卽位年
關燈
小
中
大
植於明廟之末,累被徵召,丙寅始造朝,拜尙衣判官,嘗一登對,卽辭歸。
恒同時被召入對,陳進學、緻治之方,除林川郡守,赴任一年,棄歸。
至是,朝臣交薦之,皆下書特召。
〈植居三嘉,運居報恩,恒居泰仁。
〉 ○上禦經筵,講《大學》。
奇大升入侍。
上因論古帝王政治優劣,問曰:「堯、舜、湯、武,皆得賢臣,共成至治。
三代以下,雖有濟世安民之賢,而不樂仕宦,以道自守,是皆不得其時而然耶?雖遇其時,亦有不仕者,何也?」大升曰:「明德、新民、體用之學也。
若眞儒則豈獨善其身乎?一偏之士,則或有長往山林者矣。
」仍歷陳程、朱諸賢進退之節與時君離合之機,以及我國祖宗朝賢人、君子立朝遭讒之事,上然之。
又言:「自上留意求賢,臣民之福也。
頃日李滉、李恒、曺植,皆被特旨,此繼述先志,甚盛擧也。
第三人年皆七十,日氣方寒,若登途得病,則恐顚仆道路。
待賢士,當從容寬假,不宜驅迫使之,觀日候上來爲便。
」李俊民因言:「賢者信任無疑之論,固至矣。
當今之人,豈能一如古人乎?觀其人而灼知其君子,然後用之可也。
」大升曰:「微臣固無知識,有難仰達。
然以大槪觀之,則李滉則地位甚高,祖述程、朱,其論述近於程、朱,我國近代所稀有也。
其性恬退,不樂仕宦,聞其居鄕甚貧苦。
李恒則少時好俠業武,悔悟爲學,做得工夫,其勇與古人無異,德器亦成,見之儼然。
但晩而知學,學問不能該通。
曹植則氣節磊落,壁立千仞,可以廉頑立懦,而學問則不循規矩。
成運亦遺佚之士也。
年過七十,臣未知其學如何,大抵恬淡自守人也。
一時賢士,人品亦不一,而李滉當爲最。
自上召數人等,欲緻三代之治,則彼豈敢以伊、周自任乎?必以學問未至爲嫌。
接待過厚則亦恐不敢當也。
待其上來,接見則必有所言。
信任則所當專一,接待則當有斟酌。
一時厚待,而不能繼之,則讒間之所由生也。
且必聖學高明然後,政事得失、人物賢否,可以知之矣。
」上然之。
○大升又於經筵。
極言己酉獄事之冤濫,而至今在竄配者猶多,又:「丙辰年間,湖南人安瑞順上疏,言宋麟壽非罪竄死,尹元衡、李芑等惡之,酷刑殺之。
辭連鄭綸者,皆斬不待時,籍沒家産,妻子爲孥。
其時寫疏人,今尙流配遠方,宜皆沛宥,此聖世事也。
前者慈敎,欲待聖學高明,然後改之;自上亦以事在先朝,難之。
此乃先王欲改,而未及施者也。
當此繼述之日,以無辜被禍者,雖遲一日,亦可惜也。
況方召草野賢士,而此一事,有未盡昭雪,則恐無以觀聽而興起也。
」上然之。
未幾,皆得疏釋。
○上,下諭李滉等,使待日暖,從容上來,從大升之言也。
○曺植再辭不至。
且請以救急二字,獻爲興邦一言,以代獻身。
又「方今邦本分崩,百弊斯極,所宜大小汲汲,如救焚拯溺,罔或支持,而徒事虛名論篤是與,名不足以救實,猶畫餠之不足以救飢。
請以緩急虛實,分揀處置。
」是時,主上方向儒學,諸賢滿朝,論說性理,而朝綱不振,邦本日蹙,故植有此說。
○以辛應時爲弘文館校理。
上,一日講罷,謂諸臣曰:「《皇明通紀》,甚是好書。
」應時對曰:「殿下何從得見此書耶?筵中所講書外,願一切勿觀。
況《通紀》末卷,所論不正,士子猶不屑觀,況人主乎?」蓋指興獻追崇事也。
○以尹根壽爲副應敎,鄭澈爲弘文館副修撰。
○以盧禛爲全州府尹。
禛事母至孝,自明廟朝,累除淸顯,皆懇辭退歸,或乞補外。
及守全州,淸愼愛民,勤於政務,不以老爲懈,州人皆有去後思。
○領議政李浚慶於經筵白上曰:「主上新服厥命,此,億兆傾心之日也。
凡所施爲,一切不可放過。
人主一語一默、一動一靜,莫不係於國家興亡,不可以一動靜、一語默之微,而有所自逸。
人心之難制,莫甚於慾。
匹夫不是無慾,而或畏法有制;或所遇不豐,不甚爲慾所使。
然猶有喪身亡家者,唯其難制故也。
至於人君,則所交於前者,莫非豐亨豫大之事,而無法制之可畏,故雖明,易溺;雖安,易危,唯慾易放故也。
自古人君,以慾緻亂者多矣。
當此卽位之初,願先以此爲戒,以爲保宗社、保生民之第一本焉。
況直言者,國家元氣,不可一日無也。
言雖合道,以逆于心,而怒其人,則治亂之所由分也。
又必親近儒臣,誠心講學,先正本原之地,可以爲措事出治之本矣。
」上動容聽納。
恒同時被召入對,陳進學、緻治之方,除林川郡守,赴任一年,棄歸。
至是,朝臣交薦之,皆下書特召。
〈植居三嘉,運居報恩,恒居泰仁。
〉 ○上禦經筵,講《大學》。
奇大升入侍。
上因論古帝王政治優劣,問曰:「堯、舜、湯、武,皆得賢臣,共成至治。
三代以下,雖有濟世安民之賢,而不樂仕宦,以道自守,是皆不得其時而然耶?雖遇其時,亦有不仕者,何也?」大升曰:「明德、新民、體用之學也。
若眞儒則豈獨善其身乎?一偏之士,則或有長往山林者矣。
」仍歷陳程、朱諸賢進退之節與時君離合之機,以及我國祖宗朝賢人、君子立朝遭讒之事,上然之。
又言:「自上留意求賢,臣民之福也。
頃日李滉、李恒、曺植,皆被特旨,此繼述先志,甚盛擧也。
第三人年皆七十,日氣方寒,若登途得病,則恐顚仆道路。
待賢士,當從容寬假,不宜驅迫使之,觀日候上來爲便。
」李俊民因言:「賢者信任無疑之論,固至矣。
當今之人,豈能一如古人乎?觀其人而灼知其君子,然後用之可也。
」大升曰:「微臣固無知識,有難仰達。
然以大槪觀之,則李滉則地位甚高,祖述程、朱,其論述近於程、朱,我國近代所稀有也。
其性恬退,不樂仕宦,聞其居鄕甚貧苦。
李恒則少時好俠業武,悔悟爲學,做得工夫,其勇與古人無異,德器亦成,見之儼然。
但晩而知學,學問不能該通。
曹植則氣節磊落,壁立千仞,可以廉頑立懦,而學問則不循規矩。
成運亦遺佚之士也。
年過七十,臣未知其學如何,大抵恬淡自守人也。
一時賢士,人品亦不一,而李滉當爲最。
自上召數人等,欲緻三代之治,則彼豈敢以伊、周自任乎?必以學問未至爲嫌。
接待過厚則亦恐不敢當也。
待其上來,接見則必有所言。
信任則所當專一,接待則當有斟酌。
一時厚待,而不能繼之,則讒間之所由生也。
且必聖學高明然後,政事得失、人物賢否,可以知之矣。
」上然之。
○大升又於經筵。
極言己酉獄事之冤濫,而至今在竄配者猶多,又:「丙辰年間,湖南人安瑞順上疏,言宋麟壽非罪竄死,尹元衡、李芑等惡之,酷刑殺之。
辭連鄭綸者,皆斬不待時,籍沒家産,妻子爲孥。
其時寫疏人,今尙流配遠方,宜皆沛宥,此聖世事也。
前者慈敎,欲待聖學高明,然後改之;自上亦以事在先朝,難之。
此乃先王欲改,而未及施者也。
當此繼述之日,以無辜被禍者,雖遲一日,亦可惜也。
況方召草野賢士,而此一事,有未盡昭雪,則恐無以觀聽而興起也。
」上然之。
未幾,皆得疏釋。
○上,下諭李滉等,使待日暖,從容上來,從大升之言也。
○曺植再辭不至。
且請以救急二字,獻爲興邦一言,以代獻身。
又「方今邦本分崩,百弊斯極,所宜大小汲汲,如救焚拯溺,罔或支持,而徒事虛名論篤是與,名不足以救實,猶畫餠之不足以救飢。
請以緩急虛實,分揀處置。
」是時,主上方向儒學,諸賢滿朝,論說性理,而朝綱不振,邦本日蹙,故植有此說。
○以辛應時爲弘文館校理。
上,一日講罷,謂諸臣曰:「《皇明通紀》,甚是好書。
」應時對曰:「殿下何從得見此書耶?筵中所講書外,願一切勿觀。
況《通紀》末卷,所論不正,士子猶不屑觀,況人主乎?」蓋指興獻追崇事也。
○以尹根壽爲副應敎,鄭澈爲弘文館副修撰。
○以盧禛爲全州府尹。
禛事母至孝,自明廟朝,累除淸顯,皆懇辭退歸,或乞補外。
及守全州,淸愼愛民,勤於政務,不以老爲懈,州人皆有去後思。
○領議政李浚慶於經筵白上曰:「主上新服厥命,此,億兆傾心之日也。
凡所施爲,一切不可放過。
人主一語一默、一動一靜,莫不係於國家興亡,不可以一動靜、一語默之微,而有所自逸。
人心之難制,莫甚於慾。
匹夫不是無慾,而或畏法有制;或所遇不豐,不甚爲慾所使。
然猶有喪身亡家者,唯其難制故也。
至於人君,則所交於前者,莫非豐亨豫大之事,而無法制之可畏,故雖明,易溺;雖安,易危,唯慾易放故也。
自古人君,以慾緻亂者多矣。
當此卽位之初,願先以此爲戒,以爲保宗社、保生民之第一本焉。
況直言者,國家元氣,不可一日無也。
言雖合道,以逆于心,而怒其人,則治亂之所由分也。
又必親近儒臣,誠心講學,先正本原之地,可以爲措事出治之本矣。
」上動容聽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