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理論成就
關燈
小
中
大
有趣的對比:
當我們習慣于從神經症患者的夢去發現與他們醒着的生活不相容的嫉妒時,在這個精神病病例中,白天支配着病人的妄想卻在他的夢中得到了糾正。
發生在所有這些病例中的精神的分裂,我們可以認為大體是真實的。
形成的兩種精神态度取代了單一的态度&mdash&mdash一種是正常的态度,注意于現實;另一種态度則是在本能的影響下,自我與現實相分離。
這二者相伴并存,其結果依賴于他們相對的強度。
如果後一種态度是強有力的,或變得強而有力,那就出現導緻精神病的必要前提。
如果關系正相反,那麼妄想性障礙就會有明顯的好轉。
實際上,這僅僅是退回到潛意識當中&mdash&mdash大量的觀察使我們相信,當妄想明顯表露之前,它早已預先存在了。
這種看法,即假定在所有的精神病中都有自我分裂的看法,如果不能實際用來說明其他更類似神經症的狀态,以及最終不能實際用來說明神經症本身,那它就不能吸引廣泛的注意。
我最早是在戀物癖的病例中逐漸确信這一點的,這種變态可以被看作是性反常行為之一。
如衆所周知,它是基于病人(幾乎總是男性)否認女性沒有陽具的事實&mdash&mdash這個事實對他是極不合宜的,因為這證明了他自己有受到閹割的可能性。
因此,他拒不承認他自己具有關于女性生殖器缺少陽具這種感官知覺,并堅持相反的信念。
可是,未被承認的知覺并不是沒有一點影響,因為,他無論如何也沒有勇氣斷言他真的看到了陽具,他拿其他的什麼東西去加以代替&mdash&mdash身體的一個部分或某一别的對象&mdash&mdash并委之以陽具的角色,這是他不能沒有的。
替代物通常是他在看到女性生殖器的時刻實際看到的某種事物,或者是能适當地作為陽具的象征性替代物的某種事物。
此刻,把物戀的對象當成自我分裂來加以描述是不正确的,這不過是借助于移置作用而形成的妥協,在夢中就常有這種情況。
但觀察向我們進一步表明,創造出物戀的對象,是出于試圖消滅閹割可能性的證據,從而能夠避免對閹割的恐懼。
要是女性像其他生物一樣擁有陽具,一個人就沒有必要擔心會失掉自己的陽具。
此時我們發現,有戀物癖的人發展了與沒有戀物癖的人相同的閹割恐懼,并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應。
因此,他們的行為同時表達了兩個相反的前提。
一方面,他們拒不承認他們的知覺事實&mdash&mdash即他們看到了女性的生殖器沒有陽具。
另一方面,他們知曉女性沒有陽具的事實,并從中得出了正确的結論。
兩種态度并行存在于他們的整個一生,而卻沒有相互的影響。
在此,才可以正确地把它稱之為自我分裂。
這種情形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到,戀物癖怎麼經常地得到有限的發展,它并不完全制約着對象的選擇,而是或多或少地為正常的性行為留下了餘地。
實際上,有時它退而表示有節制的作用,或隻限于暗示,因此,有戀物癖的人從沒有做到過自我與外部現實世界的完全分離。
絕不應該認為,戀物癖提供的是有關自我分裂的特例,它僅僅是用來探讨問題的一個特别便利的論題。
讓我們回到自己的主題上來,兒童的自我在現實世界的支配下,會通過人們所稱的壓抑來擺脫不合宜的本能要求。
現在,我們将通過進一步的主張補充這一點。
在這同一生命階段,自我經常發現還要抵擋來自外部世界而使自己感到苦惱的某種要求,這是依靠不承認對這一現實要求的知覺而做到的。
這種不承認經常地發生,而且不僅僅為有戀物癖的人所具有。
無論我們什麼時候去研究它們,均表明與現實相分離的嘗試都是折衷的、不完全的。
它們的不承認總是由一種承認所補充,兩種相反而獨立的态度總是引起和導緻自我分裂的局面,其結果再次依賴于二者哪一個能夠具有更大的強度。
我們剛才論述過的有關自我分裂的種種事實,都不像它們起初出現時那麼新奇了。
這實際上是神經症的一般特征,它存在于主體的精神生活中,涉及某種特殊行為,即兩種彼此相反而又相互獨立的不同态度。
可是,就神經症來說,這兩種态度之一屬于自我,另一相反受到壓抑的态度則屬于本我。
這一情況和另一情況(上節已加以讨論)之間的區别,基本上是地形學的或結構上的區别。
在個體的例證中,要确定兩種可能性中的哪一個并不是很容
發生在所有這些病例中的精神的分裂,我們可以認為大體是真實的。
形成的兩種精神态度取代了單一的态度&mdash&mdash一種是正常的态度,注意于現實;另一種态度則是在本能的影響下,自我與現實相分離。
這二者相伴并存,其結果依賴于他們相對的強度。
如果後一種态度是強有力的,或變得強而有力,那就出現導緻精神病的必要前提。
如果關系正相反,那麼妄想性障礙就會有明顯的好轉。
實際上,這僅僅是退回到潛意識當中&mdash&mdash大量的觀察使我們相信,當妄想明顯表露之前,它早已預先存在了。
這種看法,即假定在所有的精神病中都有自我分裂的看法,如果不能實際用來說明其他更類似神經症的狀态,以及最終不能實際用來說明神經症本身,那它就不能吸引廣泛的注意。
我最早是在戀物癖的病例中逐漸确信這一點的,這種變态可以被看作是性反常行為之一。
如衆所周知,它是基于病人(幾乎總是男性)否認女性沒有陽具的事實&mdash&mdash這個事實對他是極不合宜的,因為這證明了他自己有受到閹割的可能性。
因此,他拒不承認他自己具有關于女性生殖器缺少陽具這種感官知覺,并堅持相反的信念。
可是,未被承認的知覺并不是沒有一點影響,因為,他無論如何也沒有勇氣斷言他真的看到了陽具,他拿其他的什麼東西去加以代替&mdash&mdash身體的一個部分或某一别的對象&mdash&mdash并委之以陽具的角色,這是他不能沒有的。
替代物通常是他在看到女性生殖器的時刻實際看到的某種事物,或者是能适當地作為陽具的象征性替代物的某種事物。
此刻,把物戀的對象當成自我分裂來加以描述是不正确的,這不過是借助于移置作用而形成的妥協,在夢中就常有這種情況。
但觀察向我們進一步表明,創造出物戀的對象,是出于試圖消滅閹割可能性的證據,從而能夠避免對閹割的恐懼。
要是女性像其他生物一樣擁有陽具,一個人就沒有必要擔心會失掉自己的陽具。
此時我們發現,有戀物癖的人發展了與沒有戀物癖的人相同的閹割恐懼,并以相同的方式做出反應。
因此,他們的行為同時表達了兩個相反的前提。
一方面,他們拒不承認他們的知覺事實&mdash&mdash即他們看到了女性的生殖器沒有陽具。
另一方面,他們知曉女性沒有陽具的事實,并從中得出了正确的結論。
兩種态度并行存在于他們的整個一生,而卻沒有相互的影響。
在此,才可以正确地把它稱之為自我分裂。
這種情形也使我們能夠了解到,戀物癖怎麼經常地得到有限的發展,它并不完全制約着對象的選擇,而是或多或少地為正常的性行為留下了餘地。
實際上,有時它退而表示有節制的作用,或隻限于暗示,因此,有戀物癖的人從沒有做到過自我與外部現實世界的完全分離。
絕不應該認為,戀物癖提供的是有關自我分裂的特例,它僅僅是用來探讨問題的一個特别便利的論題。
讓我們回到自己的主題上來,兒童的自我在現實世界的支配下,會通過人們所稱的壓抑來擺脫不合宜的本能要求。
現在,我們将通過進一步的主張補充這一點。
在這同一生命階段,自我經常發現還要抵擋來自外部世界而使自己感到苦惱的某種要求,這是依靠不承認對這一現實要求的知覺而做到的。
這種不承認經常地發生,而且不僅僅為有戀物癖的人所具有。
無論我們什麼時候去研究它們,均表明與現實相分離的嘗試都是折衷的、不完全的。
它們的不承認總是由一種承認所補充,兩種相反而獨立的态度總是引起和導緻自我分裂的局面,其結果再次依賴于二者哪一個能夠具有更大的強度。
我們剛才論述過的有關自我分裂的種種事實,都不像它們起初出現時那麼新奇了。
這實際上是神經症的一般特征,它存在于主體的精神生活中,涉及某種特殊行為,即兩種彼此相反而又相互獨立的不同态度。
可是,就神經症來說,這兩種态度之一屬于自我,另一相反受到壓抑的态度則屬于本我。
這一情況和另一情況(上節已加以讨論)之間的區别,基本上是地形學的或結構上的區别。
在個體的例證中,要确定兩種可能性中的哪一個并不是很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