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鈎食餌手足羁鎖。
彼焉得跳躍于此乎。
夫禅子脫去桎梏四支宣展。
動與雲無心。
靜将石何機。
物我一緻端邪徑塞。
仆所謂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
禅師生宜春。
姓黃氏名常進。
以師久住。
遂以其姓易其岩名焉。
⊙(辛巳) 南嶽雲峰律師法證示寂。
師族郭氏。
色厲而仁。
行峻而周。
道廣而不尤。
功高而不有。
毅然居山之北峰。
以為儀表。
世之所謂賢人大臣者。
至南方鹹用嚴事。
由其内者。
聞大師之言律儀。
莫不震動悼懼如聽誓命。
由其外者。
聞大師之稱道要。
莫不凄欷忻踴如獲肆宥。
故時推人師則專其首。
诏求教宗則冠其位。
凡度學者五萬人。
壽七十有八。
僧臘五十七。
河東柳子厚銘其塔。
複為之碑曰。
乾元元年某月日。
皇帝曰。
予欲俾慈仁怡愈洽于生人。
惟浮圖道允迪。
乃命五嶽求厥元德以儀于下。
惟茲嶽上于尚書。
其首曰。
雲峰大師法證。
凡莅事五十年。
貞元十七年乃沒。
其徒曰诠。
曰遠。
曰振。
曰巽。
曰素。
凡三千餘人。
其長老鹹來言曰。
吾師軌行峻特器宇弘大。
有來受律者。
吾師示以尊嚴整齊。
明列義類。
而人知其所不為。
有來求道者。
吾師示以高廣通達一其空有。
而人知其所必至。
元臣碩老稽首受教。
髫童毀齒踴躍執役。
故從吾師之命而度者凡五萬人。
吾師冬不燠裘饑不豐食。
每歲會其類讀群經。
俾聖言必出。
有以見其大。
又率其伍伐木辇土。
作佛塔廟洎經典。
俾像法益廣。
有以見其用。
将沒告門人曰。
吾自始學至去世。
未嘗有作焉。
然後知其動無不虛靜無不為。
生而知未始來。
沒而知未始往也。
其道備矣。
願刻山石知教之所以大。
其詞曰。
師之教尊嚴有耀。
恭夫子之诏。
維大中以告後學是效。
師之德簡峻淵默柔惠以直。
渙焉而不積。
同焉而皆得。
茲道惟則。
師之功勤勞以庸。
維奧秘必通。
以興祠宮。
遐迩攸從。
師之族由号而郭。
世德有奕。
從佛于釋。
師之壽七十有八。
惟終始罔阙。
丕冒遺烈。
厥徒蒸蒸。
惟大教是膺。
惟憲言是懲。
博博恢弘。
如川之增。
如雲之興。
如嶽之不崩。
終古其承之。
⊙(壬午) ○雪下一丈○丹霞出家。
年六十四矣。
(癸未) 隐士陸羽卒。
羽字鴻漸。
初為沙門得之水濱畜之。
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
曰鴻漸于陸。
其羽可用以為儀。
乃以陸為姓氏。
名而字之。
師教以旁行書。
答曰。
終鮮兄弟而絕後嗣。
得為孝乎。
逃去為優人。
天寶中。
太守李齊物異之授以書。
貌侻陋口吃而辨。
上元中隐苕溪。
與沙門道标皎然善。
自号桑苎翁。
阖門著書。
召拜太子文學。
不就。
嗜茶着茶經三卷。
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
天下益知飲茶矣。
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突間祀之為茶神。
初開元中有逸人王休者。
居太白山。
每至冬取溪冰敲其精瑩者煮。
茗共客飲之。
時覺林寺僧志崇取茶三等。
以驚雷笑自奉。
以萱草帶供佛。
以紫茸香待客。
赴茶者至以油囊盛餘滴以歸。
複有常伯熊者。
因慮同茶詩。
深信飲茶之益。
乃取羽之論。
複廣着茶功。
禦史李季卿宣慰江南。
知伯熊善煮茶召之。
伯熊執器而前。
季卿為再舉杯。
時又有舉羽者召之。
羽野服挈具而入。
季卿不為禮。
羽愧之更着毀茶論。
其後尚茶成風。
緻回纥入朝驅馬市茶焉。
⊙是歲東都聖善寺大師凝公卒。
翰林白居易作八漸偈吊之。
其序曰。
居易嘗求心要于師。
師賜教焉。
曰觀。
曰覺。
曰定。
曰慧。
曰明。
曰通。
曰濟。
曰舍。
由是入于耳貫于心。
嗚呼今師之報身則化。
師之八言不化。
至哉八言。
實無生忍觀之漸門也。
故自觀至舍次而贊之。
廣一言為一偈。
謂之八漸偈。
蓋欲以發揮師之心教。
且明居易不敢失墜也。
既而升于堂禮于床。
跪而唱泣而去。
偈曰 觀 以心中眼。
觀心外相。
從何而有。
從何而喪。
觀之又觀。
則辨真妄 覺 惟真常在。
為妄所蒙。
真妄苟辨。
覺生其中。
不離妄有。
而得真空 定 真若不滅。
妄即不起。
六根之源。
湛如止水。
是為禅定。
乃脫生死 慧 專之以定。
定猶有系。
濟之以慧。
慧則無滞。
如珠在盤。
盤走珠慧 明 定慧相合。
合而後明。
照彼萬物。
物無遺形。
如大圓鏡。
有應無情 通 慧至乃明。
明則不昧。
明至乃通。
通則無礙。
無礙者何。
變化自在 濟 通力不常。
應念而變。
二相非有。
随求而見。
是大慈悲。
以一濟萬 舍 衆苦既濟。
大悲亦舍。
苦既非真。
悲亦是假。
是故衆生。
實無度者。
⊙幽州盤山寶積禅師。
僧問。
如何是道。
師曰出。
僧曰。
學人未領旨在。
師曰去。
師上堂示衆曰。
心若無事萬象不生。
意絕玄機纖塵何立。
道本無體。
因道而立名。
道本無名。
因名而得号。
若言即心即佛。
今時未入玄微。
若言非心非佛。
猶是指蹤之極則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夫大道無中複誰先後。
長空絕際何用稱量。
空既如斯道複何說。
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光非照境境亦非存。
光境俱亡複是何物。
禅德譬如擲劍揮空。
莫論及之不及。
斯乃空輪無迹劍刃無虧。
若能如是。
心心無知。
全心即佛。
全佛即人。
人佛無異。
始為道矣。
禅德。
可中學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
若如此者。
是名出家。
故導師雲。
法本不相礙。
三際亦複然。
無為無事人。
猶是金鎖難。
所以靈源獨耀道絕無生。
大智非明真空無迹。
真如凡聖皆是夢言。
佛及涅槃并為增語。
禅德。
且須自看無人替代。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璇機不動寂爾無言。
觌面相呈更無餘事。
珍重。
師将順世。
告衆曰。
有人貌得吾真否。
衆皆将寫得真呈師。
師皆打之。
弟子普化出曰。
某甲貌得。
師曰。
何不呈似老僧。
普化乃打筋鬥而出。
師曰。
這漢向後如風狂接人去在。
師既奄化。
敕谥凝寂大師真際之塔。
⊙是歲監察禦史柳宗元送浚上人歸淮南。
序曰。
金仙氏之道蓋本于孝敬。
而後積以衆德歸于空無。
其敷演教戒于中國者離為異門。
曰禅。
曰法。
曰律。
以誘掖迷濁。
世用宗奉。
其有修整觀行尊嚴法容以儀範于後學者。
以為持律之宗焉。
上人窮讨秘義發明上乘。
奉威儀三千。
雖造次必備。
嘗以此道宣于江湖之人。
江湖之人悅其風而受賜。
攀慈航望彼岸者蓋千百計。
天子聞之。
征至阙下。
禦大明秘殿以問焉。
道揚本教頗甚稱旨。
京師士衆方且翹然。
仰大雲之澤以植德本。
而上人不勝顧複之恩。
退懷省侍之禮。
懇迫上乞。
遂無以奪。
由是杖錫東顧振衣晨往。
右司員外郎劉公。
深明世典通達釋教。
與上人為方外遊。
始榮其至今惜其去。
于是合郎署之友。
詩以贶之。
退使孺子執簡而序之。
因系其詞曰。
上人專于律行。
恒久彌固。
其儀形後學者欤。
誨于生靈觸類蒙福。
其積衆德者欤。
觐于
彼焉得跳躍于此乎。
夫禅子脫去桎梏四支宣展。
動與雲無心。
靜将石何機。
物我一緻端邪徑塞。
仆所謂非斯人不能住斯境也。
禅師生宜春。
姓黃氏名常進。
以師久住。
遂以其姓易其岩名焉。
⊙(辛巳) 南嶽雲峰律師法證示寂。
師族郭氏。
色厲而仁。
行峻而周。
道廣而不尤。
功高而不有。
毅然居山之北峰。
以為儀表。
世之所謂賢人大臣者。
至南方鹹用嚴事。
由其内者。
聞大師之言律儀。
莫不震動悼懼如聽誓命。
由其外者。
聞大師之稱道要。
莫不凄欷忻踴如獲肆宥。
故時推人師則專其首。
诏求教宗則冠其位。
凡度學者五萬人。
壽七十有八。
僧臘五十七。
河東柳子厚銘其塔。
複為之碑曰。
乾元元年某月日。
皇帝曰。
予欲俾慈仁怡愈洽于生人。
惟浮圖道允迪。
乃命五嶽求厥元德以儀于下。
惟茲嶽上于尚書。
其首曰。
雲峰大師法證。
凡莅事五十年。
貞元十七年乃沒。
其徒曰诠。
曰遠。
曰振。
曰巽。
曰素。
凡三千餘人。
其長老鹹來言曰。
吾師軌行峻特器宇弘大。
有來受律者。
吾師示以尊嚴整齊。
明列義類。
而人知其所不為。
有來求道者。
吾師示以高廣通達一其空有。
而人知其所必至。
元臣碩老稽首受教。
髫童毀齒踴躍執役。
故從吾師之命而度者凡五萬人。
吾師冬不燠裘饑不豐食。
每歲會其類讀群經。
俾聖言必出。
有以見其大。
又率其伍伐木辇土。
作佛塔廟洎經典。
俾像法益廣。
有以見其用。
将沒告門人曰。
吾自始學至去世。
未嘗有作焉。
然後知其動無不虛靜無不為。
生而知未始來。
沒而知未始往也。
其道備矣。
願刻山石知教之所以大。
其詞曰。
師之教尊嚴有耀。
恭夫子之诏。
維大中以告後學是效。
師之德簡峻淵默柔惠以直。
渙焉而不積。
同焉而皆得。
茲道惟則。
師之功勤勞以庸。
維奧秘必通。
以興祠宮。
遐迩攸從。
師之族由号而郭。
世德有奕。
從佛于釋。
師之壽七十有八。
惟終始罔阙。
丕冒遺烈。
厥徒蒸蒸。
惟大教是膺。
惟憲言是懲。
博博恢弘。
如川之增。
如雲之興。
如嶽之不崩。
終古其承之。
⊙(壬午) ○雪下一丈○丹霞出家。
年六十四矣。
(癸未) 隐士陸羽卒。
羽字鴻漸。
初為沙門得之水濱畜之。
既長以易自筮得蹇之漸。
曰鴻漸于陸。
其羽可用以為儀。
乃以陸為姓氏。
名而字之。
師教以旁行書。
答曰。
終鮮兄弟而絕後嗣。
得為孝乎。
逃去為優人。
天寶中。
太守李齊物異之授以書。
貌侻陋口吃而辨。
上元中隐苕溪。
與沙門道标皎然善。
自号桑苎翁。
阖門著書。
召拜太子文學。
不就。
嗜茶着茶經三卷。
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
天下益知飲茶矣。
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突間祀之為茶神。
初開元中有逸人王休者。
居太白山。
每至冬取溪冰敲其精瑩者煮。
茗共客飲之。
時覺林寺僧志崇取茶三等。
以驚雷笑自奉。
以萱草帶供佛。
以紫茸香待客。
赴茶者至以油囊盛餘滴以歸。
複有常伯熊者。
因慮同茶詩。
深信飲茶之益。
乃取羽之論。
複廣着茶功。
禦史李季卿宣慰江南。
知伯熊善煮茶召之。
伯熊執器而前。
季卿為再舉杯。
時又有舉羽者召之。
羽野服挈具而入。
季卿不為禮。
羽愧之更着毀茶論。
其後尚茶成風。
緻回纥入朝驅馬市茶焉。
⊙是歲東都聖善寺大師凝公卒。
翰林白居易作八漸偈吊之。
其序曰。
居易嘗求心要于師。
師賜教焉。
曰觀。
曰覺。
曰定。
曰慧。
曰明。
曰通。
曰濟。
曰舍。
由是入于耳貫于心。
嗚呼今師之報身則化。
師之八言不化。
至哉八言。
實無生忍觀之漸門也。
故自觀至舍次而贊之。
廣一言為一偈。
謂之八漸偈。
蓋欲以發揮師之心教。
且明居易不敢失墜也。
既而升于堂禮于床。
跪而唱泣而去。
偈曰 觀 以心中眼。
觀心外相。
從何而有。
從何而喪。
觀之又觀。
則辨真妄 覺 惟真常在。
為妄所蒙。
真妄苟辨。
覺生其中。
不離妄有。
而得真空 定 真若不滅。
妄即不起。
六根之源。
湛如止水。
是為禅定。
乃脫生死 慧 專之以定。
定猶有系。
濟之以慧。
慧則無滞。
如珠在盤。
盤走珠慧 明 定慧相合。
合而後明。
照彼萬物。
物無遺形。
如大圓鏡。
有應無情 通 慧至乃明。
明則不昧。
明至乃通。
通則無礙。
無礙者何。
變化自在 濟 通力不常。
應念而變。
二相非有。
随求而見。
是大慈悲。
以一濟萬 舍 衆苦既濟。
大悲亦舍。
苦既非真。
悲亦是假。
是故衆生。
實無度者。
⊙幽州盤山寶積禅師。
僧問。
如何是道。
師曰出。
僧曰。
學人未領旨在。
師曰去。
師上堂示衆曰。
心若無事萬象不生。
意絕玄機纖塵何立。
道本無體。
因道而立名。
道本無名。
因名而得号。
若言即心即佛。
今時未入玄微。
若言非心非佛。
猶是指蹤之極則向上一路千聖不傳。
學者勞形如猿捉影。
夫大道無中複誰先後。
長空絕際何用稱量。
空既如斯道複何說。
夫心月孤圓光吞萬象。
光非照境境亦非存。
光境俱亡複是何物。
禅德譬如擲劍揮空。
莫論及之不及。
斯乃空輪無迹劍刃無虧。
若能如是。
心心無知。
全心即佛。
全佛即人。
人佛無異。
始為道矣。
禅德。
可中學道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
若如此者。
是名出家。
故導師雲。
法本不相礙。
三際亦複然。
無為無事人。
猶是金鎖難。
所以靈源獨耀道絕無生。
大智非明真空無迹。
真如凡聖皆是夢言。
佛及涅槃并為增語。
禅德。
且須自看無人替代。
三界無法何處求心。
四大本空佛依何住。
璇機不動寂爾無言。
觌面相呈更無餘事。
珍重。
師将順世。
告衆曰。
有人貌得吾真否。
衆皆将寫得真呈師。
師皆打之。
弟子普化出曰。
某甲貌得。
師曰。
何不呈似老僧。
普化乃打筋鬥而出。
師曰。
這漢向後如風狂接人去在。
師既奄化。
敕谥凝寂大師真際之塔。
⊙是歲監察禦史柳宗元送浚上人歸淮南。
序曰。
金仙氏之道蓋本于孝敬。
而後積以衆德歸于空無。
其敷演教戒于中國者離為異門。
曰禅。
曰法。
曰律。
以誘掖迷濁。
世用宗奉。
其有修整觀行尊嚴法容以儀範于後學者。
以為持律之宗焉。
上人窮讨秘義發明上乘。
奉威儀三千。
雖造次必備。
嘗以此道宣于江湖之人。
江湖之人悅其風而受賜。
攀慈航望彼岸者蓋千百計。
天子聞之。
征至阙下。
禦大明秘殿以問焉。
道揚本教頗甚稱旨。
京師士衆方且翹然。
仰大雲之澤以植德本。
而上人不勝顧複之恩。
退懷省侍之禮。
懇迫上乞。
遂無以奪。
由是杖錫東顧振衣晨往。
右司員外郎劉公。
深明世典通達釋教。
與上人為方外遊。
始榮其至今惜其去。
于是合郎署之友。
詩以贶之。
退使孺子執簡而序之。
因系其詞曰。
上人專于律行。
恒久彌固。
其儀形後學者欤。
誨于生靈觸類蒙福。
其積衆德者欤。
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