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1][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二篇全文。

    ] [2][在《釋夢》(1900a)第二章的類似段落,有一些關于思考的說明性評論。

    ] [3][《論釋夢的理論與實踐》(1923c)中,記載着對這些可供選擇的方法的細微差别的表述。

    ] [4][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10講。

    ] [5][弗洛伊德在《關于解釋的可能性的限制》(1925)一文中加了一個特殊注釋。

    ] [6][參閱《釋夢》(1900a)。

    ] [7][參閱《釋夢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1911)。

    ] [8][參閱《論釋夢的理論與實踐》(1923c)中第二部分。

    ] [9][弗洛伊德在此用&ldquo稽查員&rdquo(Zensor)這一拟人形式取代非人格的&ldquo稽查&rdquo(Zensur)一詞,這是鮮有的一個例子。

    請見《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6講中的編者腳注(标準版,第16卷,第429頁)。

    ] [10][這句話幾乎逐字照搬弗洛伊德《釋夢》(1900a)第1版《序言》中的第2句話(标準版,第4卷,第2頁)。

    ] [11][《釋夢》(1900a),标準版,第4卷,第2頁。

    ] [12][這個觀點在弗洛伊德最早期的心理學文章中就已有,即其第一篇名為《防禦性神經精神病》(1894)标準版,第3卷,第55頁。

    ] [13][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11講。

    ] [14][《釋夢》(1900a)第六章第五節中對這些實驗有更詳細的描述(标準版,第5卷,第384頁)。

    ] [15][弗洛伊德1914年在對《釋夢》(1900a)的幾段補充中,對西爾伯勒的實驗做了更充分的說明,并附有大量的引文(标準版,第5卷,第344~345頁及第503~504頁)。

    ] [16][《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中曾論述了象征作用,但這種适用于女性的夢的事實,僅在一些較早期發表的《得自精神分析實踐的觀察與實例》(1913)中提及。

    ] [17][參閱弗洛伊德去世後發表的對該論題的注釋(1940c,1922)。

    ] [18]希臘神話中彌諾斯(Minos)王的女兒,阿裡阿德涅曾給了忒修斯(Theseus)一個線團,幫助他逃出了彌諾陶洛斯(Minotaurus)的迷宮。

    &mdash&mdash中譯者 [19][即德文中的&ldquohäufigkeit&rdquo和&ldquohäufung&rdquo這兩個詞。

    它們都來自于&ldquoHaufen&rdquo,這一詞根,意指&ldquo堆積&rdquo。

    ] [20][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11講,也可參閱《釋夢》(1900a)。

    ] [21][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12講。

    所有的一切又可見于《釋夢》(1900a)。

    ] [22][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14講。

    ] [23][參閱《精神分析新論》(1916~1917)第31講。

    ] [24][最後三段的主題最早載于弗洛伊德《超越快樂原則》(1920g)第二、三章。

    在本講演後面第32講中對它有更進一步的提示。

    ] [25][在《精神分析與治療》(1941)的英文編者語中記載着一系列弗洛伊德關于該主題的文章,瓊斯(1957)在他的傳記第3卷第四章中,對弗洛伊德關于神秘主義的态度作了綜合概述。

    ] [26][即檢驗事物以看它們是真是假。

    這在《心理玄學對夢理論的一個補充》(1917a)中有論述。

    又見于《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3講。

    ] [27][弗洛伊德《诙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1905c)一書第四章中,對這種&ldquo非理性快樂&rdquo有詳盡論述。

    ] [28][引自歌德《浮士德》,第1部,第4場。

    ] [29][參見《一個幻覺的未來》(1927c)第五章中類似的論述。

    ] [30][這個例子最早在《夢和心靈感應》(1922a)一文中有更加詳細的論述。

    ] [31][在其死後出版的弗洛伊德早期論文《精神分析與心靈感應》(1941d[1921])中詳述了算命先生通過無意義的活動分散問卦者的注意力的意義,認為這是一種潛意識心理過程釋放的方式。

    在此,他比較了在某些诙諧中類似&ldquo分散狀态&rdquo的應用,這可參閱他的《诙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1905c)一書。

    更早期在其技術性文獻《癔症研究》(1895d)中,他對幾種特定的催眠術,特别對早期通過按壓患者前額而使之遺忘的方法作了同樣的解釋。

    (标準版,第2卷,第271頁)這在其後《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1c)讨論催眠術時有了進一步發展。

    也可比較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1901b)中對指向某種自動行為的注意力幹擾此行為的表現這一事實的一些評論。

    ] [32][此事在《精神分析與心靈感應》(1941d)中叙述更為詳盡,有幾處微小改動,而在1925年的論文第三部分中則叙述較為簡練。

    ] [33][《精神分析與心靈感應》(1941d)中,這一案例也有更為詳細的論述。

    ] [34][《精神分析與心靈感應》(1941d)中也有一些詳述,但此處在有些方面更加充分。

    ] [35][該例應稱為&ldquo第三例&rdquo被收錄在《精神分析與心靈感應》(1941d)中,在弗洛伊德的這篇論文中說明了它的省略情況,在英文編者導言中對它作了評述,同上,第175頁。

    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原始材料被保存下來了。

    它與這裡所作的描述如此相似,以至于人們懷疑前者是對後者的複制。

    但應補充說明的是,自1955年這一卷的标準版著作出版後,那份原稿不幸再次莫明其妙地遺失了。

    ] [36]弗西斯(DavidForsyth,1877~1941)博士是倫敦查林十字醫院的咨詢醫生,他是1913年創立倫敦精神分析學會的最早成員之一。

     [37][傑出的匈牙利精神分析者。

    ] [38][即&ldquo民衆大學&rdquo,提供英國人所說的&ldquo成人教育&rdquo。

    ] [39][當然,&ldquoFreund&rdquo系德文中&ldquo朋友&rdquo之意。

    弗洛伊德曾為他寫過令人感動的訃告(1920c)。

    ] [40][弗洛伊德身後發表的《精神分析和心靈感應》(1941d)一文的引言部分,詳細闡述了這些思想(标準版,第18卷,第177~181頁)。

    ] [41][此講中大部分材料(和某些細節闡述)來自于《自我和本我》(1923b)第一、二、三和五章。

    ] [42][&ldquoGewissensangst&rdquo字面意思是&ldquo良心的焦慮&rdquo,在《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d)的編者注中有關于這個詞的論述(标準版,第20卷,第128頁)。

    ] [43][參閱第109頁(指标準版第22卷頁碼,下同。

    &mdash&mdash中譯者)。

    ] [44]如一個自我趨向于相似的另一個自我。

     [45][這個問題在《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中實際上隻極為簡單地提及過(參閱第26講後半部分,标準版,第16卷,第427~428頁)。

    認同是《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1c)第七章的主題;超我的形成在《自我和本我》(1923b)第三章中有詳細論述。

    同上,第19卷第28頁。

    ] [46][這個觀點在弗洛伊德《受虐狂的節制問題》(1924c)一文中有論述,另外,在那裡,英文編者注釋處理了弗洛伊德對&ldquo意象&rdquo(image)這一術語的使用。

    ] [47][該段,尤其是&ldquo自我理想的載體&rdquo這部分有些含糊。

    當弗洛伊德在《論自戀》(1914c)的文章中首次使用這個概念時,他區分了自我理想本身與&ldquo一種特殊心理功能,這種功能的任務是認識自戀從自我理想中獲取滿足的情況,并根據此認識,用自我理想監視和評價實際的自我&rdquo。

    與此相同,在《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6講中,他論及一個人感到&ldquo自我中有一種支配性的功能,它根據理想自我來評價實際的自我及每個活動,并在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自己&rdquo。

    但在他後期的一些文章中,理想和執行理想的功能之間的區别變得模糊了。

    在此,這種情形可能再現,超我可能被等同于執行功能。

    在其後3段中術語&ldquoIdealfunction&rdquo(理想功能)的使用産生了同樣的問題,在《自我與本我》(1923b)的編者導言中論述了整個主題。

    ] [48][在後面第34講論述了他們的觀點。

    ] [49][參閱弗洛伊德《兩性解剖差異所帶來的心理後果》(1925j)一文的注腳。

    ] [50][見埃米爾·魯德韋格(EmilLudwig)著《威廉姆二世)(1926)。

    ] [51][關于&ldquoIdealfunction&rdquo(理想功能),參閱前面的注釋。

    ] [52][參閱《群體心理學與自我的分析》(1921c)。

    ] [53][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4講。

    标準版,第15卷,第64頁。

    ] [54][德國醫生,弗洛伊德被其不同凡響的觀念所吸引。

    ] [55][該詞在德文中為&ldquoEs&rdquo,英文一般相應的詞是&ldquoit&rdquo。

    ] [56][弗洛伊德關于這個主題的觀點發展的闡述見于《自我與本我》(1923b)的英文版編者導言中。

    此外,自《自我與本我》後,縮寫形式&ldquoUcs&rdquo就不再被使用,直至《摩西與一神教》(1939a)中出現過一次。

    ] [57][值得注意的是,僅在此文大約一年前,弗洛伊德完成了他和布萊特(W.C.Bullit,在那時是駐柏林的美國大使)關于威爾遜總統的合作研究,他嚴厲地批判了威爾遜總統的政策,這項成果至今(1962)未發表。

    ] [58][此處弗洛伊德把本能視為某種生理的東西,心理過程則是它的表現。

    在《本能及其變化》(1915c)的編者語中有關于該問題的大量闡述。

    ] [59][系指康德理論,參閱《超越快樂原則》(1920g)。

    ] [60][在《論潛意識》(1915e)第五部分中全面列出了弗洛伊德關于此問題的說明,并追溯了最早的文章。

    ] [61][弗洛伊德在許多文章中都提及這一差異。

    特别可參閱《論潛意識》(1915e)的心理玄學論文中第五部分和《超越快樂原則》(1920g)。

    在兩文中,他把這個區分歸功于布洛伊爾(Breuer),而且顯然他打算為《癔症研究》(1895d)作注釋,以說明布洛伊爾的理論貢獻。

    在《論潛意識》(1915e)中他論述道,在他看來,這個區别代表着我們對神經症能量特征至今所獲得的最深刻的認識。

    參閱其後第89頁的進一步注釋。

    ] [62][關于本我的論述,主要根據《論潛意識》(1915e)一文第五部分。

    ] [63][即&ldquoPerceptualconscious&rdquo(&ldquo知覺意識&rdquo)。

    ] [64][見第33頁腳注。

    ] [65][第89頁有進一步的論述。

    ] [66][弗洛伊德在其論文《關于&ldquo神秘的拍紙簿&rdquo的說明》(1925a)對此闡述了一些他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