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戊申) 神宗顼(母曰宣仁聖烈皇後。
高氏曹太後之甥也。
幼與英宗同鞠後所。
後為英宗配。
生帝。
自穎王為太子尋即位。
三十八歲崩于福甯殿。
葬永裕陵)改年熙甯(是年地動非常)遼國鹹雍四年(是年金主阿骨打生) 知谏院錢公輔言。
遇歲饑。
河決粥祠部以濟急。
從之。
⊙(辛亥) 是年三月十六日。
圓通居讷禅師卒。
字中敏。
出于蹇氏。
梓州中江人。
少而英特。
詩書過目成誦。
年十一依漢州什邡竹林寺元昉。
十七試法華得度。
受具于穎真律師。
以講學冠兩川。
耆年多下之。
會有禅者自南方還。
稱祖道被天下。
馬大師什邡人。
應般若多羅谶蜀之豪俊以經論聞者如亮公。
而亮棄徒隐西山。
如鑒公而鑒焚疏鈔稱滴水莫敵巨海。
讷怃然良久曰。
汝知之乎。
曰我不能知。
子欲知之。
何惜一往。
讷于是出蜀。
後遊廬山得法于榮禅師。
南康守程師孟請住歸宗。
又遷圓通。
仁宗皇帝聞其名。
皇祐初。
诏住京之淨因。
讷稱目疾不能奉诏。
有旨令舉自代。
遂舉僧懷琏。
禅學精深居某之右。
于是琏應诏。
引對問佛法大意。
稱旨。
天下賢讷知人。
既老休居于寶積岩。
無疾而化。
世壽六十有二。
坐四十有五夏。
⊙(壬子) 明教契嵩禅師。
字仲靈。
藤州镡津李氏子也。
七歲出家。
既受具。
嘗戴觀音像誦其名号。
一日十萬聲。
經傳雜書靡不博究。
得法洞山聰公。
明道間從豫章西山歐陽氏昉借其家藏之書。
讀于奉聖院。
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
着為原教篇。
是時歐陽文忠公慕韓昌黎排佛。
旴江李泰伯亦其流。
嵩乃攜所業三谒泰伯。
以儒釋吻合。
且杭其說。
李愛其文之高理之勝。
因緻書譽嵩于歐陽。
既而居杭之靈隐。
撰正宗記定祖圖。
赍往京師。
經開封府。
投狀府尹王公素仲儀。
以劄子進之曰。
臣今有杭州靈隐寺僧契嵩。
經臣陳狀稱。
禅門傳法祖宗未甚分明。
教門淺學各執傳記。
古今多有争競。
故讨論大藏備得禅門祖宗本末。
因删繁撮要撰成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并畫祖圖一面。
以正傳記謬誤。
兼着輔教篇。
印本一部三卷。
上陛下書一封。
并不幹求恩澤。
乞臣繳進。
臣于釋教粗曾留心。
觀其筆削注述。
故非臆論。
頗亦精緻。
陛下萬機之暇。
深得法樂。
願賜聖覽。
如有可采乞降中書看詳。
特與編入大藏目錄。
取進止。
仁廟覽其書可其奏。
敕送中書。
丞相韓魏公。
參政歐陽文忠公。
相與觀歎。
探經考證既無訛謬。
于是朝廷旌以明教大師。
賜書入藏。
中書劄子有曰。
權知開封府王索奏。
杭州靈隐寺僧契嵩。
撰成傳法正宗記并輔教編三卷。
宜令傳法院于藏經收附。
傳法院準此。
由是名振海内。
已而東還。
屬蔡公襄為守延置佛日山。
居數年退老于靈隐永安精舍熙甯五年示寂。
阇維六根不壞者三。
曰眼。
曰舌。
曰童真。
與頂骨數珠為五。
舍利紅白晶潔狀如大菽。
葬于永安之左。
⊙白雲守端禅師示寂。
生衡之葛氏。
幼工翰墨。
不喜處俗。
依茶陵郁山主剃發。
年二十餘參颙禅師。
颙沒楊岐會公嗣居焉。
一見端奇之。
每與語終夕。
一日忽問上人受業師。
端曰。
茶陵郁和上。
曰吾聞其過溪有省作偈甚奇。
能記不。
端即誦曰。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羁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見山河萬朵。
會大笑起去。
端愕視左右。
通夕不寐。
明日求入室咨谕其事。
時方歲旦。
會曰。
汝見昨日昨夜狐者麼。
端曰見。
會曰。
汝一籌不及渠。
端又大駭曰。
何謂也。
會曰。
渠愛人笑。
汝怕人笑。
端于言下大悟。
辭去遊廬山。
圓通讷公見之自以為不及。
舉住江州承天。
又讓席以居之。
而自處東堂。
端時年二十八。
自以前輩讓善叢林責己甚重。
故敬嚴臨衆以公滅私。
于是宗風大振。
未幾讷公厭閑寂郡守至。
自陳客情。
太守恻然目端端笑唯唯而已。
明日升座。
曰昔法眼有偈曰。
難難難是遣情難。
淨盡圓明一顆寒。
方便遣情猶不是。
更除方便太無端。
大衆且道。
情作麼生遣。
喝一喝下座負包去。
一衆大驚挽之。
不可遂渡江。
夏于五祖之閑房。
舒州小刹号法華。
住持者如籠中鳥不忘飛去。
舒守聞端高風。
欲以觀其人。
移文請居之。
端欣然杖策來。
衲子至無所容。
士大夫賢之。
及遷白雲。
海會升座。
颠視衆曰。
鼓聲未擊已前。
山僧未登座之際。
好個古佛樣子。
若人向此薦得。
可謂古釋迦不前。
今彌勒不後。
更聽三寸舌頭帶出來虛。
早已參差。
須有辨參差眼方救得完全。
乃曰。
更與汝老婆。
開口時。
末上一句正道着。
舉步時。
末上一步正踏着。
為什麼鼻孔不正。
為尋常見鼻孔頑了。
所以不肯放心。
今日勸諸人發卻去。
良久曰。
一便下座。
其門風悄拔類此。
(癸醜) 诏同天節日普度僧尼。
⊙法師惠辯。
字讷翁。
華亭傅氏。
号海月。
受業普照。
初遊學天竺明智一見奇之。
即盡心學教觀。
智将老。
命居第一座。
以代講。
後八年明智。
韶公俾繼主席。
翰林沈遘治杭任威。
見者多惶懼失據。
辯從容如平生。
遘異之。
任以都僧正。
東坡時為通守。
作序以贈之曰。
錢唐佛僧之盛。
蓋甲天下。
道德才智之士與妄庸巧僞之人。
雜處其間。
号為難齊。
故僧正副之外。
别補都僧正一員。
簿書案牒奔走将迎之勞。
專責副正以下。
而都師總領要略。
實以解行表衆而已。
師既莅職。
凡管内寺院虛席者。
即涓日會諸刹及座下英俊。
開問義科場。
設棘圍糊名考校。
十問五中者為中選。
不及三者為降等。
然後随院等差以次補名。
由是諸山仰之。
鹹以為則。
講授二十五年。
學者當及千人。
晚年倦于勤。
歸隐草堂。
熙甯六年七月十七日。
旦起盥濯。
告衆就别。
合掌跏趺而化。
初辨遺言。
須東坡至方阖龛。
四日坡至。
見跏趺如生。
其頂尚溫。
坡盡敬而去。
(丁巳) 荊國公王安石。
奏施金陵舊第為寺。
請真淨克文住持。
賜額曰保甯。
(戊午) 改元豐。
(庚申) 慈聖光獻太後。
是歲二月崩。
會京城千座法師于慶壽殿齋。
例賜椹服師名○制革相國寺六十四院。
為二禅八律。
诏宗本禅師住惠林。
引對于延和殿問法。
⊙(辛酉) 吉州慶閑禅師示寂。
出卓氏福州人也。
法嗣南禅師。
茶毗煙至舍利遍布四十餘裡。
蘇子由為銘。
(癸亥) 京城創法雲寺成。
⊙舒州投子。
名義青。
本青社人。
李氏子也。
七齡穎異。
去妙相寺出家。
十五試法華得度。
為大僧。
其師使習百法論。
歎曰。
三祇途遠。
自困何益哉。
入洛中聽華嚴五年。
反觀文字一切如肉受串。
處處同其義味。
嘗講至于法慧菩薩偈曰。
即心自性。
忽猛省曰。
法離文字。
甯可講乎。
即棄去遊方至浮山。
時圓鑒遠公。
退席居會聖岩。
夢得俊鷹畜之。
既覺而青适至。
遠以為吉征。
加意延禮之。
留止三年。
遠問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時如何
高氏曹太後之甥也。
幼與英宗同鞠後所。
後為英宗配。
生帝。
自穎王為太子尋即位。
三十八歲崩于福甯殿。
葬永裕陵)改年熙甯(是年地動非常)遼國鹹雍四年(是年金主阿骨打生) 知谏院錢公輔言。
遇歲饑。
河決粥祠部以濟急。
從之。
⊙(辛亥) 是年三月十六日。
圓通居讷禅師卒。
字中敏。
出于蹇氏。
梓州中江人。
少而英特。
詩書過目成誦。
年十一依漢州什邡竹林寺元昉。
十七試法華得度。
受具于穎真律師。
以講學冠兩川。
耆年多下之。
會有禅者自南方還。
稱祖道被天下。
馬大師什邡人。
應般若多羅谶蜀之豪俊以經論聞者如亮公。
而亮棄徒隐西山。
如鑒公而鑒焚疏鈔稱滴水莫敵巨海。
讷怃然良久曰。
汝知之乎。
曰我不能知。
子欲知之。
何惜一往。
讷于是出蜀。
後遊廬山得法于榮禅師。
南康守程師孟請住歸宗。
又遷圓通。
仁宗皇帝聞其名。
皇祐初。
诏住京之淨因。
讷稱目疾不能奉诏。
有旨令舉自代。
遂舉僧懷琏。
禅學精深居某之右。
于是琏應诏。
引對問佛法大意。
稱旨。
天下賢讷知人。
既老休居于寶積岩。
無疾而化。
世壽六十有二。
坐四十有五夏。
⊙(壬子) 明教契嵩禅師。
字仲靈。
藤州镡津李氏子也。
七歲出家。
既受具。
嘗戴觀音像誦其名号。
一日十萬聲。
經傳雜書靡不博究。
得法洞山聰公。
明道間從豫章西山歐陽氏昉借其家藏之書。
讀于奉聖院。
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
着為原教篇。
是時歐陽文忠公慕韓昌黎排佛。
旴江李泰伯亦其流。
嵩乃攜所業三谒泰伯。
以儒釋吻合。
且杭其說。
李愛其文之高理之勝。
因緻書譽嵩于歐陽。
既而居杭之靈隐。
撰正宗記定祖圖。
赍往京師。
經開封府。
投狀府尹王公素仲儀。
以劄子進之曰。
臣今有杭州靈隐寺僧契嵩。
經臣陳狀稱。
禅門傳法祖宗未甚分明。
教門淺學各執傳記。
古今多有争競。
故讨論大藏備得禅門祖宗本末。
因删繁撮要撰成傳法正宗記一十二卷并畫祖圖一面。
以正傳記謬誤。
兼着輔教篇。
印本一部三卷。
上陛下書一封。
并不幹求恩澤。
乞臣繳進。
臣于釋教粗曾留心。
觀其筆削注述。
故非臆論。
頗亦精緻。
陛下萬機之暇。
深得法樂。
願賜聖覽。
如有可采乞降中書看詳。
特與編入大藏目錄。
取進止。
仁廟覽其書可其奏。
敕送中書。
丞相韓魏公。
參政歐陽文忠公。
相與觀歎。
探經考證既無訛謬。
于是朝廷旌以明教大師。
賜書入藏。
中書劄子有曰。
權知開封府王索奏。
杭州靈隐寺僧契嵩。
撰成傳法正宗記并輔教編三卷。
宜令傳法院于藏經收附。
傳法院準此。
由是名振海内。
已而東還。
屬蔡公襄為守延置佛日山。
居數年退老于靈隐永安精舍熙甯五年示寂。
阇維六根不壞者三。
曰眼。
曰舌。
曰童真。
與頂骨數珠為五。
舍利紅白晶潔狀如大菽。
葬于永安之左。
⊙白雲守端禅師示寂。
生衡之葛氏。
幼工翰墨。
不喜處俗。
依茶陵郁山主剃發。
年二十餘參颙禅師。
颙沒楊岐會公嗣居焉。
一見端奇之。
每與語終夕。
一日忽問上人受業師。
端曰。
茶陵郁和上。
曰吾聞其過溪有省作偈甚奇。
能記不。
端即誦曰。
我有明珠一顆。
久被塵勞羁鎖。
今朝塵盡光生。
照見山河萬朵。
會大笑起去。
端愕視左右。
通夕不寐。
明日求入室咨谕其事。
時方歲旦。
會曰。
汝見昨日昨夜狐者麼。
端曰見。
會曰。
汝一籌不及渠。
端又大駭曰。
何謂也。
會曰。
渠愛人笑。
汝怕人笑。
端于言下大悟。
辭去遊廬山。
圓通讷公見之自以為不及。
舉住江州承天。
又讓席以居之。
而自處東堂。
端時年二十八。
自以前輩讓善叢林責己甚重。
故敬嚴臨衆以公滅私。
于是宗風大振。
未幾讷公厭閑寂郡守至。
自陳客情。
太守恻然目端端笑唯唯而已。
明日升座。
曰昔法眼有偈曰。
難難難是遣情難。
淨盡圓明一顆寒。
方便遣情猶不是。
更除方便太無端。
大衆且道。
情作麼生遣。
喝一喝下座負包去。
一衆大驚挽之。
不可遂渡江。
夏于五祖之閑房。
舒州小刹号法華。
住持者如籠中鳥不忘飛去。
舒守聞端高風。
欲以觀其人。
移文請居之。
端欣然杖策來。
衲子至無所容。
士大夫賢之。
及遷白雲。
海會升座。
颠視衆曰。
鼓聲未擊已前。
山僧未登座之際。
好個古佛樣子。
若人向此薦得。
可謂古釋迦不前。
今彌勒不後。
更聽三寸舌頭帶出來虛。
早已參差。
須有辨參差眼方救得完全。
乃曰。
更與汝老婆。
開口時。
末上一句正道着。
舉步時。
末上一步正踏着。
為什麼鼻孔不正。
為尋常見鼻孔頑了。
所以不肯放心。
今日勸諸人發卻去。
良久曰。
一便下座。
其門風悄拔類此。
(癸醜) 诏同天節日普度僧尼。
⊙法師惠辯。
字讷翁。
華亭傅氏。
号海月。
受業普照。
初遊學天竺明智一見奇之。
即盡心學教觀。
智将老。
命居第一座。
以代講。
後八年明智。
韶公俾繼主席。
翰林沈遘治杭任威。
見者多惶懼失據。
辯從容如平生。
遘異之。
任以都僧正。
東坡時為通守。
作序以贈之曰。
錢唐佛僧之盛。
蓋甲天下。
道德才智之士與妄庸巧僞之人。
雜處其間。
号為難齊。
故僧正副之外。
别補都僧正一員。
簿書案牒奔走将迎之勞。
專責副正以下。
而都師總領要略。
實以解行表衆而已。
師既莅職。
凡管内寺院虛席者。
即涓日會諸刹及座下英俊。
開問義科場。
設棘圍糊名考校。
十問五中者為中選。
不及三者為降等。
然後随院等差以次補名。
由是諸山仰之。
鹹以為則。
講授二十五年。
學者當及千人。
晚年倦于勤。
歸隐草堂。
熙甯六年七月十七日。
旦起盥濯。
告衆就别。
合掌跏趺而化。
初辨遺言。
須東坡至方阖龛。
四日坡至。
見跏趺如生。
其頂尚溫。
坡盡敬而去。
(丁巳) 荊國公王安石。
奏施金陵舊第為寺。
請真淨克文住持。
賜額曰保甯。
(戊午) 改元豐。
(庚申) 慈聖光獻太後。
是歲二月崩。
會京城千座法師于慶壽殿齋。
例賜椹服師名○制革相國寺六十四院。
為二禅八律。
诏宗本禅師住惠林。
引對于延和殿問法。
⊙(辛酉) 吉州慶閑禅師示寂。
出卓氏福州人也。
法嗣南禅師。
茶毗煙至舍利遍布四十餘裡。
蘇子由為銘。
(癸亥) 京城創法雲寺成。
⊙舒州投子。
名義青。
本青社人。
李氏子也。
七齡穎異。
去妙相寺出家。
十五試法華得度。
為大僧。
其師使習百法論。
歎曰。
三祇途遠。
自困何益哉。
入洛中聽華嚴五年。
反觀文字一切如肉受串。
處處同其義味。
嘗講至于法慧菩薩偈曰。
即心自性。
忽猛省曰。
法離文字。
甯可講乎。
即棄去遊方至浮山。
時圓鑒遠公。
退席居會聖岩。
夢得俊鷹畜之。
既覺而青适至。
遠以為吉征。
加意延禮之。
留止三年。
遠問外道問佛。
不問有言不問無言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