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二
關燈
小
中
大
《呂氏春秋·士容篇》注作「燔以鑪炭」,「燔」亦「灼」也。
唯體道能不敗 「孟門終隆之山,不能禁也。
舊本脫「也」字,今據下文補。
唯體道能不敗,湍瀨旋淵呂梁之深,不能留也。
太行、石澗、飛狐、句注之險,舊本「句注」作「句望」,劉績曰:「當作『句注』。
」今依劉注改。
莊氏伯鴻曰:「『句望』,今《漢書·地理志》作『句注』。
以義攷之,『注』應即『汪』字也。
古『汪』、『望』同聲,凡古字通者,皆以聲同相通。
若『汪』與『注』,乃字之誤耳。
古『汪』字作『』,『注』字作『』。
後人但識『注』,不識古字『汪』,因之傳譌矣。
」念孫案:莊説非也。
「句注」之爲「句望」,草書之誤耳。
《漢書·文帝紀》「屯句注」,師古曰:「『句』音『章句』之『句』。
」凡「昆侖」、「空桐」、「薄落」、「岣嶁」之屬,皆山名之疊韻者,「句注」亦是也。
若作「句望」,則失其讀矣。
諸書及本書《地形篇》皆作「句注」,無作「句望」者,乃反以本書偶誤之字爲是,而以諸書之作「句注」者爲非,且以「注」爲「汪」之誤,「望」爲「汪」之通,見異思遷,展轉附會,此近日學者之公患也。
不能難也」。
念孫案:「唯體道能不敗」六字,與上下文義不相屬,乃上文「休於天鈞而不僞」之注,誤衍於此。
上注雲:「僞,敗也。
天鈞,北極之地,積寒之野,休之輒敗,唯體道能不敗也。
」 臺簡 引楯 「其所居神者,臺簡以遊太清,引楯萬物,羣美萌生」。
高注曰:「臺,猶持也。
引楯,拔擢也。
」錢氏獻之曰:「『臺』當作『』。
《説文》:『,古文握字。
』故注訓爲『持』。
『』與『臺』形近緻譌耳。
」莊氏伯鴻曰:「注訓『引楯』爲『拔擢』,則『楯』當作『揗』,從手旁。
」 無一橑 無一輻 「若夫墨、楊、申、商之於治道,猶蓋之無一橑,而輪之無一輻。
有之,可以備數,無之,未有害於用也」。
念孫案:「蓋之無一橑」、「輪之無一輻」本作「蓋之一橑」、「輪之一輻」。
此但言「一橑」、「一輻」,下乃言其有無之無關於利害。
若先言「無一橑」、「無一輻」,則下文不必更言有無矣。
此兩「無」字皆因下文「無」字而衍。
彭濞 「譬若周雲之蘢蓯遼巢彭濞而爲雨」。
高注曰:「彭濞,蕰積貌也。
」念孫案:「彭濞」本作「彭薄」。
《道藏》本作「彭」。
注同。
「」即「薄」之誤,後人不知而改爲「濞」。
莊本從之,斯爲謬矣。
「彭」古讀若「旁」。
説見《唐韻正》。
下文雲「渾渾蒼蒼,純樸未散,旁薄爲一」,司馬相如《封禪文》「旁魄四塞」,義竝與此同。
故高注以「彭薄」爲「蕰積貌」。
若「彭濞」,則爲水聲,見《上林賦》。
而非雲氣蕰積之貌,與正文、注文皆不合矣。
舊本《北堂書鈔·天部二》引此正作「彭薄」。
陳禹謨删去。
《太平禦覽·天部八》同。
所得 「今夫善射者,有義表之度,如工匠有規矩之數,「如」讀爲「而」。
此皆所得,以至於妙」。
陳氏觀樓曰:「『所得』上脫『有』字。
高注『有所得儀表規矩之巧也』,是其證。
」 翺翔 「雲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翺翔」。
高注曰:「蟁蝱微細,故翺翔而無傷毀之患。
」念孫案:「適足以翺翔」當作「適足以翾」。
高注「翺翔而無傷毀之患」當作「翾飛而無傷毀之患」。
《説文》:「翾,許緣反。
小飛也。
」《原道篇》曰:「跂行喙息,蠉飛蝡動。
」「蠉」與「翾」同。
下文曰:「飛輕微細者,猶足以脫其命。
」「飛輕」二字,正承「翾」字言之。
若「翺翔」,則爲鳥高飛之貌。
蟁蝱之飛,可謂之翾,不可謂之翺翔也。
又下文「雖欲翺翔」,高注曰:「翺翔,鳥之高飛。
翼上下曰翺,直刺不動曰翔。
」而此注不釋「翺翔」之義,則正文本無「翺翔」二字明矣。
隷書「翺」字或作「」,見漢《唐公房碑》。
形與「翾」相近,故「翾」誤爲「翺」。
後人不知「翺」爲「翾」之誤,因妄加「翔」字耳。
《藝文類聚·蟲豸部》引此正作「蟁蝱適足以翾」。
夫受形於一圈 「夫與蚑蟯同乘天機。
夫受形於一圈。
飛輕微細者,猶足以脫其命,又況未有類也」。
「也」與「邪」同。
念孫案:下「夫」字因上「夫」字而衍。
「夫與蚑蟯同乘天機」、「受形於一圈」二句連讀,不當更有「夫」字。
使知之 「今夫積惠重厚,累愛襲恩,以聲華嘔苻嫗掩萬民百姓,使知之訢訢然,人樂其性者,仁也」。
念孫案:「使」下不當有「知」字,此因上文「所謂知之」而誤衍也。
劉本無「知」字,是。
梣木色青翳而蠃瘉蝸睆 「夫梣木色青翳,而蠃瘉蝸睆,此皆治目之藥也」。
高注曰:「梣木,苦歷木名也,生於山,剝取其皮以水浸之,正青,用洗眼,瘉人目中膚翳,故曰色青翳,青色象也。
此句内有脫文。
蓋謂梣木色青,象目中青翳之色,故以同色者治之也。
蠃蠡、薄蠃、蝸睆,目疾也。
」引之曰:「色青翳」當作「已青翳」。
注内「色
唯體道能不敗 「孟門終隆之山,不能禁也。
舊本脫「也」字,今據下文補。
唯體道能不敗,湍瀨旋淵呂梁之深,不能留也。
太行、石澗、飛狐、句注之險,舊本「句注」作「句望」,劉績曰:「當作『句注』。
」今依劉注改。
莊氏伯鴻曰:「『句望』,今《漢書·地理志》作『句注』。
以義攷之,『注』應即『汪』字也。
古『汪』、『望』同聲,凡古字通者,皆以聲同相通。
若『汪』與『注』,乃字之誤耳。
古『汪』字作『』,『注』字作『』。
後人但識『注』,不識古字『汪』,因之傳譌矣。
」念孫案:莊説非也。
「句注」之爲「句望」,草書之誤耳。
《漢書·文帝紀》「屯句注」,師古曰:「『句』音『章句』之『句』。
」凡「昆侖」、「空桐」、「薄落」、「岣嶁」之屬,皆山名之疊韻者,「句注」亦是也。
若作「句望」,則失其讀矣。
諸書及本書《地形篇》皆作「句注」,無作「句望」者,乃反以本書偶誤之字爲是,而以諸書之作「句注」者爲非,且以「注」爲「汪」之誤,「望」爲「汪」之通,見異思遷,展轉附會,此近日學者之公患也。
不能難也」。
念孫案:「唯體道能不敗」六字,與上下文義不相屬,乃上文「休於天鈞而不僞」之注,誤衍於此。
上注雲:「僞,敗也。
天鈞,北極之地,積寒之野,休之輒敗,唯體道能不敗也。
」 臺簡 引楯 「其所居神者,臺簡以遊太清,引楯萬物,羣美萌生」。
高注曰:「臺,猶持也。
引楯,拔擢也。
」錢氏獻之曰:「『臺』當作『』。
《説文》:『,古文握字。
』故注訓爲『持』。
『』與『臺』形近緻譌耳。
」莊氏伯鴻曰:「注訓『引楯』爲『拔擢』,則『楯』當作『揗』,從手旁。
」 無一橑 無一輻 「若夫墨、楊、申、商之於治道,猶蓋之無一橑,而輪之無一輻。
有之,可以備數,無之,未有害於用也」。
念孫案:「蓋之無一橑」、「輪之無一輻」本作「蓋之一橑」、「輪之一輻」。
此但言「一橑」、「一輻」,下乃言其有無之無關於利害。
若先言「無一橑」、「無一輻」,則下文不必更言有無矣。
此兩「無」字皆因下文「無」字而衍。
彭濞 「譬若周雲之蘢蓯遼巢彭濞而爲雨」。
高注曰:「彭濞,蕰積貌也。
」念孫案:「彭濞」本作「彭薄」。
《道藏》本作「彭」。
注同。
「」即「薄」之誤,後人不知而改爲「濞」。
莊本從之,斯爲謬矣。
「彭」古讀若「旁」。
説見《唐韻正》。
下文雲「渾渾蒼蒼,純樸未散,旁薄爲一」,司馬相如《封禪文》「旁魄四塞」,義竝與此同。
故高注以「彭薄」爲「蕰積貌」。
若「彭濞」,則爲水聲,見《上林賦》。
而非雲氣蕰積之貌,與正文、注文皆不合矣。
舊本《北堂書鈔·天部二》引此正作「彭薄」。
陳禹謨删去。
《太平禦覽·天部八》同。
所得 「今夫善射者,有義表之度,如工匠有規矩之數,「如」讀爲「而」。
此皆所得,以至於妙」。
陳氏觀樓曰:「『所得』上脫『有』字。
高注『有所得儀表規矩之巧也』,是其證。
」 翺翔 「雲臺之高,墮者折脊碎腦,而蟁蝱適足以翺翔」。
高注曰:「蟁蝱微細,故翺翔而無傷毀之患。
」念孫案:「適足以翺翔」當作「適足以翾」。
高注「翺翔而無傷毀之患」當作「翾飛而無傷毀之患」。
《説文》:「翾,許緣反。
小飛也。
」《原道篇》曰:「跂行喙息,蠉飛蝡動。
」「蠉」與「翾」同。
下文曰:「飛輕微細者,猶足以脫其命。
」「飛輕」二字,正承「翾」字言之。
若「翺翔」,則爲鳥高飛之貌。
蟁蝱之飛,可謂之翾,不可謂之翺翔也。
又下文「雖欲翺翔」,高注曰:「翺翔,鳥之高飛。
翼上下曰翺,直刺不動曰翔。
」而此注不釋「翺翔」之義,則正文本無「翺翔」二字明矣。
隷書「翺」字或作「」,見漢《唐公房碑》。
形與「翾」相近,故「翾」誤爲「翺」。
後人不知「翺」爲「翾」之誤,因妄加「翔」字耳。
《藝文類聚·蟲豸部》引此正作「蟁蝱適足以翾」。
夫受形於一圈 「夫與蚑蟯同乘天機。
夫受形於一圈。
飛輕微細者,猶足以脫其命,又況未有類也」。
「也」與「邪」同。
念孫案:下「夫」字因上「夫」字而衍。
「夫與蚑蟯同乘天機」、「受形於一圈」二句連讀,不當更有「夫」字。
使知之 「今夫積惠重厚,累愛襲恩,以聲華嘔苻嫗掩萬民百姓,使知之訢訢然,人樂其性者,仁也」。
念孫案:「使」下不當有「知」字,此因上文「所謂知之」而誤衍也。
劉本無「知」字,是。
梣木色青翳而蠃瘉蝸睆 「夫梣木色青翳,而蠃瘉蝸睆,此皆治目之藥也」。
高注曰:「梣木,苦歷木名也,生於山,剝取其皮以水浸之,正青,用洗眼,瘉人目中膚翳,故曰色青翳,青色象也。
此句内有脫文。
蓋謂梣木色青,象目中青翳之色,故以同色者治之也。
蠃蠡、薄蠃、蝸睆,目疾也。
」引之曰:「色青翳」當作「已青翳」。
注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