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關燈
小
中
大
鐵索,那怪物往水中一跳,分渡踏浪,一霎時去得無影無蹤。
隔了半日,禹王方覺手中鐵鍊索沉重起來。
不一時水勢漸緩,不似先前洶湧泛濫。
禹王遂将這定水神針绾住了鐵索,然後命水工鑿山掘地,将水疏通。
九河瀹濟漯,一出蔥嶺,一出于阗,合流注東于海。
又決汝漢,排淮泗而西入于江,而禹王成此大功。
成功之後,禹王隻不知浮山之穴是何模樣。
因又祭禱了上下神祗,使人在浮山面前周圍築起土埂,将水車幹了。
禹王下去一看,隻見那怪物蹲在穴中,将身遮住水口,隻露着一些小口兒。
禹王見了大喜,因對這怪物說道:‘我已成功,皆汝之力,你今安心守住穴中,我使天下蒼生綿爾血食。
汝若胡行,叫你受罪不小。
’遂将斬妖劍懸于穴中,又将神針橫在穴口,又禱祝四渎神祗,輪流看守。
那怪物見了這些法物壓鎮,他便垂淚說道:‘神王之命敢不依從,但我在此水底永不翻身。
今水已平,萬望神王放上去走動走動。
’禹王道:‘此穴非爾神力不能遮塞,我今敕封汝為水母大王,使人祭祀。
你享血食不小,你若要出來,除非見此穴口外鐵樹開花。
無此莫想。
’即命水工将生鐵熔鑄得數十丈,一株鐵樹栽于穴口。
水母無奈,隻得安心守之。
禹王安排停當,使人拆去圍土,水勢依舊将穴口沉沒。
禹王又于浮山頂上填土築高,壓住了水母在下,使他不能展身搖動。
那水母或百年或千年壓得沒法,一時将四足撐起,舒展力氣之時,遮不住穴口,水就散漫湧出。
故至今淮泗居民,常有沉溺之患。
這浮山到了水漲之時山高起,水落之時山亦落下。
因這浮山在于淮泗之間,又因有神物堰塞其水,故今人稱浮山為淮山堰。
今陛下欲得壽陽,隻消使水工在于淮山堰四圍築起長壩,與這淮山一般樣高,使穴下之水阻停不流,不消數日,則壩中之水自與淮山一樣高了。
然後使人掘通,隻望着壽陽一灌,則壽陽雖有千軍萬馬,強将謀臣,一時也要盡沒。
陛下引軍得之,隻須唾手而功已成矣。
” 梁主聽了王足這番議論,滔滔不絕,據古證今,又津津有味,不禁大驚大喜,說道:“原來賢卿通今博古,記識甚詳,得壽陽有此捷徑,朕又安可不行此法,若得成功,卿是朕之股肱矣。
”史官閱史至此,有詩道: 神功必得聖人成,豈許庸愚妄引行, 一派荒唐不深察,自然誤國喪生靈。
此時是天監十三年。
一日梁主視朝畢,即傳旨着水軍都督将軍祖暅,領了十萬大軍到淮山審視地形,築壩阻水以灌壽陽。
又下诏徐揚淮漢沿江一帶居民,自五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二十戶之中取派人夫五丁,到淮山助功。
旨意下來,誰敢不尊。
當有在朝諸臣皆谏阻奏道:“淮土漂輕,功不易就,況且四渎乃天所以節宜其氣,豈可以塞?”梁主不聽,又授王足都督請軍事,賜以寶劍一股,如有不遵約束者,先斬後奏,成功之日另加進爵。
王足謝恩,拜辭而行。
不多時,旨意各處頒行到府、到州、到縣,又行到鄉間各圖各保。
現令保長俱挨門造冊,不論大家小戶,貴戚王孫,俱要在這二十戶之中派出五丁,去做水夫。
一時就忙得這些州縣官日夜奔忙,晝夜穿棱不息,俱陸陸續續起解到淮山聽用。
一路上妻送飯,夫插鋤,晝夜來往,絡繹不斷。
祖暅等隻将這些民夫點齊,共有三千餘萬,俱又解到王足處聽用。
王足遂令人編名造冊,百名立一隊長,千名設一都領。
又付以鞭棍,若有民夫懶惰不尊約束,報知隊長、都領非打即鞭,再有特頑不法,即禀明王督都以軍法處死。
王足遂去周圍審看地形地脈,遂在淮山之南使人起工,依岸築土,有至巉石方止。
又使民夫砍取各處的楊柳枝條,俱要編成大筲。
令一下來,這些民夫便往若遠若近,村坊部落,将楊柳樹一例砍伐。
也不管人家居前屋後,墳墓山林,園内栽植,晝夜乒乒乓乓,刀鋸斧砍,聲聞數裡。
或數人一擡,百人一扛,紛紛道路,日無甯刻。
内有身家的着人送飯,往來照管,窮民有父母兄弟妻子的,也來送長送短,輪流替力。
隻可憐那些鳏寡孤獨之人,先前起身之時,帶得有幹糧錢米充饑。
後來日子久了,又無錢糧給派,隻得忍餓吞饑,漸漸的扛擡無力,未免懶行慢走起來。
又被這些隊長不管死活,見走不動,怪他是躲懶,即提棍鞭撲,号泣道路。
官府見了亦無奈何,隻做不知不見。
早有餓死的、打死的、病死的、磨滅死的,也不知死了多多少少。
這些衆民夫見了心酸,真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就在旁邊挖土掩埋。
不多時将各處的楊柳擡到淮山。
王足叫人編成大筲,或是一丈的,或是二丈的,将麻繩綁縛,着人扯到水邊。
又使人搭起術架,離山有數丈餘遠,高出水面之上。
為首的隊長便鳴鑼呐喊,着人将這些楊柳大筲俱往木架上拉扯,每筲拉扯了一日,隻動得丈餘。
扯了兩個多月,方才到木架上的。
水邊衆民一齊呐喊助力,将這
隔了半日,禹王方覺手中鐵鍊索沉重起來。
不一時水勢漸緩,不似先前洶湧泛濫。
禹王遂将這定水神針绾住了鐵索,然後命水工鑿山掘地,将水疏通。
九河瀹濟漯,一出蔥嶺,一出于阗,合流注東于海。
又決汝漢,排淮泗而西入于江,而禹王成此大功。
成功之後,禹王隻不知浮山之穴是何模樣。
因又祭禱了上下神祗,使人在浮山面前周圍築起土埂,将水車幹了。
禹王下去一看,隻見那怪物蹲在穴中,将身遮住水口,隻露着一些小口兒。
禹王見了大喜,因對這怪物說道:‘我已成功,皆汝之力,你今安心守住穴中,我使天下蒼生綿爾血食。
汝若胡行,叫你受罪不小。
’遂将斬妖劍懸于穴中,又将神針橫在穴口,又禱祝四渎神祗,輪流看守。
那怪物見了這些法物壓鎮,他便垂淚說道:‘神王之命敢不依從,但我在此水底永不翻身。
今水已平,萬望神王放上去走動走動。
’禹王道:‘此穴非爾神力不能遮塞,我今敕封汝為水母大王,使人祭祀。
你享血食不小,你若要出來,除非見此穴口外鐵樹開花。
無此莫想。
’即命水工将生鐵熔鑄得數十丈,一株鐵樹栽于穴口。
水母無奈,隻得安心守之。
禹王安排停當,使人拆去圍土,水勢依舊将穴口沉沒。
禹王又于浮山頂上填土築高,壓住了水母在下,使他不能展身搖動。
那水母或百年或千年壓得沒法,一時将四足撐起,舒展力氣之時,遮不住穴口,水就散漫湧出。
故至今淮泗居民,常有沉溺之患。
這浮山到了水漲之時山高起,水落之時山亦落下。
因這浮山在于淮泗之間,又因有神物堰塞其水,故今人稱浮山為淮山堰。
今陛下欲得壽陽,隻消使水工在于淮山堰四圍築起長壩,與這淮山一般樣高,使穴下之水阻停不流,不消數日,則壩中之水自與淮山一樣高了。
然後使人掘通,隻望着壽陽一灌,則壽陽雖有千軍萬馬,強将謀臣,一時也要盡沒。
陛下引軍得之,隻須唾手而功已成矣。
” 梁主聽了王足這番議論,滔滔不絕,據古證今,又津津有味,不禁大驚大喜,說道:“原來賢卿通今博古,記識甚詳,得壽陽有此捷徑,朕又安可不行此法,若得成功,卿是朕之股肱矣。
”史官閱史至此,有詩道: 神功必得聖人成,豈許庸愚妄引行, 一派荒唐不深察,自然誤國喪生靈。
此時是天監十三年。
一日梁主視朝畢,即傳旨着水軍都督将軍祖暅,領了十萬大軍到淮山審視地形,築壩阻水以灌壽陽。
又下诏徐揚淮漢沿江一帶居民,自五十歲以上,四十歲以下,二十戶之中取派人夫五丁,到淮山助功。
旨意下來,誰敢不尊。
當有在朝諸臣皆谏阻奏道:“淮土漂輕,功不易就,況且四渎乃天所以節宜其氣,豈可以塞?”梁主不聽,又授王足都督請軍事,賜以寶劍一股,如有不遵約束者,先斬後奏,成功之日另加進爵。
王足謝恩,拜辭而行。
不多時,旨意各處頒行到府、到州、到縣,又行到鄉間各圖各保。
現令保長俱挨門造冊,不論大家小戶,貴戚王孫,俱要在這二十戶之中派出五丁,去做水夫。
一時就忙得這些州縣官日夜奔忙,晝夜穿棱不息,俱陸陸續續起解到淮山聽用。
一路上妻送飯,夫插鋤,晝夜來往,絡繹不斷。
祖暅等隻将這些民夫點齊,共有三千餘萬,俱又解到王足處聽用。
王足遂令人編名造冊,百名立一隊長,千名設一都領。
又付以鞭棍,若有民夫懶惰不尊約束,報知隊長、都領非打即鞭,再有特頑不法,即禀明王督都以軍法處死。
王足遂去周圍審看地形地脈,遂在淮山之南使人起工,依岸築土,有至巉石方止。
又使民夫砍取各處的楊柳枝條,俱要編成大筲。
令一下來,這些民夫便往若遠若近,村坊部落,将楊柳樹一例砍伐。
也不管人家居前屋後,墳墓山林,園内栽植,晝夜乒乒乓乓,刀鋸斧砍,聲聞數裡。
或數人一擡,百人一扛,紛紛道路,日無甯刻。
内有身家的着人送飯,往來照管,窮民有父母兄弟妻子的,也來送長送短,輪流替力。
隻可憐那些鳏寡孤獨之人,先前起身之時,帶得有幹糧錢米充饑。
後來日子久了,又無錢糧給派,隻得忍餓吞饑,漸漸的扛擡無力,未免懶行慢走起來。
又被這些隊長不管死活,見走不動,怪他是躲懶,即提棍鞭撲,号泣道路。
官府見了亦無奈何,隻做不知不見。
早有餓死的、打死的、病死的、磨滅死的,也不知死了多多少少。
這些衆民夫見了心酸,真是兔死狐悲,物傷其類,就在旁邊挖土掩埋。
不多時将各處的楊柳擡到淮山。
王足叫人編成大筲,或是一丈的,或是二丈的,将麻繩綁縛,着人扯到水邊。
又使人搭起術架,離山有數丈餘遠,高出水面之上。
為首的隊長便鳴鑼呐喊,着人将這些楊柳大筲俱往木架上拉扯,每筲拉扯了一日,隻動得丈餘。
扯了兩個多月,方才到木架上的。
水邊衆民一齊呐喊助力,将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