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音聲。
鼻香舌堿醋。
然依一一法。
依根葉分布。
本末須歸宗。
尊卑用其語。
當明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對。
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
當言用及處。
事存函蓋合。
理應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
勿自立規矩。
觸目不會道。
運足焉知路。
進步非遠近。
迷隔山河固。
謹白參玄人。
光陰莫虛度。
(癸酉) ○張滂請稅茶。
得錢四十萬缗。
茶稅之始也。
⊙(丙子) 十二年。
宣河東節度使禮部尚書李诜。
備禮迎法師澄觀入京。
觀至。
有旨命同罽賓三藏般若。
翻譯烏茶國所進華嚴後分梵夾。
帝親預譯場一日不至。
即差僧寂光依僧欲雲。
皇帝國事因緣如法僧事與欲清淨。
觀承睿旨。
翻宣既就進之帝命開示華嚴宗旨。
群臣大集。
觀升高座曰。
我皇禦宇德合乾坤。
光宅萬方重譯來貢。
東風入律。
西天輸越海之誠。
南印禦書。
北阙獻朝宗之敬。
特回明诏再譯真诠。
光闡大猷增輝新理。
澄觀顧多天幸。
欽屬盛明。
奉诏譯場。
承旨幽贊。
抃躍競惕三複竭愚。
露滴天池。
喜含百川之味。
塵培華嶽。
無增萬仞之高。
極虛空之可度。
體無邊涯大也。
竭滄溟而可飲。
法門無盡方也。
碎塵刹而可數。
用無能測廣也。
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
芬敷萬行榮耀衆德華也。
圓茲行德飾彼十身嚴也。
貫攝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經也。
總斯七字為一部之宏綱。
将契本性非行莫階。
故說普賢無邊勝行。
行起解絕智證圓明。
無礙融通現前受用。
帝大悅。
賜觀紫方袍。
号教授和尚。
其後相國齊抗鄭餘慶高郢。
請撰華嚴綱要三卷。
相國李吉甫侍郎歸登驸馬杜琮。
請述正要一卷。
又為南康王韋臯相國武元衡。
着法界觀玄鏡一卷。
仆射高崇文。
請着鏡燈說文一卷。
司徒嚴绶司空鄭元刺史陸長源。
請撰三聖圓融觀一卷。
節度使薛華觀察使孟簡中書錢徽拾遺白居易給事杜羔等。
請制七處九會華藏界圖心鏡說文十卷。
又與僧錄靈邃大師十八首座十寺三學上流。
制華嚴圓覺四分中觀等經律論關脈三十餘部。
皆古錦純金随器任用雲。
⊙(己卯) 十五年。
清涼受鎮國大師号。
進加天下大僧錄。
四月帝誕節。
敕有司備儀贊迎教授和上澄觀。
入内殿闡揚華嚴宗旨。
觀升高座曰。
大哉真界萬法資始。
包空有而絕相。
入言象而無迹。
妙有得之而不有。
真空得之而不空。
生滅得之而真常。
緣起得之而交映。
我佛得之妙踐真覺廓淨塵習。
寂寥于萬化之域。
動用于一虛之中。
融身刹以相含。
流聲光而遐燭。
我皇得之靈鑒虛極保合大和。
聖文掩于百王。
淳風扇于萬國。
敷玄化以覺夢。
垂天真以性情。
是知不有太虛。
曷展無涯之照。
不有真界。
豈淨等空之心。
華嚴教者。
即窮斯旨趣盡其源流。
故恢廓宏遠包納沖邃。
不可得而思議矣。
指其源也。
情塵有經智海無外。
妄惑非取重玄不空。
四句之火莫焚。
萬法之門皆入。
冥二際于不一。
動千變而非多。
事理交涉而兩忘。
性相融通而無盡。
若秦鏡之互照。
猶帝珠之相含。
重重交光曆曆齊現。
故得圓至功于頃刻。
見佛境于塵毛。
諸佛心内衆生新新作佛。
衆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
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
一毫之善。
空界盡而無窮。
語其定也。
冥一心于無心。
即萬動而常寂。
海湛真智光含性空。
星羅法身影落心水。
圓音非叩而長演。
果海離念而心傳。
萬行忘照而齊修。
漸頓無得而雙入。
雖四心廣被八難頓超。
而一極唱高二乘絕聽。
當其器也。
百城詢友一道栖神。
明正為南方盡南矣。
益我為友人皆友焉遇三毒而三德圓。
入一塵而一心淨。
千化不變其慮。
萬境順通于道。
契文殊之妙智。
宛是初心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别體。
失其旨也。
徒修因于曠劫。
得其門也。
等諸佛于一朝。
谛觀一塵法界在掌。
理深智遠識昧辭單。
塵黩聖聰退座而已。
帝時默湛海印朗然大覺。
顧謂群臣曰。
朕之師言雅而簡。
辭典而富。
扇真風于第一義天。
能以聖法清涼朕心。
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号。
朕思從來。
執身心我人及諸法定相斯為甚倒。
群臣再拜稽首頂奉明命。
由是中外台輔重臣。
鹹以八戒禮而師之。
⊙是歲廬山東林律大德熙怡卒。
許堯佐制其碑曰。
大師熙姓曹氏。
桂陽人也。
舊勳前烈垂休積慶。
史氏詳之矣。
夫真如不遠。
其要在乎無垢。
妙理不深。
其要在乎見性。
本于真實暢其虛無。
俾聆芳咀潤孜孜請益。
則大師之教也。
大師體識深靜風度端敏。
受具戒于南嶽。
修律儀于東林。
常趺坐一室。
而四方學者差肩繼踵。
發此柔軟納其歸依。
堯言玉振微文冰釋。
故崇德雅美臨壇持法垂五十年。
嘗以至德初隸東林寺居耶舍塔院。
數逾二紀而信心長者懷甘奉贽紛然并進。
監廚守藏不遑隻受。
既而悉歸精舍頒于衆僧。
大師率同門人布衣粝食而已。
故推己以見相。
因相而歸空。
搜閱精微鑽研旨要。
嘗苦背悶。
而針石不能及也。
故于中夜累歎。
有神人撫背。
殊形駭物。
斯須乃去。
自茲窮讨經論切磋心要。
加以律儀。
端靜受持勤至。
感通之應故難盡書。
至于山鹿歸仁林鳥效祉。
大師之室不足駭也。
大曆五年跻五老峰望彭蠡臨瀑布。
乃創淩雲精舍。
為經行之地。
旁引泉窦以滌塵迷。
近蹑松壑以求清涼。
丹崖雲岫勢若屏牖。
然趨風望景攀危辇重。
翼如而至者難以數記。
積十餘年乃至大林精廬。
淬法刃然惠炬。
俾夫恂恂圍繞者割其縛導其迷洗然而自得。
貞元中歸東林戒壇院。
以吾道已成吾教已行。
十五年秋七月召門弟子曰。
吾随化還。
須臾寂滅。
僧臘五十。
報齡七十一。
大師精貫六藝旁達百氏。
嘗與故太師魯國公顔真卿。
故丞相趙公憬。
故禦史大夫盧公群。
今吏部侍郎楊公於陵。
為參禅之侶。
幽鍵洞發玄言兩得。
門人法粲等十餘人傳其教焉。
高僧傳志熙怡異迹尤多。
而堯佐之文美雅。
故錄其文而不載其傳。
⊙(庚辰) 十六年逸士劉轲。
遊廬山之黃石岩。
遇高僧異之。
因為記曰。
古老有言。
太極之氣積成山嶽洩為川渎。
然則匡阜之境。
其大者乎。
庚辰歲山客劉轲來拾怪異。
自麓至頂卻下半裡餘。
次于黃石岩。
岩中有栖禅子。
不知其幾臘。
乃迹其輕重頗見其宅心之地。
及問其住年。
但以手指松桂曰。
毫發我植今環人臂。
烏飛兔走吾複何齒。
矧卯戌之昏旦。
霜炎之凍灰。
生落之榮瘁。
去留之沿溯。
雖雲雲自彼。
而于我蔑如也。
於戲句非岩房峭絕僧行孤峙。
則人境兩失其宜也。
複何言哉。
觀夫雲煙雜乎履舄。
岚霭生于襟袖。
群形浩擾并人眸子。
每煙雨初霁山光澄練。
泠泠仙語如在耳右。
況又聳淩競上冥冥。
焉知不能與洪崖接袂浮丘連駕。
盈縮造化吐納颢氣。
絕慚顔于厚面。
遠喧卑于臊穢乎。
不得而然者蓋鈎也餌也。
名為利鈎。
利為名餌。
吞
鼻香舌堿醋。
然依一一法。
依根葉分布。
本末須歸宗。
尊卑用其語。
當明中有暗。
勿以暗相遇。
當暗中有明。
勿以明相睹。
明暗各相對。
比如前後步。
萬物自有功。
當言用及處。
事存函蓋合。
理應箭鋒拄。
承言須會宗。
勿自立規矩。
觸目不會道。
運足焉知路。
進步非遠近。
迷隔山河固。
謹白參玄人。
光陰莫虛度。
(癸酉) ○張滂請稅茶。
得錢四十萬缗。
茶稅之始也。
⊙(丙子) 十二年。
宣河東節度使禮部尚書李诜。
備禮迎法師澄觀入京。
觀至。
有旨命同罽賓三藏般若。
翻譯烏茶國所進華嚴後分梵夾。
帝親預譯場一日不至。
即差僧寂光依僧欲雲。
皇帝國事因緣如法僧事與欲清淨。
觀承睿旨。
翻宣既就進之帝命開示華嚴宗旨。
群臣大集。
觀升高座曰。
我皇禦宇德合乾坤。
光宅萬方重譯來貢。
東風入律。
西天輸越海之誠。
南印禦書。
北阙獻朝宗之敬。
特回明诏再譯真诠。
光闡大猷增輝新理。
澄觀顧多天幸。
欽屬盛明。
奉诏譯場。
承旨幽贊。
抃躍競惕三複竭愚。
露滴天池。
喜含百川之味。
塵培華嶽。
無增萬仞之高。
極虛空之可度。
體無邊涯大也。
竭滄溟而可飲。
法門無盡方也。
碎塵刹而可數。
用無能測廣也。
離覺所覺朗萬法之幽邃佛也。
芬敷萬行榮耀衆德華也。
圓茲行德飾彼十身嚴也。
貫攝玄微以成真光之彩經也。
總斯七字為一部之宏綱。
将契本性非行莫階。
故說普賢無邊勝行。
行起解絕智證圓明。
無礙融通現前受用。
帝大悅。
賜觀紫方袍。
号教授和尚。
其後相國齊抗鄭餘慶高郢。
請撰華嚴綱要三卷。
相國李吉甫侍郎歸登驸馬杜琮。
請述正要一卷。
又為南康王韋臯相國武元衡。
着法界觀玄鏡一卷。
仆射高崇文。
請着鏡燈說文一卷。
司徒嚴绶司空鄭元刺史陸長源。
請撰三聖圓融觀一卷。
節度使薛華觀察使孟簡中書錢徽拾遺白居易給事杜羔等。
請制七處九會華藏界圖心鏡說文十卷。
又與僧錄靈邃大師十八首座十寺三學上流。
制華嚴圓覺四分中觀等經律論關脈三十餘部。
皆古錦純金随器任用雲。
⊙(己卯) 十五年。
清涼受鎮國大師号。
進加天下大僧錄。
四月帝誕節。
敕有司備儀贊迎教授和上澄觀。
入内殿闡揚華嚴宗旨。
觀升高座曰。
大哉真界萬法資始。
包空有而絕相。
入言象而無迹。
妙有得之而不有。
真空得之而不空。
生滅得之而真常。
緣起得之而交映。
我佛得之妙踐真覺廓淨塵習。
寂寥于萬化之域。
動用于一虛之中。
融身刹以相含。
流聲光而遐燭。
我皇得之靈鑒虛極保合大和。
聖文掩于百王。
淳風扇于萬國。
敷玄化以覺夢。
垂天真以性情。
是知不有太虛。
曷展無涯之照。
不有真界。
豈淨等空之心。
華嚴教者。
即窮斯旨趣盡其源流。
故恢廓宏遠包納沖邃。
不可得而思議矣。
指其源也。
情塵有經智海無外。
妄惑非取重玄不空。
四句之火莫焚。
萬法之門皆入。
冥二際于不一。
動千變而非多。
事理交涉而兩忘。
性相融通而無盡。
若秦鏡之互照。
猶帝珠之相含。
重重交光曆曆齊現。
故得圓至功于頃刻。
見佛境于塵毛。
諸佛心内衆生新新作佛。
衆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
一字法門。
海墨書而不盡。
一毫之善。
空界盡而無窮。
語其定也。
冥一心于無心。
即萬動而常寂。
海湛真智光含性空。
星羅法身影落心水。
圓音非叩而長演。
果海離念而心傳。
萬行忘照而齊修。
漸頓無得而雙入。
雖四心廣被八難頓超。
而一極唱高二乘絕聽。
當其器也。
百城詢友一道栖神。
明正為南方盡南矣。
益我為友人皆友焉遇三毒而三德圓。
入一塵而一心淨。
千化不變其慮。
萬境順通于道。
契文殊之妙智。
宛是初心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别體。
失其旨也。
徒修因于曠劫。
得其門也。
等諸佛于一朝。
谛觀一塵法界在掌。
理深智遠識昧辭單。
塵黩聖聰退座而已。
帝時默湛海印朗然大覺。
顧謂群臣曰。
朕之師言雅而簡。
辭典而富。
扇真風于第一義天。
能以聖法清涼朕心。
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号。
朕思從來。
執身心我人及諸法定相斯為甚倒。
群臣再拜稽首頂奉明命。
由是中外台輔重臣。
鹹以八戒禮而師之。
⊙是歲廬山東林律大德熙怡卒。
許堯佐制其碑曰。
大師熙姓曹氏。
桂陽人也。
舊勳前烈垂休積慶。
史氏詳之矣。
夫真如不遠。
其要在乎無垢。
妙理不深。
其要在乎見性。
本于真實暢其虛無。
俾聆芳咀潤孜孜請益。
則大師之教也。
大師體識深靜風度端敏。
受具戒于南嶽。
修律儀于東林。
常趺坐一室。
而四方學者差肩繼踵。
發此柔軟納其歸依。
堯言玉振微文冰釋。
故崇德雅美臨壇持法垂五十年。
嘗以至德初隸東林寺居耶舍塔院。
數逾二紀而信心長者懷甘奉贽紛然并進。
監廚守藏不遑隻受。
既而悉歸精舍頒于衆僧。
大師率同門人布衣粝食而已。
故推己以見相。
因相而歸空。
搜閱精微鑽研旨要。
嘗苦背悶。
而針石不能及也。
故于中夜累歎。
有神人撫背。
殊形駭物。
斯須乃去。
自茲窮讨經論切磋心要。
加以律儀。
端靜受持勤至。
感通之應故難盡書。
至于山鹿歸仁林鳥效祉。
大師之室不足駭也。
大曆五年跻五老峰望彭蠡臨瀑布。
乃創淩雲精舍。
為經行之地。
旁引泉窦以滌塵迷。
近蹑松壑以求清涼。
丹崖雲岫勢若屏牖。
然趨風望景攀危辇重。
翼如而至者難以數記。
積十餘年乃至大林精廬。
淬法刃然惠炬。
俾夫恂恂圍繞者割其縛導其迷洗然而自得。
貞元中歸東林戒壇院。
以吾道已成吾教已行。
十五年秋七月召門弟子曰。
吾随化還。
須臾寂滅。
僧臘五十。
報齡七十一。
大師精貫六藝旁達百氏。
嘗與故太師魯國公顔真卿。
故丞相趙公憬。
故禦史大夫盧公群。
今吏部侍郎楊公於陵。
為參禅之侶。
幽鍵洞發玄言兩得。
門人法粲等十餘人傳其教焉。
高僧傳志熙怡異迹尤多。
而堯佐之文美雅。
故錄其文而不載其傳。
⊙(庚辰) 十六年逸士劉轲。
遊廬山之黃石岩。
遇高僧異之。
因為記曰。
古老有言。
太極之氣積成山嶽洩為川渎。
然則匡阜之境。
其大者乎。
庚辰歲山客劉轲來拾怪異。
自麓至頂卻下半裡餘。
次于黃石岩。
岩中有栖禅子。
不知其幾臘。
乃迹其輕重頗見其宅心之地。
及問其住年。
但以手指松桂曰。
毫發我植今環人臂。
烏飛兔走吾複何齒。
矧卯戌之昏旦。
霜炎之凍灰。
生落之榮瘁。
去留之沿溯。
雖雲雲自彼。
而于我蔑如也。
於戲句非岩房峭絕僧行孤峙。
則人境兩失其宜也。
複何言哉。
觀夫雲煙雜乎履舄。
岚霭生于襟袖。
群形浩擾并人眸子。
每煙雨初霁山光澄練。
泠泠仙語如在耳右。
況又聳淩競上冥冥。
焉知不能與洪崖接袂浮丘連駕。
盈縮造化吐納颢氣。
絕慚顔于厚面。
遠喧卑于臊穢乎。
不得而然者蓋鈎也餌也。
名為利鈎。
利為名餌。
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