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九

關燈
與寂音論之曰。

    今之學者未脫生死。

    病在于何。

    偷心未死耳。

    然非其罪。

    為師者之罪也。

    如漢高帝绐韓信而殺之。

    信雖曰死。

    其心果死乎。

    古之學者。

    言在脫生死。

    效在什處。

    在偷心已死。

    然非學者自能爾。

    實為師者鉗錘妙密也。

    如梁武帝禦大殿見侯景不動聲氣。

    而景之心已枯竭無餘矣。

    諸方所說非不美麗。

    要之如趙昌畫花逼真。

    非真花也。

    其指法巧譬類此。

    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

    食罷淨發安坐而逝。

     ⊙十一月。

    汴京智海佛鑒禅師慧勤遷寂。

    生汪氏。

    舒州人。

     (戊戌) 改重和○金改天輔元年。

     ⊙十一月上禦寶箓宮。

    度玉清神霄秘箓會八百人。

    凡天神降臨事。

    蓋發端于王老志。

    而極于林靈素。

    及為大會。

    林講經據高座。

    上為設幄其側。

    林所講無殊絕者。

    雜以滑稽喋語。

    上下為大哄笑。

    莫有君臣之禮矣。

    時道士有俸。

    每一齋施動獲數十萬。

    每一宮觀給田亦不下數千頃。

    皆外蓄妻子置姬媵。

    以膠青刷鬓。

    美衣玉食者。

    幾二萬人。

    一會殆費數萬缗。

    貧下之人多買青衣幅巾以赴。

    日得一饫餐而襯施三百。

    謂之千道會(雲雲)○十一月(有星如目徐徐南行而落。

    光照人物與月無異。

    出宋史) ⊙十二月女真阿骨打稱帝國号大金(女真其初酋長。

    本新羅人。

    号完顔氏。

    完顔猶漢言王。

    女真妻之以女。

    生二子。

    其長即胡來也。

    自此傳三人。

    至楊哥大師。

    以至阿骨打。

    身長八尺。

    貌雄偉沉毅。

    寡言笑顧視不常。

    而有大志。

    有楊樸者遼東人也。

    勸阿骨打稱帝。

    以其國産金。

    故号大金。

    遣人請天祚求封冊。

    天祚遣使備[褒-保+(八/(ㄠ-ㄙ))]冕。

    冊為東懷皇帝) ⊙(己亥) 改宣和○西夏改元德○(左街香積院永道法師等。

    書谏流于嶺表○睦賊方臘反僭改永樂庚子冬即滅)春正月诏改佛号大覺金仙(餘為仙人大士。

    僧稱德士。

    行稱德童。

    而冠服之。

    但道冠有徽。

    德冠無徽。

    凡法事稱故名者。

    加之中罪。

    群臣谏者。

    酷虐誅之。

    變風大扇矣。

    又以寺為宮院為觀。

    尋改女冠為女道。

    尼為女德。

    仍禁銅铙塔像。

    下書便令天下德士逐出本寺。

    不令将帶衣缽财物。

    而使道士安心住坐○夏五都城水高十餘丈。

    水未作前雨數日如傾。

    及齊開封縣前茶肆人晨起拭床榻睹若有大犬蹲其傍。

    質明視之龍也。

    其人驚呼而倒。

    遂為作坊兵衆取而食之。

    都人繪之。

    若世所畫龍。

    鱗蒼黑色驢首。

    而兩頰如魚頭。

    色正綠頂有角。

    座極長于其際。

    始分兩岐。

    有聲如牛。

    後十日水至。

    诏林靈素禳水。

    無驗。

    泗洲僧伽降現。

    上命禳水。

    大士登城水勢頓竭。

    遂賜号巨濟大士。

    龍降後一夕五鼓。

    西北有赤氣數十道。

    亘天犯紫宮北鬥。

    仰觀星皆若隔绛紗。

    方起時折裂有聲。

    然後大發。

    後數夕又作聲益大。

    格格且久。

    其發更猛。

    而赤氣出西北數十百道。

    其中又間以白黑二氣。

    然赤氣為多。

    自西北俄入東北。

    又延及東南。

    其聲亦不絕。

    迨曉方止○冬十一月放林靈素歸溫州死之。

    出宋史) (庚子) 秋九月诏佛德士(複僧釋氏舊名。

    輸錢換牒。

    弛銅铙塔像禁。

    寶覺大師永道量移近郡) (辛醜) 诏以(所賜神霄宮。

    并田産。

    盡還僧寺)○遼改保大元年○春正月日有眚(忽青黑色無光。

    其中洶洶而動若镮金。

    而湧沸狀日傍有青黑。

    正如水波。

    周回旋轉。

    将暮而捐止。

    時睦賊未平。

    人多憂之)三月二十五日诏(慈。

    受懷深禅師住相國惠林院。

    生壽春夏氐。

    嗣長蘆信禅師)夏六月黑眚(出洛陽京畿。

    忽有物如人。

    或一犬。

    其色黑不能辨眉目。

    夜出掠小兒傷食之。

    如是三年乃息) (壬寅) 遼延禧與女真大戰(而敗。

    上京東京陷。

    徙燕。

    女真又攻敗之。

    延禧與二子奔于不毛之地。

    由洛陽入夾山。

    複立于燕。

    遼由是分矣。

    改元建福) ⊙是年丞相張無盡薨。

    公諱商英。

    字天覺。

    年十九赴春闱。

    抵向氏家。

    向預夢神人報曰。

    明日接相公。

    淩晨公至。

    向異之。

    勞問勤腆。

    厚赆其行。

    後妻以女。

    公果登第。

    一日遊僧舍。

    見拂拭藏經。

    梵夾肅妝。

    公怫然曰。

    吾孔聖之書不及胡人之教。

    夜坐書室吟哦至三鼓。

    向雲。

    夜深何不睡去。

    公以前意對曰。

    正此着無佛論。

    向雲。

    既無佛。

    何用論之。

    公疑其言乃已。

    後因訪一同列見佛經。

    乃問。

    何。

    書。

    雲維摩經。

    公信手探閱。

    至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處。

    歎曰不意殊方乃有此語。

    公盡借歸讀之不厭。

    向雲。

    可熟讀然後着無佛論。

    公遂留心禅宗。

    因提刑河東。

    至汾谒大達國師塔及夢國師從容接引。

    覺而閱其語。

    看至國師問馬祖西來心印。

    祖曰。

    大德正鬧在。

    且去。

    國師去。

    祖喚曰。

    大德。

    國師回首。

    祖曰。

    是什麼。

    公乃有省。

    作偈曰。

    是什麼法什麼。

    羅睺殿前燈是火。

    不是阿祖喚回。

    洎被善才觑破。

    毗岚風急九天高。

    白鹭眼盲魚走過。

    元祐六年奉使江左。

    遊東林谒照覺總。

    議論久之。

    乃曰。

    南昌諸山誰可與語。

    覺曰。

    兜率悅玉溪喜。

    公下車。

    至八月按部過分甯。

    諸禅迓之。

    公請俱就雲岩升堂。

    有偈曰。

    五老機緣共一方。

    神鋒各向袖中藏。

    明朝老将登壇看。

    便請橫戈戰一場。

    悅最後登座貫穿前列。

    公大喜。

    遂入兜率抵拟瀑亭。

    公問。

    此是什麼。

    悅曰。

    拟瀑亭。

    公雲。

    捩轉竹筒水歸何處。

    曰目前薦取。

    公伫思。

    悅曰。

    佛法不是這個道理。

    及夜話次。

    公雲。

    比看傳燈一千七百尊宿機緣。

    唯疑德山托缽話。

    悅曰。

    若疑托缽話。

    其餘即是心思意解。

    何曾至大安樂境界乎。

    公憤然就榻。

    至五鼓。

    忽垂腳踢翻溺器。

    乃省前話。

    即扣悅寝至謂悅曰。

    已捉得賊了也。

    悅曰。

    贓物在什麼處。

    公扣門三下。

    悅曰。

    且寝去。

    來日相見。

    翌日公投頌雲。

    鼓寂鐘沈托缽回。

    岩頭一拶語如雷。

    果然隻得三年活。

    莫是遭他受記來。

    悅于是焚香付之偈曰。

    等閑行處。

    步步皆如。

    雖居聲色。

    甯滞有無。

    一心靡異。

    萬法非殊。

    休分體用。

    莫擇精粗。

    臨機不礙。

    應物無拘。

    是非情盡。

    凡聖皆除。

    誰得誰失。

    何親何疏。

    拈頭作尾。

    指實為虛。

    翻身魔界。

    轉腳迷途。

    了無逆順。

    不犯工夫。

    仍囑曰。

    參禅為命根不斷。

    依語生解。

    如是之法公已深悟。

    然至極微細之魔使人不覺不知堕在區宇。

    更宜着鞭。

    公感激。

    是歲十一月悅歸寂。

    公别悅未幾登右揆。

    是夕彗星滅。

    久旱而雨。

    唐子西作内前行。

    一時傳誦。

    其詩曰。

    内前車馬撥不開。

    文德殿下宣麻回。

    紫微侍郎拜右相。

    中使押赴文昌台。

    旄頭昨夜光照牖。

    是夕鋒铓如秃帚。

    明日化為甘雨來。

    宅家喜得調元手。

    周公禮樂未要作。

    緻身姚宋亦不惡。

    我聞二公拜相年。

    民間鬥米三四錢。

    明年當宣和辛醜二月。

    公奏谥号真寂。

    遣使持文祭其塔。

    其略曰。

    餘頃歲奉使江西。

    按部西安。

    相識龍安山中。

    抵掌夜話。

    盡得末後大事正宗顯決。

    方以見晚為歎。

    而師遽亦化去。

    惜其福不建惠緣不勝壽。

    喜其德不可掩。

    故終必有後思以發揮之。

    為持請于朝家恩追谥真寂禅師。

    於戲唯餘與師神交道契。

    故不敢忘。

    其平日激勵之志。

    雖死生契闊之異。

    而蒙天子之殊恩。

    則幸亦共之。

    仰惟覺靈隻此榮福。

    宣和四年十一月黎明口占遺表。

    命子弟書之。

    仍作偈曰。

    幻質朝章八十一。

    漚生漚滅無人識。

    撞破虛空歸去來。

    鐵牛入海無消息。

    言訖取枕擲門。

    聲如雷震。

    視之已逝矣。

     (癸卯) 金改天會元年(太宗吳乞買立。

    乃太祖弟。

    拈罕斡離不等立之。

    滅遼遂有南并之志。

    升皇帝岩曰會甯府。

    為中京。

    帝于禁庭親睹瑞光。

    光中現佛。

    即敕模像殿庭供養。

    帝親掃灑。

    每食跪獻。

    累年無怠。

    每歲設會。

    齋僧萬餘) (甲辰) 是時兩京河浙路京師。

    災異疊見。

    都城有賣青果男子。

    孕而誕子。

    蓐母不能收。

    易七人始免而逃去。

    又有酒肆。

    号豐樂樓。

    酒保朱氏子。

    其妻年四十餘。

    忽生髭髯。

    長僅六七寸。

    疏秀甚美。

    宛然一男子。

    诏度為女道士(出宋史) ⊙禅林僧寶傳成。

    沙門德洪撰。

    字覺範。

    初名惠洪。

    姓俞氏。

    高安人。

    少孤受學辨博。

    能緝文。

    性簡亮。

    年十三出家依三峰禅師。

    十九試經東都落發受具。

    聽宣秘律師講華嚴經。

    一旦不樂。

    歸事真淨克文禅師。

    七年盡得其道。

    始自放于湖湘之間。

    荊州張丞相聞其名。

    請傳法于峽州天甯寺。

    以二詩辭焉。

    已而杖策谒公。

    公見之喜曰。

    今世融肇也。

    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