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内篇弟二

關燈
俶 真 垠堮 「緐憤未發,萌兆牙櫱,未有形埓垠堮」。

    念孫案:《覽冥篇》「不見朕垠」,高注:「朕,兆朕也。

    垠,形狀也。

    」《繆稱篇》「道之有篇章形埓者」,高注:「形埓,兆朕也。

    」是「垠堮」與「形埓」同義。

    既言「形埓」,無庸更言「垠堮」,疑「垠堮」是「形埓」之注,而今本誤入正文也。

    且此三句以「發」、「櫱」、「埓」爲韻,若加「垠堮」二字,則失其韻矣。

     雚蔰 「言萬物摻落,根莖枝葉,青蔥苓蘢,雚蔰炫煌」。

    高注曰:「雚蔰炫煌,采色貌也。

    『雚』讀曰『唯』。

    『蔰』讀曰『扈』。

    」念孫案:「雚」音「灌」,與「唯」字聲不相近。

    「雚」皆當爲「蓶」,字之誤也。

    「蓶」讀若「唯諾」之「唯」,字從艸,唯聲。

    「蓶扈」者,草木之榮華也。

    《後漢書·馬融傳〈廣成頌〉》説植物雲「鋪于布濩,蓶扈蘳熒」,李賢曰:「蓶,音以揆反。

    郭璞注《爾雅》雲:『草木華初岀爲芛。

    』《爾雅》:「芛、葟、華,榮。

    」《説文》:「芛,艸之皇榮也。

    」『芛』與『蓶』通。

    扈,音『戶』。

    」以上《後漢書注》。

    此言「根莖枝葉,青蔥苓蘢,蓶扈炫煌」,義與彼同也。

    高注讀「蓶」爲「唯」,李賢音以揆反,正與高讀合。

    劉績不知「雚」爲「蓶」之誤,而改「雚」爲「萑」,斯爲謬矣。

    諸本及莊本同。

    又案:「蓶蔰」之「蔰」,當依《後漢書》作「扈」,注當作「扈,讀曰『戶』」。

    正文作「蔰」者,因「蓶」字而誤加「艸」耳。

    後人不達,又改注文爲「蔰,讀曰『扈』」以從已誤之正文,則其謬益甚矣。

    《説文》《玉篇》《廣韻》《集韻》《類篇》皆無「蔰」字。

     閒於無有 「若光燿之閒於無有,退而自失也」。

    陳氏觀樓曰:「『閒』當作『問』」。

    「光燿問於無有」,事見《莊子·知北遊篇》。

     衡杓 「欃槍衡杓之氣莫不彌靡,而不能爲害」。

    高注曰:「欃槍,彗星也。

    杓,北鬥柄第七星。

    」引之曰:北鬥之星不聞爲害,高説非也。

    「衡」當爲「衝」,字形相似而誤。

    衝、杓,皆妖氣也。

    《晉書·天文志》引《河圖》曰:「歲星之精,流爲天槍、天衝,熒惑散爲天欃。

    」《呂氏春秋·明理篇》曰:「其雲狀有若人,蒼衣赤首不動,其名曰天衝。

    」今本「衝」字亦誤作「衡」,據《太平禦覽·咎徴部四》引改。

    《開元占經·妖星占篇》引劉向《洪範傳》曰:「天衝其狀如人,蒼衣赤首不動。

    」《史記·天官書》曰:「五星蚤出者爲贏,晚出者爲縮,必有天應見於杓星。

    」《漢書·天文志》曰:「太歲在寅,歲星正月晨出;在鬥、牽牛。

    失次,杓,早水,晩旱。

    」是也。

    「欃」、「槍」、「衝」、「杓」,皆妖氣之名,故竝言之。

     茫茫沈沈 渾渾沉沉 「茫茫沈沈,是謂大治」。

    高注曰:「茫茫沈沈,盛貌也。

    『茫』讀王莽之『莽』。

    『沈』讀『水出沈沈白』之『沈』。

    」念孫案:「沈」皆當爲「沆」。

    《玉篇》:「何黨切。

    」《廣韻》:「又音杭。

    」「茫茫」、「沆沆」,疊韻也。

    《説文》「沆」字注雲:「莽沆,大水,一曰大澤。

    」《風俗通義·山澤篇》雲:「沆者,莽也。

    」今本「沆」誤作「沉」,辯見《漢書·刑法志》「沈斥」下。

    言其平望莽莽,無涯際也。

    「莽」與「茫」古同聲。

    「茫茫沆沆」,即「莽莽沆沆」。

    故高注以爲「盛貌也」。

    「莽沆」或作「漭沆」,張衡《西京賦》「滄池漭沆」是也。

    倒言之則曰「沆漭」,馬融《廣成頌》「瀇瀁沆漭」是也。

    又作「沆茫」,楊雄《羽獵賦》「鴻濛沆茫」是也。

    顔師古曰:「茫,音莽。

    」「沆茫」即「沆莽」,故曰「『茫』讀王莽之『莽』」。

    《漢書·禮樂志》「西顥沆碭」,顔師古曰:「沆碭,白氣之貌。

    」故曰「『沆』,讀水出沆沆白之『沆』」。

    若作「沈沈」,則與正文、注文皆不合矣。

    又《兵略篇》:「天化育而無形象,地生長而無計量,渾渾沉沉,孰知其藏。

    」「沉」亦當爲「沆」。

    渾渾沆沆,廣大貌也。

    《爾雅》:「沄,沆也。

    」《説文》:「沄,轉流也,讀若『混』。

    一曰『沆』。

    」舊本脫此三字,今據《爾雅釋文》補。

    「沄」、「混」、「渾」,古同聲。

    「渾渾沆沆」,即「沄沄沆沆」。

    「沄」之轉爲「沆」,猶「渾」之轉爲「沆」也。

    且「沆」與「象」、「量」、「藏」爲韻,若作「沉沉」,則義既不合,而韻又不諧矣。

    《太平禦覧·兵部二》引此已誤。

    凡從「亢」之字,隷或作「」注。

    故「沆」字或作「」,一誤而爲「沉」,再誤而爲「沈」,散見羣書,而學者莫之能辨也。

    詳見《漢書》。

     炊以鑪炭 「譬若鍾山之玉,炊以鑪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

    念孫案:「炊」當爲「灼」,字之誤也。

    玉可言灼,不可言炊。

    《藝文類聚·寶部上》《太平禦覽·珍寶部四》引作「炊」,皆後人依誤本改之。

    其《禦覽·地部三》引此正作「灼」,《白帖》七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