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九

關燈
于檀施供養。

    莊嚴之盛。

    遊者疑在諸天。

    時号大小本也。

    哲宗聞其名。

    诏住上都法雲。

    賜号大通。

    又繼圓通之後。

    玉立孤峻俨臨清衆。

    如萬山環天柱讓其高寒。

    然精粗與衆共。

    未嘗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王公貴人施日填門。

    住八年。

    請于朝願歸老于西湖之上。

    诏可。

    遂東還庵龍山。

    崇德杜門。

    卻掃與世相忘又十年。

    天下願見而不可得。

    臨衆三十年。

    未嘗笑及閑居時抵掌笑。

    或問其故。

    曰不莊敬何以率衆。

    吾昔為叢林故強行之。

    非性實然也。

    所至見畫佛菩薩行立之像。

    不敢坐。

    伊蒲塞馔似魚胾名者不食。

    其真誠敬事防心離過。

    類如此。

    大觀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謂左右曰。

    止有三日而已。

    果沒。

    有異禽翔鳴于庭而去。

    塔全身于上方。

    閱世七十有五。

    坐四十有五夏。

     (庚寅) (五月停給僧尼度牒三年○六月以張商英入相。

    時久旱。

    是夕大雨。

    上書商霖二大字以賜之) (辛卯) 改政和(四月張商英罷相○诏毀京師浮祠) 遼改天慶。

     ⊙(壬辰) 是年蔡京進太師楚國公。

    京喜食鹑。

    預籠畜而烹之。

    嘗夢鹑數千訴于前。

    其一緻詞曰。

    食君廪中粟。

    充君箸下肉。

    一羹數百命。

    生死猶轉毂。

    看君壽千春。

    禍福相倚伏。

    京甚畏之(出魚溪詩話) ⊙(癸巳) 四月嘉州風折大樹。

    有僧在定。

    有司聞于上。

    诏令送至京師。

    八月入内譯經院。

    金總持三藏。

    鳴金磬出其定僧。

    曰我東林遠法師之弟惠持也。

    西遊峨眉因入定于此。

    三藏因徐啟。

    今欲何歸。

    曰陳留。

    即複入定。

    徽宗令繪像。

    頒行天下仍制贊。

     ⊙是年四月玉清昭陽宮成。

    奉安道像。

    上詣宮行禮。

    七年改玉清神霄宮。

    時道教之盛。

    自道士徐知常始。

    賜号沖虛先生。

    徐守信賜虛靜先生。

    劉混康賜葆真觀妙沖和先生。

    後并贈太中大夫○十一月癸未郊上搢大圭執元圭。

    以道士百人執儀衛前導。

    置道階凡二十六等。

    先生處士八字六字四字二字。

    視中大夫。

    至将仕郎級。

    重和初别置道官。

    自太虛大夫。

    至金壇郎。

    凡十六等。

    同文臣。

    中大夫至迪功郎。

    道職自沖和殿侍宸。

    至凝神殿校經。

    凡十一等。

    侍宸同待制。

    撿籍同修撰。

    校經同直閣。

    皆給告身(出宋史) ⊙(甲午) (诏佛果禅師克勤。

    住京師天甯○賜永道法師号寶覺。

    住左街香積院) 女真是年始叛陷遼甯江府(初遼主天祚。

    賞罰僭濫。

    色禽俱荒。

    女真東北與五國為鄰。

    五國之東接大海出名鷹。

    自海東來者謂之海東青。

    遼人酷愛之。

    歲歲求之。

    女真至五國戰鬥而後得。

    不勝其擾。

    二年春天祚如混同江釣魚。

    界外生女真酋長在千裡外者。

    以故事皆不會。

    酒酣使諸酋歌舞為樂。

    阿骨打獨不從。

    天祚謂樞密使蕭奉先曰。

    阿骨打意氣雄豪。

    當以事誅之。

    奉先曰。

    殺之傷向化之心。

    阿骨打知其意。

    即先舉兵吞并鄰近部族。

    秋集女真諸部甲馬二千。

    犯混同江之甯江州。

    時天祚射鹿慶州秋山。

    遣渤海刺史高仙壽讨之。

    為女真所敗。

    失甯江州。

    有黑氣長數丈。

    出自齊宮。

    行一裡許。

    貫于壇遺。

    出遼志) ⊙(乙未) 遼天慶五年○金太祖(阿骨打正月一日即位)改年收國。

     政和五年。

    黃龍死心禅師卒。

    諱悟新。

    生王氏。

    韶州曲江人。

    魁岸黑面如梵僧狀。

    依佛陀院落發。

    以氣節蓋衆好面折人。

    初谒栖賢秀鐵面。

    秀問。

    上座其處人。

    曰廣南韶州。

    又問。

    曾到雲門否。

    新曰。

    曾到。

    又問。

    曾到靈樹否。

    曰曾到。

    秀曰。

    如何是靈樹枝條。

    新曰。

    長底自長。

    短底自短。

    秀曰。

    廣南蠻莫亂說。

    新曰。

    向北驢隻恁麼。

    拂袖而出。

    秀器之。

    而新無留意。

    乃之黃龍谒寶覺禅師。

    談辨無所抵悟。

    覺曰。

    若之技止此耶。

    是固說食耳。

    渠能飽人耶。

    新窘無以進。

    從容白曰。

    悟新到此弓折箭盡。

    願和上慈悲指個安樂處。

    寶覺曰。

    一塵飛而翳天。

    一芥堕而覆地。

    安樂處正忌上座許多骨董。

    直須死卻無量劫來偷心乃可耳。

    新趨出。

    一日點坐下闆。

    會知事捶行者。

    新聞杖聲忽大悟。

    奮起忘納其履趨方丈。

    見寶覺自譽曰。

    天下人總是學得底。

    某甲是悟得底。

    覺笑曰。

    選佛得甲科。

    何可當也。

    新自是号為死心叟。

    榜其居曰死心室。

    蓋識悟也。

    久之去遊湘西。

    是時哲禅師領嶽麓。

    往造焉。

    哲問。

    是凡是聖。

    對曰。

    非凡非聖。

    哲曰。

    是什麼。

    新曰。

    高着眼。

    哲曰。

    恁麼則南山起雲北山下雨。

    曰是凡是聖。

    哲曰。

    争奈頭上漫漫腳下漫漫。

    新仰屋作噓聲。

    哲曰。

    氣急殺人。

    曰恰是拂袖便出。

    新初住雲岩。

    已而遷翠岩。

    翠岩舊有淫祠。

    鄉人禳禬。

    酒胾汪穢無虛日。

    新誡知事毀之辭以不敢掇禍。

    新怒曰。

    使能作禍。

    吾自當之。

    乃躬自毀折。

    俄有巨蟒盤卧内。

    引首作吞噬之狀。

    新叱之而遁。

    新安寝無他。

    未幾再領雲岩建經藏。

    太史黃庭堅為作記。

    有以其親墓志镵于碑陰者。

    親恚罵曰。

    陵侮不避禍。

    若是語未卒。

    電光翻屋雷擊自戶。

    入折其碑陰中分之。

    視之已成灰燼。

    而藏記安然無損。

    晚遷黃龍。

    學者雲委。

    屬疾退居晦堂。

    夜參堅起拂子雲。

    看看拂子病死心病。

    拂子安死心安。

    拂子穿卻死心。

    死心穿卻拂子。

    正當恁麼時。

    喚作拂子又是死心。

    喚作死心又是拂子。

    畢竟喚作什麼。

    良久雲。

    莫把是非來辨我。

    浮生穿鑿不相幹。

    有乞末後句者。

    新與偈曰。

    末後一句子。

    直須心路絕。

    六根門既空。

    萬法無生滅。

    于此徹其源。

    不須求解脫。

    生平愛罵人。

    隻為長快活。

    十二月十三日晚參說偈。

    十五日泊然坐逝。

    荼毗得舍利五色。

    閱世七十二。

    坐四十五夏。

     ⊙(丙申) 政和六年。

    錢塘靈芝寺律師。

    元照字湛然。

    餘杭唐氏子。

    少依祥符東藏惠鑒師學毗尼。

    及見神悟謙公。

    講天台教觀。

    博究群宗以律為本。

    又從廣慈授菩薩戒。

    戒光發現。

    頓漸律儀罔不兼備。

    南山一宗蔚然大振。

    常披布伽黎。

    杖錫持缽。

    乞食于市。

    楊無為贊之曰。

    持缽出持缽歸。

    佛言長在四威儀。

    初入廛時人不識。

    虛空當有鬼神知。

    四主郡席。

    晚居靈芝三十年。

    衆常數百。

    嘗言化當世莫若講說。

    垂将來莫若著書。

    撰資持濟緣行宗應法住法報恩諸記十六觀小彌陀義疏。

    及删定律儀本芝園集若幹卷。

    自号安忍子命諷普賢行願品。

    趺坐而化。

    壽六十九。

    夏五十有一。

     ⊙道士林靈素者。

    溫州人。

    善妖術。

    以雷公法嘗往來不逞。

    于宿亳淮泗間。

    乞食諸寺。

    僧薄之。

    至楚州與惠世相驅擊。

    訟于官府。

    倅石仲問焉。

    喜其辨捷輕。

    後脫之置館中。

    問吐納燒煉蜚神之術。

    七年正月仲攜入京。

    因道士徐知常。

    谒宰相蔡京。

    京緻見帝。

    靈素大言曰。

    天上有神霄玉清府長生帝君主之。

    其弟青華帝君皆玉帝子。

    次有左元仙伯并書罰仙吏褚惠等八百餘官。

    謂帝即長生大帝君。

    蔡京為左元仙伯。

    已即褚惠。

    帝忻然信之。

    賜林金門羽客。

    建通真宮以處之。

    帝自号教主道君皇帝○二月诏。

    改天下大寺為神霄玉清萬壽宮。

    院為觀。

    設長生青華帝君像。

    置道學科。

    未幾有期門之事矣○四月诏道箓院。

    略曰。

    朕乃上帝元子。

    為太霄帝君。

    憫中華被金狄之難教。

    遂懇上帝願為人主。

    令天下歸于正道。

    卿等可上表冊。

    朕為教主道君皇帝。

    止用于教門上。

    以釋教經六千卷内惡談毀詞诋謗道儒二教。

    命近臣于道箓院看詳。

    取索焚棄之。

     ⊙是年隆興府黃龍山靈源禅師遷寂。

    名惟清。

    生南州武甯陳氏。

    方垂髫上學。

    日誦千言。

    吾伊上口。

    有異僧過書肆見之。

    引手熟視之。

    大驚曰。

    菰蒲中有此兒耶。

    告其父母聽出家。

    從之。

    師事戒律。

    師年十七為大僧。

    聞延恩院耆宿法安見本色人。

    上谒願留就學。

    安曰。

    汝苦海法船也。

    我尋常溝壑耳。

    豈能藏哉。

    黃龍心禅師是汝之師。

    亟行無後。

    時清至黃龍泯。

    泯與衆作息。

    問答茫然。

    不知端倪。

    夜誓諸佛前曰。

    倘有省發。

    願盡形壽以法為檀。

    世世力弘大法。

    初閱玄妙(當作沙)語。

    倦而倚壁。

    起經行步促遺履。

    俯就之乃大悟。

    以所悟告寶覺。

    覺曰。

    從緣入者永無退失。

    然新得法空者。

    多喜悅緻散亂。

    令就侍者房熟寐。

    清豐神洞冰雪。

    而趣識卓絕流輩。

    龍圖徐禧德占太史黃庭堅。

    皆師友之。

    其見寶覺得記别。

    乃安為之地矣。

    張丞相商英。

    初奉使江西。

    高其為人。

    厚禮緻以居洪之觀音。

    不赴。

    又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命住舒州太平。

    乃赴。

    衲子争趨之。

    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