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
世尊默然。
汝如何會。
青拟進語。
遠蓦以手掩其口。
于是青開悟拜記。
遠曰。
汝妙悟玄微耶。
對曰。
設有妙悟也須吐卻。
時有資侍者在旁曰。
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
青回顧曰合取狗口。
汝更忉忉我即便嘔。
服勤又三年。
浮山以大陽皮履布裰付之曰。
代吾續洞上之風。
吾住世非久。
善自護持。
母留此間。
青遂辭出山。
閱大藏于廬山惠日寺。
熙甯六年還龍舒。
道俗請住白雲山海會寺。
計其得法之歲。
至此适幾十年。
又八年移投子山。
道望日遠。
禅者日增。
異苗蕃茂果符前谶。
青平生不畜長物。
弊衲楮衾而已。
初開山慈濟有記曰。
吾塔若紅。
是吾再來。
邦人偶修飾其塔。
作瑪瑙色。
未幾而青領院事。
山中素無水。
衆每以為病。
忽有泉出山石間。
甘涼清潔。
郡守賀公名為再來泉。
元豐六年四月末示微疾。
以書辭郡官諸檀越。
五月四日灌沐升座别衆罷。
寫偈曰。
兩處住山。
無可助道。
珍重諸人。
不須尋讨。
遂泊然而化。
阇維收靈骨舍利。
塔于寺之西北三峰庵之後。
閱世五十有二。
坐夏三十有七。
無為子楊傑為贊其像曰。
一隻履兩牛皮。
金鳥啼處木雞飛。
半夜賣油翁發笑。
白頭生得黑頭兒。
有得法上首一。
名道楷禅師。
⊙(甲子) 司馬光表進所編書。
賜名資治通鑒。
帝親制序。
授資政殿學士。
嘗作秀水真如華嚴法堂記曰。
壬辰歲夏四月。
僧清辨踵門來告曰。
清辨秀州真如草堂僧也。
真如故有講堂。
痹狹不足以庥學者。
清辨與同術惠宗治而新之。
今高顯矣。
願得子之文。
刻諸石以谂來者。
光謝曰。
光文不足以辱石刻。
加平生不習佛書。
不知所以雲者。
師其請諸他人。
曰清辨所不敢請也。
故維子之歸。
而子又何辭。
光固辭不獲。
乃言曰。
師之為是堂也。
其志何如。
曰清辨之為是堂也。
屬堂中之人而告之曰。
二三子苟能究明吾佛之書。
或不能則将取于四方之能者。
皆伏謝不能。
然後相率抵精嚴寺迎沙門道歡而師之。
又屬其徒而告之曰。
凡我二三子。
肇自今以及于後。
相與協力同志。
堂圮則扶之。
師缺則補之以至于金石可弊山淵可平。
而講肄之聲不可絕也。
光曰。
師之志則美矣。
抑光雖不習佛書。
亦嘗剽聞佛之為人矣。
夫佛蓋西域之賢者。
其為人也。
清儉而寡欲。
慈惠而愛物。
故服弊補之衣。
食蔬粝之食。
岩居野處斥妻屏子。
所以自奉甚約而憚于煩人也。
雖草木蟲魚。
不敢妄殺。
蓋欲與物并生而不相害也。
凡此之道皆以涓潔其身。
不為物累。
蓋中國於陵子仲焦先之徒近之矣。
聖人之德周。
賢者之德遍。
周者無不覆。
而末流之人猶未免棄本而背原。
況其偏者乎。
故後世之為佛書者。
日遠而日訛。
莫不侈大其師之言而附益之。
以淫怪誣罔之辭。
以駭俗人而取世資厚。
自豐殖不知厭極。
故一衣之費或百金。
不若绮纨之為愈也。
一飯之直或萬錢。
不若脍炙之為省也。
高堂钜室以自奉養。
佛之志豈如是哉。
天下事佛者莫不然。
而吳人為甚。
師之為是堂。
将以明佛之道也。
是必深思于本原而勿放蕩于末流。
則斯堂為益也。
豈其細哉。
⊙金國李屏山曰。
蘇轼作司馬光墓志雲。
公不喜佛曰。
其精微大抵不出于吾書。
其誕吾不信。
嗟乎聰明之障人如此其甚耶。
同則以為出于吾書。
異則以為誕而不信。
适足以自障其聰惠而已。
聖人之道。
其相通也。
如有關龠。
其相合也。
如有符玺。
相距數千裡。
如處一室。
相繼數萬世。
如在一席。
故孔子曰。
西方有聖人焉。
莊子曰。
萬世之後一遇大聖而知其解者。
是旦暮遇之也。
其精微處安得不同。
列子曰。
古者神聖之人。
先會鬼神魑魅。
次達八方人民。
末聚禽獸蟲蛾。
備知萬物情态。
悉解異類音聲。
其所教訓無遺逸焉。
何誕之有。
孔子遊方之内。
故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鄒衍列禦寇莊周方外之士。
已無所不談矣。
顧不如佛書之縷縷也。
以非耳目所及。
光不敢信。
既非耳目所及。
吾敢不信耶。
郭璞日者也。
十年于晉室。
若合符券。
疑吾佛不能記百萬之多劫耶。
左慈術士也。
變形于魏都。
皆同物色。
疑吾佛不能示千百億之化身耶。
長房壺中之遊。
人信之矣。
不信維摩丈室容三萬座與納須彌于芥子中之說乎。
邯鄲枕上之夢。
人信之矣。
不信多寶佛塔住五千劫耶。
度僧祇如彈頃指之說乎。
若俱不信。
不知光亦嘗有夢否。
瞑于一床栩栩少時也。
山川聚落森然可狀。
人物器皿何所不有。
俯仰酬酢于其間。
自成一世。
此特凡夫第六分離識之所影現者耳。
其力如是。
況以如來大圓鏡智菩薩之幻三昧乎。
學者當自消息之。
毋虛名所劫持也。
⊙(乙醜) 程颢明道先生門人谥也。
神宗素聞其名數召見。
一日因與安石論事不合。
安石曰。
公之學如上壁。
言難行也。
颢曰。
參政之學如捉風。
李定劾其新法之初首為異論。
罷歸故官。
又坐獄逸囚。
責監汝州。
上即位召為宗正。
未行而卒。
颢與弟頤論學汝南周敦。
遂厭科舉之習。
慨然有求道之志。
謂孟轲沒而聖學不傳。
以興起斯文為己任。
其言曰。
道之不明。
異端害之也。
昔之害近而易知。
今之害深而難辨。
昔之惑人也。
乘其迷暗。
今之惑人也。
因其高明。
自謂窮神知化。
而不足以開物成務。
名為無不周遍。
而其實則外于倫理。
雖雲窮深極微。
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
天下之學者非淺陋固滞。
則必入于此。
自道之不明也。
邪誕妖異之說競起。
塗生民之耳目。
溺天下于污濁。
高才明智膠于見聞。
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是皆正路之蓁蕪。
聖門之蔽塞。
辟之可以入道。
其教人自緻知至于知止。
誠意至于平天下。
灑掃應對至于窮理盡性。
循循有序。
病世之學者舍近而趨遠。
處下而窺高。
所以輕自大而卒無得也○金國李屏山居士辨曰。
⊙程颢論學于周敦頤曰。
道之不明。
異端害人也。
古之害近而易知。
今之害深而難辨。
昔之惑人也。
乘其迷暗。
令之惑人也。
因其高明。
自謂之窮神知化。
而不足以開物成務。
名為無不周遍。
而其實乖于倫理。
雖雲窮深極微。
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
天下之學者非淺陋固滞。
則必入于此。
悲夫。
諸儒排佛老之言。
無如此說之深且痛也。
吾讀周易知異端之不足怪。
讀莊子知異端之皆可喜。
讀維摩經知其非異端也。
讀華嚴經始知無異端也。
周易曰。
夫道并行而不相悖。
或處或出或默或語。
殊塗而同歸。
一緻而百慮。
雖有異端何足怪耶。
莊子曰。
不見天地之全。
古之人大體道術。
為天下裂。
如耳目鼻口之不相通。
楂梨橘柚之不同味。
雖不足以用天下。
可為天下用。
恢詭谲怪道通為一。
是異端皆可喜者。
維摩經曰。
諸邪見外道皆吾侍者。
六地菩薩乃作魔。
謗于佛毀于法。
不入衆數。
随六師堕。
乃可取食。
然無異端也。
華嚴經曰。
入法界品。
諸善知識。
阿僧祇數皆于無量劫行菩薩道。
國王長者居士僧尼婦人童女外
世尊默然。
汝如何會。
青拟進語。
遠蓦以手掩其口。
于是青開悟拜記。
遠曰。
汝妙悟玄微耶。
對曰。
設有妙悟也須吐卻。
時有資侍者在旁曰。
青華嚴今日如病得汗。
青回顧曰合取狗口。
汝更忉忉我即便嘔。
服勤又三年。
浮山以大陽皮履布裰付之曰。
代吾續洞上之風。
吾住世非久。
善自護持。
母留此間。
青遂辭出山。
閱大藏于廬山惠日寺。
熙甯六年還龍舒。
道俗請住白雲山海會寺。
計其得法之歲。
至此适幾十年。
又八年移投子山。
道望日遠。
禅者日增。
異苗蕃茂果符前谶。
青平生不畜長物。
弊衲楮衾而已。
初開山慈濟有記曰。
吾塔若紅。
是吾再來。
邦人偶修飾其塔。
作瑪瑙色。
未幾而青領院事。
山中素無水。
衆每以為病。
忽有泉出山石間。
甘涼清潔。
郡守賀公名為再來泉。
元豐六年四月末示微疾。
以書辭郡官諸檀越。
五月四日灌沐升座别衆罷。
寫偈曰。
兩處住山。
無可助道。
珍重諸人。
不須尋讨。
遂泊然而化。
阇維收靈骨舍利。
塔于寺之西北三峰庵之後。
閱世五十有二。
坐夏三十有七。
無為子楊傑為贊其像曰。
一隻履兩牛皮。
金鳥啼處木雞飛。
半夜賣油翁發笑。
白頭生得黑頭兒。
有得法上首一。
名道楷禅師。
⊙(甲子) 司馬光表進所編書。
賜名資治通鑒。
帝親制序。
授資政殿學士。
嘗作秀水真如華嚴法堂記曰。
壬辰歲夏四月。
僧清辨踵門來告曰。
清辨秀州真如草堂僧也。
真如故有講堂。
痹狹不足以庥學者。
清辨與同術惠宗治而新之。
今高顯矣。
願得子之文。
刻諸石以谂來者。
光謝曰。
光文不足以辱石刻。
加平生不習佛書。
不知所以雲者。
師其請諸他人。
曰清辨所不敢請也。
故維子之歸。
而子又何辭。
光固辭不獲。
乃言曰。
師之為是堂也。
其志何如。
曰清辨之為是堂也。
屬堂中之人而告之曰。
二三子苟能究明吾佛之書。
或不能則将取于四方之能者。
皆伏謝不能。
然後相率抵精嚴寺迎沙門道歡而師之。
又屬其徒而告之曰。
凡我二三子。
肇自今以及于後。
相與協力同志。
堂圮則扶之。
師缺則補之以至于金石可弊山淵可平。
而講肄之聲不可絕也。
光曰。
師之志則美矣。
抑光雖不習佛書。
亦嘗剽聞佛之為人矣。
夫佛蓋西域之賢者。
其為人也。
清儉而寡欲。
慈惠而愛物。
故服弊補之衣。
食蔬粝之食。
岩居野處斥妻屏子。
所以自奉甚約而憚于煩人也。
雖草木蟲魚。
不敢妄殺。
蓋欲與物并生而不相害也。
凡此之道皆以涓潔其身。
不為物累。
蓋中國於陵子仲焦先之徒近之矣。
聖人之德周。
賢者之德遍。
周者無不覆。
而末流之人猶未免棄本而背原。
況其偏者乎。
故後世之為佛書者。
日遠而日訛。
莫不侈大其師之言而附益之。
以淫怪誣罔之辭。
以駭俗人而取世資厚。
自豐殖不知厭極。
故一衣之費或百金。
不若绮纨之為愈也。
一飯之直或萬錢。
不若脍炙之為省也。
高堂钜室以自奉養。
佛之志豈如是哉。
天下事佛者莫不然。
而吳人為甚。
師之為是堂。
将以明佛之道也。
是必深思于本原而勿放蕩于末流。
則斯堂為益也。
豈其細哉。
⊙金國李屏山曰。
蘇轼作司馬光墓志雲。
公不喜佛曰。
其精微大抵不出于吾書。
其誕吾不信。
嗟乎聰明之障人如此其甚耶。
同則以為出于吾書。
異則以為誕而不信。
适足以自障其聰惠而已。
聖人之道。
其相通也。
如有關龠。
其相合也。
如有符玺。
相距數千裡。
如處一室。
相繼數萬世。
如在一席。
故孔子曰。
西方有聖人焉。
莊子曰。
萬世之後一遇大聖而知其解者。
是旦暮遇之也。
其精微處安得不同。
列子曰。
古者神聖之人。
先會鬼神魑魅。
次達八方人民。
末聚禽獸蟲蛾。
備知萬物情态。
悉解異類音聲。
其所教訓無遺逸焉。
何誕之有。
孔子遊方之内。
故六合之外存而不論。
鄒衍列禦寇莊周方外之士。
已無所不談矣。
顧不如佛書之縷縷也。
以非耳目所及。
光不敢信。
既非耳目所及。
吾敢不信耶。
郭璞日者也。
十年于晉室。
若合符券。
疑吾佛不能記百萬之多劫耶。
左慈術士也。
變形于魏都。
皆同物色。
疑吾佛不能示千百億之化身耶。
長房壺中之遊。
人信之矣。
不信維摩丈室容三萬座與納須彌于芥子中之說乎。
邯鄲枕上之夢。
人信之矣。
不信多寶佛塔住五千劫耶。
度僧祇如彈頃指之說乎。
若俱不信。
不知光亦嘗有夢否。
瞑于一床栩栩少時也。
山川聚落森然可狀。
人物器皿何所不有。
俯仰酬酢于其間。
自成一世。
此特凡夫第六分離識之所影現者耳。
其力如是。
況以如來大圓鏡智菩薩之幻三昧乎。
學者當自消息之。
毋虛名所劫持也。
⊙(乙醜) 程颢明道先生門人谥也。
神宗素聞其名數召見。
一日因與安石論事不合。
安石曰。
公之學如上壁。
言難行也。
颢曰。
參政之學如捉風。
李定劾其新法之初首為異論。
罷歸故官。
又坐獄逸囚。
責監汝州。
上即位召為宗正。
未行而卒。
颢與弟頤論學汝南周敦。
遂厭科舉之習。
慨然有求道之志。
謂孟轲沒而聖學不傳。
以興起斯文為己任。
其言曰。
道之不明。
異端害之也。
昔之害近而易知。
今之害深而難辨。
昔之惑人也。
乘其迷暗。
今之惑人也。
因其高明。
自謂窮神知化。
而不足以開物成務。
名為無不周遍。
而其實則外于倫理。
雖雲窮深極微。
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
天下之學者非淺陋固滞。
則必入于此。
自道之不明也。
邪誕妖異之說競起。
塗生民之耳目。
溺天下于污濁。
高才明智膠于見聞。
醉生夢死不自覺也。
是皆正路之蓁蕪。
聖門之蔽塞。
辟之可以入道。
其教人自緻知至于知止。
誠意至于平天下。
灑掃應對至于窮理盡性。
循循有序。
病世之學者舍近而趨遠。
處下而窺高。
所以輕自大而卒無得也○金國李屏山居士辨曰。
⊙程颢論學于周敦頤曰。
道之不明。
異端害人也。
古之害近而易知。
今之害深而難辨。
昔之惑人也。
乘其迷暗。
令之惑人也。
因其高明。
自謂之窮神知化。
而不足以開物成務。
名為無不周遍。
而其實乖于倫理。
雖雲窮深極微。
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
天下之學者非淺陋固滞。
則必入于此。
悲夫。
諸儒排佛老之言。
無如此說之深且痛也。
吾讀周易知異端之不足怪。
讀莊子知異端之皆可喜。
讀維摩經知其非異端也。
讀華嚴經始知無異端也。
周易曰。
夫道并行而不相悖。
或處或出或默或語。
殊塗而同歸。
一緻而百慮。
雖有異端何足怪耶。
莊子曰。
不見天地之全。
古之人大體道術。
為天下裂。
如耳目鼻口之不相通。
楂梨橘柚之不同味。
雖不足以用天下。
可為天下用。
恢詭谲怪道通為一。
是異端皆可喜者。
維摩經曰。
諸邪見外道皆吾侍者。
六地菩薩乃作魔。
謗于佛毀于法。
不入衆數。
随六師堕。
乃可取食。
然無異端也。
華嚴經曰。
入法界品。
諸善知識。
阿僧祇數皆于無量劫行菩薩道。
國王長者居士僧尼婦人童女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