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五

關燈
帝問。

    民籍若幹。

    府庫若幹。

    奏雲。

    不知。

    上曰。

    輔相治道固宜用心。

    此乃不理。

    而急于餐菜馂饀之僧人。

    其事乃止。

     帝聞五教義。

    帝雲。

    頓教即心是佛諸佛境界。

    凡夫不修如何得到。

     帝見西僧經教與漢僧經教。

    音韻不同。

    疑其有異。

    命兩土名德對辯。

    一一無差。

    帝曰。

    積年疑滞今日決開(故有法寶勘同) 帝以佛教為心。

    厭化胡僞造。

    曆代斷除莫之遏絕。

    嚴行天下焚毀無遺。

     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寶塔統禦刹中計一十九所。

    各頒錢帛。

    廣加嚴飾。

    大陳供養。

     帝嘗召群臣雲。

    朕以本覺無二真心。

    治天下國家。

    如觀海東青取天鵝。

    心無二故。

     帝每齋日。

    以南天竺佛缽。

    置七寶珍羞。

    澄湛觀心。

    廣修供養。

     帝自有四海。

    天下寺院田産二稅。

    盡行蠲免。

    普令缁侶安心辦道。

     天下寺院山林樹木。

    遍谕玉音。

    嚴加護持毋令斫伐。

    以嚴佛如來之境界。

     帝以俗制于僧失其崇敬。

    遍谕天下各主綱維主掌教門護持佛法。

     臣下聞奏。

    有俗僧人。

    宜令同民。

    帝令修補寺院以遮其過。

     帝主領天下頒降聖旨。

    谕一切僧人不揀甚麼差發休當。

    遵依釋迦牟尼佛道子行持。

     阿合麻丞相奏。

    天下僧尼頗多混濫。

    精通佛法可允為僧。

    無知無聞宜令例俗。

    膽巴師父奏雲。

    多人祝壽好。

    多人生怒好。

     帝雲。

    多人祝壽好。

    其事乃止。

     帝靈駕經宣德。

    現大圓光周遍天界。

    合境僧俗悉皆瞻禮。

    蓋顯古佛示現之作用耳(已上百段出弘教集) 念常贊曰。

    華嚴雲。

    菩薩住初地作大功德。

    王以法化衆生。

    慈心無損害。

    統領閻浮提。

    化行靡不及。

    皆令住大舍。

    成就佛智慧。

    若能廣分别。

    億劫不能盡。

    今觀弘教集。

    載世祖皇帝實錄百餘篇。

    字字句句。

    以弘教為己任。

    如有雲。

    朕以本覺無二真心。

    治天下國家。

    如觀海東青取天鵝。

    心無二故。

    由此論之。

    萬機之暇不離念佛念法念僧。

    苟非。

     大聖慈念群生特垂化迹。

    能如是邪。

    使唐虞再世。

    亦無以加矣。

    猗欤盛哉。

    敬錄于前。

    以曉來學雲。

     ⊙(乙未) 成宗完者笃欽明廣孝皇帝即位(于甲午四月十四日十五日大赦。

    ○改元貞元年) (丁酉) (二月廿七日大赦改)大德。

     (己亥) 正月遣使問民疾苦。

     (壬寅) 三月三日大赦。

     ⊙大德六年九月一日。

    五台山大萬聖祐國寺真覺國師殁。

    師諱文才。

    字仲華。

    楊氏。

    其先弘農人。

    高曾以來世官壟坻。

    父靜義。

    金季為清水主簿。

    遂家焉。

    少孤事母孝。

    于書無所不讀。

    性理之學尤其邃也。

    故約而為守。

    蔚而成文。

    辭氣雅健如古作者。

    為人沉厚若素不讀書者。

    至與士君子談接其辭辯其事詳其理盡。

    出入經史。

    滔滔然若河漢之決。

    莫窺其涘。

    其講授經論。

    得旨言外。

    不屑屑于名數。

    嘗曰。

    學貴宗通言欲會意。

    以意逆志為得之矣。

    語言文字糟粕之餘也。

    豈有餘味哉。

    彼狃于文字。

    味其糟粕。

    徒騁知見以記問自多。

    殊不知支離其知穿鑿其見愈惑多岐不能冥昝于道。

    聽其說适足以熟耳而已。

    豈能開人惠目乎。

    所著縣談詳略五卷。

    肇論略疏三卷。

    惠燈集二卷。

    皆内據佛經外援儒老托譬取類。

    其辭質而不華。

    簡而詣。

    取其達而已。

    隐居成紀。

    築室樹松。

    将以終老。

    然以行修乎迩德加乎遠。

    雖自韬晦。

    其道愈彰。

    人尊其德不敢名。

    以松堂稱之。

    佛教之興始于洛陽白馬寺。

    故稱釋源。

    其宗主殁。

    诏以師繼之。

    世祖嘗以五台絕境欲為佛寺。

    而未果也。

    成宗以繼志之孝。

    作而成之。

    賜名大萬聖佑國寺。

    以為名山大寺。

    非海内之望。

    不能屍之。

    诏求其人于帝師迦羅斯巴。

    會師自洛陽來見帝師。

    喜曰。

    佑國寺得其人矣。

    诏師以釋源宗主兼居佑國。

    師見帝師以辭曰。

    某以何德猥蒙恩寵。

    其居白馬已為過分。

    安能複居佑聖。

    願選有德者為之。

    幸憐其誠以聞于上。

    帝師不可曰。

    此上命也。

    上于此事用心至焉。

    非女其誰與居。

    此吾教所系。

    女其勉之。

    居歲餘。

    大德六年将如洛陽。

    道真定館于某寺。

    疾作。

    九月一日殁。

    年六十有二。

    火後獲舍利者數百粒。

    其徒歸葬于五台東山之麓。

     (癸卯) (三月十六日诏定賊罪條例為十二章。

    及增給朝官月俸外任公田祿米等○八月六日太原平陽地震) ⊙大德七年。

    膽巴金剛上師殁。

    師名功嘉葛刺思。

    此雲普喜名聞。

    又名膽巴。

    此雲微妙。

    西番突甘斯旦麻人。

    幼孤依季父。

    聞經止啼。

    知其非凡。

    遣侍法王上師。

    試以梵咒。

    随誦如流。

    曰此子宿積聰惠異。

    日當與衆生作大饒益。

    年十二訓以前名。

    自是經科哭式壇法明方。

    靡不洞貫。

    年二十四講演大喜樂本續等文。

    四衆悅服。

    上師令巴至西天竺國參禮古達麻室利習梵典。

    盡得其傳。

    初世祖居潛邸。

    聞西國有綽理哲瓦道德。

    願見之。

    遂往西涼遣使請于廓丹大王。

    王謂使者曰。

    師已入滅。

    有侄癹思巴。

    此雲聖壽。

    年方十六。

    深通佛法。

    請以應命。

    至都旬日即乞西還。

    上召問曰。

    師之佛法比叔如何。

    曰叔之佛法如大海水。

    吾所得者以指點水于舌而已。

    問答允稱。

    上喜曰。

    師年雖少種性不凡。

    願為朕留當求戒法。

    尋禮為師。

    巴入中國。

    诏居五台壽甯。

    壬申留京師王公鹹禀妙戒。

    初天兵南下。

    襄城居民禱真武。

    降筆雲。

    有大黑神。

    領兵西北方來。

    吾亦當避。

    于是列城望風款附。

    兵不血刃。

    至于破常州。

    多見黑神出入其家。

    民罔知故。

    實乃摩诃葛刺神也。

    此雲大黑。

    蓋師祖父七世事神甚謹。

    随禱而應。

    此助國之驗也。

    乙亥師具以聞。

    有旨建神廟于涿之陽。

    結構橫麗神像威嚴。

    凡水旱蝗疫。

    民禱響應。

    辛巳歲師得道藏化胡經并八十一化圖。

    幻惑妄誕。

    師乃歎曰。

    以邪惑正如此者。

    遂奏聞。

    召教禅大德及翰林承制等。

    詣長春宮辯證(辨僞錄明)诏下諸路除道德經外。

    其餘僞文盡令焚毀。

    至壬午師力乞西歸。

    上不能留。

    初相哥受師戒。

    繼為帝師。

    門人屢有言其豪橫自肆者。

    師責而不悛。

    由是禦之。

    逮登相位。

    懼師谠直必言于上。

    乃先入巧言贊師。

    故有是請。

    首于雲中。

    次至西夏。

    以及臨洮。

    求法益衆。

    未幾權臣複谮。

    令歸本國。

    師至故裡閱六寒暑。

    己醜相哥遣使傳召還都。

    于聖安寺安置。

    四月赴省聽旨。

    令往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