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講 宇宙觀問題[155]

關燈
性的創造者(god-creator)被直呼為&ldquo父親&rdquo了。

    精神分析推斷,他的确是父親,曾披着所有的神奇出現于幼兒面前。

    宗教信仰者描繪宇宙的誕生,就像描繪出他自己的起源一樣。

     這樣,我們就容易解釋,安慰性的保證和嚴格的道德要求是如何與宇宙起源論結合起來的。

     兒童把自己的存在歸之于與父親具有相同特點的人,此人(或更确切地說,無疑是由父親和母親結合起來的父母親機構)也在兒童弱小和無助的狀态中向他們提供保護和監護。

    由于兒童面臨着潛伏在外部世界的一切危險,故而他在父親的保護下感到安全。

    當然,他知道,當一個人自己長大了,他就會擁有更大的力量。

    但他對生活中的危險的認識也變得更深了。

    他正确地斷言,從根本上講,他仍然像童年時一樣無助和無法自我保護,面對世界,他還是一個孩子。

    因此,沒有像在童年時代享受到的那種保護,他什麼也幹不成。

    不過他很早就認識到,父親的能力極為有限,并不具備所有優秀特征。

    因此,他又返回到那個早在童年時就給予甚高評價的狀态,記憶中的父親形象,把這個形象擡高成一個神靈,并使之成為某種當代的和真實的東西。

    這種記憶中的父親的強大力量和要求保護的執着性,一起支撐着他對神的信仰。

     宗教綱領的第三個主要方面即道德要求,也很容易符合這種兒童狀況。

    我可以提醒你們注意康德(Kant)的著名論斷,他一直把星空與我們的道德規則相提并論[見前面第61頁]。

    [158]這種并列聽起來是多麼的奇怪啊!因為,天體與關于人類生靈間是彼此熱愛還是彼此殘殺的問題,有着什麼關系呢?然而,它到底還是觸及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真理。

    給予兒童生命和保證兒童避開危險的父親(或父母親職能),也教導他應該和不應該做什麼,教導他必須習慣于限制自己的本能性欲望,并使他明白,如果他想成為家庭中和後來更大的社交圈中可被接受和受歡迎的成員,他就應該更加關心自己的父母、兄弟和姐妹。

    通過愛的獎懲體系,兒童受到教育,并從而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職責。

    他被告知,其生活中的安全感依賴于父母(後來是别的人)愛他以及他們相信他也愛他們。

    所有這些關系後來都被人原封不動地引入其宗教中。

    父母的告誡和要求作為一種道德意識,在他身上保留下來。

    借助于這種相同的獎懲體系,上帝統治着人的世界。

    分配給個人的保護及幸福的數量,取決于他滿足道德需要的情形。

    他對上帝的愛和為上帝所愛的意識,是他的生活安全感的基石,他被這種愛及意識武裝起來,得以抵禦來自外部世界和人類環境的危險。

    最後,在祈禱中,他确信自己直接影響了神的意志,并在這種影響下,分享着神的全能。

     我相信,你們在聽我講演的過程中,已被若幹問題所困擾,而且你們樂于聽取對這些問題的解答。

    此時此地我還無法着手去做,但我自信。

    這些詳細的質疑中,沒有一個能推翻我們的論點,即宗教的宇宙觀取決于我們童年時的狀況。

    如果是這樣的話,有一點就更值得注意:盡管這個宇宙觀仍具幼稚性,但它還是一個先驅。

    毫無疑問,有過一個沒有宗教、沒有神靈的時期,它被稱為泛靈論(animism)階段。

    那時世界充斥着類似于人的精神存在物&mdash&mdash我們稱之為&ldquo魔鬼&rdquo(demons)。

    外部世界的所有物體都是它們的栖息之地,或者也許可以說等同于它們的住所。

     但并不存在某種更卓越的勢力,創造了所有的魔鬼,随後又統率着它們,并不存在這種人類能夠向其請求保護和幫助的勢力。

    盡管泛靈論中的魔鬼大多對人類持敵對态度,但人類那時似乎比後來更自信。

    他們肯定常常處于一種對這些邪惡精靈的極度恐懼之中,但他們卻以種種行動(對之他們已賦予驅魔之力)來對付它們,保護自己。

    即便撇開這點不談,他們也并不認為自己沒有抵禦能力。

    如果他們要向大自然企求某些東西&mdash&mdash如企求降雨&mdash&mdash他們并不直接向天氣之神做禱告,而是做些法術動作,以期直接影響大自然:他們自己完成與降雨相似的事情。

    在他們與周圍環境的各種力量做鬥争中,他們的第一個武器就是&ldquo法術&rdquo(magic)&mdash&mdash現代技術的鼻祖。

     據我們猜測,我們對法術的仰賴來自于對自己的理智作用的高估,以及對&ldquo思想萬能&rdquo(omnipotenceofthoughts)的崇拜。

    附帶說一下,這種信仰在我們的強迫性神經症患者身上也可看到。

    [159]我們可以猜想,當時的人類特别對他們在語言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而這種成就中肯定伴随着思維的重大發展。

    他們認為法術的力量産生于詞彙。

    這個特征後來被宗教所繼承。

    &ldquo上帝說:&lsquo要有光!&rsquo就有了光。

    &rdquo而且他們的法術行動的事實表明,泛靈論時期的人并不僅僅相信他們的願望的力量。

    他們更期望的是采取這一行動的結果,這個結果可促使大自然模仿該行動之力。

    如果他們企求降雨,他們就自己潑水;如果想讓土地果實累累,他們就在田間對土地演示戲劇性的性交行為。

     你們知道,任何事物一旦在精神上得到了體現,就不易消失了。

    所以,如果你們聽說許多泛靈論的話語一直保留至今(其中大部分類似于我們所說的迷信,與宗教并存或包含于宗教之中),你們也不會感到驚訝。

    更有甚者,你們幾乎沒法否認這樣一種觀點,即今天的哲學保留着泛靈時期的思維模式的一些本質特征&mdash&mdash如過高地估價語詞的神奇,相信世界上的真實事件都是按照我們的思維試圖強加其上的方向前進的。

    因而,看起來的确存在着一個不具法術行動的泛靈論。

     另一方面,我們可以猜到,甚至在那時候就有了某種倫理,即調整人們的相互關系的戒律;但我們沒有發現它們與泛靈論時期的信仰有任何密切的關系。

    它們可能是人們相對力量以及實際需要的直接表現。

     值得我們去了解的是,什麼原因導緻了從泛靈論到宗教的轉變?但你們可以想象到,人類精神(spirit)演化的這些遠始的時期,至今仍是模糊不清的。

    似乎是,宗教所表現的第一種形式就是圖騰崇拜。

    即動物崇拜這個奇怪現象,而最初的倫理戒律即&ldquo禁忌&rdquo(taboos)都是這一現象的結果。

    在一本題為《圖騰與禁忌》[1912~1913]的書中,我曾詳細論述了一種觀點,該觀點把上述轉變的原因一直追溯到人類氏族環境的一次變革上。

    與泛靈論相比,宗教的主要成就在于從精神上控制了人們對魔鬼的恐懼。

    不過,這個史前時期的殘餘即邪惡精靈,在宗教體系中仍占一席之地。

     上述即宗教的宇宙觀的史前史;現在我們轉向研究那以後所發生的和仍在我們眼前發生的事情吧。

    憑借着對自然過程的考察而強大起來的科學精神,終于開始把宗教當作一件人類的事,并使之接受批判性的考察。

    宗教不能經受起這種考察。

    首先被懷疑的是宗教關于各種奇迹的傳說,因為這些神話與嚴肅的觀察所指出的一切相矛盾着,而且清晰地表現出人類想象活動的影響。

    随後,那些解釋宇宙起源的宗教教義遭到了否定,因為它們表現出一種具有古代特征的無知。

    而且,由于人們日益增加了對自然法則的了解,他們知道這些法則比教義更為優越。

    關于宇宙是通過類似于人類個體起源的交媾或發生行為而形成的看法,已不再是最顯然且為不證自明的假設了,因為具有心靈的生物與非生物自然界之間的區别已經給人類思想留下了深刻印象&mdash&mdash這種區别使人類不可能再保留原始泛靈論中的信仰。

    我們也不應忽視各種不同的宗教體系的比較研究的影響,以及它們彼此排斥和不相容的作用。

     科學精神憑借這些初步的論戰而強大起來,最終獲得了足夠的勇氣,以至于敢對宗教宇宙觀中最重要的、最具情感價值的成分進行考察。

    人們可能始終看到&mdash&mdash盡管敢于公開講出來是很久以後的事&mdash&mdash宗教向人們承諾,隻要他們能遵守某些道德要求,就向他們提供保護和幸福,但這種種表态也已表明其自身是不值得信賴的。

    宇宙中似乎并不存在那種力量,它以父母般的關懷照管着人們的安康,并給他們的所有活動帶來團圓的結局。

    相反,人類的命運可能既不符合&ldquo宇宙行善&rdquo(UniversalBenevolence)的假說,也不符合與此有些相沖突的&ldquo宇宙公正賞罰&rdquo(UniversalJustice)的假說。

    地震、海嘯、大火,根本不分是善良與邪惡,虔誠與不敬。

    更何況,我們談論的不是非生物自然界,而是人,其命運依賴于他人的種種關系,所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絕不是規律。

    兇暴、狡猾或殘忍的人往往占有令人羨慕的世間财富,而善良的人卻一貧如洗。

    各種黑暗的、無情的和沒有愛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