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八

關燈
道鬼神船師醫蔔與粥香者。

    無非法門。

    略見五十三種。

    無厭足王之殘忍。

    婆須密女之淫蕩。

    勝熱仙人之刻苦。

    聚沙童子之嬉劇。

    大天之怪異。

    主夜之幽陰。

    皆有大解脫門。

    此法界中無複有異端事。

    道無古今。

    害豈有深淺哉。

    但恐迷暗者未必迷暗。

    高明者自謂高明耳。

    嘗試論之。

    三聖人者同出于周。

    如日月星辰之合于扶桑之上。

    如江河淮漢之彙于尾闾之淵。

    非偶然也。

    其心則同。

    其迹則異。

    其道則一。

    其教則三。

    孔子遊方之内。

    其防民也。

    深恐其眩于太高之說。

    則蕩而無所歸。

    故約之以名教。

    老子遊方之外。

    其導世也。

    切恐其昧于至微之辭。

    則塞而無所入。

    故示之以真理。

    不無有少龃龉者。

    此其徒之所以支離而不合也。

    吾佛之書既東。

    則不如此。

    大包天地而有餘。

    細入秋毫而無間。

    假諸夢語戲此幻人。

    五戒十善。

    開人天道于鹿苑之中。

    四禅八定。

    建聲聞乘于鹫峰之下。

    六度萬行。

    種菩薩之因。

    三身四智。

    結如來之果。

    登正覺于一刹那間。

    度有情于阿僧祇劫。

    豎窮三界橫遍十方。

    轉法輪于彈指頃。

    出經卷于微塵中。

    律儀細細八萬四阡。

    妙覺重重單複十二。

    陰補禮經。

    素王之所未制。

    徑開道學。

    玄聖之所難言。

    教之大行誰不受賜。

    如遊魚之于大海出沒其中。

    如飛鳥之于太虛縱橫皆是。

    薰習肌骨如檐蔔香。

    灌注肝腸如甘露漿。

    翰墨文章。

    亦遊戲三昧。

    道冠儒履。

    皆菩薩道場。

    諸君之聰慧辨才。

    亦必有所從來。

    特以他生之事而忘之耳。

    況程氏之學出于佛書。

    何用故謗傷哉。

    又字字以誠教人。

    而自出此語。

    将以欺人則愚。

    将以自欺則狂。

    惜哉。

    窮性理之說。

    既至于此而胸中猶有此物。

    真病至于膏肓者也。

    夫籲。

     ⊙(丙寅) 哲宗煦(神宗第六子。

    初為延安郡王。

    神宗大漸。

    立為太子。

    嘗羸疾。

    惡臣下仰視者。

    轉殺之。

    非仁君也。

    十歲即位。

    太後高氏臨朝。

    九年後歸政。

    二十五歲崩。

    葬永泰陵。

    在位十五年)改年元祐。

     遼鹹雍二十二年。

     ⊙無盡張商英。

    以序送羽士蹇拱辰字翊之往參廬山照覺總禅師。

    其文曰。

    成都道士蹇翊之來言于予曰。

    吾鄉羽衣之族。

    世相與為婚姻。

    娶妻生子與流俗無異。

    拱辰因觀道藏神仙傳記。

    翻然覺悟。

    當吾血氣剛強視聽聰明。

    喔咿哇鳴順吾耳。

    青黃赤白炫吾目。

    甘脆膏腴爽吾口。

    馨香馥烈适吾鼻。

    滑澤纖柔佚吾體。

    歡忻動蕩感吾意。

    此六寇者。

    乘吾瞀亂。

    晝夜與吾相親。

    而未嘗相釋也。

    一旦吾之形耗而羸。

    氣耗而衰。

    精耗而萎。

    神耗而疲。

    八風寒暑之所薄。

    百邪鬼崇之所欺。

    陰魄欲沈。

    陽魂欲飛。

    則六寇者曾莫吾代。

    而天下之至苦。

    吾獨當之。

    房闼之戀莫如婦。

    血肉之恩莫如女。

    拱辰于是悉囊中之所有。

    與之而謝去。

    绐以他事。

    出遊百裡。

    遂泛涪江下濮水。

    曆缙雲出塗山。

    訪岑公之洞府。

    瞻神女之祠觀。

    而達于渚宮也。

    将泛九江入廬山。

    結茅于錦繡之谷。

    長嘯于香爐之頂。

    撫陶石以遙想。

    揖遠溪以濯足。

    蓋吾之術。

    以性為基。

    以命為依。

    始乎有作終乎無為。

    竊聞先生究離微之旨。

    窮心迹之歸。

    奏無弦之曲。

    駕鐵牛之機。

    故不遠而來見先生也。

    當試為餘言之。

    餘曰壯哉子之志乎。

    難行能行。

    難棄能棄。

    吾弗及子矣。

    餘适有口疾。

    不能答子。

    吾有方外之侶曰常總。

    居于東林。

    必能決子之疑。

    請将吾之說而往問焉。

     (丁卯) 诏革大洪山靈峰寺為禅院。

     ⊙僧統義天。

    王氏。

    高麗國文宗仁孝王第四子。

    辭榮出家。

    封祐世僧統。

    元祐初入中國問道。

    義天上表乞傳賢首教。

    敕兩街舉可授法者。

    以東京覺嚴誠禅師對。

    誠舉錢唐惠因淨源以自代。

    乃敕主客楊傑。

    送至惠因受法。

    諸刹迎餞。

    如行人禮。

    初至京師。

    朝畢敕禮部蘇轼館伴。

    谒圓照本禅師。

    示以宗旨。

    至金山。

    佛印坐納其禮。

    楊傑驚問。

    印曰。

    義天異域僧耳。

    若屈道徇俗諸方先失一隻眼。

    何以示華夏師法乎。

    朝廷聞之以為知體。

    至惠因持華嚴疏鈔咨決所疑。

    閱歲而畢。

    于是華嚴一宗文義逸而複傳。

    及見天竺慈辨。

    請問天台教觀之道。

    後遊佛隴禮智者塔。

    誓曰。

    已傳慈辨教觀。

    歸國敷揚。

    願賜冥護。

    又見靈芝大智。

    為說戒法。

    請傳所著文還國。

    及施金書華嚴三譯于惠因(今俗稱高麗寺)建閣藏之。

     ⊙(戊辰) 杭州晉水法師淨源。

    十一月示寂。

    晉江楊氏。

    受華嚴于五台承遷。

    遷嘗注金師子章。

    學合論于橫海明覃。

    南還聽楞嚴圓覺起信于長水。

    四方宿學推為義龍。

    因省親于泉。

    請主清涼。

    複遊吳住報恩觀音。

    杭守沈文通置賢首院于祥符。

    以延之。

    複主青鎮密印寶閣華亭普照善住。

    高麗僧統義天。

    杭海問道。

    申弟子禮。

    初華嚴一宗疏鈔久矣散墜。

    因義天持至咨決。

    逸而複得。

    左丞蒲宗孟撫杭。

    愍其苦志。

    奏以惠因易禅為教。

    命公主之。

    義天還國以金書華嚴三譯本一百八十卷。

    以遺師。

    為主上祝壽(晉嚴觀一法師同譯六十卷唐實叉難陀譯八十卷唐烏茶進本澄觀法師譯四十卷)師乃建大閣以奉安之。

    時稱師為中興教主。

    以此寺奉金書經故。

    俗稱高麗寺。

    塔舍利于寺西北。

    壽七十八。

    先世泉之晉水人。

    故學者以晉水稱之實元祐三年也。

     ⊙蔣山贊元禅師。

    字萬宗。

    婺州義烏人。

    雙林傅大士遠孫也。

    三歲出家。

    七歲為大僧性重遲閑靖寡言。

    視之如鄙樸人。

    然于傳記無所不窺。

    吐為詞語多絕塵之韻。

    特罕作耳。

    年十五遊方。

    至石霜谒慈明昉舂破薪。

    泯泯混十年。

    明移南嶽。

    又與俱。

    及沒葬骨于石霜。

    植種八年乃去。

    兄事蔣山心公。

    心沒以元繼其席。

    舒王初丁太夫人憂。

    讀經山中。

    與元遊如昆仲問祖師意旨。

    元不答。

    王益扣之。

    元曰。

    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質。

    一兩生來恐純熟。

    王曰。

    願聞其說。

    元曰。

    受氣剛大世緣深。

    以剛大氣遭深世緣。

    必以身任天下之重。

    懷經濟之志用舍不能必。

    則心未平。

    以未平之心持經世之志。

    何時能一念萬年哉。

    又多怒而學問尚理。

    于道為所知愚。

    此其三也。

    特視名利如脫發。

    甘澹泊如頭陀。

    此為近道。

    且當以教乘滋茂之可也。

    王再拜受教。

    自熙甯之初。

    王入對。

    遂大用至真拜貴震天下。

    無月無耗元未嘗發視。

    客來無貴賤寒溫外無别語。

    即斂目如入定。

    客即去。

    嘗馔僧。

    俄報火廚庫且以潮音堂。

    衆吐飯蒼黃蜂窘蟻鬧。

    而元啜啖自若。

    高視屋梁食畢無所問。

    又嘗出郭。

    有狂人入寺手刃一僧即自殺。

    屍相枕。

    左右走報交武于道。

    自白下門群從而歸。

    元過屍處未嘗視。

    登寝室危坐。

    聽事者側立。

    冀元有以處之。

    而斂目如平日。

    于是稍稍隐去。

    卒不問。

    元祐初曰吾欲還東吳。

    促辦嚴。

     ⊙(己巳) 俄化。

    王哭之恸塔于蔣山。

    蘇老泉嘗作彭州圓覺院記。

    其文曰。

    人之居乎此也。

    必有樂乎此也。

    居斯樂不樂不居也。

    居而不樂。

    不樂而不去。

    為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