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理論成就
關燈
小
中
大
易的。
可是,它們通常有下列共同的特點,無論自我在其防禦的努力中做了什麼,不管它是否試圖拒不承認外部現實世界的一部分,也無論它是否試圖抵制來自内部世界的本能願望,它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全面的無條件的。
結果總是取決于兩種相對立的态度,二者不論強弱勝負都同樣導緻了精神的複雜性。
最後,唯一必須指出的是,我們依靠自己的意識知覺對所有這些過程取得的了解是非常少的。
九、内部世界 我們尚沒有辦法轉達一組複雜的同時性事件的知識,而隻有按順序地加以描述。
因而,這導緻了所有我們的解說都隻好開始于片面的簡單化,直到它們能夠得到補充,得到發展,并得到完善。
自我的圖景可寫照如下:它介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它接納前者的本能要求,以便使其得到滿足;它從後者引發出知覺,并作為記憶加以利用;它刻意自我保護,抵禦來自兩方面的過度要求;同時,它的全部決策都聽命于修正了的快樂原則。
自我的這幅寫照實際上僅可應用于童年初期結束之時,即到大約5歲。
就在這個歲數前後,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
外部世界的一部分至少是部分地不再作為對象,而是通過認同作用被納入了自我,變成了内部世界的組成部分。
這個新的精神構成部分繼續發揮着迄今為止是由外部世界中的人們(被放棄的對象)所起的作用: 它觀察自我,命令自我,評判自我,并以處罰來威脅自我,簡直就如同它所取代的父母。
我們把這個構成部分稱作超我。
我們能意識到它,是由于它作為我們的良心而起到的評判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超我常常表現得很嚴酷,真正的父母并未對此提供固定模式。
超我要求自我不僅要說明自己的活動,而且同樣要說明自己的思想和沒有得到實施的意圖,它似乎對這一切都有所覺察。
這提醒我們,俄狄浦斯傳說中的英雄也會對他的行為感到内疚,并使自己受到自我處罰,盡管由我們和他自己審判的罪過是由不可違抗的神谕力量造成的。
超我事實上是俄狄浦斯情結的繼承者,它隻是在情結得到解決之後才建立起來的。
為此,它的過分嚴酷就不是照搬現實的模式,而是與用來抵禦俄狄浦斯情結誘惑的力量相符合的了。
對這一事實的某些懷疑必定是出自哲學家及其信徒的主張,即道德感并不是由教育逐漸灌輸給人們的,或者并不是人們在其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而是從更深遠的根源被注入給人們的。
當自我與超我非常協調一緻地發揮作用時,要區别它們的表現很不容易。
但它們之間的緊張和疏遠卻會使它們自身顯而易見。
良心的責備引起的苦惱與兒童對失去愛的恐懼十分一緻,現在,這種恐懼已為道德的力量所取代。
另一方面,如果自我成功地抵制了超我的誘惑,并做了一些反對超我的事,自我就會感到提高了自信心和加強了自尊心,好像取得了某些寶貴的收獲。
在這一點上,雖然超我已經變成了内部世界的一部分,但它對自我仍舊扮演着外部世界的角色。
在整個後來的生活中,超我都體現着一個人童年期的影響,即父母對他的撫養、教育的影響,和他對父母的依賴的影響&mdash&mdash由于共同的家庭生活,大大地延長了人類的童年期。
而總的來說,超我感受的不僅是父母的個人品質,而且是對它自身可發揮決定性影響的一切。
如他們從屬的社會等級的趣味和标準,以及他們所屬民族的固有意向和傳統。
喜歡高度概括和明确區分的人也許會說,個體與父母相分離之後所面對的外部世界代表着現實的力量;他的帶有遺傳傾向的本我代表着有機體的過去;後來逐漸把外部世界與本我聯結起來的超我,更多地代表着文化的過去,這似乎是兒童在早期生活的幾年期間作為遺留經驗所必須重複的經曆。
這樣的概括不可能是普遍正确的。
文化産物的某些部分無疑在本我中會遺留下它們的沉澱物。
超我所起到的大部分作用是在本我中喚起回響,許多兒童的新經驗将得到加強,因為它們是某些早期種系發生的經驗的重演。
你所擁有的來自于你的父親,獲得它使之成為你的。
因此,超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占據了一個中間的位置,它本身合并了現在和過去的影響。
在建立超我的時候,可以說在我們面前就有一種方式,以這個方式。
現在被轉變到了過去&hellip&hellip ***
可是,它們通常有下列共同的特點,無論自我在其防禦的努力中做了什麼,不管它是否試圖拒不承認外部現實世界的一部分,也無論它是否試圖抵制來自内部世界的本能願望,它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全面的無條件的。
結果總是取決于兩種相對立的态度,二者不論強弱勝負都同樣導緻了精神的複雜性。
最後,唯一必須指出的是,我們依靠自己的意識知覺對所有這些過程取得的了解是非常少的。
九、内部世界 我們尚沒有辦法轉達一組複雜的同時性事件的知識,而隻有按順序地加以描述。
因而,這導緻了所有我們的解說都隻好開始于片面的簡單化,直到它們能夠得到補充,得到發展,并得到完善。
自我的圖景可寫照如下:它介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它接納前者的本能要求,以便使其得到滿足;它從後者引發出知覺,并作為記憶加以利用;它刻意自我保護,抵禦來自兩方面的過度要求;同時,它的全部決策都聽命于修正了的快樂原則。
自我的這幅寫照實際上僅可應用于童年初期結束之時,即到大約5歲。
就在這個歲數前後,發生了一個重要的變化。
外部世界的一部分至少是部分地不再作為對象,而是通過認同作用被納入了自我,變成了内部世界的組成部分。
這個新的精神構成部分繼續發揮着迄今為止是由外部世界中的人們(被放棄的對象)所起的作用: 它觀察自我,命令自我,評判自我,并以處罰來威脅自我,簡直就如同它所取代的父母。
我們把這個構成部分稱作超我。
我們能意識到它,是由于它作為我們的良心而起到的評判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超我常常表現得很嚴酷,真正的父母并未對此提供固定模式。
超我要求自我不僅要說明自己的活動,而且同樣要說明自己的思想和沒有得到實施的意圖,它似乎對這一切都有所覺察。
這提醒我們,俄狄浦斯傳說中的英雄也會對他的行為感到内疚,并使自己受到自我處罰,盡管由我們和他自己審判的罪過是由不可違抗的神谕力量造成的。
超我事實上是俄狄浦斯情結的繼承者,它隻是在情結得到解決之後才建立起來的。
為此,它的過分嚴酷就不是照搬現實的模式,而是與用來抵禦俄狄浦斯情結誘惑的力量相符合的了。
對這一事實的某些懷疑必定是出自哲學家及其信徒的主張,即道德感并不是由教育逐漸灌輸給人們的,或者并不是人們在其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而是從更深遠的根源被注入給人們的。
當自我與超我非常協調一緻地發揮作用時,要區别它們的表現很不容易。
但它們之間的緊張和疏遠卻會使它們自身顯而易見。
良心的責備引起的苦惱與兒童對失去愛的恐懼十分一緻,現在,這種恐懼已為道德的力量所取代。
另一方面,如果自我成功地抵制了超我的誘惑,并做了一些反對超我的事,自我就會感到提高了自信心和加強了自尊心,好像取得了某些寶貴的收獲。
在這一點上,雖然超我已經變成了内部世界的一部分,但它對自我仍舊扮演着外部世界的角色。
在整個後來的生活中,超我都體現着一個人童年期的影響,即父母對他的撫養、教育的影響,和他對父母的依賴的影響&mdash&mdash由于共同的家庭生活,大大地延長了人類的童年期。
而總的來說,超我感受的不僅是父母的個人品質,而且是對它自身可發揮決定性影響的一切。
如他們從屬的社會等級的趣味和标準,以及他們所屬民族的固有意向和傳統。
喜歡高度概括和明确區分的人也許會說,個體與父母相分離之後所面對的外部世界代表着現實的力量;他的帶有遺傳傾向的本我代表着有機體的過去;後來逐漸把外部世界與本我聯結起來的超我,更多地代表着文化的過去,這似乎是兒童在早期生活的幾年期間作為遺留經驗所必須重複的經曆。
這樣的概括不可能是普遍正确的。
文化産物的某些部分無疑在本我中會遺留下它們的沉澱物。
超我所起到的大部分作用是在本我中喚起回響,許多兒童的新經驗将得到加強,因為它們是某些早期種系發生的經驗的重演。
你所擁有的來自于你的父親,獲得它使之成為你的。
因此,超我在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間占據了一個中間的位置,它本身合并了現在和過去的影響。
在建立超我的時候,可以說在我們面前就有一種方式,以這個方式。
現在被轉變到了過去&hellip&hell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