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二十八

關燈


    且為欺天。

    蓋君子恥食其食而無其功。

    恥服其服而不知其事。

    故居而不樂。

    吾有吐食脫服以逃天下之譏而已年。

    天之卑我以形。

    而使我以心馭也。

    今日欲适秦。

    明日欲适越。

    天下誰我禦。

    故居而不樂。

    不樂而不去。

    是其心且不能馭其形。

    而況能以馭他人哉。

    自唐以來。

    天下士大夫。

    争以排釋老為言。

    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間者。

    往往自叛其師以求容于吾。

    而吾士大夫。

    又喜其來而接之。

    禮靈徹文暢之徒。

    飲酒食肉以自絕于其教。

    嗚呼歸爾父母。

    複爾室家。

    而後吾許爾以叛爾師。

    父子之不歸。

    室家之不複。

    而師之叛。

    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

    傳曰。

    人臣無外交。

    故季布之忠于楚也。

    雖不如蕭韓之先覺。

    而比丁公之貳則為愈。

    予在京師。

    彭州僧保聰來求識予甚勤。

    及至蜀聞其自京師歸。

    布衣蔬食以為其徒先。

    凡若幹年。

    而所居圓覺院大治。

    一日為予道其先師平潤事與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請予為記。

    予佳聰之不以叛其師悅予也。

    故為之記曰。

    彭州龍興寺僧平潤。

    講圓覺經有奇。

    因以名院。

    院始弊不葺。

    潤之來始得隙地。

    以作堂宇。

    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聰。

    又合其鄰之僧屋若幹于其院。

    以成。

    是為記。

     ⊙(庚午) 蘇轼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

    奏浚西湖際山為岸。

    杭人呼曰蘇公堤。

    紹聖四年。

    移谪儋州。

    至元符三年六月。

    歸自海外居常州。

    轼谪黃州日。

    築室東坡号居士。

    靖國元年辛巳七月廿八日卒。

    朝奉郎提舉成都五局觀。

    嘗作佛印磨衲贊曰。

    長老佛印大師了元遊京師。

    天子聞其名。

    以高麗所貢磨衲賜之。

    客有見而歎曰。

    嗚呼善哉未嘗有也。

    嘗試與子攝其齊衽循其鈎絡舉而振之。

    則東盡嵎夷。

    西及昧谷。

    南被交趾。

    北屬幽都。

    紛在吾箴孔線蹊之中矣。

    佛印聽然而笑曰。

    甚矣子言之陋也。

    吾以法眼視之。

    一一箴孔有無量世界。

    一一世界滿中衆生所有毛孔所衣之衣。

    箴孔線蹊悉為世界。

    如是展轉經八十反。

    吾佛光明之所照。

    吾君聖德之所被。

    如以大海注一毛竅。

    如以大地塞一箴孔。

    曾何嵎夷昧谷交趾幽都之足雲乎。

    當知此納。

    非大非小。

    非短非長。

    非重非輕。

    非薄非厚。

    非色非空。

    一切世間折膠堕指。

    此衲不寒。

    爍石流金。

    此衲不熱。

    五濁流浪劫火洞然。

    此納不壞。

    雲何以有思惟心生下劣想。

    于是蜀人蘇轼聞而贊之曰。

    匣而藏之。

    見衲而不見師。

    衣而不匣。

    見師而不見衲。

    惟師與衲非一非兩。

    眇而視之。

    虮虱龍象。

     ⊙法雲圓通法秀禅師。

    秦州隴城人也。

    生辛氏。

    母夢僧臞甚須發盡白托宿曰。

    我麥積山僧也。

    覺而娠。

    先是麥積山有僧。

    亡其名。

    日誦法華。

    與應幹寺魯和上善。

    嘗欲從之遊方。

    魯老之既去。

    緒語曰。

    他日當尋我竹鋪坡前鐵疆嶺下。

    俄有兒生其所。

    魯聞之往觀焉。

    兒為一笑。

    三歲願随魯歸。

    遂冒魯氏。

    十九通經為大僧。

    天骨峻拔。

    軒昂萬僧中。

    凜如畫。

    講大經章分句析。

    機鋒不可觸。

    京洛著聞。

    倚圭峰鈔以诠量衆義。

    然恨圭峰學禅。

    唯敬北京元華嚴。

    然恨元非講。

    曰教盡佛意。

    則如元公者。

    不應非教。

    禅非佛意。

    則如圭峰者。

    不應學禅。

    然吾不信世尊教外以法私大迦葉。

    乃罷講南遊。

    謂同學曰。

    吾将窮其窟穴。

    摟取其種類。

    抹殺之以報佛恩乃已耳。

    初至随州護國。

    讀淨果禅師碑曰。

    僧問報慈。

    如何是佛性。

    慈曰。

    誰無。

    又問淨果。

    果曰。

    誰有。

    其僧因有悟。

    秀大笑曰。

    豈佛性敢有無之。

    矧又曰因以有悟哉。

    其氣拂膺。

    去至無為鐵佛。

    谒懷禅師。

    懷貌寒危坐涕垂沾裳。

    秀易之。

    懷收涕問。

    座主講何經。

    秀曰。

    華嚴。

    又問。

    此經以何為宗。

    曰以心為宗。

    又問。

    心以何為宗。

    秀不能對。

    懷曰。

    毫厘有差天地懸隔。

    秀退自失。

    悚然乃敬服。

    願留日夕受法。

    久之乃證。

    懷移池入吳。

    皆從之。

    初出世淮之四面。

    杖笠之外包具而已。

    以至栖賢蔣山長蘆。

    衆千人。

    有全椒長老。

    至登座。

    衆目哂之。

    無出問者。

    于是秀出拜趨問。

    如何是法秀自己。

    全椒笑曰。

    秀鐵面乃不識自己乎。

    秀曰。

    當局者迷。

    一衆服其荷法心也。

    冀國大長公主。

    建法雲寺成。

    有诏秀為開山第一祖。

    開堂日。

    神宗遣中使降香并磨衲。

    仍傳聖語。

    表朕親至之禮。

    皇弟荊王緻敬座下。

    士大夫日夕問道。

    時司馬光方登庸。

    以吾法太盛。

    方經營之。

    秀曰。

    相公聰明人類英傑。

    非因佛法不能爾。

    遽忘願力乎。

    溫公意少懈。

    元祐五年八月卧疾。

    诏醫官視之醫請候脈。

    秀仰視曰。

    汝何為者也。

    吾有疾當死耳。

    求治之。

    是以生為可戀也。

    平生生死夢三者無所揀擇。

    揮去之。

    呼侍者更衣。

    安坐說偈而化。

    閱世六十四。

    坐夏四十五。

     ⊙江州東林常總禅師。

    生劍州尤溪施氏。

    母夢男子颀然色如金握白芙蓉三柄以授之。

    但一柄得。

    餘委地。

    覺而娠。

    後誕三子。

    伯仲皆不育。

    總其季也。

    年十一依寶雲寺文兆法師出家。

    又八年落發。

    詣建州大中寺契恩律師受具。

    初至吉州禾山禅智材公。

    材有人望。

    延之不留。

    聞南禅師之道依歸宗。

    久之無所得而去。

    歸宗火。

    南遷石門南塔。

    又往從之。

    及南公自石門遷黃檗積翠以至黃龍。

    總皆在焉。

    二十年之間。

    凡七往返。

    南佳其勤勞稱于衆。

    總自負密記。

    決志大掖濟北之宗。

    洪州太守榮公修撰請住泐潭。

    或謂馬祖再來也。

    道俗争先願見。

    元豐三年诏革江州東林律居為禅。

    觀文殿學士王公韶出南昌。

    欲延寶覺心公。

    心舉總自代。

    總知宵道去千餘裡。

    檄諸郡期必得之。

    得于新淦殊山窮谷中。

    遂應命。

    其徒相謂曰。

    遠公嘗有記曰。

    吾滅七百年後。

    有肉身大士。

    革吾道場。

    今符其語矣。

    總之名聞天子。

    有诏住相國智海禅院。

    總固稱山野老病不能奉诏。

    然州郡敦遣急于星火。

    其徒又相語曰。

    聰明泉适自涸矣。

    凡兩月而得旨。

    如所乞。

    就賜紫伽黎。

    号廣惠。

    其徒又相語曰。

    聰明泉複湧沸矣。

    元祐三年徐國王奏。

    号照覺禅師。

    總于衲子有大緣。

    槌拂之下衆盈七百。

    叢席之盛。

    近世所未有也。

    六年八月示疾。

    九月二十五日浴罷安坐而化。

    十月八日全身葬于雁門塔之東。

    世壽六十七。

    坐四十九夏。

     ⊙荊門玉泉皓長老塔銘。

    無盡居士撰。

    略雲師姓王。

    眉州丹棱縣坼頭鎮人。

    天聖元年。

    依大力院出家。

    法名承皓。

    明道二年普度為僧。

    景祐元年受戒。

    慶曆二年遊方。

    至複州見北塔思席禅師。

    發明心要。

    得遊戲如風大自在三昧。

    制赤犢鼻。

    書曆代祖師名而服之曰。

    惟有文殊普賢。

    猶較些子。

    且書于帶上。

    自是諸方以皓布裈呼之惠南居黃龍。

    設三關語以接物。

    罕有契其機者。

    師教一僧往。

    南曰。

    我手何似佛手。

    答曰。

    不相似。

    南曰。

    我腳何似驢腳。

    答曰。

    不較多。

    南笑曰。

    此非汝語。

    誰教汝來。

    僧以實告。

    南曰。

    我從來疑這漢。

    熙甯間至襄陽為谷隐首座。

    有蜀僧依止師席。

    師憐其年少有志。

    稍誘掖之。

    僧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