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之沩仰寒拾也。
久之辭去。
遂至夾山會圓悟移道林。
師從焉。
一日入室。
圓悟引教雲。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豎拳曰。
還見麼。
師曰。
見。
悟曰。
頭上安頭。
師于此有省悟。
複曰。
見個什麼。
曰。
竹密不妨流水過。
悟肯之。
自此與圓悟形景上下。
又二十年。
斧搜鑿索盡得圓悟之秘。
師以二親垂白。
歸寓鄉郡褒禅寺。
蓋修摩耶忉利故事也。
繼受請住城西之開聖寺。
四衆翕然歸仰。
建炎之亂盜起淮上。
乃南渡。
宣城士庶素欽師名為結廬銅峰下适彰教虛席。
郡守李尚書光延師居之。
道化益振四年而遷虎丘。
時圓悟以時未平。
泛峽歸蜀。
曩之同參輻辏川犇。
一時後生望山而趨。
師每登座。
從容示露。
一味平等。
随根所應皆惬其欲。
故圓悟之道複大播東南。
諸方謂圓悟如在也。
居三年。
感微疾。
白衆曰。
當以第一座宗達承院事。
衆請于郡從之事。
既索筆大書伽陀曰。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所以佛法。
無有剩語。
珍重。
擲筆坐逝。
實紹興六年丙辰歲五月甲午八日乙亥也。
建塔于山之陽。
凡住世六十年。
坐四十五夏。
(丁巳) 金廢劉豫齊滅。
(戊午) (秦桧為右相。
晏敦複退而有憂色。
曰奸人相矣)○金天眷元年。
(己未) 诏諸軍州建報恩光孝奉徽宗香火。
(庚申) 西夏(仁宗拓跋仁孝立幹順子。
改年大慶) (辛酉) 是年秦桧張浚謀殺嶽飛嶽雲○(張九成登徑山适大惠升座。
有神臂弓之語。
秦桧秉國。
謂譏朝廷。
竄師衡陽)○金改皇統。
(壬戌) 行經界田糧○韋太後歸自金○停給僧道度牒。
金國。
英悼太子生日诏海惠大師于上京宮側創造大儲慶寺普度僧尼百萬大赦天下。
(癸亥) 金诏海惠清慧二禅師住儲慶寺迎瑞像于本寺積慶閣中供養。
翻譯名義平江景德法雲編次荊溪周敦義作序。
(甲子 六四) 西夏元慶元年。
(乙醜) 金海慧遷化。
帝偕後親奉舍利。
五處立塔。
特谥佛覺佑國大禅師。
(丙寅) 正月诏毀淫祠○秦桧經界兩浙四川等處。
金複賜清惠佛智護國大師号登國師座特賜金襕大衣及所用珍異其欽敬古所未有帝後親奉接足禮授。
⊙(丁卯) 金國與蒙國議和○蒙國自稱祖元皇帝。
(戊辰) 佛智端裕禅師入寂。
師吳越錢氏之裔。
嗣圓悟。
初住鄧之丹霞。
遷住虎丘。
次徑山。
庵居于西華秀峰。
敕住建康保甯。
移萬壽。
又遷閩之延沙壽山西禅。
被旨補靈隐。
秋又赴明之育王。
其法嗣淨慈水庵一等。
(己巳) 金國完顔亮立。
太祖孫(初名孛烈。
殺主自立。
遷燕。
後南征駐于汴至江上為諸酋弑于龜山寺)改年天德。
○西夏改天盛。
⊙紹興十九年。
牧庵忠禅師遷化。
名法忠。
姓姚。
四明鄞縣人。
母夢異僧求寓止而娠。
既誕紫帶繞身。
自幼性專靜。
告雙親出家。
依郡中崇教院道英授經業。
年十九試所業得度。
即預講肆。
究天台教旨。
于疏義入微亦頗自負。
一日暴所習于禅者。
為其折困。
因有疑于于禅宗。
趨天童交禅師以求決焉。
及于交言下知有機不發交使其南詢造閩之雪峰。
與需禅師語。
複不契。
聞佛眼遠禅寺居淮西龍門。
于是出蜀兼程至彼。
造次不忘提撕其未至處。
适縱步水磨欻睹牌額。
書法輪常轉。
師于是礙膺之疑泮然冰釋。
遂說偈曰。
轉大法輪。
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
水推石磨。
而作圓相呈佛眼。
眼曰。
其中事作麼生。
師曰。
澗下水長流。
眼曰。
必竟如何。
師曰。
水推石磨。
眼曰。
歸堂歇去。
切不得舉着。
後五日來。
卻向女道一句子。
曰。
這一句子也不消得。
佛眼為之解頤。
師遂作禮。
尋辭佛眼。
度九江登廬阜。
露眠草宿蛇虎為鄰。
山舒水緩處。
會意則居焉。
偶晦昏道傍有枯木數圍。
經野燒之餘尚存尋尺。
内空且絜。
師兀然其中逾旬浃。
遠迩傳觀者甚衆。
師不欲顯異。
留偈紀之曰。
誰将三昧真空火。
爇卻一株煩惱薪。
隻有大根元不動。
更無枝葉撼風塵。
乃去谒湛堂準禅師于泐潭。
酬酢敏捷。
準大奇之。
斯時黃龍法社鼎盛。
預結夏制限其來者。
然死心道貌德威。
鮮敢櫻其鋒。
嘗持劍夜造室曰。
聞老和上不懼生死是不。
死心拟對。
師以劍揮之。
死心引頸。
師擲劍于地作舞而退。
至相西親圓悟于道林。
悟深器之。
既而放浪衡嶽。
眷車轍靈岩之右。
怪石有如卧牛。
師結茅其傍。
故榜牧庵。
栖遲二十餘年。
外形骸而自适。
或連宵而不寐。
或累日而忘餐。
發長不剪。
衣弊不易。
天下禅侶雅稱為忠道者。
四方衲子不以承顔為不足。
一時士夫無不聞風而欣慕。
樞密柳公仲古鎮長沙。
以法輪起師。
從于衆望。
師掉頭不顧。
複以勝業虛席心欲迎緻。
檄諸禅勸請。
師聞而宵遁。
追蹤至定明蘭若。
撾鼓于堂。
緻師于座。
缁素羅拜踰時不已。
師慨然說偈曰咄哉黃面老。
将法付王臣。
林下無心客。
官差逼殺人。
昔聞其言。
今見其事。
下座曳杖趨勝業領住持事。
給事憑公濟川撰開堂疏。
有曰。
佛眼磨頭悟法輪之常轉。
死心室内持慧劍以相揮。
時為師之實錄。
師既應世。
以荷負宗教為己任亦不吝去留。
故自勝業遷南木雲蓋公安大沩五刹。
複赴豫章師李吉甫請。
住黃龍。
太尉邢公孝揚施金為造壽塔于寺東之芗源。
才畢工而方丈後山白光上騰。
群鵲飛鳴。
師顧之笑曰。
吾将行矣。
索筆書偈曰。
六十六年。
遊夢幻中。
浩歌歸去。
撤手長空。
書畢複謂衆曰。
後事可依靈源清禅師遺範。
言訖瞑目而寂。
(庚午) 金廢度僧道。
(辛未) 九月上謂大臣曰。
緣不度僧常住多有絕産。
令戶部撥以瞻學(出宋史)○世尊示滅二千一百年矣。
⊙太皇後韋氏(高宋母也)建崇先顯孝禅寺于杭之高亭山。
诏真歇清了禅師。
開山為第一代。
未幾示寂。
塔于寺中。
師左綿雍氏。
嗣丹霞淳公。
嘗作無盡燈記曰。
東平打破鏡已三百餘年。
龍潭吹滅燈複四百餘載。
後代子孫迷于正眼。
以謂鏡破燈滅。
而不知行住坐卧放大光明。
燈未曾滅也。
見聞覺知虛鑒萬像。
鏡未曾破也。
燈雖無景能照生死長夜。
鏡雖無台能辯生死魔惑。
鏡與燈光光常寂。
明與鑒幻幻皆如。
照之無窮。
則曰無盡燈。
鑒之無窮。
則曰無盡鏡。
日用不昧。
昭昭于心目之間。
但衆生迷而不知。
故有修多羅教。
開如幻方便。
設如幻道場。
度如幻衆生作如幻佛事。
譬如東南西北上下四維中點一燈外安十鏡。
以十鏡喻十法界。
一燈況一真心。
一真心則理不可分。
十法界則事有萬狀。
然則理外無事。
鏡外無燈。
雖鏡鏡中有無窮燈無窮燈唯一燈也。
事事中有無盡理無盡理惟一理也。
以一理能成差别事。
故其事事無礙。
由一燈全照差别鏡。
故則鏡鏡交參。
一鏡不動而能遍能容能攝能入。
一事不壞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
主伴融通重重無盡。
悲夫衆生居一切塵中。
而不知塵塵皆毗盧遮那無盡刹海。
普賢示一毛孔。
而不知一一毛孔含衆生三昧色身。
然則一切衆生日用在普賢毛孔中。
毗盧光明内。
慈氏樓閣中出沒。
文殊劍刃上往來。
念念中與諸佛同出世。
證菩提轉法輪入滅度。
如鏡與鏡。
如燈與燈。
一切一時普融無礙誠謂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非大心衆生。
無以臻于此境。
或問。
即今日用見聞覺知。
畢竟是燈耶。
非燈耶。
是鏡耶。
非鏡耶。
答
久之辭去。
遂至夾山會圓悟移道林。
師從焉。
一日入室。
圓悟引教雲。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豎拳曰。
還見麼。
師曰。
見。
悟曰。
頭上安頭。
師于此有省悟。
複曰。
見個什麼。
曰。
竹密不妨流水過。
悟肯之。
自此與圓悟形景上下。
又二十年。
斧搜鑿索盡得圓悟之秘。
師以二親垂白。
歸寓鄉郡褒禅寺。
蓋修摩耶忉利故事也。
繼受請住城西之開聖寺。
四衆翕然歸仰。
建炎之亂盜起淮上。
乃南渡。
宣城士庶素欽師名為結廬銅峰下适彰教虛席。
郡守李尚書光延師居之。
道化益振四年而遷虎丘。
時圓悟以時未平。
泛峽歸蜀。
曩之同參輻辏川犇。
一時後生望山而趨。
師每登座。
從容示露。
一味平等。
随根所應皆惬其欲。
故圓悟之道複大播東南。
諸方謂圓悟如在也。
居三年。
感微疾。
白衆曰。
當以第一座宗達承院事。
衆請于郡從之事。
既索筆大書伽陀曰。
無法可說。
是名說法。
所以佛法。
無有剩語。
珍重。
擲筆坐逝。
實紹興六年丙辰歲五月甲午八日乙亥也。
建塔于山之陽。
凡住世六十年。
坐四十五夏。
(丁巳) 金廢劉豫齊滅。
(戊午) (秦桧為右相。
晏敦複退而有憂色。
曰奸人相矣)○金天眷元年。
(己未) 诏諸軍州建報恩光孝奉徽宗香火。
(庚申) 西夏(仁宗拓跋仁孝立幹順子。
改年大慶) (辛酉) 是年秦桧張浚謀殺嶽飛嶽雲○(張九成登徑山适大惠升座。
有神臂弓之語。
秦桧秉國。
謂譏朝廷。
竄師衡陽)○金改皇統。
(壬戌) 行經界田糧○韋太後歸自金○停給僧道度牒。
金國。
英悼太子生日诏海惠大師于上京宮側創造大儲慶寺普度僧尼百萬大赦天下。
(癸亥) 金诏海惠清慧二禅師住儲慶寺迎瑞像于本寺積慶閣中供養。
翻譯名義平江景德法雲編次荊溪周敦義作序。
(甲子 六四) 西夏元慶元年。
(乙醜) 金海慧遷化。
帝偕後親奉舍利。
五處立塔。
特谥佛覺佑國大禅師。
(丙寅) 正月诏毀淫祠○秦桧經界兩浙四川等處。
金複賜清惠佛智護國大師号登國師座特賜金襕大衣及所用珍異其欽敬古所未有帝後親奉接足禮授。
⊙(丁卯) 金國與蒙國議和○蒙國自稱祖元皇帝。
(戊辰) 佛智端裕禅師入寂。
師吳越錢氏之裔。
嗣圓悟。
初住鄧之丹霞。
遷住虎丘。
次徑山。
庵居于西華秀峰。
敕住建康保甯。
移萬壽。
又遷閩之延沙壽山西禅。
被旨補靈隐。
秋又赴明之育王。
其法嗣淨慈水庵一等。
(己巳) 金國完顔亮立。
太祖孫(初名孛烈。
殺主自立。
遷燕。
後南征駐于汴至江上為諸酋弑于龜山寺)改年天德。
○西夏改天盛。
⊙紹興十九年。
牧庵忠禅師遷化。
名法忠。
姓姚。
四明鄞縣人。
母夢異僧求寓止而娠。
既誕紫帶繞身。
自幼性專靜。
告雙親出家。
依郡中崇教院道英授經業。
年十九試所業得度。
即預講肆。
究天台教旨。
于疏義入微亦頗自負。
一日暴所習于禅者。
為其折困。
因有疑于于禅宗。
趨天童交禅師以求決焉。
及于交言下知有機不發交使其南詢造閩之雪峰。
與需禅師語。
複不契。
聞佛眼遠禅寺居淮西龍門。
于是出蜀兼程至彼。
造次不忘提撕其未至處。
适縱步水磨欻睹牌額。
書法輪常轉。
師于是礙膺之疑泮然冰釋。
遂說偈曰。
轉大法輪。
目前包裹。
更問如何。
水推石磨。
而作圓相呈佛眼。
眼曰。
其中事作麼生。
師曰。
澗下水長流。
眼曰。
必竟如何。
師曰。
水推石磨。
眼曰。
歸堂歇去。
切不得舉着。
後五日來。
卻向女道一句子。
曰。
這一句子也不消得。
佛眼為之解頤。
師遂作禮。
尋辭佛眼。
度九江登廬阜。
露眠草宿蛇虎為鄰。
山舒水緩處。
會意則居焉。
偶晦昏道傍有枯木數圍。
經野燒之餘尚存尋尺。
内空且絜。
師兀然其中逾旬浃。
遠迩傳觀者甚衆。
師不欲顯異。
留偈紀之曰。
誰将三昧真空火。
爇卻一株煩惱薪。
隻有大根元不動。
更無枝葉撼風塵。
乃去谒湛堂準禅師于泐潭。
酬酢敏捷。
準大奇之。
斯時黃龍法社鼎盛。
預結夏制限其來者。
然死心道貌德威。
鮮敢櫻其鋒。
嘗持劍夜造室曰。
聞老和上不懼生死是不。
死心拟對。
師以劍揮之。
死心引頸。
師擲劍于地作舞而退。
至相西親圓悟于道林。
悟深器之。
既而放浪衡嶽。
眷車轍靈岩之右。
怪石有如卧牛。
師結茅其傍。
故榜牧庵。
栖遲二十餘年。
外形骸而自适。
或連宵而不寐。
或累日而忘餐。
發長不剪。
衣弊不易。
天下禅侶雅稱為忠道者。
四方衲子不以承顔為不足。
一時士夫無不聞風而欣慕。
樞密柳公仲古鎮長沙。
以法輪起師。
從于衆望。
師掉頭不顧。
複以勝業虛席心欲迎緻。
檄諸禅勸請。
師聞而宵遁。
追蹤至定明蘭若。
撾鼓于堂。
緻師于座。
缁素羅拜踰時不已。
師慨然說偈曰咄哉黃面老。
将法付王臣。
林下無心客。
官差逼殺人。
昔聞其言。
今見其事。
下座曳杖趨勝業領住持事。
給事憑公濟川撰開堂疏。
有曰。
佛眼磨頭悟法輪之常轉。
死心室内持慧劍以相揮。
時為師之實錄。
師既應世。
以荷負宗教為己任亦不吝去留。
故自勝業遷南木雲蓋公安大沩五刹。
複赴豫章師李吉甫請。
住黃龍。
太尉邢公孝揚施金為造壽塔于寺東之芗源。
才畢工而方丈後山白光上騰。
群鵲飛鳴。
師顧之笑曰。
吾将行矣。
索筆書偈曰。
六十六年。
遊夢幻中。
浩歌歸去。
撤手長空。
書畢複謂衆曰。
後事可依靈源清禅師遺範。
言訖瞑目而寂。
(庚午) 金廢度僧道。
(辛未) 九月上謂大臣曰。
緣不度僧常住多有絕産。
令戶部撥以瞻學(出宋史)○世尊示滅二千一百年矣。
⊙太皇後韋氏(高宋母也)建崇先顯孝禅寺于杭之高亭山。
诏真歇清了禅師。
開山為第一代。
未幾示寂。
塔于寺中。
師左綿雍氏。
嗣丹霞淳公。
嘗作無盡燈記曰。
東平打破鏡已三百餘年。
龍潭吹滅燈複四百餘載。
後代子孫迷于正眼。
以謂鏡破燈滅。
而不知行住坐卧放大光明。
燈未曾滅也。
見聞覺知虛鑒萬像。
鏡未曾破也。
燈雖無景能照生死長夜。
鏡雖無台能辯生死魔惑。
鏡與燈光光常寂。
明與鑒幻幻皆如。
照之無窮。
則曰無盡燈。
鑒之無窮。
則曰無盡鏡。
日用不昧。
昭昭于心目之間。
但衆生迷而不知。
故有修多羅教。
開如幻方便。
設如幻道場。
度如幻衆生作如幻佛事。
譬如東南西北上下四維中點一燈外安十鏡。
以十鏡喻十法界。
一燈況一真心。
一真心則理不可分。
十法界則事有萬狀。
然則理外無事。
鏡外無燈。
雖鏡鏡中有無窮燈無窮燈唯一燈也。
事事中有無盡理無盡理惟一理也。
以一理能成差别事。
故其事事無礙。
由一燈全照差别鏡。
故則鏡鏡交參。
一鏡不動而能遍能容能攝能入。
一事不壞而即彼即此即一即多。
主伴融通重重無盡。
悲夫衆生居一切塵中。
而不知塵塵皆毗盧遮那無盡刹海。
普賢示一毛孔。
而不知一一毛孔含衆生三昧色身。
然則一切衆生日用在普賢毛孔中。
毗盧光明内。
慈氏樓閣中出沒。
文殊劍刃上往來。
念念中與諸佛同出世。
證菩提轉法輪入滅度。
如鏡與鏡。
如燈與燈。
一切一時普融無礙誠謂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非大心衆生。
無以臻于此境。
或問。
即今日用見聞覺知。
畢竟是燈耶。
非燈耶。
是鏡耶。
非鏡耶。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