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石敬瑭反下三關

關燈
士馬精強,若興兵傳檄,帝業可成。

    豈可坐視而忍辱乎?”敬瑭曰:“汝言深合吾意,但恐謀事不成,反招禍害。

    ”桑維翰曰:“主上即位之初,明公入朝,主上豈不知蛟龍不可縱之深淵耶! 然卒以河東三關令明公把守,此乃天意假公以利器也。

    明宗遺愛在人,主上以庶蘖伐之,群情不附,況公乃明宗之愛婿。

    今主上逆情見待,此非首謝可免,但力為自全之計。

    契丹主素與明宗約為兄弟,公誠能推心屈節以事之,朝呼夕至,何患不成!”敬瑭之意遂決。

    即令桑維翰寫表,稱臣于契丹,且請以父禮事之,如事成之日,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與之。

    劉知遠曰:“稱臣可矣!以父事之太過,厚以金帛賄之,便足以緻其兵,不必許以土地。

    今契丹引兵相助,得暫解目下之急,恐異日大為中國之患,悔無及矣!”敬瑭終不肯從。

    先儒讀史至此,有詩曰: 中國須教中國治,盧龍豈可屬夷人? 尺一隻因輕約誓,諸州從此入沉淪。

     卻将禮樂冠裳地,貨作侏亻禽鴂舌倫。

     讀史至今遺怅恨,令人切齒怒庸臣。

     卻說使臣赍表至契丹,契丹主見表大喜,即遣慕容韬為元帥,領兵五萬前來相助。

    當日敬瑭與衆商議:“今我約會起兵,其勢甚大,報仇必矣!倘廢帝探知,先将公主害了,如何是好?”趙瑩曰:“且宜按兵勿動,先遣一人,密地前去,将公主取出宮中,離了東京方好行事。

    ”桑維翰曰:“吾帳下一人,堪任此事。

    ”敬瑭曰:“此人是誰?”維翰曰:“此人少不負囊,長而有勇,身長八尺,乃趙州人也,複姓宇文名渙。

    ”敬瑭大喜曰:“吾聞此人之名久矣!得彼前去,大遂吾願。

    ”即修書一紙封好,便遣宇文渙前去。

     渙領軍令,星夜馳奔東京,徑入木樨宮,來見永甯公主。

     侍妾報曰:“三關有使來見,公主喚入,細問其故。

    渙告曰:“某乃小卒宇文渙也!驸馬欲報公主冷宮之恨,起兵十萬,離了三關,殺奔京城,恐公主遭難,差某先來報知,早為脫身之計,今晚結束,便好上馬,遲則誤事!今有密書呈上。

    ”公主拆開視之。

    書雲:拙夫驸馬石敬瑭,緻書于公主賢妻知道,即日兵臨潼關口外,指日便到長安,誠恐不利于公主,不敢遽進,先遣宇文渙報知,速作脫身,離了長安城。

    吾随後領兵前來迎接到營,然後舉事,方保萬全。

    善觑方便,伏乞裁處。

     公主覽畢,“果有此事,你且暫退,我自有道理”。

    宇文渙故意催并一番而出。

    公主入見宮人韓月娥,暗暗垂淚。

    月娥曰:“公主何故煩惱?”公主曰:“念我在冷宮受苦之時,無計得脫,望空許下觀音醮一壇,得至本宮,即便酬還。

    今已脫難,未了此願,使吾悒怏不已。

    ”月娥曰:“休得瞞我,我已知道了。

    宇文渙報你,驸馬反下三關,欲取你去,故托此意。

    ”公主驚曰:“汝既知此事,吾安敢瞞,實無奇計離此,因此煩惱。

    ”月娥曰:“我有一計,離此不難。

    ”公主請問其計? 月娥曰:“明早你當殿苦奏,酬願出宮,吾同公主前去便是。

    ”公主曰:“若如此,生死難忘,切勿漏洩。

    ”二人商議已定,公主便喚宇文渙,吩咐雲:“你先出城于官道邊等候,吾推還願,與宮人月娥同行。

    ”宇文渙曰:“公主自宜仔細,勿誤主帥之計。

    ” 次日,廢帝升殿,衆官拜舞已畢,永甯公主伏于阙下,奏言:“隻為元旦朝賀,與皇嫂相争拜見之禮,觸怒龍顔,緻被監禁冷宮受苦。

    當時暗思無計可脫,對天曾許觀音醮一壇,已蒙聖恩赦出,理宜賽還,望陛下以慈悲為本,念兄妹之情,賜小妹往金蓮觀酬還此願,小妹之幸也!”廢帝許之,公主拜謝出朝,随即上了彩車,一班宮人侍女跟定出城,與宇文渙相會,五百軍士前遮後擁,離了洛陽,趱程而去。

    有詩為證: 一兄一妹不相容,聽信讒言道不通, 不是石郎來阃外,戈矛原自起深宮。

     當日文武皆散,比及報道公主與宮娥逃去之時,已是三日。

     廢帝聽得走了公主,慌集衆文武商議。

    馮道曰:“此必三關有人來此,暗通消息,既已接去公主,早晚必生禍亂,可急追之!”未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卓吾子評: 廢帝既委敬瑭以三關重任,豈因小節而囚永甯公主于冷宮,其禍不起于阃外,實肇自宮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