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九

關燈
中朱彥知撫州。

    以師住持北景德寺。

    久之謝去。

    住持江甯府清涼寺。

    坐為狂僧誣告抵罪。

    張丞相當國。

    複度為僧。

    易名德洪。

    數延入府中。

    與論佛法。

    有诏賜号寶覺圓明。

    一時機貴人。

    争緻之門下。

    執弟子禮。

    且将住持黃龍山矣。

    會丞相去位。

    制獄窮治蹤迹。

    尚書郎趙旸等皆坐貶官。

    師竄海南島上。

    三年遇赦自便。

    名猶在刑部。

    雖毀形壞服。

    律身嚴甚。

    所至長老避席。

    莫敢亢禮。

    其同門友居谷山。

    及其嗣法在諸山者。

    皆迎師居丈室。

    學者歸之。

    是時法禁與黨人遊。

    而師多所厚善誦習其文。

    重得罪不悔。

    惟張丞相及侍郎鄒浩右師陳埙。

    尤盡其力。

    其在東都也。

    或譏道人當交通權貴耶。

    師笑謂人曰。

    是安知吾意。

    大臣廉知之故及于難。

    及靖康初大除黨禁。

    談者謂師前日違衆趨義婁瀕于死。

    既還僧籍。

    宜有以寵異之語聞執政。

    欲上其事。

    屬多故不果。

    明年師沒。

    志汔不伸。

    世以為恨。

    壽五十八。

    臘三十九。

    著論萬言。

    皆有以輔教雲。

     (乙巳) 金天會三年○遼保大五年(延禧奔夾山。

    大臣立其弟淳守燕京。

    尋死。

    又立其妻蕭氏。

    改元德興。

    延禧聞淳死。

    诏用其官爵。

    降蕭氏為庶人。

    初奔夾山。

    至是越漁陽嶺南走。

    金兵擒之。

    封為海濱王。

    踰年卒于長白山。

    金滅之國除。

    右遼自阿保機。

    以梁貞明二年丙子建元神冊。

    延禧保大乙巳。

    共九主凡二百一十年) ⊙诏法師永道。

    還京複僧形服。

    六月奉旨住持昭慶崇化禅寺。

    七月禦批右街顯聖寺釋迦院。

    特賜寶覺大師充廨舍。

    仍行住持。

    師諱永道。

    東穎沈丘毛氏子。

    弱歲厭世相。

    往依承天寺南羅漢院真戒大師安恭。

    學出世法。

    既納僧服趨京師業唯識百法通之。

    政和三年選補右街香積院住持。

    賜紫衣。

    五年賜寶覺大師。

    宣和元年改佛号。

    師與律師悟明華嚴師惠日。

    相向泣曰。

    佛法至此。

    幸生猶死也。

    亟詣政府陳狀謂。

    自漢永平佛法入中國。

    唯元魏宇文周唐會昌。

    曾廢佛。

    我國家法堯準舜。

    三武庸主安足為法哉。

    謂佛非中國之人。

    欲不存其法于中國。

    乞放歸田裡。

    複士農之業。

    德士之稱。

    有死不敢奉诏。

    不納。

    翌日遂伏宣德門奏疏曰。

    (臣)永道幸生神考潛封之地。

    遭際陛下禦宇之時。

    三教鼎興萬方無事。

    (臣)因棄士農之業。

    削發披缁講授佛書。

    助揚聖時無為之化。

    竊為三教聖人。

    壹是教人以為善。

    但為其徒者妄相睚眦。

    緻使時君惑焉。

    蓋自三五以降。

    樸散淳漓。

    大道堙塞。

    周之柱下史乃著書五千言。

    發明道德。

    将使斯民守雌保弱。

    慈儉無為反刓于樸。

    屬周道陵遲。

    俗益浮僞而民莫之從也。

    仲尼氏出益倡仁義之道。

    修詩書定禮樂。

    以救世弊。

    不幸而繼之以戰國。

    處士橫議。

    以仁義為謬悠。

    其視道德何如也。

    漢興猶雜霸道。

    孝文之賢。

    議禮樂則謙讓未遑。

    孝武窮兵讟武。

    海内大困。

    于斯時也。

    非吾佛之教應冥數而來。

    則道德仁義幾乎熄矣。

    原夫佛之書也。

    苞羅精捔無所不統。

    玄微深遠難得而測。

    又明善惡報應通乎三世。

    身滅而神不滅。

    積善積惡各以其類報。

    不待爵賞而民自勸。

    不待刑威而民自化。

    其陰翊王度有功斯民。

    豈小補雲乎哉。

    自漢以來。

    惟元魏宇文周唐會昌。

    嘗下廢佛之令。

    其餘帝王罔不崇奉。

    若我藝祖皇帝。

    始受周禅首興佛教。

    累遣僧徒往西域益求其法。

    太宗皇帝。

    建譯場修墜典。

    制秘藏诠。

    述聖教序。

    真宗皇帝。

    制法音集崇釋氏論。

    仁宗皇帝。

    躬覽藏經撰寫天竺字。

    日與大覺師懷琏赓歌質問心法。

    英祖神考繼體守文。

    哲宗皇帝。

    在儲宮日。

    神考不豫。

    時讀佛經祈聖躬永命。

    使吾佛之道有一不出于正。

    則曷足以緻曆代帝王之崇奉哉。

    雖遭前代之三廢。

    然皆不旋踵而複。

    其廢教之人。

    率皆不旋踵而及于禍。

    誰為陛下謀乃赫然下廢佛之令。

    (臣)甚為陛下危之。

    夫自漢以下曆代帝王。

    固無足為陛下道者。

    然我本朝之列聖。

    豈皆不足為陛下法哉。

    陛下必欲道士之盛者。

    宜嚴敕郡縣民之俊秀。

    悉與保奏披戴。

    不旬月之間道士自盛矣。

    陛下舍此而不為。

    乃迫脅佛者之徒。

    棄其所學而從之。

    傳曰。

    以力服人者非心悅而誠服也。

    以非心悅誠服之僧。

    驅而内諸道士之中。

    (臣)愚以為道士之禍自此始矣。

    未睹其為盛也。

    (臣)濫學于佛。

    食宋之粟。

    不容默已。

    谏而獲罪實甘心焉。

    書上。

    帝大怒。

    收付開封獄。

    當黥舂陵。

    監防卒謂。

    此去萬裡蛇霧毒人。

    道人蔬食且不過中食。

    甚非自全計。

    宜茹葷血。

    師冁然曰。

    死則死耳。

    佛禁不可犯也。

    舂陵守一夕夢黥佛械而立庭下。

    旦視事遍以告僚屬。

    僚屬具對同夢。

    頃之師至。

    而貌惟肖。

    一府大驚。

    議免師役。

    辭以大君有命。

    守益賢而免之。

    居亡幾州人大疫。

    師為鑿池咒水。

    飲者辄愈。

    尋許自便。

    建炎南渡廷臣。

    薦師林堪恢複。

    诏赴臨安勉反初服。

    師力辭。

    帝知師不可奪。

    從容謂師。

    先帝惑于妖言。

    毀卿形服。

    朕欲為卿去其黥涅可乎。

    道對曰。

    先皇墨寶不忍毀。

    帝大笑。

    撫道背曰。

    卿到老倔強。

    遂賜名法道。

    谥号寶覺圓通法濟大師。

    俾住大中祥符寺。

    國災眚鹹委師祈榮。

    應若影向。

    紹興二年。

    诏住廬山之東林。

    從江州守臣請也。

    明年師因道士循習近例班居僧上。

    遂詣行在上疏曰。

    緣崇甯大觀問。

    道士王資息林靈素等。

    明冒資品紊亂朝綱。

    由是道壓僧班。

    切見靖康以來。

    道士官資已行追毀。

    乞依祖宗舊制。

    特賜改正。

    禮部議故事惟宣德門肆赦。

    道左餘并僧左。

    奏着為令。

    先是靖康之亂。

    嘗與律師悟明誓。

    造三千化佛。

    為國永命。

    其在祥符時。

    方議經構。

    而金人再陷臨安。

    乘輿浮海。

    道亦扈從。

    至是乃移罷東林。

    勸施藏事。

    十七年七月二十一日。

    入寂于千佛閣新寺。

    是日講筵。

    法師百餘人。

    以自恣來谒。

    慰勞如平時。

    遽謂法門安危。

    繄公等是賴。

    吾其逝矣。

    索筆書偈。

    合掌而逝。

    阇維獲舍利無數。

    弟子寶護建塔九裡松之原。

    世壽六十二。

    僧臘四十四。

    魏國公張浚撰塔銘。

     淨慈北澗居簡禅師吊其塔。

    文曰。

    孟子稱大丈夫者。

    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公寄命蝼蟻。

    試身雷霆。

    不奉明诏。

    以改德士。

    威武果能屈乎。

    黥而流之。

    為道州徒。

    九死之濱過午不食。

    詠歌至化若出金石。

    貧賤果能移乎。

    削名刑籍。

    複還舊物。

    賜官分祿簡在帝心。

    曰往欽哉。

    去汝黥涅。

    公念先帝不敢毀除。

    帝曰。

    此翁至老倔強。

    富貴果能淫乎。

    方林靈素假道士服禍基播遷。

    易缁于黃。

    天下從之。

    不則竊負而逃。

    槁死林壑。

    公則效忠比幹。

    尚冀其萬分之一。

    如以抔土堤龍門之濤瀾。

    聖恩寬洪不即誅戮。

    鄉使群起而拒。

    吾知公獨不拒也。

    非至仁其孰能與于此哉。

    蒙後公而生。

    觀公所成就。

    奇偉峭絕。

    真大丈夫事。

    再拜右繞辭而吊之曰。

    黥可息乎。

    身據鼎耳兮。

    息之則殒。

    黥可去乎。

    恩如春風兮。

    去之不忍。

    一念之忍。

    迄于蒙塵。

    黍離阙庭。

    塗炭生靈。

    發天下僧。

    又安足雲邈哉。

    道州隻影問津一笑生還。

    天清地甯衆蠖斯屈。

    老臂獨信。

    隐若敵國。

    賢于長城。

    蠢爾靈素。

    不正典刑。

    雖百粉兮痛奚以平。

    九裡清陰蛻骼是舍。

    草枯自春光奮不夜。

    後世何知。

    婆娑其下。

    其颡有泚兮。

    其容則赭。

    油然而興起兮。

    如聞伯夷之風者。

     (丙午) 欽宗桓即位(正月斡離不犯京得金帛而退。

    十二月再圍京城。

    閏月城陷。

    明年四月帝及上皇六宮皇族北遷) 改元靖康。

     夫自古世間之事無有大如生死者若欲免之在修乎六度萬行于六度萬行而能廣之者惟佛與祖也佛祖之要先賢集以成書目之曰通載庶慕之者循而行之至乎死生之際得其自在矣可不信欤。

     聖朝鎮朔将軍總兵官榮祿大夫譂公月庭鎮江舟徒人。

     于我佛祖之道深有所入信乎生死之不免故日給之餘悉為善緣而已嘗鼎建保定之永甯宣府之彌陀寺極盡輪奂之美兼以四事之需至乎像設莊嚴香花供具種種殊勝其工用之費不啻計。

     乎幾千萬缗又印大藏經十藏分送諸寺供養流通去眷遣僧聘餘于吳興辨山白蓮隐居來至永甯之席會公于宣府乃言及。

     京都善信重刊通載闆乏力未克就公即欣然施财完此卷至乎末卷餘觀公之見義勇為可謂不忘。

     佛之付囑金湯吾教者也因筆其概為後之勸雲。

     時。

     宣德五年歲在庚戌六月下浣永甯住山釋大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