哀疚中,退處,辭召爲未安,故欲一出謝恩,辭職耳。
「時,東西之論猶未協和,執義鄭澈,頗持和平之論,勸珥留京,調劑兩間。
金繼輝謂珥曰:」方今士類不協,故淸論不行,朝著昏濁。
如君受國厚恩,倘後日有不測之變,則其可坐視不赴難乎?與其亂作而赴救,曷若預救於未亂乎?「珥曰:」凡人立然後能行。
若我仍留,則眞無名義。
我身旣失,則如人未能立而欲行矣。
「李之菡亦勸珥留,不聽。
○左議政洪暹、右議政盧守愼,皆辭疾免。
政院啓曰:「二相一時竝遞,人心不安。
」上答曰:「大臣進退,非政院所當預也。
」弘文館上箚,請勿遞守愼,不允。
〈副提學李山海問李珥曰:「盧相之遞,有關時事否?」珥曰:「盧相無所建明,人多少之。
然當此時,雖使經世之才居相位,安能有所爲乎?譬之工匠,盧相乃拱手坐食者也。
雖無益,亦無害。
盧相遞後,若毀瓦畫墁者代之,其害豈淺哉?」山海然之,乃上箚。
〉 夏四月 4月1日 ○壬午朔,司憲府持平金千鎰,謝病歸鄕。
千鎰以淸名,被擢爲持平。
拜命後上疏辭職,不許。
一日因入侍,極陳時弊,且請收用賢才,辭意懇切,累千百言,自辰至巳,而上不答。
千鎰意沮,遂引疾遞免。
○復以洪暹爲左議政。
上雖斥政院之啓,從公論,復相暹。
暹循俗行止,無所建明,上猶重之。
時,鄭彥智爲忠淸監司,特命加嘉善,兩司啓請改正,上曰:「彥智非不合於嘉善也。
必靜言庸違之人然後,乃可升階乎?」上以士類之尤者,喜建白,而尙辭退,彥智累居喉舌,謹默無能,故顯加擢用,欲矯士習,使不言時政也。
○李珥辭職還鄕。
珥每懷憂國之念,以削僞勳爲向治之幾,覬上召見,得復論時事,留邸一月,竟不得入對而歸。
○慶尙道兵營軍作亂,命誅其首倡者。
時,虞候申翌修鍊軍器,督役嚴苛。
軍士怨怒,夜半開門結陣,將作亂,翌躬自謝過,然後乃解。
節度使郭嶸密捕首謀,囚之然後啓聞,上大驚,命斬首謀者,梟示威衆,翌亦扺罪。
於是,武將等謂曰:「鎭軍不悅鎭將,則結陣於外,乃近來常事也。
今適發覺,首謀者死,死乃命也。
」時,軍政之亂如此。
○復以盧守愼爲右議政。
守愼又辭,答曰:「大臣輔一人、宅百揆,其進退,繫國安危,未可苟也。
卿有德有行、有學有才。
屬今多虞,顧乃辭退至懇,自意有舍君去國,而可以爲孝者乎?前日之遞,將以姑慰卿心,非以爲當然也。
有誠則無物不應。
予之望卿出仕如此,卿病必不久而瘳矣。
」守愼乃拜命。
五月 5月1日 ○辛亥朔,復以大司諫召李珥,珥上疏辭職。
且言:「殿下若欲知臣可用與否,當問以時事。
如其言不可用,願勿復召。
」上答曰:「觀爾辭疏。
諫長不可久闕,故玆遞本職。
且爾如有所懷,可實封以聞。
」珥遂上疏曰: 聖批有曰:「爾有所懷,可實封以聞。
」臣伏讀再三,精爽飛越。
夫以臣之受恩感激,常懷以身徇國之志,苟罄愚衷,有可以裨補萬一則鼎鑊斧鉞,臣亦不避。
況聖度優容,使之進言者乎?臣今披肝瀝膽,不恤觸忤。
伏惟聖明,試求諸道焉。
嗚呼!今玆乾道失常,七政乖度,妖星蔽天,白虹貫陽,風雹妄作,水旱極備,沴氣塞空,釀成癘疫者,殿下旣已仰觀矣。
坤軸失寧,震動不時,大川中竭,名山牛吼,禽獸騁怪,木石呈異,土氣散漫,五穀不成者,殿下亦已俯察矣。
士習偸卑,洩洩沓沓,後義先利,瘠公肥私,汚濁日盛,忠讜日孤,紀綱紊舛,庶績鹹隳者,殿下旣已見而知之矣。
民生塗炭,秉彜都喪,父子相戕,兄弟相害,綱常泯絶,盜賊興行,災慘洪水,俗甚蠻貊者,殿下亦旣聞而知之矣。
天怒民窮,國勢岌岌者,皆殿下之所自知也,臣何敢縷縷瀆陳乎?臣請以反本爲說焉。
臣聞,天下之事,有本有末。
理其本,則末無不治,後本先末,徒勞無益。
人君是一國之本,而治亂係焉。
君得其道,而國不能治者,必無之理也。
今日之人心、世道,一至於此,則殿下之政化,無乃未善乎?政化係於君心,則無乃殿下於反身之學,誠正之功,有所未盡乎?殿下其亦反諸本而思之乎?嗚呼!道之不明、不行也久矣。
聖經、賢傳,隻資美談。
求名者借此得譽;求祿者階此得官。
能踐其言,能緻其身者,寥寥甚鮮。
苟非豪傑之才,則孰能奮起百世之下,以洗一時之陋習乎?嗚呼!殿下英資睿質,出類絶群,旣有命世之才,作君作師,臨禦區宇,又有治世之勢。
而至今不成允德,不能善治者,其故何歟?自古人臣,鮮能爲善者。
常人之情,大抵好利,而衰世未蒙爲善之利。
身正則衆忌,道直則官躓,職治則妬興,言忠則恩替。
是故,苟非志道爲己之士,則不能爲善,而多汨於流俗焉。
人君則不然,道自我行,治自我出。
作善降祥,作惡降殃,撫我爲後,虐我爲讎。
天意、民心,較然可觀。
人君非不知此,而鮮能爲善者,欲錮而見蔽故也。
蓋喜聲色則樂於荒淫,而不見其鴆毒;好貨財則務於聚斂,而不見其民散;好逸遊則流連無度,而不見弊政之害;好用兵則黷武不戢,而不見殃民之禍。
人君之失道,大槪不出此四者。
今殿下受氣明粹,持身淸約,寧有好色、好貨之病乎?臨禦一紀,未嘗遊觀則其無盤樂之病可知;隻修武備,不妄出師則亦無好勇之病矣。
殿下以何病,而不能典學、誠身乎?道非高遠,隻在日用,而或意其至難;或憂其力弱,莫敢下功焉,無乃殿下亦以爲至難而力不及耶?殿下旣無奮發作聖之志,故群臣皆見其然,以正心、誠意爲厭聞之陳言;以責難、陳善爲愚儒之迂策,經席之上,隻以解釋文字,塞啓沃之責,殿下亦反覆咨問字訓、文意,而未嘗下詢切實踐履之功。
夫讀書而隻求文義,不反之身者,乃科業之士,所以求名求祿者也。
俗士以此發身,名顯祿厚,固遂所願矣。
今殿下之所願,在於堯、舜其身;堯、舜其民則豈可求其華,而不求其實乎?此,一事也。
嗚呼!殿下以經世之才,受付託之重,始初淸明,豈無平治邦域,高出百王之志乎?隻緣群臣少有承當者,訏謨失宜,試可弗績,議論多岐,實德不著。
朝紳之間,言語可觀,而闕門之外,惠澤不流。
於是,聖心悵然,始有不可治之嘆,以沮大有爲之志矣。
聖志旣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