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九

關燈
高堂視遠如迩。

    其本孝敬者欤。

    若然者是将心歸空無舍筏登地。

    固何從而識之乎。

    古之贈禮必以輕先重。

    故鄭商之犒先乘韋。

    魯侯之贈後吳鼎。

    今餞詩之重皆衆吳鼎也。

    故乘韋之比得序而先之。

    且曰。

    由禮而不敢讓焉。

     ⊙(甲申) 南嶽般舟和上卒。

    柳子厚作第二碑。

    其詞曰。

    佛法至于衡山。

    及津大師始修起律教。

    由其壇場而出者為得正法。

    其大弟子曰日悟和上。

    盡得師之道以補其處。

    為浮圖者宗。

    世家于零陵。

    蔣姓也。

    和上心大而行密。

    體卑而道尊。

    以為由定發慧。

    必用毗尼為之室字。

    遂執業于東林恩大師。

    究觀秘義。

    乃歸傳教。

    不睹文字。

    懸判深微登壇莅事度比丘衆歲凡千人者。

    三十有七而道不慁。

    以為去凡即聖必以三昧為之軌道。

    遂服勤于紫霄遠大師。

    修明要奧得以觀佛。

    活入性海洞開真源。

    道場專精長跪右繞。

    不衡不倚凡七日者。

    百有二十而志不衰。

    初開元中诏定制度。

    師乃居本郡龍興寺。

    肅宗制天下名山。

    置大德七人。

    茲嶽尤重。

    推擇居首。

    師乃即崇嶺是作精室。

    辟林莽刳岩巒。

    殿舍宏大廊庑修直。

    不命而[敲-高+甫]力。

    不祈而薦貨。

    凡南方人颛念佛三昧者。

    必由于是。

    命曰般舟台焉。

    和上生十三年而始出家。

    又九年而受具戒。

    又十年而處壇場。

    又三十七年而當貞元二十年正月二十七日化于茲室。

    嗚呼無得而修。

    故念為實相。

    不取于法。

    故律為大乘。

    壞衣不飾。

    揣食不味。

    覆薦服役。

    凡出于生物者擯而勿用。

    不自知其慈。

    攝取調禦。

    凡歸于正真者動而成群。

    不自知其教。

    萬行方厲一性恒如。

    寂用之涯不可得也。

    有弟子曰景秀。

    嗣居法會。

    欲廣其師之德延于罔極。

    故申明陳辭俾刊之茲碑。

    銘曰。

    像教南被。

    及津而尊。

    威儀有嚴。

    載辟其門。

    吾師是嗣。

    增浚道源。

    度衆逾廣。

    大明群昏。

    乃興毗尼。

    微密是論。

    八萬總結。

    彰于一言。

    聲聞熙熙。

    遐迩來奔。

    如木既拔。

    有植其根。

    乃法般舟。

    奧妙斯存。

    百億冥會。

    觀于化元。

    同道祈祈。

    功庸以敦。

    如水期壅。

    流之無垠。

    帝求人師。

    登我先覺。

    赫矣明命。

    表茲靈嶽。

    于彼南阜。

    齋宮爰作。

    負揭緻貨。

    時靡要約。

    袒奮程力。

    不呼而諾。

    是刈是鑿。

    既塗既斲。

    層架孔碩。

    以延後學。

    出不牛馬。

    服不絮帛。

    匪安其躬。

    亦菲其食。

    勤而不勞。

    在用恒寂。

    縱而不傲。

    在舍恒得。

    洪融混合。

    孰究其迹。

    懿茲遺光。

    式是嘉則。

    容貌往矣。

    軌儀無極。

    其徒追思。

    [廖-(彰-章)+貝]薦茲石。

     ⊙(己酉) 順宗誦改永貞(德宗長子。

    好浮圖教。

    禮清涼為國師。

    性寬仁愛。

    尤善文隸。

    壽四十六崩鹹甯殿。

    葬禮陵。

    居攝一年) ⊙是歲九月太尉中書令韋臯薨。

    臯初生。

    厥父飯僧祈福。

    忽有應真尊者至。

    齋畢乳媪抱兒求咒願。

    尊者起謂衆曰。

    此兒諸葛武侯也。

    他日有美政于蜀。

    宜以武字之。

    言訖恍然不見。

    其後臯遊官出處節義功名。

    大概與武侯相類。

    治蜀二十有一年。

    封南康群王。

    有德在民。

    四川至今奉祀之。

    雅好釋氏法。

    嘉州石像初成。

    臯為之記。

    略曰。

    頭圍千尺目廣二丈。

    其餘相好一一稱是。

    世美其簡而雅。

    又嘗訓鹦鹉念佛。

    鹦鹉斃以桑門故事阇維之。

    得舍利。

    臯為之記曰。

    元精以五氣授萬類。

    雖鱗介毛羽必有感清英純粹者矣。

    或炳耀離火。

    或禀其蒼精。

    皆應乎人文以奉若時政。

    則有革彼禽類習乎能言。

    了空相于不念。

    留真骨于已斃。

    殆非元聖示現感于人心。

    同夫異緣用一真化。

    前歲有獻鹦鹉鳥者曰。

    此鳥聲容可觀。

    音中華夏。

    有河東裴氏者。

    志樂金仙之道。

    聞西方有珍禽。

    群嬉和鳴演暢法音。

    以此鳥名載梵經智殊常類。

    意佛身所化。

    常狎而敬之。

    始告以六齋之禁。

    比及辰後非時之食。

    終夕不視。

    固可以矯激流俗端嚴梵倫。

    或教持佛名号曰。

    當由有念以至無念。

    則仰首奮翅若承善聽。

    其後或俾之念佛。

    則默然而不答。

    或謂之不念。

    即唱言阿彌陀。

    曆試如一曾無爽異。

    餘謂其以有念為緣生。

    無念為真際。

    緣生不答以為緣起也。

    真際雖言言本空也。

    每虛室戒曙發和雅音。

    穆如笙篁靜鼓天風。

    下上其音念念相續。

    聞之者莫不洗然而嘉善矣。

    嗚呼生有辰乎。

    緣其盡乎。

    以今年七月悴爾不怿。

    七日而甚。

    馴養者知将盡。

    乃鳴磬而告曰。

    将西歸乎。

    為爾擊磬。

    爾其存念。

    每一擊磬一稱彌陀佛。

    洎十擊磬而十念成。

    斂翼委足不震不仆。

    揜然而絕。

    按釋典。

    十念成往生西方。

    又雲。

    得佛惠者殁有舍利。

    知其說者固不隔殊類哉。

    遂命以阇維之法焚之。

    餘燼之末果有舍利十餘粒。

    炯爾耀目瑩然在掌。

    識者驚視聞者駭聽。

    鹹曰。

    苟可以誘迷利世。

    安往而非菩薩之化欤。

    時有高僧惠觀。

    嘗詣三學山巡禮聖迹。

    聞說此鳥涕淚悲泣。

    請以舍利于靈山用陶甓建塔旌異之。

    餘謂此禽存而有道殁而有征。

    古之所以通聖賢階至化者。

    女娲蛇軀以嗣帝中。

    衍鳥身而建侯。

    紀乎冊書。

    其誰曰語怪。

    而況此鳥有弘于道流聖證昭昭。

    胡可默已。

    是用不愧。

    直書于辭。

    是歲八月。

    順宗遜于位。

    皇太子立。

    是為憲宗。

    初順宗嘗在東宮。

    問佛光如滿禅師曰。

    佛從何方來。

    滅向何方去。

    既言常住世。

    今佛在何處。

    答曰。

    佛從無為來。

    滅向無為去。

    法身等虛空。

    常住無心處。

    有念歸無念。

    有住歸無住。

    來為衆生來。

    去為衆生去。

    清淨真如海。

    湛然體常住。

    智者善思惟。

    更勿生疑慮。

    帝又問曰。

    佛向王宮生。

    滅向雙林滅。

    住世四十九。

    又言無法說。

    山河及大海。

    天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誰言不生滅。

    疑情猶若斯。

    智者善分别。

    滿複答曰。

    佛體本無為。

    迷情妄分别。

    法身等虛空。

    未曾有生滅。

    有緣佛出世。

    無緣佛入滅。

    處處化衆生。

    猶如水中月。

    非常亦非斷。

    非生亦非滅。

    生亦未曾生。

    滅亦未曾滅。

    了見無心處。

    自然無法說。

    帝聞大悅。

    又嘗問心要于清涼國師。

    國師答之。

    其略曰。

    至道本乎其心。

    心法本乎無住。

    無住心體靈知不昧。

    性相寂然包含德用。

    該攝内外能深能廣。

    非有非空。

    不生不滅。

    無終無始。

    求之而不得。

    棄之而不離。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

    悟真性則空明廓徹。

    雖即心即佛。

    唯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

    則慧日沉沒于有地。

    若無照無悟。

    則昏雲掩蔽于空門。

    若一念不生。

    則前後際斷照體獨立。

    物我皆如直造心源。

    無智無得。

    不取不舍。

    無對無修。

    然迷悟相依真妄相待。

    若求真去妄。

    如棄影勞形。

    若體妄即真。

    似處陰影滅。

    若無心妄照。

    則萬慮都捐。

    若任運寂知。

    則衆行爰啟。

    放曠任其去住。

    靜鑒覺其源流。

    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

    言止則雙亡知寂。

    論觀則雙照寂知。

    語證則不可示人。

    說理則非證不了。

    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

    以知寂不二之一心。

    契空有雙亡之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