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己巳)二年大明隆慶三年
春正月
1月1日
○朔乙巳,以白仁傑爲大司憲。
仁傑旣退,上思其風節,屢下旨召之,仁傑固辭以疾。
至是,特命進秩爲憲長,仁傑三辭。
上手劄答之曰:「君子揚于王庭,緻君堯、舜,立準則於後世可也。
而梏於一言,遠引而去,豈爲士之道哉?卿忠誠可以貫日月;節義可以淩氷霜,不待人言而知之矣。
宜速赴朝勿辭。
」仁傑乃拜命。
○以李滉爲吏曹判書,不拜,乞放歸田裡,不許。
○判中樞府事李滉,請於文昭殿正太祖東向及昭穆之位,不從。
初,世宗倣漢原廟之制,立文昭殿,以奉四親及太祖神主,藏主後寢同堂異室,以西爲上。
四時,祫享于前殿,太祖居中南向,高、曾、祖、禰,列於東西,略如昭穆之制。
成宗追崇德宗,以睿宗已袝文昭,袝德宗於別殿,號曰延恩。
及仁宗薨,明廟卽位,時議以爲:「仁宗袝則世祖當祧,而於明廟親未盡,不祧則過五室,非世宗之意。
」乃袝仁宗於延恩。
時,李芑、尹元衡等當國,以仁宗爲未踰年之君,凡喪禮有所降殺,故爲此論,以絶仁宗,國人悲憤。
至是,大臣李浚慶等,初因衆論,請於明宗入袝時,幷袝仁宗,旣獻議蒙允矣。
及奉審本殿,則當加增間架,可以奉安,形勢不便。
李浚慶遂更議,仍前不袝,於是,衆議譁然。
李滉因考《實錄》、儀軌,詣闕上箚及廟圖曰: 文昭殿卽漢原廟,其爲制則後寢五間,以奉高、曾、祖、禰與太祖五位之神主,前殿三間,大祭則合享于此,太祖居北南向,昭二位在東西向;穆二位在西東向,此,當初所定之制也。
而其間有兄弟繼立,則有同昭穆共一位之法,見於《五禮儀》、《宗廟圖說》,然不可以同一室竝一座。
故當依賀循七室加一之議、《宋史》同位異座之文,如仁、明兩廟,同昭穆也。
仁宗袝時,世祖於明宗,亦爲高祖不祧,故室與位數,自至於加一爲六矣。
然則當於本寢本殿內,議置變禮之宜可,而安得曲生異議,別入他廟乎?人神鬱抑,二十有餘歲,況彼時明廟聖旨有曰:「仁宗後日,自當袝入。
」見於《承政院日記》乎?今聖上繼述,已兪同祔之請,可以正典禮之失,慰神人之望。
然,其同袝之際,節目之詳,必須熟講而處之。
且以後寢室數言之,則世祖於今親盡,當祧而虛其室,睿宗進居于此,其下以次而陞,仁宗袝第五室,則又有明宗一位,如前成六,而無室可入。
故,今擬就其東偏,依宗廟增室故事,別立一間,以奉明宗神位,正合古人不以室數,限王數之義。
至於前殿三間,專爲合享諸位而設,其制南北短而隘;東西長而闊。
從前設位,自北而南,恰設五位外,更無餘地,今加一位,實爲難處。
若以此爲患,欲更制大作,以展其地,則拆開殿屋,事甚非輕,鉅材難得,功役不易,袝廟之前,恐未及成也。
臣伏聞,古之祫享,皆太祖東享,以南北分左右,昭穆之列,自西以東,此,萬世所當法也。
今玆南面之位隘礙,難行如此,不如因時處宜,以古祫之制,通今祫之礙,擧而行之,無一不可。
臣旣爲殿圖於前,以見南向難行之故,繼以朱子周祫九圖、宋祫一圖,以明祫必東向之意,終復爲殿圖,以表東向得禮之懿。
伏願殿下,按圖據禮,揆以義理,隻就殿內,轉北從西,太祖西壁東向,睿宗、中宗在南北向;成宗、仁宗、明宗在北南向,世祖今雖祧出,仍虛其位,而成宗依舊與中宗相對,不敢進居世祖虛位。
此朱子祫圖,武王不敢對文王之說也。
如是則可免拆屋之撓,而又無地隘難通之患,其於奉先之道,允爲便益。
箚入,卽引見,詳問其說,滉敷對如箚意。
命下大臣、禮官議之,皆以爲:「殿內享祀儀貌,不純用古禮,乃世宗孝思無窮,以伸晨夕事生之敬,位置、向背,規制已定。
百四十年常行之制,一朝改易,事體未安。
」於是,滉議格不行。
滉又啓雲:「臣非不知原廟爲俗禮,然俗禮之中,有一端難行處,變通而從古禮之懿,以祖宗聰明正直,與天合德之靈,豈不諭其議,以爲非禮,而不安其享乎?」不從。
滉連上章乞退,復除左贊成,辭遞,復拜判中樞。
三月 3月1日 ○朔乙巳,判中樞府事李滉,謝病歸鄕。
滉自陳老病,懇乞還鄕,章累上不已,上引見,再三懇留,滉求退益力。
上曰:「卿今歸矣。
乃有所欲言者乎?」滉對曰:「古人雲:『憂治世,而危明主。
』蓋明主有絶人之資,治世無可憂之防,則獨智馭衆,有輕忽群下之心,而驕侈之心生矣。
今世雖似治平,南北有釁,生民困悴,不可謂無可憂之防也。
聖質高明,群臣才智,不足以滿聖意。
故,論議處事之間,不無獨智禦世之漸,識者預以爲慮。
臣前日所上乾卦『飛龍在天』之上,又有『亢龍有悔』之言。
人君過自高亢,不肯與臣下,同心同德,則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所謂亢龍有悔也。
然必學問之功,不廢然後,私意可勝,而此等病痛,當消釋矣。
臣前日所進聖學十圖,非臣私見,皆先賢所爲。
其功夫則臣所進箚中思字、學字爲要。
以此緻思焉,則所得益深,而小臣願忠納誨之意也。
」上復問所欲言,對曰:「我國士林之禍,起於中葉,廢朝戊午、甲子之禍,不須言矣。
中廟朝己卯之禍,賢人、君子皆被大罪。
自是,邪正相雜,奸人得志,報復私怨,則必以爲己卯餘習,士林之禍,連續而起。
明廟幼沖,權奸得志,一人敗,又一人出,相繼用事,士禍不忍言矣。
願以旣往之事,爲將來之戒。
自古人君,初政淸明,正人見用,君有過則諫;有失則爭,人主必生厭苦之意。
於是,奸人乘隙,而逢迎之。
人主之心以爲,若用此人,則吾所欲,無不如意。
自此,與小人合,而正人無着手處然後,奸臣得志,無所不至矣。
今新政之初,凡所諫諍,皆屈意從之,無大過矣。
久而聖心或移,安能保其如今日乎?如此則奸人必勝,而與初政,必大相反矣。
唐玄宗開元時,賢臣滿朝,以緻太平。
而緣玄宗多慾,而李林甫、楊國忠,一意逢迎。
由是,君子盡去,而小人獨留,終緻天寶之亂。
一君之身,而其事如二人者,初與君子合;終與小人合故也。
願上,以此爲大戒,保護善類,勿使小人陷之。
此,宗社、臣民之福也。
臣之所欲戒告,無大於此也。
」上曰:「所啓當以爲戒。
」又問:「卿於朝臣,無
仁傑旣退,上思其風節,屢下旨召之,仁傑固辭以疾。
至是,特命進秩爲憲長,仁傑三辭。
上手劄答之曰:「君子揚于王庭,緻君堯、舜,立準則於後世可也。
而梏於一言,遠引而去,豈爲士之道哉?卿忠誠可以貫日月;節義可以淩氷霜,不待人言而知之矣。
宜速赴朝勿辭。
」仁傑乃拜命。
○以李滉爲吏曹判書,不拜,乞放歸田裡,不許。
○判中樞府事李滉,請於文昭殿正太祖東向及昭穆之位,不從。
初,世宗倣漢原廟之制,立文昭殿,以奉四親及太祖神主,藏主後寢同堂異室,以西爲上。
四時,祫享于前殿,太祖居中南向,高、曾、祖、禰,列於東西,略如昭穆之制。
成宗追崇德宗,以睿宗已袝文昭,袝德宗於別殿,號曰延恩。
及仁宗薨,明廟卽位,時議以爲:「仁宗袝則世祖當祧,而於明廟親未盡,不祧則過五室,非世宗之意。
」乃袝仁宗於延恩。
時,李芑、尹元衡等當國,以仁宗爲未踰年之君,凡喪禮有所降殺,故爲此論,以絶仁宗,國人悲憤。
至是,大臣李浚慶等,初因衆論,請於明宗入袝時,幷袝仁宗,旣獻議蒙允矣。
及奉審本殿,則當加增間架,可以奉安,形勢不便。
李浚慶遂更議,仍前不袝,於是,衆議譁然。
李滉因考《實錄》、儀軌,詣闕上箚及廟圖曰: 文昭殿卽漢原廟,其爲制則後寢五間,以奉高、曾、祖、禰與太祖五位之神主,前殿三間,大祭則合享于此,太祖居北南向,昭二位在東西向;穆二位在西東向,此,當初所定之制也。
而其間有兄弟繼立,則有同昭穆共一位之法,見於《五禮儀》、《宗廟圖說》,然不可以同一室竝一座。
故當依賀循七室加一之議、《宋史》同位異座之文,如仁、明兩廟,同昭穆也。
仁宗袝時,世祖於明宗,亦爲高祖不祧,故室與位數,自至於加一爲六矣。
然則當於本寢本殿內,議置變禮之宜可,而安得曲生異議,別入他廟乎?人神鬱抑,二十有餘歲,況彼時明廟聖旨有曰:「仁宗後日,自當袝入。
」見於《承政院日記》乎?今聖上繼述,已兪同祔之請,可以正典禮之失,慰神人之望。
然,其同袝之際,節目之詳,必須熟講而處之。
且以後寢室數言之,則世祖於今親盡,當祧而虛其室,睿宗進居于此,其下以次而陞,仁宗袝第五室,則又有明宗一位,如前成六,而無室可入。
故,今擬就其東偏,依宗廟增室故事,別立一間,以奉明宗神位,正合古人不以室數,限王數之義。
至於前殿三間,專爲合享諸位而設,其制南北短而隘;東西長而闊。
從前設位,自北而南,恰設五位外,更無餘地,今加一位,實爲難處。
若以此爲患,欲更制大作,以展其地,則拆開殿屋,事甚非輕,鉅材難得,功役不易,袝廟之前,恐未及成也。
臣伏聞,古之祫享,皆太祖東享,以南北分左右,昭穆之列,自西以東,此,萬世所當法也。
今玆南面之位隘礙,難行如此,不如因時處宜,以古祫之制,通今祫之礙,擧而行之,無一不可。
臣旣爲殿圖於前,以見南向難行之故,繼以朱子周祫九圖、宋祫一圖,以明祫必東向之意,終復爲殿圖,以表東向得禮之懿。
伏願殿下,按圖據禮,揆以義理,隻就殿內,轉北從西,太祖西壁東向,睿宗、中宗在南北向;成宗、仁宗、明宗在北南向,世祖今雖祧出,仍虛其位,而成宗依舊與中宗相對,不敢進居世祖虛位。
此朱子祫圖,武王不敢對文王之說也。
如是則可免拆屋之撓,而又無地隘難通之患,其於奉先之道,允爲便益。
箚入,卽引見,詳問其說,滉敷對如箚意。
命下大臣、禮官議之,皆以爲:「殿內享祀儀貌,不純用古禮,乃世宗孝思無窮,以伸晨夕事生之敬,位置、向背,規制已定。
百四十年常行之制,一朝改易,事體未安。
」於是,滉議格不行。
滉又啓雲:「臣非不知原廟爲俗禮,然俗禮之中,有一端難行處,變通而從古禮之懿,以祖宗聰明正直,與天合德之靈,豈不諭其議,以爲非禮,而不安其享乎?」不從。
滉連上章乞退,復除左贊成,辭遞,復拜判中樞。
三月 3月1日 ○朔乙巳,判中樞府事李滉,謝病歸鄕。
滉自陳老病,懇乞還鄕,章累上不已,上引見,再三懇留,滉求退益力。
上曰:「卿今歸矣。
乃有所欲言者乎?」滉對曰:「古人雲:『憂治世,而危明主。
』蓋明主有絶人之資,治世無可憂之防,則獨智馭衆,有輕忽群下之心,而驕侈之心生矣。
今世雖似治平,南北有釁,生民困悴,不可謂無可憂之防也。
聖質高明,群臣才智,不足以滿聖意。
故,論議處事之間,不無獨智禦世之漸,識者預以爲慮。
臣前日所上乾卦『飛龍在天』之上,又有『亢龍有悔』之言。
人君過自高亢,不肯與臣下,同心同德,則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所謂亢龍有悔也。
然必學問之功,不廢然後,私意可勝,而此等病痛,當消釋矣。
臣前日所進聖學十圖,非臣私見,皆先賢所爲。
其功夫則臣所進箚中思字、學字爲要。
以此緻思焉,則所得益深,而小臣願忠納誨之意也。
」上復問所欲言,對曰:「我國士林之禍,起於中葉,廢朝戊午、甲子之禍,不須言矣。
中廟朝己卯之禍,賢人、君子皆被大罪。
自是,邪正相雜,奸人得志,報復私怨,則必以爲己卯餘習,士林之禍,連續而起。
明廟幼沖,權奸得志,一人敗,又一人出,相繼用事,士禍不忍言矣。
願以旣往之事,爲將來之戒。
自古人君,初政淸明,正人見用,君有過則諫;有失則爭,人主必生厭苦之意。
於是,奸人乘隙,而逢迎之。
人主之心以爲,若用此人,則吾所欲,無不如意。
自此,與小人合,而正人無着手處然後,奸臣得志,無所不至矣。
今新政之初,凡所諫諍,皆屈意從之,無大過矣。
久而聖心或移,安能保其如今日乎?如此則奸人必勝,而與初政,必大相反矣。
唐玄宗開元時,賢臣滿朝,以緻太平。
而緣玄宗多慾,而李林甫、楊國忠,一意逢迎。
由是,君子盡去,而小人獨留,終緻天寶之亂。
一君之身,而其事如二人者,初與君子合;終與小人合故也。
願上,以此爲大戒,保護善類,勿使小人陷之。
此,宗社、臣民之福也。
臣之所欲戒告,無大於此也。
」上曰:「所啓當以爲戒。
」又問:「卿於朝臣,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