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曰。
鏡燈燈鏡本無差。
大地山河眼裡花。
黃葉飄飄滿庭際。
一聲砧杵落誰家。
是年改孤山寺為延祥四。
聖觀。
遷圓法師塔。
葬北山瑪瑙坡○大惠移梅陽。
(癸酉) 金改貞元正月張燈○(吏人王中孚倡全真教談馬丘劉和之今尚存) (甲戌) 宋自秦桧專國。
士大夫名望者。
悉屏之遠方。
龌龊委靡不振之徒。
一言契合即登政府。
仍止除一廳。
謂之伴拜。
稍出一語。
斥而去之。
不異奴隸。
皆褫其職名閣其恩數。
猶庶官。
⊙(乙亥) 雲卧紀談。
羅湖野錄成。
十月感山沙門曉瑩撰。
字仲溫。
法嗣大惠杲禅師。
(丙子) 六月有星晝隕○金改正隆元年○(诏大惠複為僧住持阿育王山) (丁醜) 八月诏收諸路給餘僧牒。
上曰。
佛法朕亦未嘗有意絕之。
正恐僧徒多則不耕者衆矣(宋史) ⊙明州天童宏智禅師正覺。
十月遷寂。
姓李氏。
母趙。
隰州人。
誕師之夕光出于屋。
人皆異之。
七歲誦書日數千言。
通五經。
父宗道令出家。
得度于同郡淨明寺本宗。
受具于晉州慈雲寺智瓊。
十八歲出遊方。
訣其祖曰。
若不發明大事誓不歸矣。
至晉绛間或以無憑沮師。
邑尹見師英俊。
因以所執扇示之曰。
為我下一轉語。
師即援筆書偈其上。
尹大喜為請憑以行。
渡河之洛。
谒成枯木于汝州。
時丹霞淳道價方盛。
乃造焉。
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覺雲。
井底蝦蟆吞卻月。
三更不借夜明簾。
霞曰。
未在更道。
覺拟議。
霞打一拂子雲。
又道不借。
覺忽悟作禮。
霞雲。
何不道取一句。
覺曰。
某甲今日失錢遭罪。
霞曰。
未暇打爾。
且去。
時年二十三矣。
霞退居唐州大乘。
亦從焉。
宣和二年霞遷大洪。
為掌記室三年。
遷首座時金粟智雪豆宗保福悟鳳山钊。
皆參随之。
複分座于圓通照闡提席下。
真歇住長蘆。
招居闆首。
時衆踰千七百。
見其秉拂提唱。
皆服之。
出世泗洲普照。
嗣法丹霞矣。
比先分寺之半為神霄宮。
而又兩準薦饑。
齋廚空乏。
二時所須雜以菽麥。
既至命純以粳。
庫僧辭不給。
已而檀施填委。
徽宗南幸。
覺領衆起居。
見寺僧千餘填擁道左威儀整肅異之。
有旨召公面受聖語。
還其故寺之半。
建炎初住舒之太平。
又遷江之圓通能仁。
謝事遊雲居谒圓悟。
會長蘆虛席。
大衆必欲得師。
圓悟與安定郡王勉其行。
入寺未幾。
時大寇李在抄掠境上。
領衆入寺。
衆懼解散。
公安坐堂上。
以善語化之。
在等稽首敬服。
麾退其兵。
饋金瞻衆。
一方鹹賴以安。
建炎三年渡浙江至明州禮補陀。
道由天童。
适其阙主。
衆見師來。
密白郡帥。
始辭而後從。
未幾虜人犯境。
僧徒迍散。
公獨遲其來虜至登嶺以望。
若有所見。
遂斂兵而退。
秋毫無犯。
人歎以為神助焉。
九月被旨住靈隐将行四衆号慕百鳥哀鳴。
十月有旨。
再還天童。
前後垂三十年。
寺屋幾千間。
無不新者。
紹興二十七年秋九月。
别郡帥諸檀。
是月七日還山飯客如常。
八日辰已索浴更衣端坐。
索筆作大惠書。
屬以後事。
又書偈曰。
夢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鳥煙沒。
秋水天連。
擲筆而逝。
诏谥宏智禅師。
塔曰妙光。
(戊寅) 六月有星晝隕。
八月地震○(诏育王大惠再住徑山) (己卯) 七月翰林李焘進皇朝百官表(宋史) (庚辰) 初行會子○十二月欽宗崩于五國城。
(辛巳) 诏複給僧牒市軍儲。
金世宗立(名雍。
初名褒。
封楚王。
太祖孫。
海陵王亮既背盟南伐。
以帝守京。
因自立都燕。
帝仁厚慈儉不嗜兵。
國内安治。
在位二十九年。
人謂小堯舜)改年大定。
⊙大教東被一千一百年矣。
(壬午) 孝宗睿即位。
初名伯琮。
太祖七世孫也。
母張氏。
生于秀州。
有嘉禾之瑞。
在位二十七年。
壽六十八矣。
金國移都燕京。
敕建大慶壽寺成。
诏請玄冥禅師顗公開山第一代敕皇子燕王降香賜錢二萬沃田二十頃。
⊙(癸未) 改隆興元年。
是年六月十三日。
天童應庵禅師昙華遷寂。
姓江氏。
蕲之黃梅人。
生而奇傑。
骨目聳秀。
童稚便厭世故。
具決定志津濟群品。
年十七出家於邑之東禅。
明年為大僧。
又明年杖錫參方首谒随州水南遂和上。
染指法味。
乃上雲居。
圓悟禅師一見拊勞。
痛與提策。
以為法故服勞難事。
趨走唯恐居後。
會悟入蜀。
指似往見彰教隆于宣。
隆其子也。
隆移虎丘。
師實為先馳。
未半載間通徹大法。
頓明圓悟為人處。
未幾禮辭遊諸方。
初分座于處之連雲。
處守遂以妙嚴請師出世。
繼住衢之明果蕲之德章饒之報恩薦福婺之寶林報恩江之東林建康之蔣山平江之萬壽。
兩住南康歸宗。
末乃住今天童。
皆缁白欽慕同辭公舉。
處處開大施門垂手未悟。
遠近奔湊如水赴壑。
師于普說小參問答勘辯之屬。
皆從容暇豫。
曲盡善巧。
而室中機辯操縱殺活。
尤号明妙。
師初有發明。
即與此庵時号元布袋者同行。
反覆博約日益深奧。
及從此庵于護國。
相得歡甚。
此庵雲亡。
意于師不無所囑。
而開堂嗣法不忘虎丘。
與近世眩于名聞牽于利養燒香不原所得者異矣。
每于住持泛應虛受。
雖料理建置小物細故。
動為無窮計。
未嘗苟且。
纖毫不可于意。
即翩然竟去。
莫能回奪。
嘗自言。
衲僧家看草鞋住院。
何至如蚖蛇戀窟。
勵勉徒衆不許放逸。
事事必身率之。
其将示疾也。
猶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類此。
将終或以辭世偈為請。
師曰。
吾嘗笑諸方所為而自為之耶。
區處院事纖悉不遺。
奄然趺坐而化。
春秋六十一。
夏臘四十三。
⊙是年徑山杲禅師入寂。
諱宗杲。
宣州甯國奚氏子。
幼警敏有英氣。
年十三始入鄉校。
一日與同窗戲谑。
以硯投之。
誤中先生帽。
償金而去。
乃曰。
讀世書曷若究出世法乎。
即詣東山惠雲院出家。
先是元豐戊午院塑釋迦像。
有異人丁生者。
語寺僧曰。
立像一紀當生一導師。
大興宗教。
若像有難。
是人方來。
像毀則是人亦有難。
崇甯甲申有盜穴像腹取其所藏。
師以是歲适至。
事惠齊為師。
明年落發受具。
繇是智辯自将淩跨流輩。
閱古雲門錄。
恍若舊習。
聞老宿紹珵久依天衣懷公。
亟往上谒與聞雪窦奧旨。
趨寶峰湛堂準禅師。
見師風神爽邁。
特加器重。
使之執侍。
指以入道捷徑。
師橫機無所讓。
準诃之曰。
汝未曾悟。
病在意識。
領解則為所知障。
時李彭商老參道于準。
師适有語曰。
道須神悟。
妙在心空。
體之不假于聰明。
得之頓超于聞見。
李歎賞曰。
何必讀四庫書然後為學哉。
因此為方外交。
準将入滅。
師問孰可依從。
準以圓悟勤公語之。
已而重趼荊渚。
谒無盡居士張公請銘準塔。
公道望傾天下。
師登其門承顔接辭。
綽有餘裕。
公稱譽之。
為名庵曰妙喜。
字以昙晦。
歸寶峰訖其事。
複見無盡從容問曰。
居士謂我禅何如。
公曰。
子禅逸格矣。
師曰。
宗杲實未自肯在。
公曰。
行見川勤可也。
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漢。
會大陽微禅師。
密授曹洞宗旨。
尋遊東都。
宣和六年圓悟禅師被旨都下天甯。
師自慶曰。
天賜我。
得見此老。
不孤湛堂張公指南之意。
遂造天甯。
及聆其升堂法要。
迥異平日所聞。
即傾心依附。
閱四旬圓悟舉。
僧問雲門。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雲。
東山水上行。
若有人問天甯隻向。
道薰風自南。
來殿閣生微。
涼師于言下豁然頓。
悟圓悟大。
喜遷師擇木堂。
以古今差别因緣密加妍練。
一日圓
鏡燈燈鏡本無差。
大地山河眼裡花。
黃葉飄飄滿庭際。
一聲砧杵落誰家。
是年改孤山寺為延祥四。
聖觀。
遷圓法師塔。
葬北山瑪瑙坡○大惠移梅陽。
(癸酉) 金改貞元正月張燈○(吏人王中孚倡全真教談馬丘劉和之今尚存) (甲戌) 宋自秦桧專國。
士大夫名望者。
悉屏之遠方。
龌龊委靡不振之徒。
一言契合即登政府。
仍止除一廳。
謂之伴拜。
稍出一語。
斥而去之。
不異奴隸。
皆褫其職名閣其恩數。
猶庶官。
⊙(乙亥) 雲卧紀談。
羅湖野錄成。
十月感山沙門曉瑩撰。
字仲溫。
法嗣大惠杲禅師。
(丙子) 六月有星晝隕○金改正隆元年○(诏大惠複為僧住持阿育王山) (丁醜) 八月诏收諸路給餘僧牒。
上曰。
佛法朕亦未嘗有意絕之。
正恐僧徒多則不耕者衆矣(宋史) ⊙明州天童宏智禅師正覺。
十月遷寂。
姓李氏。
母趙。
隰州人。
誕師之夕光出于屋。
人皆異之。
七歲誦書日數千言。
通五經。
父宗道令出家。
得度于同郡淨明寺本宗。
受具于晉州慈雲寺智瓊。
十八歲出遊方。
訣其祖曰。
若不發明大事誓不歸矣。
至晉绛間或以無憑沮師。
邑尹見師英俊。
因以所執扇示之曰。
為我下一轉語。
師即援筆書偈其上。
尹大喜為請憑以行。
渡河之洛。
谒成枯木于汝州。
時丹霞淳道價方盛。
乃造焉。
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覺雲。
井底蝦蟆吞卻月。
三更不借夜明簾。
霞曰。
未在更道。
覺拟議。
霞打一拂子雲。
又道不借。
覺忽悟作禮。
霞雲。
何不道取一句。
覺曰。
某甲今日失錢遭罪。
霞曰。
未暇打爾。
且去。
時年二十三矣。
霞退居唐州大乘。
亦從焉。
宣和二年霞遷大洪。
為掌記室三年。
遷首座時金粟智雪豆宗保福悟鳳山钊。
皆參随之。
複分座于圓通照闡提席下。
真歇住長蘆。
招居闆首。
時衆踰千七百。
見其秉拂提唱。
皆服之。
出世泗洲普照。
嗣法丹霞矣。
比先分寺之半為神霄宮。
而又兩準薦饑。
齋廚空乏。
二時所須雜以菽麥。
既至命純以粳。
庫僧辭不給。
已而檀施填委。
徽宗南幸。
覺領衆起居。
見寺僧千餘填擁道左威儀整肅異之。
有旨召公面受聖語。
還其故寺之半。
建炎初住舒之太平。
又遷江之圓通能仁。
謝事遊雲居谒圓悟。
會長蘆虛席。
大衆必欲得師。
圓悟與安定郡王勉其行。
入寺未幾。
時大寇李在抄掠境上。
領衆入寺。
衆懼解散。
公安坐堂上。
以善語化之。
在等稽首敬服。
麾退其兵。
饋金瞻衆。
一方鹹賴以安。
建炎三年渡浙江至明州禮補陀。
道由天童。
适其阙主。
衆見師來。
密白郡帥。
始辭而後從。
未幾虜人犯境。
僧徒迍散。
公獨遲其來虜至登嶺以望。
若有所見。
遂斂兵而退。
秋毫無犯。
人歎以為神助焉。
九月被旨住靈隐将行四衆号慕百鳥哀鳴。
十月有旨。
再還天童。
前後垂三十年。
寺屋幾千間。
無不新者。
紹興二十七年秋九月。
别郡帥諸檀。
是月七日還山飯客如常。
八日辰已索浴更衣端坐。
索筆作大惠書。
屬以後事。
又書偈曰。
夢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鳥煙沒。
秋水天連。
擲筆而逝。
诏谥宏智禅師。
塔曰妙光。
(戊寅) 六月有星晝隕。
八月地震○(诏育王大惠再住徑山) (己卯) 七月翰林李焘進皇朝百官表(宋史) (庚辰) 初行會子○十二月欽宗崩于五國城。
(辛巳) 诏複給僧牒市軍儲。
金世宗立(名雍。
初名褒。
封楚王。
太祖孫。
海陵王亮既背盟南伐。
以帝守京。
因自立都燕。
帝仁厚慈儉不嗜兵。
國内安治。
在位二十九年。
人謂小堯舜)改年大定。
⊙大教東被一千一百年矣。
(壬午) 孝宗睿即位。
初名伯琮。
太祖七世孫也。
母張氏。
生于秀州。
有嘉禾之瑞。
在位二十七年。
壽六十八矣。
金國移都燕京。
敕建大慶壽寺成。
诏請玄冥禅師顗公開山第一代敕皇子燕王降香賜錢二萬沃田二十頃。
⊙(癸未) 改隆興元年。
是年六月十三日。
天童應庵禅師昙華遷寂。
姓江氏。
蕲之黃梅人。
生而奇傑。
骨目聳秀。
童稚便厭世故。
具決定志津濟群品。
年十七出家於邑之東禅。
明年為大僧。
又明年杖錫參方首谒随州水南遂和上。
染指法味。
乃上雲居。
圓悟禅師一見拊勞。
痛與提策。
以為法故服勞難事。
趨走唯恐居後。
會悟入蜀。
指似往見彰教隆于宣。
隆其子也。
隆移虎丘。
師實為先馳。
未半載間通徹大法。
頓明圓悟為人處。
未幾禮辭遊諸方。
初分座于處之連雲。
處守遂以妙嚴請師出世。
繼住衢之明果蕲之德章饒之報恩薦福婺之寶林報恩江之東林建康之蔣山平江之萬壽。
兩住南康歸宗。
末乃住今天童。
皆缁白欽慕同辭公舉。
處處開大施門垂手未悟。
遠近奔湊如水赴壑。
師于普說小參問答勘辯之屬。
皆從容暇豫。
曲盡善巧。
而室中機辯操縱殺活。
尤号明妙。
師初有發明。
即與此庵時号元布袋者同行。
反覆博約日益深奧。
及從此庵于護國。
相得歡甚。
此庵雲亡。
意于師不無所囑。
而開堂嗣法不忘虎丘。
與近世眩于名聞牽于利養燒香不原所得者異矣。
每于住持泛應虛受。
雖料理建置小物細故。
動為無窮計。
未嘗苟且。
纖毫不可于意。
即翩然竟去。
莫能回奪。
嘗自言。
衲僧家看草鞋住院。
何至如蚖蛇戀窟。
勵勉徒衆不許放逸。
事事必身率之。
其将示疾也。
猶挂牌入室至夜分他日多類此。
将終或以辭世偈為請。
師曰。
吾嘗笑諸方所為而自為之耶。
區處院事纖悉不遺。
奄然趺坐而化。
春秋六十一。
夏臘四十三。
⊙是年徑山杲禅師入寂。
諱宗杲。
宣州甯國奚氏子。
幼警敏有英氣。
年十三始入鄉校。
一日與同窗戲谑。
以硯投之。
誤中先生帽。
償金而去。
乃曰。
讀世書曷若究出世法乎。
即詣東山惠雲院出家。
先是元豐戊午院塑釋迦像。
有異人丁生者。
語寺僧曰。
立像一紀當生一導師。
大興宗教。
若像有難。
是人方來。
像毀則是人亦有難。
崇甯甲申有盜穴像腹取其所藏。
師以是歲适至。
事惠齊為師。
明年落發受具。
繇是智辯自将淩跨流輩。
閱古雲門錄。
恍若舊習。
聞老宿紹珵久依天衣懷公。
亟往上谒與聞雪窦奧旨。
趨寶峰湛堂準禅師。
見師風神爽邁。
特加器重。
使之執侍。
指以入道捷徑。
師橫機無所讓。
準诃之曰。
汝未曾悟。
病在意識。
領解則為所知障。
時李彭商老參道于準。
師适有語曰。
道須神悟。
妙在心空。
體之不假于聰明。
得之頓超于聞見。
李歎賞曰。
何必讀四庫書然後為學哉。
因此為方外交。
準将入滅。
師問孰可依從。
準以圓悟勤公語之。
已而重趼荊渚。
谒無盡居士張公請銘準塔。
公道望傾天下。
師登其門承顔接辭。
綽有餘裕。
公稱譽之。
為名庵曰妙喜。
字以昙晦。
歸寶峰訖其事。
複見無盡從容問曰。
居士謂我禅何如。
公曰。
子禅逸格矣。
師曰。
宗杲實未自肯在。
公曰。
行見川勤可也。
于是佩服其言放浪襄漢。
會大陽微禅師。
密授曹洞宗旨。
尋遊東都。
宣和六年圓悟禅師被旨都下天甯。
師自慶曰。
天賜我。
得見此老。
不孤湛堂張公指南之意。
遂造天甯。
及聆其升堂法要。
迥異平日所聞。
即傾心依附。
閱四旬圓悟舉。
僧問雲門。
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雲。
東山水上行。
若有人問天甯隻向。
道薰風自南。
來殿閣生微。
涼師于言下豁然頓。
悟圓悟大。
喜遷師擇木堂。
以古今差别因緣密加妍練。
一日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