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五

關燈


    庶一切人俱得瞻禮。

    乃建大聖壽萬安寺。

     帝命寫金字藏經。

    卷軸前圖像未定。

    帝雲。

    此經是釋迦佛說。

    止畫說主。

    庶看讀者知有所自。

     帝诏遍天下。

    每一歲中行布施度僧讀大藏經。

    随處放光現瑞。

    祯祥不一。

     帝诏講華嚴大德。

    于京城大寺開演。

    彰顯如來之富貴。

     帝設大會。

    七處放光。

    顯示華嚴七處之玄旨。

     帝問衆臣僚。

    每日還不放閑也無。

    衆臣僚無對。

    帝乃袖中出數珠示之。

    内外百官皆歸至善。

     釋迦如來住世七十九年。

     帝至七十九歲。

    乃雲。

    與佛同壽。

    不為夭矣。

     帝诏十高僧内殿供養。

    帝端居不動。

    諸大德亦複默然。

    帝乃雲。

    此是真實功德。

     帝诏僧大内念經行香。

    侍臣奏雲。

    僧多有不識字者。

    帝乃雲。

    但教舒展拭去塵埃。

    亦有功德。

     糠禅背杖戒身見。

     帝。

    帝問曰。

    此杖何為。

    回奏雲。

    身有過失。

    以杖責之帝曰。

    過失在心。

    鞭身何益。

    與其責身。

    莫若責心。

     帝見僧有過。

    不加王法。

    止令閱教忏悔。

     帝诏東昌大師演教。

    帝大悅。

    賜以寶玉拄杖。

     帝平宋已。

    彼境教不流通。

    天下揀選教僧三十員。

    往彼說法利生。

    由是直南教道大興。

     帝建大聖壽萬安寺。

    帝制四方。

    各射一箭以為界至。

     帝大内皆以真言梵字為嚴飾。

    表行住坐卧不離舍佛法也。

     帝賜講人紅僧衣。

    令說法人與佛齊等。

     蜀僧圓證見。

     帝。

    帝問。

    汝何所習。

    回奏雲。

    幼明三奇。

    長習佛乘。

    上悅。

    賜以碧玉香鼎。

    命崇香火。

     帝萬機之暇。

    自奉施食。

    持數珠而課誦。

     帝建大聖壽萬安寺成。

    兩廊拟塑佛像。

    監修官聞奏。

    帝雲。

    不須塑泥佛。

    隻教活佛住。

     帝禦北征。

    護神現身陣前。

    怨敵自退廣濟大師。

    皇宮親侍日久。

    禮誦不辍帝深賞贊。

    賜以放光佛像。

    命敬侍供養。

     帝問相士山水。

    士奏雲。

    善惡由山水所主。

    帝問。

    太行山如何。

    相士奏雲。

    出奸盜。

    帝雲。

    何以夫子在彼生。

    帝召僧圓證問雲。

    此人山水說得是麼。

    證回奏雲。

    善政治天下。

    天下人皆善。

    山水之說臣僧未曉。

    帝大悅。

     舍羅薩張大師志慕出家。

     帝從其請落發為僧。

    賜七寶數珠。

    命供日課。

     帝诏蜀僧圓證。

    明六神之術。

    上曰。

    髡發恐無靈驗。

    回奏雲。

    此六者。

    天地日月水火之神。

    菩提場中各說偈贊佛。

    得大解脫門。

    為華嚴之嚴衛。

    僧人昭事。

    神必欽依。

    髡發無傷。

    帝然之。

     帝诏元一與道士持論。

    元一攻其竊釋孔之言。

    上悅。

     帝問僧佛牙真僞。

    僧無對。

    帝雲。

    真僞自分明。

    諸人休錯解。

     帝命僧念無量壽王陀羅尼經。

    能念者賜疋帛稱賞。

     帝召東宮雲。

    海雲是汝師。

    居住金田宜加崇飾。

    由是鼎新慶壽大刹。

     帝出郊狩南花園雲。

    此處宜建梵刹。

    段相依命修造。

    出狩回駕。

    寺已刹圓。

     帝顯正摧邪。

    命除道德經外。

    餘皆焚毀。

    以絕其妄。

    宰臣奏。

    分揀道藏。

    檢出馬湘詩雲。

    樹連滄海水連雲。

    昔有殷周李老君。

    人說是非皆不定。

    五千言外更無文。

    符合上意。

    龍顔大悅。

    制焚之。

     帝頒行玉音。

    诏昊天講主雲。

    聞朕在世誡約學徒究明佛法。

    毋令減滅。

     峨嵋普賢道場。

    缺大藏經。

     命張大師。

    徑從驿騎遞相迎送。

    佛法流通福覃西蜀。

    上都道士等奏。

    與釋教定邪正。

     帝雲。

    勝負如何賞罰。

    道士雲。

    義堕者斬首。

    帝曰。

    不然。

    義堕者削發為僧。

     宋主以王位來歸。

    學佛修行。

     帝大悅。

    命削發為僧寶焉。

     聖安寶長老送瑞像至内。

    心不之悅。

     帝雲。

    此是皇家佛。

    汝心何懊惱。

    帝回與三十二錠白金。

    以表三十二相也。

     宋太後削發為尼。

    誦經修道。

     帝深加敬仰。

    四事供養。

     帝宣宋室二宮人至。

    皆祝發為尼。

    帝雲。

    三寶中人也。

    命歸山學佛修行。

    供送衣糧。

     帝設無遮會。

    诏信講主說總聖名目。

    帝雲。

    既号無遮。

    雲何有數。

     宋主毳衣圓頂。

     帝命往西土讨究大乘明即佛理。

     帝以金為泥。

    命僧儒繕寫大藏經一藏。

    貯以七寶琅函。

    流傳萬世。

     帝設資戒大會。

    避使長為僧之人使見認得欲取。

    帝叱雲已為佛弟子。

    誰複能為主天竺進缽。

     帝取食前珍味。

    碎置缽中。

    内外侍從數滿千人。

    各賜一粒。

    普令得沾如來缽中之禅悅。

     帝至香山。

    山半有泉。

    問僧此泉足僧用否。

    僧回奏雲。

    日供一千僧。

    流注尚無竭。

    賜白金一錠。

    命築亭蓋覆。

    貴其利濟宋鎮庫栴檀方圓丈餘。

     帝曰。

    鎮庫無益。

    刻為佛像利益人天。

     帝駕至香山栗園。

    其栗方熟。

    左右從駕萬人餘。

    帝誡谕雲。

    此為三寶物。

    一個不容拈。

     僧衆遠迎。

     帝駕。

    帝曰。

    往日僧人三诏不起。

    今日僧人雲以遠迎。

    僧無對。

     帝設大會。

    阇黎佛聲響亮。

    帝曰。

    如是佛音聲。

    多少衆生生善心。

    乃賜白金一錠。

     弘法寺藏經闆曆年久遠。

     命諸山師德。

    校正訛謬鼎新嚴飾。

    補足以傳無窮。

     帝一日雲。

    三人護法。

    二已去了。

    惟朕一人。

    當今佛法愈隆愈盛。

     帝命逸林上師。

    譯藥師壇法儀軌。

    為天下消八苦之災。

    增無量之壽。

     帝設十萬僧會。

    命十師對禦說法。

    賜白金十錠玉拄杖十條。

     外邦貢佛舍利。

     帝雲。

    不獨朕一人得福。

    乃于南城彰義門。

    高建門塔。

    普令往來皆得頂戴。

     帝命高僧。

    重整大藏分大小乘。

    再标芳号遍布天下。

     帝一統天下。

    外邦他國皆歸至化。

    帝印大藏三十六藏。

    遣使分賜。

    皆令得瞻佛日。

     帝命帝師雲。

    去佛遙遠僧戒全虧。

    可選諸路高僧。

    賜紅黃大衣。

    傳授薩婆多部大戒。

     帝雲。

    菩薩戒本但解法師語者皆得傳受。

    乃印造一千部。

    流通散施。

    普令大地衆生皆奉如來寶戒。

     帝問揀壇主雲。

    何處為最上福田。

    回奏雲。

    清涼。

    帝雲真佛境界。

    乃建五大寺為世福田。

     帝于五台運工建寺。

    有澗無水。

    興工之日。

    段張沿澗覓水。

    突然湧出。

    給濟不乏。

     臣佐奏。

    以天下僧尼一例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