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67][實際上,弗洛伊德在這些講演中似乎并未回到該主題&mdash&mdash他已在《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d)第三章中詳盡地論述了自我的這個特征,盡管他在後期論文中(特别是《非專業者的分析問題》[1926e])特别強調自我的綜合傾向,但在自我的早期描述中,并未明确使用這個概念,例如布洛伊爾時期,對于受壓抑的觀念,他幾乎總是使用術語&ldquo不相容&rdquo&mdash&mdash即不能被自我綜合。

    其《防禦性神經精神病》(1894a)一文的論述亦然。

    ] [68][見前面第73頁第2個注釋。

    ] [69][若該示意圖與《自我與本我》(1923b)中那個類似的示意圖相比較,我們可看出在這件事上以前的那示意圖與現在的這幅有根本差别,即前者沒有指出超我。

    但該書中的後一節說明了這種缺乏的理由。

    在這些講演的初版中,該示意圖與《自我與本我》(1923b)中的那幅一樣,是豎着印的。

    而在兩種全集版(G.s和G.W)中,為了某種原由(可能為節省空間),該圖則橫着印刷,而其他方面均未改變。

    ] [70][弗洛伊德在《自我與超我》的最後一章說過類似的話。

    ] [71]蘇伊德海(ZuiderZee)原為北海的海灣,位于荷蘭西北。

    13世紀時海水沖擊内地,同原有湖沼彙合而成。

    1932年,荷蘭人建成長29公裡,寬90米,高出海面7米的堤壩,把蘇伊德海同北海分開,上有公路,下有水閘,可通小型漁船,内部相當一大部分的水已被排幹,改造成了圩田。

    &mdash&mdash中譯者 [72][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5講中的更詳細論述。

    ] [73][在《自我與本我》(1923b)的結尾處,弗洛伊德用幾段相同的語言說明了這個觀點。

    在《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d)中也有幾處對此進行論述。

    關于焦慮這個主題的比較重要的見解,主要來自後期研究。

    ] [74][參閱《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d)的英文編者導言中的一些早期論述。

    這個觀點也見于《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5講。

    兩個病案分别是&ldquo小漢斯&rdquo和&ldquo狼人&rdquo。

    ] [75][參閱《抑制、症狀與焦慮》第四章,那裡研究的是&ldquo小漢斯&rdquo和&ldquo狼人&rdquo等案例。

    ] [76][這些在該講後面有論述。

    ] [77][參閱《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d)。

    ] [78][弗洛伊德在《釋夢》第2版(1909)的注釋中首次發表了這個評價。

    但有理由相信,他的理論在更早期就已被其維也納的追随者所相當熟悉了。

    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5講的編者注。

    ] [79][對蘭克的出生理論的評價詳見于《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d)。

    ] [80][在上次講演中,弗洛伊德已經提及這種延續的思維活動,把它當作自我主要功能之一。

    作為實踐性的、小規模的活動的思維這一概念&mdash&mdash&ldquo現實性實驗&rdquo的根本成分&mdash&mdash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最早和最根本的概念之一,與他關于原發性和繼發性的精神過程的區别緊密相聯。

    這一概念最早見于1895年《科學心理學設計》第一部分[16][17][18]中,并在同一著作的第三部分(1950a)第三節再次得到論述。

    在那裡所闡述的顯然是神經病學術語,但在《釋夢》(1900a)第七章中,它又作為純心理學的術語重現。

    此外,又見于《诙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1905c)、《對心理活動的兩個原則的系統論述》(1916b),《論潛意識》(1915e)第五部分、《自我和本我》(1923b)第五章和《否定》(1925h)中。

    它最後一次出現于《精神分析綱要》(1940[1938])這部弗洛伊德最後的主要著作中。

    ] [81][關于因反精神貫注而産生自我改變的觀點,很可能在弗洛伊德最早期著作中已形成了,如在《再論防禦性神經精神病》(1896b)一文中。

    後來出現在《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d)一書中,并在很晚期的一篇學術性文章《有終結的分析和無終結的分析》(1937c)中的第二、五部分進一步加以闡述。

    ] [82][作為一種處理不愉快的心理事件的正常方式,&ldquo重新喚起&rdquo這個概念是弗洛伊德使用的最早概念之一。

    例如,在布洛伊爾和弗洛伊德的初步交往時期,弗氏曾在一次論癔症的講演中說:&ldquo附帶提一下,一個健康的心理機制有很多方法對付心理創傷的影響&hellip&hellip即通過聯想重新喚起它&hellip&hellip&rdquo(1893h)] [83][本段的前部分起源于《自我與本我》(1923b)第三章開始的論述。

    後部分則是以《壓抑、症狀與焦慮》(1926d)的第十一章(A)為基礎,在《性格與肛欲》(1908b)的編者注釋中有對關于性格的早期闡述的說明。

    ] [84][參閱弗洛伊德的一篇心理玄學論文《壓抑》(1915d)和《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5講。

    ] [85][參閱《俄狄浦斯情結的消解》(1924d)。

    ] [86][該術語是對沙可(Charcot)術語的重複,可追溯到弗洛伊德關于癔症的最早期論述。

    比如參閱《防禦性神經精神病》(1894a)這篇論文。

    ] [87][在《抑制、症狀與焦慮》(1926d)中,弗洛伊德仍堅持至少是作為一種可能性,認為在焦慮性神經症中,&ldquo焦慮的産生過程中所釋放的東西,正是未被利用的力比多的剩餘物&rdquo。

    而在這裡,舊理論的最後痕迹也被消除了。

    ] [88][字面意義為&ldquo驅力&rdquo,這個德文詞通常這樣翻譯,但&ldquo本能&rdquo一詞已在标準版中普遍使用,其理由已在第1卷的總導言中作了解釋。

    ] [89][本段的内容大體上是《本能及其變化》(1915c)的開始部分的重複。

    ] [90][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中曾詳細論述了該術語,該講包括了本段前部分的内容。

    ] [91][弗洛伊德在《性學三論》(1905d)詳盡論述了&ldquo前期快樂&rdquo(fore-pleasure)。

    在《诙諧及其與潛意識的關系》(1905c)的專著中對&ldquo前期快樂&rdquo又做了更進一步的說明,且數次出現于該書中。

    ]92 [92][這些在第100~102頁會有論述。

    ] [93][參閱《嬰幼兒的性器構造》(1923e)。

    ] [94][指力比多發展的這樣一些階段,在其階段中,固着作用傾向于某些特殊的神經症。

    參閱《強迫性神經症的傾向》(1913i)一書。

    &ldquo傾向點&rdquo這一術語出現于施雷貝(Schreber,1911)的分析中。

    ] [95][見《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2講。

    ] [96][這個觀點也可能與阿伯拉罕1924年出版的重要著作有關。

    ] [97][阿伯拉罕,1924年英譯本,第500頁。

    ] [98][參閱弗洛伊德的早期論文《兒童性理論》(1908c)。

    ] [99][弗洛伊德在1920年為《性學三論》(1905d)第2版增寫的一條注釋中,概述了薩洛梅的文章。

    ] [100][該例已于1919年補充到《釋夢》(1900a)第六章中。

    ]101 [101][後兩段的大部分來自《本能及其變化》(1917c)。

    但這裡有一些新增的觀點。

    《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0講已間接談到該問題。

    ] [102][實際上,弗洛伊德在很早的論文《性格與肛欲》(1908b)中就已指出了這些關系。

    ] [103][弗洛伊德在此不久前寫了一篇專論此主題的短小論文(1932a),被引用到該講後面第187頁,并在編者語中可找到相當充分的另一些說明。

    ] [104][納西瑟斯是神話中愛戀自己的人。

    ] [105][但請參閱本講第77頁的論述:&ldquo對對象的精神貫注源于本我中的本能要求。

    &rdquo還請參閱第105頁上關于和破壞性本能有關的自我和本我的論述。

    在《自我與本我)(1923b)的附錄二中詳細地論述了整個問題。

    ] [106][關于性變态行為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0講和21講。

    ] [107][有關這個問題請參閱《自我與本我》(1923b)第四章。

    ] [108][參閱第103頁第一個腳注。

    ] [109][原文為&ldquoInstinkt&rdquo,下兩行的本能原文為&ldquoTriebe&rdquo。

    ] [110][關于強迫性重複和死的本能的闡述,幾乎全部來自于《超越快樂原則》(1920g)。

    而在後期的論文《受虐狂的節制問題》(1924c)中則對性受虐有更詳細的闡述。

    ] [111][參閱《自我與本我》(1923b)第五章中長長的腳注。

    ] [112][關于罪疚感的主要闡述見于《自我與本我》(1923b)第五章、《受虐狂的節制問題》(1924c)和《文明及其缺憾》第七、八章(1930a)。

    ] [113][弗洛伊德在距此不久前的《文明及其缺憾》(1930a)中詳細闡述了攻擊性和破壞性本能,特别是該書第五、六章中。

    而他關于此問題的看法的曆史可追溯到那本書的編者導言中。

    ] [114][該講主要建立在早期的兩篇論文《兩性解剖差異所帶來的心理後果》(1925j)和《女性性欲》(1931b)的基礎上,但本講主要涉及成年婦女,包含着新的材料。

    在弗洛伊德死後出版的《精神分析綱要》(1940a[1938])第七章中,再次返回這個主題。

    ] [115]Headsinhieroglyphicbonnets,Headsinturbansandblackbirettas,Headsinwigsandthousandother.Wretched,sweatingheadsofhumans海涅《北海》(第二部分第七篇,&ldquo問海&rdquo)。

     [116][弗洛伊德在其《性學三論》(1905d)初版中闡述了雙性特征,該部分包括一個很長的注腳,該注腳被補充到了該書後來的各版中。

    ] [117][即把兩個相區别的事情混淆為一個,該術語在《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0講中作了解釋。

    ] [118][在《性學三論》1915年第3版增加的一個長注腳中,闡述了尋求&ldquo男性的&rdquo和&ldquo女性的&rdquo的心理之意義的困難,又在《文明及其缺憾》(1930a)第四章末的一個更長的注腳的開頭中再次闡述了該困難。

    ] [119][參閱《精神分析導論》(1916~1917)第21講。

    ] [120][在其關于癔症病因的早期論述中,弗洛伊德經常提及成人的誘奸,并視它為癔症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如可參閱關于《再論防禦性神經精神病》[1896b]一文和《癔症的病因》[1896b])。

    但在這些早期出版物中,他沒有任何地方特别歸罪于女孩的父親。

    誠然,在1924年為《全集》中《癔症研究》的重印本所寫的一些增補注腳中,他承認在兩種場合中隐瞞了父親的責任。

    然而,他在1897年9月21日給弗利斯(Fliess)的信中(弗洛伊德,1950a,信69),相當清楚地說明了這個事實。

    在該信中,他第一次表達了對病人述說的這些故事的懷疑。

    他們第一個公布的對該錯誤的承認是幾年後在《性學三論》(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