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
有奔走非道而言權者。
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
有放心而言廣者。
有罕言而為密者。
有齒舌潛傳而為口訣者。
凡此之類自立為祖。
繼祖為家。
反經非聖。
昧者不覺。
仲尼有言。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由物累也。
悲夫。
隋開皇十八年智者去世。
至皇朝建中垂二百載。
以斯文相傳凡五家師。
其始曰灌頂。
其次曰缙雲威。
又其次曰東陽小威。
又其次曰左溪朗公。
其五曰荊溪然公。
須于同門中慧解第一。
能奉師訓集成此書。
蓋不以文辭為本故也。
或失則繁。
或得則野。
當二威之際緘授而已。
其道不行。
天寶中左溪始弘解說。
而知者蓋寡。
荊溪廣以傳記數十萬言網羅遺法。
勤矣備矣。
荊溪滅後知其說者适三四人。
古人雲。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不學又其次也。
夫生而知之者。
蓋性德者也學而知之者。
天機深者也。
若其嗜欲深耳目塞。
雖學而不知。
斯為下矣。
今夫學者内病于蔽外役于煩。
沒世不能通其文。
數年不能得其益。
是則業文為之屦校梏足也。
棼句為之簸糠眯目也。
以不能之師。
教不領之弟子。
止觀所以未光大于時也。
予常戚戚。
于是整其宏綱撮其機要。
其理之所存教之所急。
或易置之或引伸之。
其義之迂其辭之鄙。
或薙除之或潤色之。
大凡浮疏之患。
十愈其九。
廣略之宜三存其一。
于是祛鄙滞導蒙童。
贻諸他人則吾豈敢。
若同見同行且不以止觀罪我。
亦無隐乎爾。
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筆削。
三年歲在析木之津功畢雲爾。
⊙(戊辰) 般若三藏新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成。
代宗皇帝親制叙文曰。
大樸既散有為遂作。
名利牽乎德。
巧智喪乎真。
愛惡攻乎性情。
因緣堅其染習。
内則百慮無節。
外則六根競誘。
天理滅而莫知。
道源迷而忘返。
淪溺苦海劫盡還初。
惟至人了萬物之宗。
越三界之表。
廓獨立而不改。
遍諸有而常然。
故能開導群迷濟拔流品。
六波羅蜜經者。
衆法之津梁度門之圓極也。
昔日月燈明如來為菩薩說。
曆劫曠遠真偈寂寥。
文殊師利于耆阇會中與彌勒菩薩語及其事。
成一切種智會無量義因。
唯佛能知。
唯佛能說。
教必有主。
其在茲乎。
是以釋迦如來為法而生俟時而現。
三身不異。
故處代而常離。
萬行無修。
故随方而自在。
運慈悲之力。
開攝護之門。
因其六塵示之六度。
導于法分全證法身。
結習紛綸乘理而悟。
是真般若之旨也。
故有慈氏善問大音贊言。
天垂寶華雲集仙蓋。
甘露流液光明燭幽。
使迷方淺深皆得自然之慧。
恒沙億衆能通般若之知。
嘗試論之。
先儒有言。
誠者自成而道自導也。
夫誠己于内。
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誠物于外。
則不言而應不為而成。
其内者證法之身。
其外者大悲之力。
德産之緻密化育之功也。
夫春風吹發萬類鹹滋。
旭日升畫群陰盡釋。
乾坤易簡之道。
是則大同神明幽贊之情。
孰雲區别。
殊途一緻其理固然。
朕虔奉丕圖保又烝庶。
思建皇極以升。
大猷遐想靈蹤期于協契。
舍城妙說久秘梵文。
徒懷瀉瓶未啟遺夾。
微言不昧将或起予。
于是罽賓沙門般若受旨宣揚。
光宅沙門利言為之翻譯。
時大德則資聖寺道液。
醴泉寺超悟。
慈恩寺應真。
莊嚴寺圓照。
光宅寺道岸等。
法門領袖人中龍象。
證明正義輝潤玄文。
知釋迦之寶城。
識衆尊之滿字。
以貞元四年歲次戊辰十二月二十八日。
于西明寺譯成上進。
凡一部十卷。
神龍翊衛。
如從金口之傳。
梵衆護持。
無異毫光之現。
朕齋心滌慮仰味宗源。
聞所未聞寔為希有。
聊因暇日三複斯經。
雖法海甚深波流不讓。
舉其梗概昭悟将來。
⊙二月江西馬祖大師道一示寂。
師漢州什邡人。
姓馬氏。
容貌豐偉。
牛行虎視。
引舌過準。
足有二輪文。
遇懷讓禅師密契心法。
始自建陽遷臨川次南康。
所至聚徒說法創建禅林。
大曆中始居豫章開元寺。
嘗示衆曰。
汝等諸人各信。
自心是佛此心即佛。
達磨大師自南天竺國來此中華。
傳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
恐汝颠倒不自信。
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雲。
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又雲。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不取惡。
淨穢兩邊都不依怙。
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
無自性故。
故雲。
三界唯心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即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但随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亦複如是。
于心所生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生即無生。
若了此意。
乃可随時着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
複有何事。
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随時說。
菩提亦隻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師于開元示寂。
先是師嘗經由豫章[泳-永+防]潭之石門。
愛其山水奇勝洞壑平坦。
顧謂其從曰。
吾朽質之日歸骨于此。
至是門弟子奉靈骨舍利。
建道場于石門。
相國權德輿為之碑。
宣宗賜谥大寂禅師。
得法弟子凡百三十有九人。
一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
禅宗至此大盛于世。
⊙大珠惠海禅師者。
建州人。
初參馬祖。
祖問。
從何處來。
曰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
來此拟須何事。
曰來求佛法。
祖曰。
自家寶藏不顧。
抛家散走作什麼。
我這裡一物也無。
求什麼佛法。
師遂禮拜問。
那個是惠海自家寶藏。
祖曰。
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
一切具足更無欠少。
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
師于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
禮謝畢服勞。
久之後以受業師年老歸奉養。
乃晦迹藏用外現癡讷。
撰頓悟入道要門一卷。
為好事竊出。
及馬祖見之。
即告衆曰。
越州有大珠。
圓明光透自在。
無遮障處也。
衆中有知師本姓朱者。
遂共尋訪。
師由是道望顯著。
說法彼翻海湧浩然無礙。
有頓悟門及廣語。
行于世。
⊙(庚午) ○迎佛骨。
六年石頭希遷禅師示寂。
師得法于清原。
天寶中居衡山南寺。
寺東有石其狀如台。
乃結庵其上。
時号石頭和尚。
南嶽鬼神多見身聽法。
師皆與之授戒。
大曆中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頭。
往來憧憧并湊二大士之門。
嘗示衆曰。
吾之法門先佛傳授。
不論禅定精進。
唯達佛之知見。
即心即佛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
汝等當知自己心靈。
體離斷常性非垢淨。
湛然圓滿凡聖齊同。
應用無方離心意識。
三界六道唯自心現。
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汝等知之無所不備。
師初閱肇論雲。
會萬物為己者。
其唯聖人乎。
遂豁然曰。
聖人無已靡所不已。
因着參同契。
其辭曰。
竺土大仙心。
東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鈍。
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
枝派暗流注。
執事元是迷。
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
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
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像。
聲元無樂苦。
暗合上中言。
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複。
如子得其母。
火熱風動搖。
水濕地堅固。
眼色耳
有奔走非道而言權者。
有假于鬼神而言通者。
有放心而言廣者。
有罕言而為密者。
有齒舌潛傳而為口訣者。
凡此之類自立為祖。
繼祖為家。
反經非聖。
昧者不覺。
仲尼有言。
道之不明也。
我知之矣。
由物累也。
悲夫。
隋開皇十八年智者去世。
至皇朝建中垂二百載。
以斯文相傳凡五家師。
其始曰灌頂。
其次曰缙雲威。
又其次曰東陽小威。
又其次曰左溪朗公。
其五曰荊溪然公。
須于同門中慧解第一。
能奉師訓集成此書。
蓋不以文辭為本故也。
或失則繁。
或得則野。
當二威之際緘授而已。
其道不行。
天寶中左溪始弘解說。
而知者蓋寡。
荊溪廣以傳記數十萬言網羅遺法。
勤矣備矣。
荊溪滅後知其說者适三四人。
古人雲。
生而知之者上也。
學而知之者次也。
困而不學又其次也。
夫生而知之者。
蓋性德者也學而知之者。
天機深者也。
若其嗜欲深耳目塞。
雖學而不知。
斯為下矣。
今夫學者内病于蔽外役于煩。
沒世不能通其文。
數年不能得其益。
是則業文為之屦校梏足也。
棼句為之簸糠眯目也。
以不能之師。
教不領之弟子。
止觀所以未光大于時也。
予常戚戚。
于是整其宏綱撮其機要。
其理之所存教之所急。
或易置之或引伸之。
其義之迂其辭之鄙。
或薙除之或潤色之。
大凡浮疏之患。
十愈其九。
廣略之宜三存其一。
于是祛鄙滞導蒙童。
贻諸他人則吾豈敢。
若同見同行且不以止觀罪我。
亦無隐乎爾。
建中上元甲子首事筆削。
三年歲在析木之津功畢雲爾。
⊙(戊辰) 般若三藏新譯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成。
代宗皇帝親制叙文曰。
大樸既散有為遂作。
名利牽乎德。
巧智喪乎真。
愛惡攻乎性情。
因緣堅其染習。
内則百慮無節。
外則六根競誘。
天理滅而莫知。
道源迷而忘返。
淪溺苦海劫盡還初。
惟至人了萬物之宗。
越三界之表。
廓獨立而不改。
遍諸有而常然。
故能開導群迷濟拔流品。
六波羅蜜經者。
衆法之津梁度門之圓極也。
昔日月燈明如來為菩薩說。
曆劫曠遠真偈寂寥。
文殊師利于耆阇會中與彌勒菩薩語及其事。
成一切種智會無量義因。
唯佛能知。
唯佛能說。
教必有主。
其在茲乎。
是以釋迦如來為法而生俟時而現。
三身不異。
故處代而常離。
萬行無修。
故随方而自在。
運慈悲之力。
開攝護之門。
因其六塵示之六度。
導于法分全證法身。
結習紛綸乘理而悟。
是真般若之旨也。
故有慈氏善問大音贊言。
天垂寶華雲集仙蓋。
甘露流液光明燭幽。
使迷方淺深皆得自然之慧。
恒沙億衆能通般若之知。
嘗試論之。
先儒有言。
誠者自成而道自導也。
夫誠己于内。
則不勉而中不思而得。
誠物于外。
則不言而應不為而成。
其内者證法之身。
其外者大悲之力。
德産之緻密化育之功也。
夫春風吹發萬類鹹滋。
旭日升畫群陰盡釋。
乾坤易簡之道。
是則大同神明幽贊之情。
孰雲區别。
殊途一緻其理固然。
朕虔奉丕圖保又烝庶。
思建皇極以升。
大猷遐想靈蹤期于協契。
舍城妙說久秘梵文。
徒懷瀉瓶未啟遺夾。
微言不昧将或起予。
于是罽賓沙門般若受旨宣揚。
光宅沙門利言為之翻譯。
時大德則資聖寺道液。
醴泉寺超悟。
慈恩寺應真。
莊嚴寺圓照。
光宅寺道岸等。
法門領袖人中龍象。
證明正義輝潤玄文。
知釋迦之寶城。
識衆尊之滿字。
以貞元四年歲次戊辰十二月二十八日。
于西明寺譯成上進。
凡一部十卷。
神龍翊衛。
如從金口之傳。
梵衆護持。
無異毫光之現。
朕齋心滌慮仰味宗源。
聞所未聞寔為希有。
聊因暇日三複斯經。
雖法海甚深波流不讓。
舉其梗概昭悟将來。
⊙二月江西馬祖大師道一示寂。
師漢州什邡人。
姓馬氏。
容貌豐偉。
牛行虎視。
引舌過準。
足有二輪文。
遇懷讓禅師密契心法。
始自建陽遷臨川次南康。
所至聚徒說法創建禅林。
大曆中始居豫章開元寺。
嘗示衆曰。
汝等諸人各信。
自心是佛此心即佛。
達磨大師自南天竺國來此中華。
傳上乘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以印衆生心地。
恐汝颠倒不自信。
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
故楞伽經雲。
佛語心為宗。
無門為法門。
又雲。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
心外無别佛。
佛外無别心。
不取善不取惡。
淨穢兩邊都不依怙。
達罪性空念念不可得。
無自性故。
故雲。
三界唯心森羅及萬像一法之所印。
凡所見色即是見心。
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
但随時言說即事即理都無所礙。
菩提道果亦複如是。
于心所生即名為色。
知色空故生即無生。
若了此意。
乃可随時着衣吃飯長養聖胎任運過時。
複有何事。
汝受吾教聽吾偈曰。
心地随時說。
菩提亦隻甯。
事理俱無礙。
當生即不生。
師于開元示寂。
先是師嘗經由豫章[泳-永+防]潭之石門。
愛其山水奇勝洞壑平坦。
顧謂其從曰。
吾朽質之日歸骨于此。
至是門弟子奉靈骨舍利。
建道場于石門。
相國權德輿為之碑。
宣宗賜谥大寂禅師。
得法弟子凡百三十有九人。
一為一方宗主轉化無窮。
禅宗至此大盛于世。
⊙大珠惠海禅師者。
建州人。
初參馬祖。
祖問。
從何處來。
曰越州大雲寺來。
祖曰。
來此拟須何事。
曰來求佛法。
祖曰。
自家寶藏不顧。
抛家散走作什麼。
我這裡一物也無。
求什麼佛法。
師遂禮拜問。
那個是惠海自家寶藏。
祖曰。
即今問我者是汝寶藏。
一切具足更無欠少。
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
師于言下自識本心不由知覺。
禮謝畢服勞。
久之後以受業師年老歸奉養。
乃晦迹藏用外現癡讷。
撰頓悟入道要門一卷。
為好事竊出。
及馬祖見之。
即告衆曰。
越州有大珠。
圓明光透自在。
無遮障處也。
衆中有知師本姓朱者。
遂共尋訪。
師由是道望顯著。
說法彼翻海湧浩然無礙。
有頓悟門及廣語。
行于世。
⊙(庚午) ○迎佛骨。
六年石頭希遷禅師示寂。
師得法于清原。
天寶中居衡山南寺。
寺東有石其狀如台。
乃結庵其上。
時号石頭和尚。
南嶽鬼神多見身聽法。
師皆與之授戒。
大曆中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頭。
往來憧憧并湊二大士之門。
嘗示衆曰。
吾之法門先佛傳授。
不論禅定精進。
唯達佛之知見。
即心即佛心佛衆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
汝等當知自己心靈。
體離斷常性非垢淨。
湛然圓滿凡聖齊同。
應用無方離心意識。
三界六道唯自心現。
水月鏡像豈有生滅。
汝等知之無所不備。
師初閱肇論雲。
會萬物為己者。
其唯聖人乎。
遂豁然曰。
聖人無已靡所不已。
因着參同契。
其辭曰。
竺土大仙心。
東西密相付。
人根有利鈍。
道無南北祖。
靈源明皎潔。
枝派暗流注。
執事元是迷。
契理亦非悟。
門門一切境。
回互不回互。
回而更相涉。
不爾依位住。
色本殊質像。
聲元無樂苦。
暗合上中言。
明明清濁句。
四大性自複。
如子得其母。
火熱風動搖。
水濕地堅固。
眼色耳